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歷史上有“湖廣填四川”一說?

深居陋室不是仙


明末清初時期,四十八萬平方公里之廣的川蜀之地只有僅僅十萬人口,十里土地不存一人,萬傾梁田荒蕪成漠。

川蜀之地曾經在諸葛武侯的治理之下沃野千里、庫富民豐,被後世譽為天府之國,何以在清初時期變得經濟頹廢、人丁稀少?

對於“湖廣填四川”,按照清朝的說法呢,是因為殺人大魔王張獻忠,當年在四川大肆屠戮,造成四川人口銳減。據《蜀難敘略》記載,張獻忠當年在清軍的追剿下逃亡四川。由於張獻忠年少時曾在四川受辱, 故進入四川的張獻忠肆意屠殺四川百姓,併發誓“除盡四川人”。清政府在平定張獻忠以後,為了恢復四川的發展,採取了在周邊的湖南湖北以及廣西一帶,大批量的移民,史稱“湖廣填四川”,所以現在巴渝一代,一些傳承比較完整的家族,王家譜上數個十幾代,可能老家就是什麼湖北廣西那邊的了。

當然了,張獻忠到底有沒有屠四川,我目前還無法給出一個確定的答案,畢竟這個說法水分比較大,畢竟清朝乃是異族入關,為了什麼正統性,鞏固統治這些,難免會添油加醋。

當然,不排除有這種事情發生,畢竟歷史上中外那麼多史料都在指向張獻忠,比如曾經參加反清鬥爭地一代大儒王夫之,其在《永曆實錄》裡面也是有著相關記載地。

“獻忠之在蜀也,殺掠尤慘,城邑村野,至數百里無人跡。民逃入深山,不得食而死者委填岸谷;或採草木葉食之,得生者久乃化為野人,裸處林棲,體生白毛,遇人則搏殺之而吮其血。”——《永曆實錄》

但是話說回來,清軍也好不到哪去。且不說張獻忠有沒有屠戮自己同胞,當年豪格帶著清軍入川的時候,至少是沒少殺戮的,具體可以參照江南地區的慘痛教訓,無論是諸如揚州十日這樣的前期佔領,還是想江陰八十一日,面對剃髮易服的後期同化,那都是爆發了許多的流血事件,死傷者甚眾。

要知道西南地區民風彪悍,歷史上面對外來的侵掠從來都是抵抗得最頑強的那一批人。

比如南宋初年,金國鐵騎侵入中原,彎刀烈馬橫掃贏弱不堪的宋軍。妄圖稱霸中原的金國企圖吞併湖廣、巴蜀兩地。川蜀人民拼死抵抗金軍、誓死保衛家園,犧牲了數十萬愛國人民的性命,最終阻止了金國大軍入川的腳步。

而一百多年後,蒙古虎師揮刀南下,川蜀人民與蒙古屠夫之間僵持了近半個世紀,蒙古大汗“哥也”前後三次屠戮成都,近百萬川蜀人民被蒙古屠夫殘忍殺害。

據《四川通志》記載:“蜀人受禍慘甚,死傷殆盡,千百不存一二”。

而後元朝末年,天下群雄並起,民間反元之聲不絕於耳,推翻元朝的星星之火在川蜀大地化為燃盡一切的灼熱岩漿,湖廣大將明玉珍將軍率十萬大軍進入蜀地,聯合當地人民建立了大夏國。

由明玉珍所率領的數十萬軍隊完美的融入了四川,這也是歷史上第一次“湖廣填四川”。

1644年,明朝最終沒有逃脫“合久必分”的毒奶,朱由檢自盡於煤山,滿清八旗入主中原。向來將民族尊嚴視為精神給養的川蜀人民,與清軍展開了長期的“抵抗侵略戰爭”。

說實話,如果張獻忠真的在四川大肆地屠戮,我無法想象他和他的大西軍,又是如何能夠抵抗清軍數年之久?甚至於後來張獻忠死後,李定國等人歸附南明,在西南地區抵抗清軍,如果不是當地人支持,恐怕早就被滅了吧。

所以,清軍地手上,估計沒少沾染川人地鮮血。

當然這還不算完,康熙年間,三藩叛亂,吳三桂攻入四川,清軍與吳三桂之間的戰爭持續了七年之久,漢人殺滿人、滿人殺漢人、清軍殺藩軍、藩軍殺清軍……

四川在長期的戰亂之下變得橫屍無數、餓殍滿地,最終導致人口銳減,民不聊生。

而三藩戰爭結束之後,川蜀之地爆發大型災疫,“大頭瘟”、“馬蹄瘟”等惡性疾病接踵而至。

總而言之,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天災人禍之後,四川的人口銳減,據說總人口僅幾十萬,偌大地天府之國,放眼望去,盡是一片荒涼景象。康熙三十年,康熙皇帝在四川巡撫張德地口中得知了四川稅款難徵、土地荒蕪、人丁稀少、增賦無策的慘象。

