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原因引起魚患錨頭蚤?

用戶6428812790089


隨著水產養殖業環境不斷在惡化,寄生蟲也開始不斷的適應現在養殖環境中。記得在2010年以前很多養殖戶都認為錨頭蚤很好殺,也很好處理,任何殺蟲藥都可殺的死,但過了2年以後很多地區就出現了錨頭蚤難殺,難處理,就開始說這個藥廠產品做水了,那個藥廠產品不行,到現在還沒有解決這個問題,我想不是廠家的藥做的不好,而是我們要改變傳統的養殖思路才能決絕根本問題。蟲、菌你是殺不完、也殺不絕的。有一些寄生蟲可能越殺越多,越殺越難殺,到最後無藥可殺了。任何養殖品種都需要了解它的特性,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原則,下面為大家詳細介紹下錨頭蚤基本情況及如何預防措施。

一、流行情況

錨頭蚤病又稱針蟲病、鐵錨蟲病、蓑衣蟲病, 是由甲殼動物橈足類錨頭蚤侵入魚體而引起的體外疾病。一般雌蟲寄生魚體,雄蟲基本不寄生。病魚大量寄生錨頭蚤時會焦躁不安, 食慾不振。每年 4 -10月為該病流行季節。急性感染時每尾魚種可侵入數十 條,短期內會大量死魚。慢性感染時,魚體消瘦,慢慢死亡。如每尾魚種感染 l5條以上,病癒後可有一年以上的免疫力。錨頭蚤寄生在魚的鰓蓋、皮膚、鰭條基部、眼、口腔、尾鰭等處。只有雌性成蟲才營永久性寄生生活,無節幼體營自由生活。撓足幼體營暫時性寄生生活。在水溫 12℃-33℃之間錨頭蚤均可繁殖。水溫20℃-25℃為流行季節。此病在國內外均有流行。

我國淡水魚寄生的錨頭蚤危害較大的有以下三種 :

1.多態錨頭蚤:寄生於鰱、鱅 、團頭魴。

2.鯉錨頭蚤:寄生於鯉、鯽、鰱、鱅、烏鱧、泥鰍和蝌蚪等。

3.草魚 (鯇)錨頭蚤:寄生於草魚。

錨頭蚤寄生魚種後,隨著發育過程,可分為童蟲、壯蟲、老蟲三種形態:

1、童蟲體細如髮,白色透明,無卵黃, 肉眼需仔細觀察才能看到, 一般2-3天后便可發育為壯蟲。以童蟲急性感染為主時,可在半個月內連續 2次殺蟲劑(如快克)全池潑灑。

2、壯蟲體粗壯透明,手觸之可豎起,肉眼可看到黑色腸管蠕動, 體後掛一對綠色卵囊。 以壯蟲感染為主時,用藥一次即可。

3、老蟲體色混濁,體軟,手觸之無彈性,無卵囊,蟲體常附生很多累枝蟲類的原生動物,蟲體接近死亡。以老蟲感染為主可不用藥。

錨頭蚤對寄主有選擇性,如多態錨頭蚤寄生在鰱、鱅魚體表;草魚錨頭蚤寄生在草魚體表;鯉魚錨頭蚤寄生在鯉、鯽、淡水蛙的體表、鰭條及眼上。本病對魚種危害程度最大。當有3-5個蟲體寄生時即可引起死亡。甚至 1-2個蟲體也能引起生長停滯,魚體瘦弱或產生畸形。對2齡以上成魚雖然不直接引起死亡。但影響很多疾病爆發(如出血病、赤皮、打印病等)而且還影響生長、繁殖。導致商品價值降低。

二、症狀

發病初期。病魚呈現急躁不安、食慾減退。如大量寄生於口腔引起病魚不能攝食,繼而魚體消瘦。游泳遲緩,6-7釐米長的魚種患病後還可以引起魚體畸形、彎曲。失去平衡。由於錨頭蚤以頭角鑽入寄主組織內。引起周圍組織紅腫發炎,裸露在外的蟲體後半部體表常有累枝蟲和藻類、水黴菌等附生。當嚴重感染時,魚體好像披著蓑衣。故有“蓑衣病”之稱。錨頭蚤大量寄生在鰻魚口腔可引起口不能關閉,不能攝食而死亡。錨頭蚤寄生在鰱、鱅魚等鱗片較小的皮膚。可引起起周圍組織紅腫發炎,形成石榴子般的紅斑、紅點。寄生在草魚、鯉魚等披有較大鱗片的魚的皮膚上。寄生部位的鱗片被“ 蛀成缺口。 鱗片的色澤較淡。在蟲體寄生處也出現充血的紅斑。但腫脹一般不明顯錨頭蚤的頭部鑽入肌肉組織。可引起慢性增生性炎症。在傷口與外界相通的部分又帶有潰爛性質。在蟲體寄主組織之間充滿滲出液且有紅細胞滲出,包在滲出液之外的為纖維化了的寄主壞死組織。在壞死組織層之外,有腫脹充水的細胞層及鱗片狀的增生層,在鱗片排列的細胞間,可見纖維細胞在增生層與正常肌組織之間充滿密集的白細胞,其中間或可見新生的肉芽組織。

三、診斷

首先初步判斷,發現池塘的魚煩躁不安,有跳躍出水面,投餌機前能看見魚體表身上有紅色小點,可初步診斷為錨頭蚤病,如需確診需要打魚採樣進行確診。

用肉眼觀察,看魚體表有沒有紅色小點,能不能看見寄生蟲蟲體,蟲體的形狀,在顯微鏡下寄生蟲的形態都能特徵進行確診為錨頭蚤病。

四、 預防措施

主要以防為主。控制本病發生 。

1、在魚種放養時嚴格檢查: 如發現有錨頭蚤寄生採用高錳酸鉀溶液授洗魚體。當水溫 15℃-2 0℃時浸泡1.5-2小時或用5%的食鹽水浸泡5-15分鐘。

2、養魚之前要清塘、清淤:有10 -15釐米的塘泥,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具體做法: 如水深 5 -1 0 釐米用生石灰 50-125千 克, 若水探1米用生石灰 125 -150千克均為全池潑灑。用漂白粉消毒每袋用10畝,根據實際養殖品種可增加或者減少用量也即可達到消毒目的。 清淤至少要做到3年1小清,5年一大清。有條件可以年年清於。

3、利用錨頭蚤對寄主有選擇性,可採用輪養方法控制本病發生。

4、採用人工方法使 魚感染錨頭蚤獲得免疫力後。再放入大水面裡飼養。 以控制大水面水體中錨頭蚤病發生。

5、可以在池塘中放一些底層雜食性魚類(如黃顙魚)。

6、在開春後做好底質改良用全效底改片一次並要保持水中有一定的肥度,早投料恢復魚體體質也可以減少錨頭蚤病發生。

1、全池潑灑快克來驅殺池水中錨頭蚤蟲體。若魚種感染錨頭蚤 多為“童蟲” 。 可在半個月內連灑兩次藥; 如果多為“壯蟲” 可施藥一次 ; 如果多為“老蟲”則用藥一次後讓其死亡脫落。

2、越冬錨頭蚤第一次排卵孵化時(約3-4月 )用“快克”全池潑灑連續1-2次。可達到控制本病蔓延的目的


趙順華35573271


什麼原因引起魚患錨頭蚤?

錨頭蚤病為魚感染錨頭蚤這類體表寄生蟲而引起的一類寄生蟲病,這是一類典型的魚類體表寄生蟲性病,而且是大型的寄生蟲,成蟲一般的體長可達1CM左右,其發病季節一般在水溫高時更嚴重,特別是水溫高於20度時其繁殖能力會強很多,所以發病高峰期都在夏、秋季節。


這種寄生蟲不論是在食用魚還是觀賞魚中都存在,那麼是什麼原因引起魚患錨頭蚤的呢?


