2009—2018 年呼倫貝爾高原鼠疫疫源地宿主動物監測

2009—2018 年呼倫貝爾高原鼠疫疫源地宿主動物監測

劉東豔,呼倫貝爾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內蒙古 呼倫貝爾

呼倫貝爾高原疫源地中存在動物鼠疫的流行。該疫源地處在活躍狀態,同時存在主要宿主動物更替的傾向,達烏爾黃鼠佔據原來蒙古旱獺的分佈區,有可能取代其宿主地位。因其為俄羅斯外貝加爾鼠疫自然疫源地和蒙古國東部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延伸,近年來蒙古國的鼠間鼠疫流行強度及範圍都要高於內蒙古,加之“一帶一路”經濟帶建立和旅遊產業的迅速發展,國家、地區間交往頻繁,人員流動增多。因此,加強本地區動物和人間鼠疫疫情的監測和防控以及防範境外鼠疫的傳入仍是當前面臨的重要任務。

2009—2018 年呼倫貝爾高原鼠疫疫源地宿主動物監測

鼠疫是由鼠疫耶爾森菌(Yersinia pestis,鼠疫菌)引起,原發於齧齒動物並能引起人間流行的一種具有自然疫源性的人獸共患傳染病,為我國甲類法定傳染病,其具有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病死率高的特點。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客觀存在是引發人間鼠疫的基本條件,當主要宿主數量和媒介數量水平達到一定程度,且病原學或血清學的檢出情況達到相應的標準時,動物疫情呈現不同的流行病學特徵,進而影響人間鼠疫。

呼倫貝爾高原Hulunbeir plateau蒙古旱獺鼠疫疫源地為我國12 種鼠疫疫源地Host animal surveillance in plague focus of Marmota sibirica之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最北端。1923 年伍連德等在滿洲里附近從旱獺體內檢出鼠疫菌,證實了該地區鼠疫自然疫源性的存在。1924年至今一直未分離到鼠疫菌,但自1981 年開展系統監測至今時有動物陽性血清的檢出。據資料記載,該疫源地在1893—1926 年存在人間鼠疫流行,其中1910—1911 年及1920—1921 年兩次肺鼠疫大流行,1926 年以後再無人間病例報告。而動物陽性血清的檢出證明該疫源地依然有鼠疫線索。通過對2009—2018 年呼倫貝爾市鼠間鼠疫疫情監測數據進行分析,闡述該疫源地主要宿主動物和媒介年際間變化特點,為調整動物鼠疫監測策略調整及人群防控提供參考依據。

2009—2018 年呼倫貝爾高原鼠疫疫源地宿主動物監測

數據來源

按《全國鼠疫監測方案》及實施細則進行監測。收集、整理呼倫貝爾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上報的2009—2018 年鼠疫監測總結及2009 年以來滿洲里市、新巴爾虎右旗、新巴爾虎左旗、陳巴爾虎旗在鼠疫防治信息管理系統中上報的數據。齧齒動物監測包括蒙古旱獺和達烏爾黃鼠為主的監測及其他小型鼠類數量及種類的調查。

結果根據1993 年確定該疫源地的地理分佈範圍包括滿洲里市、陳巴爾虎旗、新巴爾虎左旗、新巴爾虎右旗、鄂溫克旗及牙克石市,監測地區以縣旗為單位分佈於滿洲里市、陳巴爾虎旗、新巴爾虎左旗、新巴爾虎右旗。

齧齒動物密度與分佈情況,2009— 2018 年共觀察及捕獲齧齒動物2 目5 科10 屬11 種6535 只, 其中達烏爾黃鼠(Spermophilus dauricus)5302 只、蒙古旱獺(Marmota sibiric)433 只、黑線毛足鼠(Phodopus sungarus)263 只、五趾跳鼠(Allactaga sibirica)190 只、長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187只、黑線倉鼠(Cricetulus barabensis)86 只、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31 只、小家鼠(Mus musculus)18 只、達烏爾鼠兔(Ochotona daurica)12 只、狹顱田鼠(M. gregalis)12 只、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1 只。