康熙皇帝著軍機處擬旨,命令朝廷有關部門迅速制定“招民填川”計劃。康熙三十三年,朝廷頒發《招民填川詔》,廣西、廣東、湖北、湖南的官府率領大批移民填充四川,入川人數多達數百萬之多,徹底解決了四川人口稀薄的問題,天府之國也再度迎來了生機,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湖廣填四川”。

當然了,我講的很概括,而且也並不全面,如今在重慶曆史博物館,清晰地記錄著那樣一段心酸而又悲壯地歷史,想了解更多地詳細地這段歷史,建議還是去博物館實地參觀,相信會給您更多的幫助。


白話歷史君


“湖廣填四川”,是明清時期的從湖廣到四川的大規模移民潮。其中,從清康熙十年(1671年) 大規模開始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 年) 為止,歷時105年之久。明朝末年,張獻忠在四川胡亂作為,殺人如麻,常年戰亂,令四川殘破不堪。為恢復發展經濟,清政府實行了系列招民墾荒、鼓勵湖廣人入川開墾和發展生產的措施。但是初期並無成效,許多人持觀望態度。

康熙三年(1664),四川巡撫張德地懇請朝廷下令讓各省的督撫敦促流離在其它各省的四川紳民回川,仍然收效甚微。

康熙六年(1667),朝廷下達更加嚴厲的行政令,敦促川民回川。康熙也從整治區域劃分上減少移民四川的障礙。歷史上但凡四川動盪,川民就會沿河而下隱匿到湖廣地區,因此康熙在行政上先是撤掉湖廣總督,再設川湖總督,並且在經濟、政治上給予移民便利,此外還有“招民授職”都在設法吸引移民。四川人的移入人口終於逐漸增多,並且穩健發展。

康熙十年(1671) ,清政府並明令規定“各省貧民攜帶妻子入蜀開墾者,準其入籍。” 康熙二十九年(1690),清政府又作了關於“以四川民少而荒地多,凡流寓願墾荒居住者,將地畝給為永業” 的規定。同年,還作了凡他省人民“在川省墾荒居住者,即準其子弟入籍考試分的規定。

在清初,從中央到地方,對於湖廣等人民入川的安置工作是十分鼓勵的。隨著四川人口的充實以及生產的恢復,約從康熙五十年起,朝廷就不再鼓勵移民入川。然而統治者沒有想到,這場大規模的移民仍然沒有停止,甚至到了乾隆時期還出現大幅度的增長。康熙時期移入大約155萬人,雍正時期限制流入,到了乾隆時期,由於一味放任,連帶著嘉慶時期,一共流入400多萬人口,造成了嚴重的人口過剩。

不斷增加的移民中,無業流民數量不斷上升,為當地的社會生活帶來影響。為了遏制移民人口,清政府又開始出臺整頓流民政策、實行保甲制度等,甚至查封了由湖廣人修建的湖廣會館。這些措施的確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入川移民數量,但也使得由流民組成的民間組織變得更為隱蔽。他們散居於四川各地,發展自己的力量,行蹤遍及整個川東北和川西北地區。他們甚至會自制武器,攻入縣城,搗毀官役衙門,組織抗捐、抗稅、鬧賑、搶米、抗官、抗擊清兵等活動。乾隆末年,他們還與白蓮教匯合,形成強大的反清力量。曾經為恢復生產而一手主導的移民活動,就這樣成為了清代的一大社會癥結,這是清統治者沒有預料到的。