  1. 對於這一問題踏火個人以為最主要的原因有三個方面,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水源引起的,如果是用的河水之類的,在河的上游有魚場的魚患有錨頭蚤的話,你再用這河裡的水來養魚,則是大概率會患錨頭蚤,對於這種情況想防的話可以改用地下水做為水源是最好的選擇。

  2. 再有就是上一個養殖週期魚患了錨頭蚤病時,在下一次養殖時一定要將魚塘徹底清塘和消毒才行,要不塘裡存留下來的蟲和蟲卵將會是很大的危害。對於這種情況在消毒時最好是採用帶水消毒,這樣利於殺死塘堤邊上存留下的蟲卵。
  3. 而外來生物帶進來的病原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例如從外面買苗種時苗種本身帶有這一類寄生蟲,對於這種情況還好處理一些,我們只需要在放苗前將苗種用藥物浸泡消毒就可以解決(20ppm的高錳酸鉀浸泡15分鐘左右基本可以殺死蟲子)。但還有一個更讓有頭痛的問題,那就是水鳥的存在,如果周邊魚塘有錨頭蚤很有可能會被水鳥帶到魚池來。

那麼對於已患有錨頭蚤病的魚來說如何處理好呢?


其實這種寄生蟲性病也不用過多的緊張相對來說只要發現的早這種寄生蟲還是好處理的,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整個水體用藥來殺,如常用的晶體敵百蟲對於錨頭蚤來說還是比較有效的,但是對於這種寄生蟲一般要連用2-3次才行,每次用藥之後中間間隔一週左右,因為用藥只能將成蟲殺死,對蟲卵效果不好,所以等一週之後水中的蟲卵發育成成蟲之後再用一次藥,這樣。


以上為踏火個人經驗、見解,僅供參考用,更多的水產、水族類經驗分享敬請關注踏火逍遙說魚,謝謝!


踏火逍遙說魚


大家好我(海邊小鋪),我是三農領域創作者。我是一位土生土長的農民,我熱愛農村生活,喜歡農村的寂靜。我熱愛農村 ,熱愛生活,喜歡我們村裡的花花草草,山山水水。我有著很豐富的種植和養殖經驗,針對這個問題我希望把我在農村學到的知識分享給大家,下面是我的分享。\r

錨頭蚤病又稱針蟲病、鐵錨蟲病、蓑衣蟲病, 是由甲殼動物橈足類錨頭蚤侵入魚體而引起的體外疾病。一般雌蟲寄生魚體,雄蟲基本不寄生。病魚許多寄生錨頭蚤時會煩躁不安, 食慾不振。每年 4 -10月為該病盛行時節。急性感染時每尾魚種可侵入數十 條,短期內會許多死魚。慢性感染時,魚體消瘦,漸漸逝世。如每尾魚種感染 l5條以上,康復後可有一年以上的免疫力。錨頭蚤寄生在魚的鰓蓋、皮膚、鰭條基部、眼、口腔、尾鰭等處。只要雌性成蟲才營永久性寄生日子,無節幼體營自在日子。撓足幼體營暫時性寄生日子。在水溫 12℃-33℃之間錨頭蚤均可繁衍。水溫20℃-25℃為盛行時節。此病在國內外均有盛行。\r

我國淡水魚寄生的錨頭蚤損害較大的有以下三種 :\r

1.多態錨頭蚤:寄生於鰱、鱅 、團頭魴。\r

2.鯉錨頭蚤:寄生於鯉、鯽、鰱、鱅、烏鱧、泥鰍和蝌蚪等。\r

3.草魚 (鯇)錨頭蚤:寄生於草魚。\r

錨頭蚤寄生魚種後,跟著發育進程,可分為童蟲、壯蟲、老蟲三種形狀:\r

1、童蟲體細如髮,白色通明,無卵黃, 肉眼需仔細觀察才幹看到, 一般2-3天后便可發育為壯蟲。以童蟲急性感染為主時,可在半個月內接連 2次殺蟲劑(如快克)全池傾瀉。\r

2、壯蟲體粗大健壯通明,手觸之可豎起,肉眼可看到黑色腸管活動, 體後掛一對綠色卵囊。 以壯蟲感染為主時,用藥一次即可。\r

3、老蟲體色混濁,體軟,手觸之無彈性,無卵囊,蟲體常附生許多累枝蟲類的原生動物,蟲體挨近逝世。以老蟲感染為主可不用藥。以上就是關於我的分享,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能夠把我的經驗說出來,我感覺到很開心,\r

因為我是一個樂於助人的農民,我的分享我不求回報,能解決你們的問題就好。\r

最後祝福大家在種植或養殖的過程中能夠順順利利,做一個開開心心,快快樂樂,幸福的農民,同時祝大家身份健健康康,家和萬事興,好運連連,幸福美滿!謝謝大家!\r


海邊小鋪


隨著水產養殖業環境不斷在惡化,寄生蟲也開始不斷的適應現在養殖環境中。記得在2010年以前很多養殖戶都認為錨頭蚤很好殺,也很好處理,任何殺蟲藥都可殺的死,但過了2年以後很多地區就出現了錨頭蚤難殺,難處理,就開始說這個藥廠產品做水了,那個藥廠產品不行,到現在還沒有解決這個問題,我想不是廠家的藥做的不好,而是我們要改變傳統的養殖思路才能決絕根本問題。蟲、菌你是殺不完、也殺不絕的。有一些寄生蟲可能越殺越多,越殺越難殺,到最後無藥可殺了。任何養殖品種都需要了解它的特性,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原則,下面為大家詳細介紹下錨頭蚤基本情況及如何預防措施。

一、流行情況

錨頭蚤病又稱針蟲病、鐵錨蟲病、蓑衣蟲病, 是由甲殼動物橈足類錨頭蚤侵入魚體而引起的體外疾病。一般雌蟲寄生魚體,雄蟲基本不寄生。病魚大量寄生錨頭蚤時會焦躁不安, 食慾不振。每年 4 -10月為該病流行季節。急性感染時每尾魚種可侵入數十 條,短期內會大量死魚。慢性感染時,魚體消瘦,慢慢死亡。如每尾魚種感染 l5條以上,病癒後可有一年以上的免疫力。錨頭蚤寄生在魚的鰓蓋、皮膚、鰭條基部、眼、口腔、尾鰭等處。只有雌性成蟲才營永久性寄生生活,無節幼體營自由生活。撓足幼體營暫時性寄生生活。在水溫 12℃-33℃之間錨頭蚤均可繁殖。水溫20℃-25℃為流行季節。此病在國內外均有流行。

我國淡水魚寄生的錨頭蚤危害較大的有以下三種 :

1.多態錨頭蚤:寄生於鰱、鱅 、團頭魴。

2.鯉錨頭蚤:寄生於鯉、鯽、鰱、鱅、烏鱧、泥鰍和蝌蚪等。

3.草魚 (鯇)錨頭蚤:寄生於草魚。

錨頭蚤寄生魚種後,隨著發育過程,可分為童蟲、壯蟲、老蟲三種形態:

1、童蟲體細如髮,白色透明,無卵黃, 肉眼需仔細觀察才能看到, 一般2-3天后便可發育為壯蟲。以童蟲急性感染為主時,可在半個月內連續 2次殺蟲劑(如快克)全池潑灑。

2、壯蟲體粗壯透明,手觸之可豎起,肉眼可看到黑色腸管蠕動, 體後掛一對綠色卵囊。 以壯蟲感染為主時,用藥一次即可。

3、老蟲體色混濁,體軟,手觸之無彈性,無卵囊,蟲體常附生很多累枝蟲類的原生動物,蟲體接近死亡。以老蟲感染為主可不用藥。

錨頭蚤對寄主有選擇性,如多態錨頭蚤寄生在鰱、鱅魚體表;草魚錨頭蚤寄生在草魚體表;鯉魚錨頭蚤寄生在鯉、鯽、淡水蛙的體表、鰭條及眼上。本病對魚種危害程度最大。當有3-5個蟲體寄生時即可引起死亡。甚至 1-2個蟲體也能引起生長停滯,魚體瘦弱或產生畸形。對2齡以上成魚雖然不直接引起死亡。但影響很多疾病爆發(如出血病、赤皮、打印病等)而且還影響生長、繁殖。導致商品價值降低。

