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历史上有“湖广填四川”一说?

深居陋室不是仙


明末清初时期,四十八万平方公里之广的川蜀之地只有仅仅十万人口,十里土地不存一人,万倾梁田荒芜成漠。

川蜀之地曾经在诸葛武侯的治理之下沃野千里、库富民丰,被后世誉为天府之国,何以在清初时期变得经济颓废、人丁稀少?

对于“湖广填四川”,按照清朝的说法呢,是因为杀人大魔王张献忠,当年在四川大肆屠戮,造成四川人口锐减。据《蜀难叙略》记载,张献忠当年在清军的追剿下逃亡四川。由于张献忠年少时曾在四川受辱, 故进入四川的张献忠肆意屠杀四川百姓,并发誓“除尽四川人”。清政府在平定张献忠以后,为了恢复四川的发展,采取了在周边的湖南湖北以及广西一带,大批量的移民,史称“湖广填四川”,所以现在巴渝一代,一些传承比较完整的家族,王家谱上数个十几代,可能老家就是什么湖北广西那边的了。

当然了,张献忠到底有没有屠四川,我目前还无法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毕竟这个说法水分比较大,毕竟清朝乃是异族入关,为了什么正统性,巩固统治这些,难免会添油加醋。

当然,不排除有这种事情发生,毕竟历史上中外那么多史料都在指向张献忠,比如曾经参加反清斗争地一代大儒王夫之,其在《永历实录》里面也是有着相关记载地。

“献忠之在蜀也,杀掠尤惨,城邑村野,至数百里无人迹。民逃入深山,不得食而死者委填岸谷;或采草木叶食之,得生者久乃化为野人,裸处林栖,体生白毛,遇人则搏杀之而吮其血。”——《永历实录》

但是话说回来,清军也好不到哪去。且不说张献忠有没有屠戮自己同胞,当年豪格带着清军入川的时候,至少是没少杀戮的,具体可以参照江南地区的惨痛教训,无论是诸如扬州十日这样的前期占领,还是想江阴八十一日,面对剃发易服的后期同化,那都是爆发了许多的流血事件,死伤者甚众。

要知道西南地区民风彪悍,历史上面对外来的侵掠从来都是抵抗得最顽强的那一批人。

比如南宋初年,金国铁骑侵入中原,弯刀烈马横扫赢弱不堪的宋军。妄图称霸中原的金国企图吞并湖广、巴蜀两地。川蜀人民拼死抵抗金军、誓死保卫家园,牺牲了数十万爱国人民的性命,最终阻止了金国大军入川的脚步。

而一百多年后,蒙古虎师挥刀南下,川蜀人民与蒙古屠夫之间僵持了近半个世纪,蒙古大汗“哥也”前后三次屠戮成都,近百万川蜀人民被蒙古屠夫残忍杀害。

据《四川通志》记载:“蜀人受祸惨甚,死伤殆尽,千百不存一二”。

而后元朝末年,天下群雄并起,民间反元之声不绝于耳,推翻元朝的星星之火在川蜀大地化为燃尽一切的灼热岩浆,湖广大将明玉珍将军率十万大军进入蜀地,联合当地人民建立了大夏国。

由明玉珍所率领的数十万军队完美的融入了四川,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湖广填四川”。

1644年,明朝最终没有逃脱“合久必分”的毒奶,朱由检自尽于煤山,满清八旗入主中原。向来将民族尊严视为精神给养的川蜀人民,与清军展开了长期的“抵抗侵略战争”。

说实话,如果张献忠真的在四川大肆地屠戮,我无法想象他和他的大西军,又是如何能够抵抗清军数年之久?甚至于后来张献忠死后,李定国等人归附南明,在西南地区抵抗清军,如果不是当地人支持,恐怕早就被灭了吧。

所以,清军地手上,估计没少沾染川人地鲜血。

当然这还不算完,康熙年间,三藩叛乱,吴三桂攻入四川,清军与吴三桂之间的战争持续了七年之久,汉人杀满人、满人杀汉人、清军杀藩军、藩军杀清军……

四川在长期的战乱之下变得横尸无数、饿殍满地,最终导致人口锐减,民不聊生。

而三藩战争结束之后,川蜀之地爆发大型灾疫,“大头瘟”、“马蹄瘟”等恶性疾病接踵而至。

总而言之,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天灾人祸之后,四川的人口锐减,据说总人口仅几十万,偌大地天府之国,放眼望去,尽是一片荒凉景象。康熙三十年,康熙皇帝在四川巡抚张德地口中得知了四川税款难征、土地荒芜、人丁稀少、增赋无策的惨象。