2009—2018 年呼倫貝爾高原鼠疫疫源地宿主動物監測

共調查疫源地範圍6084hm2,觀察或捕獲的蒙古旱獺數429 只,10 年間最高密度0.16 只/hm2,最低密度0.02 只/hm2,平均密度0.07 只/hm2,呈現緩慢上升趨勢。其中陳巴爾虎旗監測的蒙古旱獺數411 只,佔全部觀察或捕獲數量的95.80%,主要分佈於陳巴爾虎旗的白音哈達蘇木的格根呼舒嘎查、東烏珠爾蘇木的查來諾爾嘎查、鄂溫克民族蘇木的雅圖克嘎查;陳巴爾虎旗的蒙古旱獺密度最高0.38 只/hm2,平均密度0.15 只/hm2,呈現緩慢上升趨勢,見表1。滿洲里地區僅在2015 年觀測到少量蒙古旱獺活動,且緊鄰蒙古國邊境。劉東豔等 2009—2018 年呼倫貝爾高原蒙古旱獺鼠疫疫源地宿主動物監測結果分析.

2009—2018 年呼倫貝爾高原鼠疫疫源地宿主動物監測

2009—2018 年該疫源地內達烏爾黃鼠的密度呈波動下降,密度0. 31~0.75 只/hm2,平均密度0.50 只/hm2。達烏爾黃鼠調查地區,經秩和檢驗,不同地區達烏爾黃鼠的密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380,P=0.006),密度依次為新巴爾虎右旗>新巴爾虎左旗>滿洲里市,且新巴爾虎右旗達烏爾黃鼠密度高於滿洲里市及新巴爾虎左旗。新巴爾虎右旗、新巴爾虎左旗的達烏爾黃鼠密度隨時間變化呈現下降趨勢,新巴爾虎左旗較為明顯。滿洲里市各年度鼠密度雖有差別,但基本維持在0.30 只/hm2, 疾病監測,佔0.17%。

齧齒動物體蚤總體情況,2009—2018 年共捕獲齧齒動物6495 只,染蚤率29.61%,總蚤指數1.06。各年度鼠體染蚤率與蚤指數隨齧齒動物的數量變化呈此消彼長趨勢,蒙古旱獺亦如此;達烏爾黃鼠的鼠體染蚤率與蚤指數隨其數量變化呈現下降趨勢。

2009—2018 年呼倫貝爾高原鼠疫疫源地宿主動物監測

不同種類齧齒動物的體蚤分佈

2009—2018 年共獲齧齒動物體蚤6893 只。其中在蒙古旱獺中共獲蚤53 只,其中謝氏山蚤(Oropsylla silantiewi)31 只、方形黃鼠蚤松江亞種(Citellophilus tesquorum sungaris)18 只、光亮額蚤(Frontopsylla luculenta)4 只;在達烏爾黃鼠中共獲蚤6094 只,其中方形黃鼠蚤松江亞種5851只、光亮額蚤281 只、謝氏山蚤11 只、二齒新蚤(Neopsylla bidentatiformis)5 只、方形黃鼠蚤蒙古

亞種(Citellophilus tesquorum mongolicus)和近代新蚤東方亞種(Neopsylla pleskei orientalis)各3劉東豔等 2009—2018 年呼倫貝爾高原蒙古旱獺鼠疫疫源地宿主動物監測結果分析 5只, 阿巴蓋新蚤( Neopsylla abagaitui ) 2 只、角尖眼蚤指名亞種( Ophthalmopsylla praefectapraefecta)1 只;在其他鼠類中共獲蚤746 只,其中光亮額蚤237 只、角尖眼蚤指名亞種218 只、方形黃鼠蚤松江亞種125 只、二齒新蚤101 只、近代新蚤東方亞種35 只、多刺細蚤(Leptopsylla pavlovskii)23 只、禿病蚤蒙冀亞種(Nosopsyllus laeviceps kuzenkovi)4 只、阿巴蓋新蚤2 只、櫛頭細蚤指名亞種(Leptopsylla pectiniceps pectiniceps)1 只。