二、症狀

發病初期。病魚呈現急躁不安、食慾減退。如大量寄生於口腔引起病魚不能攝食,繼而魚體消瘦。游泳遲緩,6-7釐米長的魚種患病後還可以引起魚體畸形、彎曲。失去平衡。由於錨頭蚤以頭角鑽入寄主組織內。引起周圍組織紅腫發炎,裸露在外的蟲體後半部體表常有累枝蟲和藻類、水黴菌等附生。當嚴重感染時,魚體好像披著蓑衣。故有“蓑衣病”之稱。錨頭蚤大量寄生在鰻魚口腔可引起口不能關閉,不能攝食而死亡。錨頭蚤寄生在鰱、鱅魚等鱗片較小的皮膚。可引起起周圍組織紅腫發炎,形成石榴子般的紅斑、紅點。寄生在草魚、鯉魚等披有較大鱗片的魚的皮膚上。寄生部位的鱗片被“ 蛀成缺口。 鱗片的色澤較淡。在蟲體寄生處也出現充血的紅斑。但腫脹一般不明顯錨頭蚤的頭部鑽入肌肉組織。可引起慢性增生性炎症。在傷口與外界相通的部分又帶有潰爛性質。在蟲體寄主組織之間充滿滲出液且有紅細胞滲出,包在滲出液之外的為纖維化了的寄主壞死組織。在壞死組織層之外,有腫脹充水的細胞層及鱗片狀的增生層,在鱗片排列的細胞間,可見纖維細胞在增生層與正常肌組織之間充滿密集的白細胞,其中間或可見新生的肉芽組織。

三、診斷

首先初步判斷,發現池塘的魚煩躁不安,有跳躍出水面,投餌機前能看見魚體表身上有紅色小點,可初步診斷為錨頭蚤病,如需確診需要打魚採樣進行確診。

用肉眼觀察,看魚體表有沒有紅色小點,能不能看見寄生蟲蟲體,蟲體的形狀,在顯微鏡下寄生蟲的形態都能特徵進行確診為錨頭蚤病。

四、 預防措施

主要以防為主。控制本病發生 。

1、在魚種放養時嚴格檢查: 如發現有錨頭蚤寄生採用高錳酸鉀溶液授洗魚體。當水溫 15℃-2 0℃時浸泡1.5-2小時或用5%的食鹽水浸泡5-15分鐘。

2、養魚之前要清塘、清淤:有10 -15釐米的塘泥,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具體做法: 如水深 5 -1 0 釐米用生石灰 50-125千 克, 若水探1米用生石灰 125 -150千克均為全池潑灑。用漂白粉消毒每袋用10畝,根據實際養殖品種可增加或者減少用量也即可達到消毒目的。 清淤至少要做到3年1小清,5年一大清。有條件可以年年清於。

3、利用錨頭蚤對寄主有選擇性,可採用輪養方法控制本病發生。

4、採用人工方法使 魚感染錨頭蚤獲得免疫力後。再放入大水面裡飼養。 以控制大水面水體中錨頭蚤病發生。

5、可以在池塘中放一些底層雜食性魚類(如黃顙魚)。

6、在開春後做好底質改良用全效底改片一次並要保持水中有一定的肥度,早投料恢復魚體體質也可以減少錨頭蚤病發生。

1、全池潑灑快克來驅殺池水中錨頭蚤蟲體。若魚種感染錨頭蚤 多為“童蟲” 。 可在半個月內連灑兩次藥; 如果多為“壯蟲” 可施藥一次 ; 如果多為“老蟲”則用藥一次後讓其死亡脫落。

2、越冬錨頭蚤第一次排卵孵化時(約3-4月 )用“快克”全池潑灑連續1-2次。可達到控制本病蔓延的目的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鄉壩頭的崽兒


隨著水產養殖業環境不斷在惡化,寄生蟲也開始不斷的適應現在養殖環境中。記得在2010年以前很多養殖戶都認為錨頭蚤很好殺,也很好處理,任何殺蟲藥都可殺的死,但過了2年以後很多地區就出現了錨頭蚤難殺,難處理,就開始說這個藥廠產品做水了,那個藥廠產品不行,到現在還沒有解決這個問題,我想不是廠家的藥做的不好,而是我們要改變傳統的養殖思路才能決絕根本問題。蟲、菌你是殺不完、也殺不絕的。有一些寄生蟲可能越殺越多,越殺越難殺,到最後無藥可殺了。任何養殖品種都需要了解它的特性,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原則,下面為大家詳細介紹下錨頭蚤基本情況及如何預防措施。

一、流行情況

錨頭蚤病又稱針蟲病、鐵錨蟲病、蓑衣蟲病, 是由甲殼動物橈足類錨頭蚤侵入魚體而引起的體外疾病。一般雌蟲寄生魚體,雄蟲基本不寄生。病魚大量寄生錨頭蚤時會焦躁不安, 食慾不振。每年 4 -10月為該病流行季節。急性感染時每尾魚種可侵入數十 條,短期內會大量死魚。慢性感染時,魚體消瘦,慢慢死亡。如每尾魚種感染 l5條以上,病癒後可有一年以上的免疫力。錨頭蚤寄生在魚的鰓蓋、皮膚、鰭條基部、眼、口腔、尾鰭等處。只有雌性成蟲才營永久性寄生生活,無節幼體營自由生活。撓足幼體營暫時性寄生生活。在水溫 12℃-33℃之間錨頭蚤均可繁殖。水溫20℃-25℃為流行季節。此病在國內外均有流行。

我國淡水魚寄生的錨頭蚤危害較大的有以下三種 :

1.多態錨頭蚤:寄生於鰱、鱅 、團頭魴。

2.鯉錨頭蚤:寄生於鯉、鯽、鰱、鱅、烏鱧、泥鰍和蝌蚪等。

3.草魚 (鯇)錨頭蚤:寄生於草魚。

錨頭蚤寄生魚種後,隨著發育過程,可分為童蟲、壯蟲、老蟲三種形態:

1、童蟲體細如髮,白色透明,無卵黃, 肉眼需仔細觀察才能看到, 一般2-3天后便可發育為壯蟲。以童蟲急性感染為主時,可在半個月內連續 2次殺蟲劑(如快克)全池潑灑。

2、壯蟲體粗壯透明,手觸之可豎起,肉眼可看到黑色腸管蠕動, 體後掛一對綠色卵囊。 以壯蟲感染為主時,用藥一次即可。

3、老蟲體色混濁,體軟,手觸之無彈性,無卵囊,蟲體常附生很多累枝蟲類的原生動物,蟲體接近死亡。以老蟲感染為主可不用藥。

錨頭蚤對寄主有選擇性,如多態錨頭蚤寄生在鰱、鱅魚體表;草魚錨頭蚤寄生在草魚體表;鯉魚錨頭蚤寄生在鯉、鯽、淡水蛙的體表、鰭條及眼上。本病對魚種危害程度最大。當有3-5個蟲體寄生時即可引起死亡。甚至 1-2個蟲體也能引起生長停滯,魚體瘦弱或產生畸形。對2齡以上成魚雖然不直接引起死亡。但影響很多疾病爆發(如出血病、赤皮、打印病等)而且還影響生長、繁殖。導致商品價值降低。