康熙皇帝着军机处拟旨,命令朝廷有关部门迅速制定“招民填川”计划。康熙三十三年,朝廷颁发《招民填川诏》,广西、广东、湖北、湖南的官府率领大批移民填充四川,入川人数多达数百万之多,彻底解决了四川人口稀薄的问题,天府之国也再度迎来了生机,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湖广填四川”。

当然了,我讲的很概括,而且也并不全面,如今在重庆历史博物馆,清晰地记录着那样一段心酸而又悲壮地历史,想了解更多地详细地这段历史,建议还是去博物馆实地参观,相信会给您更多的帮助。


白话历史君


“湖广填四川”,是明清时期的从湖广到四川的大规模移民潮。其中,从清康熙十年(1671年) 大规模开始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 年) 为止,历时105年之久。明朝末年,张献忠在四川胡乱作为,杀人如麻,常年战乱,令四川残破不堪。为恢复发展经济,清政府实行了系列招民垦荒、鼓励湖广人入川开垦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但是初期并无成效,许多人持观望态度。

康熙三年(1664),四川巡抚张德地恳请朝廷下令让各省的督抚敦促流离在其它各省的四川绅民回川,仍然收效甚微。

康熙六年(1667),朝廷下达更加严厉的行政令,敦促川民回川。康熙也从整治区域划分上减少移民四川的障碍。历史上但凡四川动荡,川民就会沿河而下隐匿到湖广地区,因此康熙在行政上先是撤掉湖广总督,再设川湖总督,并且在经济、政治上给予移民便利,此外还有“招民授职”都在设法吸引移民。四川人的移入人口终于逐渐增多,并且稳健发展。

康熙十年(1671) ,清政府并明令规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 康熙二十九年(1690),清政府又作了关于“以四川民少而荒地多,凡流寓愿垦荒居住者,将地亩给为永业” 的规定。同年,还作了凡他省人民“在川省垦荒居住者,即准其子弟入籍考试分的规定。

在清初,从中央到地方,对于湖广等人民入川的安置工作是十分鼓励的。随着四川人口的充实以及生产的恢复,约从康熙五十年起,朝廷就不再鼓励移民入川。然而统治者没有想到,这场大规模的移民仍然没有停止,甚至到了乾隆时期还出现大幅度的增长。康熙时期移入大约155万人,雍正时期限制流入,到了乾隆时期,由于一味放任,连带着嘉庆时期,一共流入400多万人口,造成了严重的人口过剩。

不断增加的移民中,无业流民数量不断上升,为当地的社会生活带来影响。为了遏制移民人口,清政府又开始出台整顿流民政策、实行保甲制度等,甚至查封了由湖广人修建的湖广会馆。这些措施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入川移民数量,但也使得由流民组成的民间组织变得更为隐蔽。他们散居于四川各地,发展自己的力量,行踪遍及整个川东北和川西北地区。他们甚至会自制武器,攻入县城,捣毁官役衙门,组织抗捐、抗税、闹赈、抢米、抗官、抗击清兵等活动。乾隆末年,他们还与白莲教汇合,形成强大的反清力量。曾经为恢复生产而一手主导的移民活动,就这样成为了清代的一大社会症结,这是清统治者没有预料到的。