病原學和血清學檢測,2009—2018 年病原學檢測共剖檢齧齒動物5791 只、媒介1830 組5657 只,結果均為陰性。血清學抗體檢測齧齒動物血清6214 份,其中達烏爾黃鼠血清5434 份,檢出陽性血清11 份,其中2010 年檢出5 份(新巴爾虎右旗2 份、滿洲里市3 份)、2011 年檢出1 份(新巴爾虎右旗)、2012 年檢出3 份(新巴爾虎右旗1 份,滿洲里市2 份)、2013 年(新巴爾虎右旗)和2014 年(新巴爾虎右旗)各檢出1 份,陽性檢出率為0.18%,陽性血清最高滴度為1:1280。

2009—2018 年呼倫貝爾高原鼠疫疫源地宿主動物監測

根據歷史資料顯示,自開展系統監測以來,在開展監測的地區蒙古旱獺的密度一致處於較低水平。2009—2018 年呼倫貝爾地區達烏爾黃鼠成為優勢種, 蒙古旱獺僅佔觀察或捕獲動物的6.63%,其總體密度一直保持一定低水平,在0.1 只/hm2 上下波動,未逐年降低或大起大落;而陳巴爾虎旗的蒙古旱獺的密度緩慢回升及分佈範圍變化應給與持續關注。疫源地內鼠疫流行與主要儲存宿主密度密切相關。我國黃鼠疫源地大多數鼠疫流行發生在1~2只/hm2,鼠疫流行的終熄密度0.24~0.48 只/hm2。在開展達烏爾黃鼠密度監測的地區,滿洲里平均密度0.30 只/hm2 處於終熄密度區間內,應結合監測實際情況判斷是否處於鼠疫終熄狀態;新巴爾虎右旗與新巴爾虎左旗,平均密度分別達到0.65 只/hm2 和0.56 只/hm2,存在鼠疫流行的條件。另外,對其他宿主的監測顯示,黑線毛足鼠、五趾跳鼠代替布氏田鼠成為監測地區其他宿主的主要種類,該現象也得到了呼倫貝爾地區邊境口岸監測結果的驗證。主要宿主的鼠體媒介蚤類種類未發生明顯變化,蒙古旱獺中仍以謝氏山蚤為主,達烏爾黃鼠以方形黃鼠蚤松江亞種為主。達烏爾黃鼠或蒙古旱獺中的抗體陽性率超過10%或5%,抗體最高個體的被動血凝滴度達到1:160以上,可以認為該地區內鼠疫正在或近期內流行。在此10 年間,2010—2014 年檢出達烏爾黃鼠陽性血清11 份,其中新巴爾虎右旗和滿洲里市分別佔54.55%和45.45%。期間新巴爾虎右旗每年均有陽性血清檢出,最高滴度達1:1280;滿洲里市在2010、2012 年檢出的5 份血清中滴度均≥1:320。各年度抗體陽性率未超過10%,但血清滴度除2013 年外均高於1:160,同期達烏爾黃鼠的密度和蚤指數也處於較高水平。

2009—2018 年呼倫貝爾高原鼠疫疫源地宿主動物監測

這些結果表明,2010—2014 年間該疫源地中存在動物鼠疫的流行。綜上所述,該疫源地處在活躍狀態,同時存在主要宿主動物更替的傾向,達烏爾黃鼠佔據原來蒙古旱獺的分佈區,有可能取代其宿主地位。因其為俄羅斯外貝加爾鼠疫自然疫源地和蒙古國東部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延伸,近年來蒙古國的鼠間鼠疫流行強度及範圍都要高於內蒙古,加之“一帶一路”經濟帶建立和旅遊產業的迅速發展,國家、地區間交往頻繁,人員流動增多。因此,加強本地區動物和人間鼠疫疫情的監測和防控以及防範境外鼠疫的傳入仍是當前面臨的重要任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