老羅侃史


歷史上確實有“湖廣填川"的人口遷移事件,先說說湖廣地區,指的是湖南和湖北兩省,因為在元代開始湖南和湖北是一個省,稱作湖廣省,後代一直沿用該名稱,知道清代,雖然湖南和湖北已經劃分為兩個獨立行省,但兩地文化相近,人口眾多,都屬於中原玉米之鄉,清政府在該地區也設置了湖廣總督專門管理兩省的軍政事務。再說說“湖廣填川″中的“川”指的就是今天的四川省及重慶大部地區,明末中國各地農民起義勢如破竹,明朝江山危在旦夕,公元1636年滿州人皇太極割據東北建立清政權,內地最大的兩支農民軍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並於1644年率先攻下北京。另一支張獻忠進駐四川建立大西政權。後來由於李自成的農民政權進駐北京後迅速惰落,使清軍乘機而入,李自成敗走。而張獻忠農民軍進入四川后也同樣惰落,燒殺搶奪無惡不做,階級的侷限性充分暴露,四川一時成了人間地獄,百姓要麼紛紛逃亡,要麼就是被抓去當兵,老弱病殘基本被殺光。後來經過清庭的連年征剿,國家基本得到統一,各路勢力被清剿,張獻忠的農民軍被皇太極長子豪格的大軍剿殺待盡。清初社會初定,人民迫切需要安定的生產生活環境。據康熙初年不完全統計,四川地區人口銳減,在冊人口僅剩八萬。所以清庭決定就近從經濟發達人口眾多的湖廣地區大規模移民四川從事生產,所以今日四川大部分人口都是300多年前湖南湖北移民的後代。


雪域蟲草大王


很多人喜歡寫一大篇文字來說明一件幾句話可以講清楚的事,我就簡單地說。

明末清初時期,總個成都活著的只有寥寥幾戶人,當時清政府出臺各種政策,押解了很多以湖南、廣州為主的兩地百姓去四川落戶,上廁所的“解手”一詞也是這個時候的百姓在去四川的路上發明的,然後發現湖、廣人口缺失得太厲害,又以江西一省之力填湖、廣,因為湖南人口缺較多,江西填得更多的也是湖南。

那個時候一般是一個村都是一個姓的家族,所以拆散了江西很多家族,很多拆出去的人都會一直記著永遠回不去的那個家——江西,江西人的親戚因此遍天下,有句話說:四川是天下的人的四川,江西是天下人的江西。江西人就有了個共同的稱謂:“江西老表”。


吻你_我不驚醒你


“湖廣填四川”是一件非常複雜的歷史事件,即使是很多四川人對它的認識也很片面。下面我試著結合全國的歷史大背景把它的來龍去脈講清楚。

這個話題必須從北宋滅亡說起。歷史上一旦北方發生大規模戰亂,北方人民就要向南方逃亡,逃亡路線有東中西三條:東線是經蚌埠、淮安逃向江南江西,西線是經漢中、安康逃向四川,中線是經襄陽逃向湖廣,其中東線人數最多,其次是西線,中線人數最少。為什麼逃向湖廣的人少呢?因為唐宋以前的兩湖盆地沼澤湖泊遍佈,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平原還沒完全形成,遠不如今天適合人類生存。北宋滅亡以後,大量北方人民逃亡到江南江西和四川地區,這幾個地區的人口幾乎佔南宋總人口的七成。

南宋建立不久,北方的蒙古人迅速崛起,統一蒙古高原,並滅亡了西夏、金朝,與南宋對峙。蒙古人滅亡金朝後制訂了分兵三路滅亡南宋的計劃:東路進攻江淮,中路進攻江漢,西路進攻四川。當時南宋中東部水網密佈,蒙古軍不善水戰;歷史上北方政權滅亡南方偏安政權都是從進攻長江上游的四川開始的;蒙古軍隊當時的前進基地在寧夏六盤山,而四川距離六盤山較近,基於以上三個原因,蒙古人把進攻的重點放在西路,也就四川方向。蒙古人作戰具有幾個特點:一是就地取材。蒙古軍隊不帶後勤輜重,官兵也不發軍餉,後勤補給軍餉全靠掠奪敵國百姓,攻城時強迫敵國百姓充當勞役和肉盾;二是先弱敵再滅敵。先是派兵年復一年的對敵國城鎮進行掠奪和襲擊,待敵方人散糧盡,虛弱不堪時給予致命一擊;三是喜歡屠城,一般先下招降書,敵人投降後全城掠奪,百姓作為奴隸分發給官兵。如果敵人不投降,便採取強攻,攻下城鎮後,除了工匠和年輕婦女外一律屠殺。在滅亡西夏和金朝時,城鎮幾乎被全部摧毀,人民被大量屠殺,整個華北平原和關中平原白骨蔽野,赤地千里,而這次就該輪到四川了。南宋時期的四川承平數百年,又接納了北方數百萬人民,在南宋末年達到了一千多萬人口,稅賦人才貢獻佔南宋三分之一強,處於四川歷史最輝煌的時期。強悍的蒙古人迅速突破了秦嶺和巴山防線,繁榮富饒的四川就展現在蒙古人的眼前,蒙古人兵分數路抄掠四川各地,最後合圍成都,爾後製造了成都歷史上第一次屠城,留下了一百四十多萬具屍體。上百年不見兵戎的四川人面對如此野蠻的蒙古軍,其驚恐不可名狀,爭相逃出四川,逃到哪兒呢?只有順江而下逃到江南和江西。宋末元初四川做為主戰場近五十年!四川人死的死,亡的亡,元初一次人口統計,四川全省只有六十萬人口,不到戰前的5%了。好在忽必烈繼位後一改先人的野蠻行徑,滅宋的後半程不再隨意進行屠城,東南人民免遭北方人和四川人的悲慘經歷。從這裡可看出,元朝的華北平原、關中平原和四川盆地是很空虛的,人口主要聚集在江南和江西。