老罗侃史


历史上确实有“湖广填川"的人口迁移事件,先说说湖广地区,指的是湖南和湖北两省,因为在元代开始湖南和湖北是一个省,称作湖广省,后代一直沿用该名称,知道清代,虽然湖南和湖北已经划分为两个独立行省,但两地文化相近,人口众多,都属于中原玉米之乡,清政府在该地区也设置了湖广总督专门管理两省的军政事务。再说说“湖广填川″中的“川”指的就是今天的四川省及重庆大部地区,明末中国各地农民起义势如破竹,明朝江山危在旦夕,公元1636年满州人皇太极割据东北建立清政权,内地最大的两支农民军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并于1644年率先攻下北京。另一支张献忠进驻四川建立大西政权。后来由于李自成的农民政权进驻北京后迅速惰落,使清军乘机而入,李自成败走。而张献忠农民军进入四川后也同样惰落,烧杀抢夺无恶不做,阶级的局限性充分暴露,四川一时成了人间地狱,百姓要么纷纷逃亡,要么就是被抓去当兵,老弱病残基本被杀光。后来经过清庭的连年征剿,国家基本得到统一,各路势力被清剿,张献忠的农民军被皇太极长子豪格的大军剿杀待尽。清初社会初定,人民迫切需要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据康熙初年不完全统计,四川地区人口锐减,在册人口仅剩八万。所以清庭决定就近从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湖广地区大规模移民四川从事生产,所以今日四川大部分人口都是300多年前湖南湖北移民的后代。


雪域虫草大王


很多人喜欢写一大篇文字来说明一件几句话可以讲清楚的事,我就简单地说。

明末清初时期,总个成都活着的只有寥寥几户人,当时清政府出台各种政策,押解了很多以湖南、广州为主的两地百姓去四川落户,上厕所的“解手”一词也是这个时候的百姓在去四川的路上发明的,然后发现湖、广人口缺失得太厉害,又以江西一省之力填湖、广,因为湖南人口缺较多,江西填得更多的也是湖南。

那个时候一般是一个村都是一个姓的家族,所以拆散了江西很多家族,很多拆出去的人都会一直记着永远回不去的那个家——江西,江西人的亲戚因此遍天下,有句话说:四川是天下的人的四川,江西是天下人的江西。江西人就有了个共同的称谓:“江西老表”。


吻你_我不惊醒你


“湖广填四川”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历史事件,即使是很多四川人对它的认识也很片面。下面我试着结合全国的历史大背景把它的来龙去脉讲清楚。

这个话题必须从北宋灭亡说起。历史上一旦北方发生大规模战乱,北方人民就要向南方逃亡,逃亡路线有东中西三条:东线是经蚌埠、淮安逃向江南江西,西线是经汉中、安康逃向四川,中线是经襄阳逃向湖广,其中东线人数最多,其次是西线,中线人数最少。为什么逃向湖广的人少呢?因为唐宋以前的两湖盆地沼泽湖泊遍布,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还没完全形成,远不如今天适合人类生存。北宋灭亡以后,大量北方人民逃亡到江南江西和四川地区,这几个地区的人口几乎占南宋总人口的七成。

南宋建立不久,北方的蒙古人迅速崛起,统一蒙古高原,并灭亡了西夏、金朝,与南宋对峙。蒙古人灭亡金朝后制订了分兵三路灭亡南宋的计划:东路进攻江淮,中路进攻江汉,西路进攻四川。当时南宋中东部水网密布,蒙古军不善水战;历史上北方政权灭亡南方偏安政权都是从进攻长江上游的四川开始的;蒙古军队当时的前进基地在宁夏六盘山,而四川距离六盘山较近,基于以上三个原因,蒙古人把进攻的重点放在西路,也就四川方向。蒙古人作战具有几个特点:一是就地取材。蒙古军队不带后勤辎重,官兵也不发军饷,后勤补给军饷全靠掠夺敌国百姓,攻城时强迫敌国百姓充当劳役和肉盾;二是先弱敌再灭敌。先是派兵年复一年的对敌国城镇进行掠夺和袭击,待敌方人散粮尽,虚弱不堪时给予致命一击;三是喜欢屠城,一般先下招降书,敌人投降后全城掠夺,百姓作为奴隶分发给官兵。如果敌人不投降,便采取强攻,攻下城镇后,除了工匠和年轻妇女外一律屠杀。在灭亡西夏和金朝时,城镇几乎被全部摧毁,人民被大量屠杀,整个华北平原和关中平原白骨蔽野,赤地千里,而这次就该轮到四川了。南宋时期的四川承平数百年,又接纳了北方数百万人民,在南宋末年达到了一千多万人口,税赋人才贡献占南宋三分之一强,处于四川历史最辉煌的时期。强悍的蒙古人迅速突破了秦岭和巴山防线,繁荣富饶的四川就展现在蒙古人的眼前,蒙古人兵分数路抄掠四川各地,最后合围成都,尔后制造了成都历史上第一次屠城,留下了一百四十多万具尸体。上百年不见兵戎的四川人面对如此野蛮的蒙古军,其惊恐不可名状,争相逃出四川,逃到哪儿呢?只有顺江而下逃到江南和江西。宋末元初四川做为主战场近五十年!四川人死的死,亡的亡,元初一次人口统计,四川全省只有六十万人口,不到战前的5%了。好在忽必烈继位后一改先人的野蛮行径,灭宋的后半程不再随意进行屠城,东南人民免遭北方人和四川人的悲惨经历。从这里可看出,元朝的华北平原、关中平原和四川盆地是很空虚的,人口主要聚集在江南和江西。