二、症狀

發病初期。病魚呈現急躁不安、食慾減退。如大量寄生於口腔引起病魚不能攝食,繼而魚體消瘦。游泳遲緩,6-7釐米長的魚種患病後還可以引起魚體畸形、彎曲。失去平衡。由於錨頭蚤以頭角鑽入寄主組織內。引起周圍組織紅腫發炎,裸露在外的蟲體後半部體表常有累枝蟲和藻類、水黴菌等附生。當嚴重感染時,魚體好像披著蓑衣。故有“蓑衣病”之稱。錨頭蚤大量寄生在鰻魚口腔可引起口不能關閉,不能攝食而死亡。錨頭蚤寄生在鰱、鱅魚等鱗片較小的皮膚。可引起起周圍組織紅腫發炎,形成石榴子般的紅斑、紅點。寄生在草魚、鯉魚等披有較大鱗片的魚的皮膚上。寄生部位的鱗片被“ 蛀成缺口。 鱗片的色澤較淡。在蟲體寄生處也出現充血的紅斑。但腫脹一般不明顯錨頭蚤的頭部鑽入肌肉組織。可引起慢性增生性炎症。在傷口與外界相通的部分又帶有潰爛性質。在蟲體寄主組織之間充滿滲出液且有紅細胞滲出,包在滲出液之外的為纖維化了的寄主壞死組織。在壞死組織層之外,有腫脹充水的細胞層及鱗片狀的增生層,在鱗片排列的細胞間,可見纖維細胞在增生層與正常肌組織之間充滿密集的白細胞,其中間或可見新生的肉芽組織。

三、診斷

首先初步判斷,發現池塘的魚煩躁不安,有跳躍出水面,投餌機前能看見魚體表身上有紅色小點,可初步診斷為錨頭蚤病,如需確診需要打魚採樣進行確診。

用肉眼觀察,看魚體表有沒有紅色小點,能不能看見寄生蟲蟲體,蟲體的形狀,在顯微鏡下寄生蟲的形態都能特徵進行確診為錨頭蚤病。

四、 預防措施

主要以防為主。控制本病發生 。

1、在魚種放養時嚴格檢查: 如發現有錨頭蚤寄生採用高錳酸鉀溶液授洗魚體。當水溫 15℃-2 0℃時浸泡1.5-2小時或用5%的食鹽水浸泡5-15分鐘。

2、養魚之前要清塘、清淤:有10 -15釐米的塘泥,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具體做法: 如水深 5 -1 0 釐米用生石灰 50-125千 克, 若水探1米用生石灰 125 -150千克均為全池潑灑。用漂白粉消毒每袋用10畝,根據實際養殖品種可增加或者減少用量也即可達到消毒目的。 清淤至少要做到3年1小清,5年一大清。有條件可以年年清於。

3、利用錨頭蚤對寄主有選擇性,可採用輪養方法控制本病發生。

4、採用人工方法使 魚感染錨頭蚤獲得免疫力後。再放入大水面裡飼養。 以控制大水面水體中錨頭蚤病發生。

5、可以在池塘中放一些底層雜食性魚類(如黃顙魚)。

6、在開春後做好底質改良用全效底改片一次並要保持水中有一定的肥度,早投料恢復魚體體質也可以減少錨頭蚤病發生。

1、全池潑灑快克來驅殺池水中錨頭蚤蟲體。若魚種感染錨頭蚤 多為“童蟲” 。 可在半個月內連灑兩次藥; 如果多為“壯蟲” 可施藥一次 ; 如果多為“老蟲”則用藥一次後讓其死亡脫落。

2、越冬錨頭蚤第一次排卵孵化時(約3-4月 )用“快克”全池潑灑連續1-2次。可達到控制本病蔓延的目的


Solo809284


隨著水產養殖業環境不斷在惡化,寄生蟲也開始不斷的適應現在養殖環境中。記得在2010年以前很多養殖戶都認為錨頭蚤很好殺,也很好處理,任何殺蟲藥都可殺的死,但過了2年以後很多地區就出現了錨頭蚤難殺,難處理,就開始說這個藥廠產品做水了,那個藥廠產品不行,到現在還沒有解決這個問題,我想不是廠家的藥做的不好,而是我們要改變傳統的養殖思路才能決絕根本問題。蟲、菌你是殺不完、也殺不絕的。有一些寄生蟲可能越殺越多,越殺越難殺,到最後無藥可殺了。任何養殖品種都需要了解它的特性,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原則,下面為大家詳細介紹下錨頭蚤基本情況及如何預防措施。

一、流行情況

錨頭蚤病又稱針蟲病、鐵錨蟲病、蓑衣蟲病, 是由甲殼動物橈足類錨頭蚤侵入魚體而引起的體外疾病。一般雌蟲寄生魚體,雄蟲基本不寄生。病魚大量寄生錨頭蚤時會焦躁不安, 食慾不振。每年 4 -10月為該病流行季節。急性感染時每尾魚種可侵入數十 條,短期內會大量死魚。慢性感染時,魚體消瘦,慢慢死亡。如每尾魚種感染 l5條以上,病癒後可有一年以上的免疫力。錨頭蚤寄生在魚的鰓蓋、皮膚、鰭條基部、眼、口腔、尾鰭等處。只有雌性成蟲才營永久性寄生生活,無節幼體營自由生活。撓足幼體營暫時性寄生生活。在水溫 12℃-33℃之間錨頭蚤均可繁殖。水溫20℃-25℃為流行季節。此病在國內外均有流行。

我國淡水魚寄生的錨頭蚤危害較大的有以下三種 :

1.多態錨頭蚤:寄生於鰱、鱅 、團頭魴。

2.鯉錨頭蚤:寄生於鯉、鯽、鰱、鱅、烏鱧、泥鰍和蝌蚪等。

3.草魚 (鯇)錨頭蚤:寄生於草魚。

錨頭蚤寄生魚種後,隨著發育過程,可分為童蟲、壯蟲、老蟲三種形態:

1、童蟲體細如髮,白色透明,無卵黃, 肉眼需仔細觀察才能看到, 一般2-3天后便可發育為壯蟲。以童蟲急性感染為主時,可在半個月內連續 2次殺蟲劑(如快克)全池潑灑。

2、壯蟲體粗壯透明,手觸之可豎起,肉眼可看到黑色腸管蠕動, 體後掛一對綠色卵囊。 以壯蟲感染為主時,用藥一次即可。

3、老蟲體色混濁,體軟,手觸之無彈性,無卵囊,蟲體常附生很多累枝蟲類的原生動物,蟲體接近死亡。以老蟲感染為主可不用藥。

錨頭蚤對寄主有選擇性,如多態錨頭蚤寄生在鰱、鱅魚體表;草魚錨頭蚤寄生在草魚體表;鯉魚錨頭蚤寄生在鯉、鯽、淡水蛙的體表、鰭條及眼上。本病對魚種危害程度最大。當有3-5個蟲體寄生時即可引起死亡。甚至 1-2個蟲體也能引起生長停滯,魚體瘦弱或產生畸形。對2齡以上成魚雖然不直接引起死亡。但影響很多疾病爆發(如出血病、赤皮、打印病等)而且還影響生長、繁殖。導致商品價值降低。

二、症狀

發病初期。病魚呈現急躁不安、食慾減退。如大量寄生於口腔引起病魚不能攝食,繼而魚體消瘦。游泳遲緩,6-7釐米長的魚種患病後還可以引起魚體畸形、彎曲。失去平衡。由於錨頭蚤以頭角鑽入寄主組織內。引起周圍組織紅腫發炎,裸露在外的蟲體後半部體表常有累枝蟲和藻類、水黴菌等附生。當嚴重感染時,魚體好像披著蓑衣。故有“蓑衣病”之稱。錨頭蚤大量寄生在鰻魚口腔可引起口不能關閉,不能攝食而死亡。錨頭蚤寄生在鰱、鱅魚等鱗片較小的皮膚。可引起起周圍組織紅腫發炎,形成石榴子般的紅斑、紅點。寄生在草魚、鯉魚等披有較大鱗片的魚的皮膚上。寄生部位的鱗片被“ 蛀成缺口。 鱗片的色澤較淡。在蟲體寄生處也出現充血的紅斑。但腫脹一般不明顯錨頭蚤的頭部鑽入肌肉組織。可引起慢性增生性炎症。在傷口與外界相通的部分又帶有潰爛性質。在蟲體寄主組織之間充滿滲出液且有紅細胞滲出,包在滲出液之外的為纖維化了的寄主壞死組織。在壞死組織層之外,有腫脹充水的細胞層及鱗片狀的增生層,在鱗片排列的細胞間,可見纖維細胞在增生層與正常肌組織之間充滿密集的白細胞,其中間或可見新生的肉芽組織。