元朝末年,紅巾軍在江淮鄂東興起,四川空虛,明玉珍帶領一支部隊和家屬大約四十多萬人進入四川,開啟了湖北人移民四川的篇章,這就是“湖廣填四川”的前奏。明玉珍定都重慶,所以這批移民主要聚集在川東重慶周邊,朱元璋統一全國,明玉珍後代明升投降,四川相當於和平解放。

元朝統治中國只有短短八十來年。明朝建立時,全國人口分佈沒有大的變化,北方和四川繼續空虛,而江淮和湖北因為紅巾軍起義,也變得空虛,人口仍然大量積壓在江西和江南。人口分佈極度不平衡顯然是不利於王朝統治的,朱元璋便採取強制移民的方法來均衡人口。具體辦法是這樣:蒙金戰爭中,山西陷落較早,相對安寧,所以很多北方人民逃入山西,到了明初山西是北方人口最密集的地區,朱元璋把山西人口遷往華北其他地方,比如山東、河南、陝西等地,“老家山西大槐樹”的傳說就源於此。在南方,江西和江南人口非常密集,朱元璋把江南人口往北遷,主要是遷往江淮一帶,把江西人口往西遷,主要是遷往湖北和湖南,這就是“江西填湖廣”的來歷。而四川雖然在元末接納了四十萬湖北的紅巾軍,加上原來的老川人八九十萬人,也只有一百多萬,仍然是極度空虛的地方。朱元璋要求剛從江西遷到湖北的移民在麻城縣孝感鄉一帶集結,繼續西遷四川。這就是“湖廣填四川”一說的由來,也是“麻城縣孝感鄉”四川人精神故鄉的由來。這撥移民主要是來自江西,只是在湖北做過短暫停留。他們被安置在以內江自貢為中心的川南地區,而後逐漸再擴散到周邊地區。

有明一代,四川人口增長平穩,到明末萬曆年間達到三百餘萬人。不久四川再次遭受重創,最先是鼎鼎有名的張獻忠帶領農民軍進入四川。張獻忠不是個善類,但是他對四川的破壞並沒有很多書籍上中描述的那麼大,他的大西國對四川的穩定統治只有短短兩三年,論破壞力至少遠比蒙古軍要遜色。明末清初導致四川人口大量減少的真正原因還是連年的戰亂。當時四川盆地有清軍,大西軍和南明軍三方勢力角逐,清軍很早就進入了川北廣元南充,以閬中為中心著手統一四川。清軍入川不久就設伏把張獻忠清除了,大西軍潰散,大部分加入了南明軍共同抗擊清軍。當時南明軍駐紮在川南彭山至重慶,以樂山為中心的弧形地帶抗擊清軍,兩軍在四川南北互有功防,卻久久不能徹底戰勝對方。清軍和南明軍隊包括後面的吳三桂在四川南北對峙二十年,持續的拉鋸戰導致四川盆地中心的人口大量逃散。說清朝初年為啥四川的省會設在閬中呢?其實並不是因為成都荒廢,而是成都過於接近南明軍駐地,清軍幾次進入成都都被南明軍所驅殲,根本在成都站不住腳,而南明軍也不敢冒然進駐成都,因為成都四周空曠,無險可守。當然最終還是清軍獲勝統一全川,其後又有吳三桂叛亂,四川再次淪為戰場。直到康熙中期,四川才徹底安寧下來。

平定吳三桂叛亂後,四川人口再次下降到極點,具體人口難以查實,有資料說全省僅存8萬人,這是不足信的,即使嘉定府一地殘存人口也不只這個數,全省數十萬人還是有的。在明末清初的戰亂期間,大量人口逃亡,川北人口逃往廣元巴中和南充北部,部分逃入陝南漢中和安康地區,川西人口主要逃往雅安和眉山樂山西部地區,川南人口逃亡貴州畢節和遵義,以及雲南昭通。川東人口主要逃往黔江萬縣,以及貴州貴陽思南和湘西等地。戰亂過去後,有相當部分逃難的土著人口逐步迴流,主要還是集中在成都平原南部,川北,川南,川東等盆地邊緣破壞相對較小地區以及大城鎮周邊,而四川盆地的腹心地帶仍然空虛。四川巡撫上書中央請求從外省移民入川,恢復四川人口。