元朝末年,红巾军在江淮鄂东兴起,四川空虚,明玉珍带领一支部队和家属大约四十多万人进入四川,开启了湖北人移民四川的篇章,这就是“湖广填四川”的前奏。明玉珍定都重庆,所以这批移民主要聚集在川东重庆周边,朱元璋统一全国,明玉珍后代明升投降,四川相当于和平解放。

元朝统治中国只有短短八十来年。明朝建立时,全国人口分布没有大的变化,北方和四川继续空虚,而江淮和湖北因为红巾军起义,也变得空虚,人口仍然大量积压在江西和江南。人口分布极度不平衡显然是不利于王朝统治的,朱元璋便采取强制移民的方法来均衡人口。具体办法是这样:蒙金战争中,山西陷落较早,相对安宁,所以很多北方人民逃入山西,到了明初山西是北方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朱元璋把山西人口迁往华北其他地方,比如山东、河南、陕西等地,“老家山西大槐树”的传说就源于此。在南方,江西和江南人口非常密集,朱元璋把江南人口往北迁,主要是迁往江淮一带,把江西人口往西迁,主要是迁往湖北和湖南,这就是“江西填湖广”的来历。而四川虽然在元末接纳了四十万湖北的红巾军,加上原来的老川人八九十万人,也只有一百多万,仍然是极度空虚的地方。朱元璋要求刚从江西迁到湖北的移民在麻城县孝感乡一带集结,继续西迁四川。这就是“湖广填四川”一说的由来,也是“麻城县孝感乡”四川人精神故乡的由来。这拨移民主要是来自江西,只是在湖北做过短暂停留。他们被安置在以内江自贡为中心的川南地区,而后逐渐再扩散到周边地区。

有明一代,四川人口增长平稳,到明末万历年间达到三百余万人。不久四川再次遭受重创,最先是鼎鼎有名的张献忠带领农民军进入四川。张献忠不是个善类,但是他对四川的破坏并没有很多书籍上中描述的那么大,他的大西国对四川的稳定统治只有短短两三年,论破坏力至少远比蒙古军要逊色。明末清初导致四川人口大量减少的真正原因还是连年的战乱。当时四川盆地有清军,大西军和南明军三方势力角逐,清军很早就进入了川北广元南充,以阆中为中心着手统一四川。清军入川不久就设伏把张献忠清除了,大西军溃散,大部分加入了南明军共同抗击清军。当时南明军驻扎在川南彭山至重庆,以乐山为中心的弧形地带抗击清军,两军在四川南北互有功防,却久久不能彻底战胜对方。清军和南明军队包括后面的吴三桂在四川南北对峙二十年,持续的拉锯战导致四川盆地中心的人口大量逃散。说清朝初年为啥四川的省会设在阆中呢?其实并不是因为成都荒废,而是成都过于接近南明军驻地,清军几次进入成都都被南明军所驱歼,根本在成都站不住脚,而南明军也不敢冒然进驻成都,因为成都四周空旷,无险可守。当然最终还是清军获胜统一全川,其后又有吴三桂叛乱,四川再次沦为战场。直到康熙中期,四川才彻底安宁下来。

平定吴三桂叛乱后,四川人口再次下降到极点,具体人口难以查实,有资料说全省仅存8万人,这是不足信的,即使嘉定府一地残存人口也不只这个数,全省数十万人还是有的。在明末清初的战乱期间,大量人口逃亡,川北人口逃往广元巴中和南充北部,部分逃入陕南汉中和安康地区,川西人口主要逃往雅安和眉山乐山西部地区,川南人口逃亡贵州毕节和遵义,以及云南昭通。川东人口主要逃往黔江万县,以及贵州贵阳思南和湘西等地。战乱过去后,有相当部分逃难的土著人口逐步回流,主要还是集中在成都平原南部,川北,川南,川东等盆地边缘破坏相对较小地区以及大城镇周边,而四川盆地的腹心地带仍然空虚。四川巡抚上书中央请求从外省移民入川,恢复四川人口。