三、診斷

首先初步判斷,發現池塘的魚煩躁不安,有跳躍出水面,投餌機前能看見魚體表身上有紅色小點,可初步診斷為錨頭蚤病,如需確診需要打魚採樣進行確診。

用肉眼觀察,看魚體表有沒有紅色小點,能不能看見寄生蟲蟲體,蟲體的形狀,在顯微鏡下寄生蟲的形態都能特徵進行確診為錨頭蚤病。

四、 預防措施

主要以防為主。控制本病發生 。

1、在魚種放養時嚴格檢查: 如發現有錨頭蚤寄生採用高錳酸鉀溶液授洗魚體。當水溫 15℃-2 0℃時浸泡1.5-2小時或用5%的食鹽水浸泡5-15分鐘。

2、養魚之前要清塘、清淤:有10 -15釐米的塘泥,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具體做法: 如水深 5 -1 0 釐米用生石灰 50-125千 克, 若水探1米用生石灰 125 -150千克均為全池潑灑。用漂白粉消毒每袋用10畝,根據實際養殖品種可增加或者減少用量也即可達到消毒目的。 清淤至少要做到3年1小清,5年一大清。有條件可以年年清於。

3、利用錨頭蚤對寄主有選擇性,可採用輪養方法控制本病發生。

4、採用人工方法使 魚感染錨頭蚤獲得免疫力後。再放入大水面裡飼養。 以控制大水面水體中錨頭蚤病發生。

5、可以在池塘中放一些底層雜食性魚類(如黃顙魚)。

6、在開春後做好底質改良用全效底改片一次並要保持水中有一定的肥度,早投料恢復魚體體質也可以減少錨頭蚤病發生。

1、全池潑灑快克來驅殺池水中錨頭蚤蟲體。若魚種感染錨頭蚤 多為“童蟲” 。 可在半個月內連灑兩次藥; 如果多為“壯蟲” 可施藥一次 ; 如果多為“老蟲”則用藥一次後讓其死亡脫落。

2、越冬錨頭蚤第一次排卵孵化時(約3-4月 )用“快克”全池潑灑連續1-2次。可達到控制本病蔓延的目的。


皮皮雙biubiu


隨著水產養殖業環境不斷在惡化,寄生蟲也開始不斷的適應現在養殖環境中。記得在2010年以前很多養殖戶都認為錨頭蚤很好殺,也很好處理,任何殺蟲藥都可殺的死,但過了2年以後很多地區就出現了錨頭蚤難殺,難處理,就開始說這個藥廠產品做水了,那個藥廠產品不行,到現在還沒有解決這個問題,我想不是廠家的藥做的不好,而是我們要改變傳統的養殖思路才能決絕根本問題。蟲、菌你是殺不完、也殺不絕的。有一些寄生蟲可能越殺越多,越殺越難殺,到最後無藥可殺了。任何養殖品種都需要了解它的特性,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原則,下面為大家詳細介紹下錨頭蚤基本情況及如何預防措施。

一、流行情況

錨頭蚤病又稱針蟲病、鐵錨蟲病、蓑衣蟲病, 是由甲殼動物橈足類錨頭蚤侵入魚體而引起的體外疾病。一般雌蟲寄生魚體,雄蟲基本不寄生。病魚大量寄生錨頭蚤時會焦躁不安, 食慾不振。每年 4 -10月為該病流行季節。急性感染時每尾魚種可侵入數十 條,短期內會大量死魚。慢性感染時,魚體消瘦,慢慢死亡。如每尾魚種感染 l5條以上,病癒後可有一年以上的免疫力。錨頭蚤寄生在魚的鰓蓋、皮膚、鰭條基部、眼、口腔、尾鰭等處。只有雌性成蟲才營永久性寄生生活,無節幼體營自由生活。撓足幼體營暫時性寄生生活。在水溫 12℃-33℃之間錨頭蚤均可繁殖。水溫20℃-25℃為流行季節。此病在國內外均有流行。

我國淡水魚寄生的錨頭蚤危害較大的有以下三種 :

1.多態錨頭蚤:寄生於鰱、鱅 、團頭魴。

2.鯉錨頭蚤:寄生於鯉、鯽、鰱、鱅、烏鱧、泥鰍和蝌蚪等。

3.草魚 (鯇)錨頭蚤:寄生於草魚。

錨頭蚤寄生魚種後,隨著發育過程,可分為童蟲、壯蟲、老蟲三種形態:

1、童蟲體細如髮,白色透明,無卵黃, 肉眼需仔細觀察才能看到, 一般2-3天后便可發育為壯蟲。以童蟲急性感染為主時,可在半個月內連續 2次殺蟲劑(如快克)全池潑灑。

2、壯蟲體粗壯透明,手觸之可豎起,肉眼可看到黑色腸管蠕動, 體後掛一對綠色卵囊。 以壯蟲感染為主時,用藥一次即可。

3、老蟲體色混濁,體軟,手觸之無彈性,無卵囊,蟲體常附生很多累枝蟲類的原生動物,蟲體接近死亡。以老蟲感染為主可不用藥。

錨頭蚤對寄主有選擇性,如多態錨頭蚤寄生在鰱、鱅魚體表;草魚錨頭蚤寄生在草魚體表;鯉魚錨頭蚤寄生在鯉、鯽、淡水蛙的體表、鰭條及眼上。本病對魚種危害程度最大。當有3-5個蟲體寄生時即可引起死亡。甚至 1-2個蟲體也能引起生長停滯,魚體瘦弱或產生畸形。對2齡以上成魚雖然不直接引起死亡。但影響很多疾病爆發(如出血病、赤皮、打印病等)而且還影響生長、繁殖。導致商品價值降低。

二、症狀

發病初期。病魚呈現急躁不安、食慾減退。如大量寄生於口腔引起病魚不能攝食,繼而魚體消瘦。游泳遲緩,6-7釐米長的魚種患病後還可以引起魚體畸形、彎曲。失去平衡。由於錨頭蚤以頭角鑽入寄主組織內。引起周圍組織紅腫發炎,裸露在外的蟲體後半部體表常有累枝蟲和藻類、水黴菌等附生。當嚴重感染時,魚體好像披著蓑衣。故有“蓑衣病”之稱。錨頭蚤大量寄生在鰻魚口腔可引起口不能關閉,不能攝食而死亡。錨頭蚤寄生在鰱、鱅魚等鱗片較小的皮膚。可引起起周圍組織紅腫發炎,形成石榴子般的紅斑、紅點。寄生在草魚、鯉魚等披有較大鱗片的魚的皮膚上。寄生部位的鱗片被“ 蛀成缺口。 鱗片的色澤較淡。在蟲體寄生處也出現充血的紅斑。但腫脹一般不明顯錨頭蚤的頭部鑽入肌肉組織。可引起慢性增生性炎症。在傷口與外界相通的部分又帶有潰爛性質。在蟲體寄主組織之間充滿滲出液且有紅細胞滲出,包在滲出液之外的為纖維化了的寄主壞死組織。在壞死組織層之外,有腫脹充水的細胞層及鱗片狀的增生層,在鱗片排列的細胞間,可見纖維細胞在增生層與正常肌組織之間充滿密集的白細胞,其中間或可見新生的肉芽組織。

