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葉剛黃,這所學校冬令營報名已“瘋狂”!家長現場翻垃圾桶為哪般?

6000元的報名費、2000多個名額,幾分鐘網報一搶而空,現場收現金不開發票,家長為撿漏翻遍垃圾桶……

北京市海淀外國語實驗學校冬令營的報名場面,被不少家長形容為“有些瘋狂”。

為何會如此火爆?有學校工作人員暗示記者:“可以自己體會,也可以問問其他有經驗的家長。”而家長們相信,冬令營的報名費實際買的是提前招生考試的機會,校方營銷的,就是家長的擇校焦慮。

家長現場翻垃圾桶為哪般?

“這麼快就沒號了嗎?我12點就來了。”11月4日下午2點多,在北京市海淀外國語實驗學校外,幾位家長因沒報上冬令營顯得特別焦灼,反覆與學校保安進行交涉。校外馬路邊,停滿了各式車輛,仍有家長匆匆趕來,希望在現場“撿個漏”。

北京市海淀外國語實驗學校是一所民辦學校,下設小學、初中、高中等多個學部,在當地小有名氣,小升初尤受家長關注。

該校今年發出的冬令營招生簡章顯示,中學冬令營針對小學五、六年級學生,收費是一人6000元,包括英語、傳統文化等課程,網上報名成功後,到校以現金形式交納費用。

“簡直太火了。”“上午8點開始網上報名,我提前五分鐘就守在電腦前了,等到8點10分刷進去,報名就已經結束了。”據瞭解,在千餘個名額被搶光後,該校決定緊急加開一期冬令營,網報沒有成功的家長可帶現金、照片去現場填表報名,800多個號又一搶而空。一位來自海淀區的家長說,他特意下午請假過來,結果門都進不去。

一位搶到C661號的家長直說:“我很幸運。”他告訴記者,有的家長有號但沒交費,出了門就被等待的家長盯上,只要號一丟,馬上就會被撿走。“周邊的垃圾桶都被家長挨個翻遍了。”他後來發現,光拾到號也不行,還得“拾”到報名表,因為號碼和報名表要匹配,家長的心情就像坐過山車。

火爆還催生了“灰產”。報名現場“混雜”著不少課外培訓機構的人,“趁機”推銷起培訓課程。“沒報上的話進群,我們會在群裡發別的學校的招生信息。”

報名結束,學校門口還圍著不少沒報上名的家長。學校工作人員遞給大家一張紙,讓“先填上個人信息,有多餘名額再與家長聯繫。”有家長直接問:“我先交錢,沒有名額再退錢,行不?”

“這個冬令營不普通。”一位沒搶到號的家長感嘆道。

一個冬令營為何會這麼火爆?

一個冬令營何以如此受追捧?現場一位家長直言,這樣的冬令營活動表面上說與招生無關,實際上就是“考試篩孩子”,擇優錄取。

對此,校方和家長都心照不宣。

“學位太緊張了,我們搶著參加冬令營,也是為了讓孩子多個機會。”“報上名了不一定有機會,但不報名更沒有機會。”一位家長說。

不過,該校冬令營招生簡章在“注意事項”的第一條明確提出:“冬令營活動與本校招生事宜無關。”記者諮詢現場招生工作人員,得到的都是“標準”答案:“這只是體驗營,與升學無關。”

一個小有名氣的公號針對“海外冬令營”寫道:“大多是白天上課,晚上‘活動’,每天要寫日記。白天的課包括數、英和兩門興趣課,頭三天晚上,每天晚上KS。”記者問一位家長什麼是KS,她笑說:“這你都不知道?考試唄。”最後,這家公號還提醒:“最好隨手帶上孩子的身份證明和筆袋,做好KS的準備。”

樹葉剛黃,這所學校冬令營報名已“瘋狂”!家長現場翻垃圾桶為哪般?

↑某公眾號對“海外冬令營”活動的分析。

不但有“灰產”,還有“暗語”,除了“KS”,還比如北京市海淀外國語實驗學校叫“海外”,孩子成功入學叫“上岸”。記者進入某“2020海外冬令營交流群”,管理員公告直言,會請成功“上岸”的學生家長集中答疑。但公告發布不久,管理員又刪去了“上岸”字眼。

群內一位家長諮詢“冬令營結束後以什麼方式錄取?”“上岸”家長回覆稱:“肯定在校園開放日前,而且基本上是保密的。”他還建議,“孩子上課要認真聽講,好好記筆記,爭取積極表現。”在某教育論壇上,也有家長分享經驗。一位家長介紹,冬令營活動豐富,晚自習會有幾次“練習”,“題量大”。

而據去年通過類似活動成功“上岸”的家長介紹,去年類似活動3月25日報班後,4月13日就下發了錄取通知。而且一個班差不多40人,有的班錄了十幾個參加過該活動的孩子。比起其他途徑,錄取比例算高的。

教委規定不得借冬令營等“掐尖”

據瞭解,2019年1月,海淀區教委發佈《關於民辦中小學、幼兒園、培訓機構做好2019年寒假工作的通知》。其中規定,義務教育入學工作啟動前,任何民辦中小學、民辦培訓機構不得面向幼兒園、小學畢業年級學生和家長組織校園開放日、冬夏令營等各類活動變相提前招生,不得開展相關宣傳和報名工作。

此外,2019年3月,教育部辦公廳下發《關於做好2019年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規定,所有學校(含民辦高中)要嚴格按照規定的招生範圍、招生計劃、招生時間、招生方式進行統一招生,嚴禁違規爭搶生源、“掐尖”招生、跨區域招生、超計劃招生和提前招生。

然而,規定的執行效果如何呢?“海外”的做法顯然不是孤例。

在某教育論壇上,有帖子稱今年5月,北京某民辦校接受學生簡歷,簡歷通過的孩子可參加“校園一日體驗營”活動。有家長表示,簡歷上,除了要附上四至六年級評價手冊,最好要寫上孩子得過的獎項。此外,另有一家北京某民辦學校在今年10月舉辦了秋季營活動,排隊報名依然火爆。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表示,儘管多地對規範招生三令五申,但像這樣的亂象仍在上演,後面無非利益所致。

據測算,如果以2000個名額計算,“海外”辦個冬令營就能收入1200多萬元。“冬令營名額實際上變相成為考試的名額,連這都變成了斂財的機會,可謂生財有道。”劉俊海說。

不少人還質疑,現場收現金,雖說過後可開發票,誰又會去開呢?這不是偷稅和逃避監管嗎?難道就沒人管嗎?

劉俊海認為,教育主管部門要有擔當,民辦學校要加強自律,家長要科學理性地看待孩子的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