此時,湖南由於在明代大量接納了大量江西移民,人口繁衍很快,不少地區人口面臨無地可耕的情況,特別是湘西和湘南的邵陽,懷化,婁底,永州等丘陵和山區矛盾更為突出。與此情況類似的還有福建江西廣東交界的地區,這個地區都是山區,主要生活的是客家人,千年以來都沒有經歷過戰亂,人口繁衍很快,由於人多地少,大量人口向周邊擴散,甚至引起了頻繁的土客械鬥。湖南和客家地區的官員也上書中央,請求調節土地分配,緩解人地矛盾。這下好了,一邊是有地無人,一邊是有人無地,政府便鼓勵無地的湖南人和客家人向四川移民,一舉兩得,由此開啟了清代“湖廣填四川”運動。說明一點,清代的移民都是自願移民,而非明代的強制移民。湖南距離四川較近,湖南移民進入四川較早,主要沿嘉陵江逆流而上,分佈在嘉陵江、渠江、涪江中下游地區,也就是今天重慶渝西、遂寧、廣安、達州、南充中南部、德陽中東部、綿陽中南部,成都金堂等地,都是四川的腹心地帶。這些地方的居民喜食米粉兒,就是湖南的飲食習慣,“灰、飛”不分,“黃、房”不分就是湖南話的語言特徵。客家人進入四川相對較晚,因為各地已經有不少人民居住,空餘土地不多,所以只能見縫插針的“插佔”。分佈較湖南移民更為分散,在嘉陵江、沱江、岷江,甚至安寧河流域都有分佈客家人,至今成都東山、儀隴、隆昌、西昌等地的客家人還保留著說客家話的習俗。

簡單總結一下,從元末到清初,“湖廣填四川”運動分為三個階段,前後斷斷續續延續了近500年,對四川民系的形成影響不可謂不大,四川的語言、飲食等生活習慣方方面面都烙下移民的印記。今天,湖廣移民,以及其他地區的移民和四川本地土著已經融為一體,形成了今天多姿多彩的四川人和四川文化,我們體內既流淌著唐宋以前四川先民的血液,也流淌著元明清移民的血液,我們不能搞地域黑去攻擊其他地區,也不能搞歷史虛無主義去否定四川先民的輝煌,開放、包容是四川人胸懷的體現,也是四川的文化基因,我們要好好珍惜。


平羌尋跡


歷史上確有湖廣填四川事件,原因主要是明朝末期全國貪腐導至民不聊生農民大規模起義造反,殺人魔王張獻中就是四川的反王,他三打成都四打重慶只管殺不管埋,導致四川各級政權癱瘓,縣城老虎為王,農村百里無人,剩極少口也不事農耕,在山頂上修寨子躲命,就連川西壩子都荒蕪了,在清政府康熙年間,四川總督上報朝庭

,因為四川無人,天府之國收不上一分錢的稅賦,請求政府向四川援助人口,於是就有了一百多年的湖廣填四川運動。開始政府是組織引導獎勵為主,因那時交通不便,誰也不願和親人生死永別,後來就有強迫人口遷移的行為。湖廣省是清朝十八省之一,包括現在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和貴州一部份。所以現在百分之九十的川渝人的祖先都是湖廣人。


老實到傻


湖廣主要指湖南湖北。明朝末年四川張獻忠率領的農民起義大肆屠殺四川人,導致當地十室九空。四川盆地是天府之國,土地肥沃,又有都江堰水利之便,非常適合農業生產,大量土地閒置非常浪費,於是就有清初大量遷移湖廣人口到四川的經濟政策。算是清朝的西部大開發吧。


金山在南


這是一個歷史事件,時間是明末清初。張獻忠狂殺川渝人民,後來滿清又來了繼續殺,導致十室九空,天府之國荒蕪了。清朝稍稍穩定下來後,從湖南湖北廣東廣西貴州等地陸續遷來有百餘萬人耕種。


詩和遠方5668


這裡的湖廣指的是現在的湖南湖北。湖廣填四川是指發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經過戰亂,導致人口急劇減少。因此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廣行省(現在的湖南湖北)人口最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