三、診斷

首先初步判斷,發現池塘的魚煩躁不安,有跳躍出水面,投餌機前能看見魚體表身上有紅色小點,可初步診斷為錨頭蚤病,如需確診需要打魚採樣進行確診。

用肉眼觀察,看魚體表有沒有紅色小點,能不能看見寄生蟲蟲體,蟲體的形狀,在顯微鏡下寄生蟲的形態都能特徵進行確診為錨頭蚤病。

四、 預防措施

主要以防為主。控制本病發生 。

1、在魚種放養時嚴格檢查: 如發現有錨頭蚤寄生採用高錳酸鉀溶液授洗魚體。當水溫 15℃-2 0℃時浸泡1.5-2小時或用5%的食鹽水浸泡5-15分鐘。

2、養魚之前要清塘、清淤:有10 -15釐米的塘泥,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具體做法: 如水深 5 -1 0 釐米用生石灰 50-125千 克, 若水探1米用生石灰 125 -150千克均為全池潑灑。用漂白粉消毒每袋用10畝,根據實際養殖品種可增加或者減少用量也即可達到消毒目的。 清淤至少要做到3年1小清,5年一大清。有條件可以年年清於。

3、利用錨頭蚤對寄主有選擇性,可採用輪養方法控制本病發生。

4、採用人工方法使 魚感染錨頭蚤獲得免疫力後。再放入大水面裡飼養。 以控制大水面水體中錨頭蚤病發生。

5、可以在池塘中放一些底層雜食性魚類(如黃顙魚)。

6、在開春後做好底質改良用全效底改片一次並要保持水中有一定的肥度,早投料恢復魚體體質也可以減少錨頭蚤病發生。

1、全池潑灑快克來驅殺池水中錨頭蚤蟲體。若魚種感染錨頭蚤 多為“童蟲” 。 可在半個月內連灑兩次藥; 如果多為“壯蟲” 可施藥一次 ; 如果多為“老蟲”則用藥一次後讓其死亡脫落。

2、越冬錨頭蚤第一次排卵孵化時(約3-4月 )用“快克”全池潑灑連續1-2次。可達到控制本病蔓延的目的。


奔跑的兔兔他


隨著水產養殖業環境不斷在惡化,寄生蟲也開始不斷的適應現在養殖環境中。記得在2010年以前很多養殖戶都認為錨頭蚤很好殺,也很好處理,任何殺蟲藥都可殺的死,但過了2年以後很多地區就出現了錨頭蚤難殺,難處理,就開始說這個藥廠產品做水了,那個藥廠產品不行,到現在還沒有解決這個問題,我想不是廠家的藥做的不好,而是我們要改變傳統的養殖思路才能決絕根本問題。蟲、菌你是殺不完、也殺不絕的。有一些寄生蟲可能越殺越多,越殺越難殺,到最後無藥可殺了。任何養殖品種都需要了解它的特性,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原則,下面為大家詳細介紹下錨頭蚤基本情況及如何預防措施。

一、流行情況

錨頭蚤病又稱針蟲病、鐵錨蟲病、蓑衣蟲病, 是由甲殼動物橈足類錨頭蚤侵入魚體而引起的體外疾病。一般雌蟲寄生魚體,雄蟲基本不寄生。病魚大量寄生錨頭蚤時會焦躁不安, 食慾不振。每年 4 -10月為該病流行季節。急性感染時每尾魚種可侵入數十 條,短期內會大量死魚。慢性感染時,魚體消瘦,慢慢死亡。如每尾魚種感染 l5條以上,病癒後可有一年以上的免疫力。錨頭蚤寄生在魚的鰓蓋、皮膚、鰭條基部、眼、口腔、尾鰭等處。只有雌性成蟲才營永久性寄生生活,無節幼體營自由生活。撓足幼體營暫時性寄生生活。在水溫 12℃-33℃之間錨頭蚤均可繁殖。水溫20℃-25℃為流行季節。此病在國內外均有流行。

我國淡水魚寄生的錨頭蚤危害較大的有以下三種 :

1.多態錨頭蚤:寄生於鰱、鱅 、團頭魴。

2.鯉錨頭蚤:寄生於鯉、鯽、鰱、鱅、烏鱧、泥鰍和蝌蚪等。

3.草魚 (鯇)錨頭蚤:寄生於草魚。

錨頭蚤寄生魚種後,隨著發育過程,可分為童蟲、壯蟲、老蟲三種形態:

1、童蟲體細如髮,白色透明,無卵黃, 肉眼需仔細觀察才能看到, 一般2-3天后便可發育為壯蟲。以童蟲急性感染為主時,可在半個月內連續 2次殺蟲劑(如快克)全池潑灑。

2、壯蟲體粗壯透明,手觸之可豎起,肉眼可看到黑色腸管蠕動, 體後掛一對綠色卵囊。 以壯蟲感染為主時,用藥一次即可。

3、老蟲體色混濁,體軟,手觸之無彈性,無卵囊,蟲體常附生很多累枝蟲類的原生動物,蟲體接近死亡。以老蟲感染為主可不用藥。

錨頭蚤對寄主有選擇性,如多態錨頭蚤寄生在鰱、鱅魚體表;草魚錨頭蚤寄生在草魚體表;鯉魚錨頭蚤寄生在鯉、鯽、淡水蛙的體表、鰭條及眼上。本病對魚種危害程度最大。當有3-5個蟲體寄生時即可引起死亡。甚至 1-2個蟲體也能引起生長停滯,魚體瘦弱或產生畸形。對2齡以上成魚雖然不直接引起死亡。但影響很多疾病爆發(如出血病、赤皮、打印病等)而且還影響生長、繁殖。導致商品價值降低。

二、症狀

發病初期。病魚呈現急躁不安、食慾減退。如大量寄生於口腔引起病魚不能攝食,繼而魚體消瘦。游泳遲緩,6-7釐米長的魚種患病後還可以引起魚體畸形、彎曲。失去平衡。由於錨頭蚤以頭角鑽入寄主組織內。引起周圍組織紅腫發炎,裸露在外的蟲體後半部體表常有累枝蟲和藻類、水黴菌等附生。當嚴重感染時,魚體好像披著蓑衣。故有“蓑衣病”之稱。錨頭蚤大量寄生在鰻魚口腔可引起口不能關閉,不能攝食而死亡。錨頭蚤寄生在鰱、鱅魚等鱗片較小的皮膚。可引起起周圍組織紅腫發炎,形成石榴子般的紅斑、紅點。寄生在草魚、鯉魚等披有較大鱗片的魚的皮膚上。寄生部位的鱗片被“ 蛀成缺口。 鱗片的色澤較淡。在蟲體寄生處也出現充血的紅斑。但腫脹一般不明顯錨頭蚤的頭部鑽入肌肉組織。可引起慢性增生性炎症。在傷口與外界相通的部分又帶有潰爛性質。在蟲體寄主組織之間充滿滲出液且有紅細胞滲出,包在滲出液之外的為纖維化了的寄主壞死組織。在壞死組織層之外,有腫脹充水的細胞層及鱗片狀的增生層,在鱗片排列的細胞間,可見纖維細胞在增生層與正常肌組織之間充滿密集的白細胞,其中間或可見新生的肉芽組織。

三、診斷

首先初步判斷,發現池塘的魚煩躁不安,有跳躍出水面,投餌機前能看見魚體表身上有紅色小點,可初步診斷為錨頭蚤病,如需確診需要打魚採樣進行確診。

用肉眼觀察,看魚體表有沒有紅色小點,能不能看見寄生蟲蟲體,蟲體的形狀,在顯微鏡下寄生蟲的形態都能特徵進行確診為錨頭蚤病。

四、 預防措施

主要以防為主。控制本病發生 。

1、在魚種放養時嚴格檢查: 如發現有錨頭蚤寄生採用高錳酸鉀溶液授洗魚體。當水溫 15℃-2 0℃時浸泡1.5-2小時或用5%的食鹽水浸泡5-15分鐘。

2、養魚之前要清塘、清淤:有10 -15釐米的塘泥,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具體做法: 如水深 5 -1 0 釐米用生石灰 50-125千 克, 若水探1米用生石灰 125 -150千克均為全池潑灑。用漂白粉消毒每袋用10畝,根據實際養殖品種可增加或者減少用量也即可達到消毒目的。 清淤至少要做到3年1小清,5年一大清。有條件可以年年清於。