此时,湖南由于在明代大量接纳了大量江西移民,人口繁衍很快,不少地区人口面临无地可耕的情况,特别是湘西和湘南的邵阳,怀化,娄底,永州等丘陵和山区矛盾更为突出。与此情况类似的还有福建江西广东交界的地区,这个地区都是山区,主要生活的是客家人,千年以来都没有经历过战乱,人口繁衍很快,由于人多地少,大量人口向周边扩散,甚至引起了频繁的土客械斗。湖南和客家地区的官员也上书中央,请求调节土地分配,缓解人地矛盾。这下好了,一边是有地无人,一边是有人无地,政府便鼓励无地的湖南人和客家人向四川移民,一举两得,由此开启了清代“湖广填四川”运动。说明一点,清代的移民都是自愿移民,而非明代的强制移民。湖南距离四川较近,湖南移民进入四川较早,主要沿嘉陵江逆流而上,分布在嘉陵江、渠江、涪江中下游地区,也就是今天重庆渝西、遂宁、广安、达州、南充中南部、德阳中东部、绵阳中南部,成都金堂等地,都是四川的腹心地带。这些地方的居民喜食米粉儿,就是湖南的饮食习惯,“灰、飞”不分,“黄、房”不分就是湖南话的语言特征。客家人进入四川相对较晚,因为各地已经有不少人民居住,空余土地不多,所以只能见缝插针的“插占”。分布较湖南移民更为分散,在嘉陵江、沱江、岷江,甚至安宁河流域都有分布客家人,至今成都东山、仪陇、隆昌、西昌等地的客家人还保留着说客家话的习俗。

简单总结一下,从元末到清初,“湖广填四川”运动分为三个阶段,前后断断续续延续了近500年,对四川民系的形成影响不可谓不大,四川的语言、饮食等生活习惯方方面面都烙下移民的印记。今天,湖广移民,以及其他地区的移民和四川本地土著已经融为一体,形成了今天多姿多彩的四川人和四川文化,我们体内既流淌着唐宋以前四川先民的血液,也流淌着元明清移民的血液,我们不能搞地域黑去攻击其他地区,也不能搞历史虚无主义去否定四川先民的辉煌,开放、包容是四川人胸怀的体现,也是四川的文化基因,我们要好好珍惜。


平羌寻迹


历史上确有湖广填四川事件,原因主要是明朝末期全国贪腐导至民不聊生农民大规模起义造反,杀人魔王张献中就是四川的反王,他三打成都四打重庆只管杀不管埋,导致四川各级政权瘫痪,县城老虎为王,农村百里无人,剩极少口也不事农耕,在山顶上修寨子躲命,就连川西坝子都荒芜了,在清政府康熙年间,四川总督上报朝庭

,因为四川无人,天府之国收不上一分钱的税赋,请求政府向四川援助人口,于是就有了一百多年的湖广填四川运动。开始政府是组织引导奖励为主,因那时交通不便,谁也不愿和亲人生死永别,后来就有强迫人口迁移的行为。湖广省是清朝十八省之一,包括现在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和贵州一部份。所以现在百分之九十的川渝人的祖先都是湖广人。


老实到傻


湖广主要指湖南湖北。明朝末年四川张献忠率领的农民起义大肆屠杀四川人,导致当地十室九空。四川盆地是天府之国,土地肥沃,又有都江堰水利之便,非常适合农业生产,大量土地闲置非常浪费,于是就有清初大量迁移湖广人口到四川的经济政策。算是清朝的西部大开发吧。


金山在南


这是一个历史事件,时间是明末清初。张献忠狂杀川渝人民,后来满清又来了继续杀,导致十室九空,天府之国荒芜了。清朝稍稍稳定下来后,从湖南湖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陆续迁来有百余万人耕种。


诗和远方5668


这里的湖广指的是现在的湖南湖北。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经过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广行省(现在的湖南湖北)人口最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