3、利用錨頭蚤對寄主有選擇性,可採用輪養方法控制本病發生。

4、採用人工方法使 魚感染錨頭蚤獲得免疫力後。再放入大水面裡飼養。 以控制大水面水體中錨頭蚤病發生。

5、可以在池塘中放一些底層雜食性魚類(如黃顙魚)。

6、在開春後做好底質改良用全效底改片一次並要保持水中有一定的肥度,早投料恢復魚體體質也可以減少錨頭蚤病發生。

1、全池潑灑快克來驅殺池水中錨頭蚤蟲體。若魚種感染錨頭蚤 多為“童蟲” 。 可在半個月內連灑兩次藥; 如果多為“壯蟲” 可施藥一次 ; 如果多為“老蟲”則用藥一次後讓其死亡脫落。

2、越冬錨頭蚤第一次排卵孵化時(約3-4月 )用“快克”全池潑灑連續1-2次。可達到控制本病蔓延的目的。


銘芳的農村生活


隨著水產養殖業環境不斷在惡化,寄生蟲也開始不斷的適應現在養殖環境中。記得在2010年以前很多養殖戶都認為錨頭蚤很好殺,也很好處理,任何殺蟲藥都可殺的死,但過了2年以後很多地區就出現了錨頭蚤難殺,難處理,就開始說這個藥廠產品做水了,那個藥廠產品不行,到現在還沒有解決這個問題,我想不是廠家的藥做的不好,而是我們要改變傳統的養殖思路才能決絕根本問題。蟲、菌你是殺不完、也殺不絕的。有一些寄生蟲可能越殺越多,越殺越難殺,到最後無藥可殺了。任何養殖品種都需要了解它的特性,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原則,下面為大家詳細介紹下錨頭蚤基本情況及如何預防措施。

一、流行情況

錨頭蚤病又稱針蟲病、鐵錨蟲病、蓑衣蟲病, 是由甲殼動物橈足類錨頭蚤侵入魚體而引起的體外疾病。一般雌蟲寄生魚體,雄蟲基本不寄生。病魚大量寄生錨頭蚤時會焦躁不安, 食慾不振。每年 4 -10月為該病流行季節。急性感染時每尾魚種可侵入數十 條,短期內會大量死魚。慢性感染時,魚體消瘦,慢慢死亡。如每尾魚種感染 l5條以上,病癒後可有一年以上的免疫力。錨頭蚤寄生在魚的鰓蓋、皮膚、鰭條基部、眼、口腔、尾鰭等處。只有雌性成蟲才營永久性寄生生活,無節幼體營自由生活。撓足幼體營暫時性寄生生活。在水溫 12℃-33℃之間錨頭蚤均可繁殖。水溫20℃-25℃為流行季節。此病在國內外均有流行。

我國淡水魚寄生的錨頭蚤危害較大的有以下三種 :

1.多態錨頭蚤:寄生於鰱、鱅 、團頭魴。

2.鯉錨頭蚤:寄生於鯉、鯽、鰱、鱅、烏鱧、泥鰍和蝌蚪等。

3.草魚 (鯇)錨頭蚤:寄生於草魚。

錨頭蚤寄生魚種後,隨著發育過程,可分為童蟲、壯蟲、老蟲三種形態:

1、童蟲體細如髮,白色透明,無卵黃, 肉眼需仔細觀察才能看到, 一般2-3天后便可發育為壯蟲。以童蟲急性感染為主時,可在半個月內連續 2次殺蟲劑(如快克)全池潑灑。

2、壯蟲體粗壯透明,手觸之可豎起,肉眼可看到黑色腸管蠕動, 體後掛一對綠色卵囊。 以壯蟲感染為主時,用藥一次即可。

3、老蟲體色混濁,體軟,手觸之無彈性,無卵囊,蟲體常附生很多累枝蟲類的原生動物,蟲體接近死亡。以老蟲感染為主可不用藥。

錨頭蚤對寄主有選擇性,如多態錨頭蚤寄生在鰱、鱅魚體表;草魚錨頭蚤寄生在草魚體表;鯉魚錨頭蚤寄生在鯉、鯽、淡水蛙的體表、鰭條及眼上。本病對魚種危害程度最大。當有3-5個蟲體寄生時即可引起死亡。甚至 1-2個蟲體也能引起生長停滯,魚體瘦弱或產生畸形。對2齡以上成魚雖然不直接引起死亡。但影響很多疾病爆發(如出血病、赤皮、打印病等)而且還影響生長、繁殖。導致商品價值降低。

二、症狀

發病初期。病魚呈現急躁不安、食慾減退。如大量寄生於口腔引起病魚不能攝食,繼而魚體消瘦。游泳遲緩,6-7釐米長的魚種患病後還可以引起魚體畸形、彎曲。失去平衡。由於錨頭蚤以頭角鑽入寄主組織內。引起周圍組織紅腫發炎,裸露在外的蟲體後半部體表常有累枝蟲和藻類、水黴菌等附生。當嚴重感染時,魚體好像披著蓑衣。故有“蓑衣病”之稱。錨頭蚤大量寄生在鰻魚口腔可引起口不能關閉,不能攝食而死亡。錨頭蚤寄生在鰱、鱅魚等鱗片較小的皮膚。可引起起周圍組織紅腫發炎,形成石榴子般的紅斑、紅點。寄生在草魚、鯉魚等披有較大鱗片的魚的皮膚上。寄生部位的鱗片被“ 蛀成缺口。 鱗片的色澤較淡。在蟲體寄生處也出現充血的紅斑。但腫脹一般不明顯錨頭蚤的頭部鑽入肌肉組織。可引起慢性增生性炎症。在傷口與外界相通的部分又帶有潰爛性質。在蟲體寄主組織之間充滿滲出液且有紅細胞滲出,包在滲出液之外的為纖維化了的寄主壞死組織。在壞死組織層之外,有腫脹充水的細胞層及鱗片狀的增生層,在鱗片排列的細胞間,可見纖維細胞在增生層與正常肌組織之間充滿密集的白細胞,其中間或可見新生的肉芽組織。

三、診斷

首先初步判斷,發現池塘的魚煩躁不安,有跳躍出水面,投餌機前能看見魚體表身上有紅色小點,可初步診斷為錨頭蚤病,如需確診需要打魚採樣進行確診。

用肉眼觀察,看魚體表有沒有紅色小點,能不能看見寄生蟲蟲體,蟲體的形狀,在顯微鏡下寄生蟲的形態都能特徵進行確診為錨頭蚤病。

四、 預防措施

主要以防為主。控制本病發生 。

1、在魚種放養時嚴格檢查: 如發現有錨頭蚤寄生採用高錳酸鉀溶液授洗魚體。當水溫 15℃-2 0℃時浸泡1.5-2小時或用5%的食鹽水浸泡5-15分鐘。

2、養魚之前要清塘、清淤:有10 -15釐米的塘泥,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具體做法: 如水深 5 -1 0 釐米用生石灰 50-125千 克, 若水探1米用生石灰 125 -150千克均為全池潑灑。用漂白粉消毒每袋用10畝,根據實際養殖品種可增加或者減少用量也即可達到消毒目的。 清淤至少要做到3年1小清,5年一大清。有條件可以年年清於。

3、利用錨頭蚤對寄主有選擇性,可採用輪養方法控制本病發生。

4、採用人工方法使 魚感染錨頭蚤獲得免疫力後。再放入大水面裡飼養。 以控制大水面水體中錨頭蚤病發生。

5、可以在池塘中放一些底層雜食性魚

1、全池潑灑快克來驅殺池水中錨頭蚤蟲體。若魚種感染錨頭蚤 多為“童蟲” 。 可在半個月內連灑兩次藥; 如果多為“壯蟲” 可施藥一次 ; 如果多為“老蟲”則用藥一次後讓其死亡脫落。

2、越冬錨頭蚤第一次排卵孵化時(約3-4月 )用“快克”全池潑灑連續1-2次。可達到控制本病蔓延的目的。


龍龍在線


隨著水產養殖業環境不斷在惡化,寄生蟲也開始不斷的適應現在養殖環境中。記得在2010年以前很多養殖戶都認為錨頭蚤很好殺,也很好處理,任何殺蟲藥都可殺的死,但過了2年以後很多地區就出現了錨頭蚤難殺,難處理,就開始說這個藥廠產品做水了,那個藥廠產品不行,到現在還沒有解決這個問題,我想不是廠家的藥做的不好,而是我們要改變傳統的養殖思路才能決絕根本問題。蟲、菌你是殺不完、也殺不絕的。有一些寄生蟲可能越殺越多,越殺越難殺,到最後無藥可殺了。任何養殖品種都需要了解它的特性,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原則,下面為大家詳細介紹下錨頭蚤基本情況及如何預防措施。

一、流行情況

錨頭蚤病又稱針蟲病、鐵錨蟲病、蓑衣蟲病, 是由甲殼動物橈足類錨頭蚤侵入魚體而引起的體外疾病。一般雌蟲寄生魚體,雄蟲基本不寄生。病魚大量寄生錨頭蚤時會焦躁不安, 食慾不振。每年 4 -10月為該病流行季節。急性感染時每尾魚種可侵入數十 條,短期內會大量死魚。慢性感染時,魚體消瘦,慢慢死亡。如每尾魚種感染 l5條以上,病癒後可有一年以上的免疫力。錨頭蚤寄生在魚的鰓蓋、皮膚、鰭條基部、眼、口腔、尾鰭等處。只有雌性成蟲才營永久性寄生生活,無節幼體營自由生活。撓足幼體營暫時性寄生生活。在水溫 12℃-33℃之間錨頭蚤均可繁殖。水溫20℃-25℃為流行季節。此病在國內外均有流行。

我國淡水魚寄生的錨頭蚤危害較大的有以下三種 :

1.多態錨頭蚤:寄生於鰱、鱅 、團頭魴。

2.鯉錨頭蚤:寄生於鯉、鯽、鰱、鱅、烏鱧、泥鰍和蝌蚪等。

3.草魚 (鯇)錨頭蚤:寄生於草魚。

錨頭蚤寄生魚種後,隨著發育過程,可分為童蟲、壯蟲、老蟲三種形態:

1、童蟲體細如髮,白色透明,無卵黃, 肉眼需仔細觀察才能看到, 一般2-3天后便可發育為壯蟲。以童蟲急性感染為主時,可在半個月內連續 2次殺蟲劑(如快克)全池潑灑。

2、壯蟲體粗壯透明,手觸之可豎起,肉眼可看到黑色腸管蠕動, 體後掛一對綠色卵囊。 以壯蟲感染為主時,用藥一次即可。

3、老蟲體色混濁,體軟,手觸之無彈性,無卵囊,蟲體常附生很多累枝蟲類的原生動物,蟲體接近死亡。以老蟲感染為主可不用藥。

錨頭蚤對寄主有選擇性,如多態錨頭蚤寄生在鰱、鱅魚體表;草魚錨頭蚤寄生在草魚體表;鯉魚錨頭蚤寄生在鯉、鯽、淡水蛙的體表、鰭條及眼上。本病對魚種危害程度最大。當有3-5個蟲體寄生時即可引起死亡。甚至 1-2個蟲體也能引起生長停滯,魚體瘦弱或產生畸形。對2齡以上成魚雖然不直接引起死亡。但影響很多疾病爆發(如出血病、赤皮、打印病等)而且還影響生長、繁殖。導致商品價值降低。

二、症狀

發病初期。病魚呈現急躁不安、食慾減退。如大量寄生於口腔引起病魚不能攝食,繼而魚體消瘦。游泳遲緩,6-7釐米長的魚種患病後還可以引起魚體畸形、彎曲。失去平衡。由於錨頭蚤以頭角鑽入寄主組織內。引起周圍組織紅腫發炎,裸露在外的蟲體後半部體表常有累枝蟲和藻類、水黴菌等附生。當嚴重感染時,魚體好像披著蓑衣。故有“蓑衣病”之稱。錨頭蚤大量寄生在鰻魚口腔可引起口不能關閉,不能攝食而死亡。錨頭蚤寄生在鰱、鱅魚等鱗片較小的皮膚。可引起起周圍組織紅腫發炎,形成石榴子般的紅斑、紅點。寄生在草魚、鯉魚等披有較大鱗片的魚的皮膚上。寄生部位的鱗片被“ 蛀成缺口。 鱗片的色澤較淡。在蟲體寄生處也出現充血的紅斑。但腫脹一般不明顯錨頭蚤的頭部鑽入肌肉組織。可引起慢性增生性炎症。在傷口與外界相通的部分又帶有潰爛性質。在蟲體寄主組織之間充滿滲出液且有紅細胞滲出,包在滲出液之外的為纖維化了的寄主壞死組織。在壞死組織層之外,有腫脹充水的細胞層及鱗片狀的增生層,在鱗片排列的細胞間,可見纖維細胞在增生層與正常肌組織之間充滿密集的白細胞,其中間或可見新生的肉芽組織。

三、診斷

首先初步判斷,發現池塘的魚煩躁不安,有跳躍出水面,投餌機前能看見魚體表身上有紅色小點,可初步診斷為錨頭蚤病,如需確診需要打魚採樣進行確診。

用肉眼觀察,看魚體表有沒有紅色小點,能不能看見寄生蟲蟲體,蟲體的形狀,在顯微鏡下寄生蟲的形態都能特徵進行確診為錨頭蚤病。

四、 預防措施

主要以防為主。控制本病發生 。

1、在魚種放養時嚴格檢查: 如發現有錨頭蚤寄生採用高錳酸鉀溶液授洗魚體。當水溫 15℃-2 0℃時浸泡1.5-2小時或用5%的食鹽水浸泡5-15分鐘。

2、養魚之前要清塘、清淤:有10 -15釐米的塘泥,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具體做法: 如水深 5 -1 0 釐米用生石灰 50-125千 克, 若水探1米用生石灰 125 -150千克均為全池潑灑。用漂白粉消毒每袋用10畝,根據實際養殖品種可增加或者減少用量也即可達到消毒目的。 清淤至少要做到3年1小清,5年一大清。有條件可以年年清於。

3、利用錨頭蚤對寄主有選擇性,可採用輪養方法控制本病發生。

4、採用人工方法使 魚感染錨頭蚤獲得免疫力後。再放入大水面裡飼養。 以控制大水面水體中錨頭蚤病發生。

5、可以在池塘中放一些底層雜食性魚類(如黃顙魚)。

6、在開春後做好底質改良用全效底改片一次並要保持水中有一定的肥度,早投料恢復魚體體質也可以減少錨頭蚤病發生。

1、全池潑灑快克來驅殺池水中錨頭蚤蟲體。若魚種感染錨頭蚤 多為“童蟲” 。 可在半個月內連灑兩次藥; 如果多為“壯蟲” 可施藥一次 ; 如果多為“老蟲”則用藥一次後讓其死亡脫落。

2、越冬錨頭蚤第一次排卵孵化時(約3-4月 )用“快克”全池潑灑連續1-2次。可達到控制本病蔓延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