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氏寫在牆上的詩,僅28字讀來像打油詩,卻發人深省流傳了千年

今人喜歡在名勝上寫上個“到此一遊”,古人喜歡在牆壁上題詩,雖然行為一樣,但意義卻大不一樣。今人寫多數是惡作劇的顯擺,而古代的文人墨客卻多是有感而發,又苦於身中無紙無硯,這也形成了“題壁詩”這種我國特有的文化瑰寶。事實上,也正是因此,成就了不少流傳千年的經典。

無名氏寫在牆上的詩,僅28字讀來像打油詩,卻發人深省流傳了千年

蘇軾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題在廬山岩壁上千年經典;王安石的“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是題在好友人家牆壁上的絕唱;林升的“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是題在旅舍牆壁上的千古名作;而蔣興祖女的“漸近燕山,回首鄉關歸路難”,則是15歲才女被金人押解路上於牆壁寫的悽美之語。

無名氏寫在牆上的詩,僅28字讀來像打油詩,卻發人深省流傳了千年

看過了這些名家才女們的千年經典,再來讀本期這首題在牆壁上的詩,估計心裡多少會有點落差。因為與一般的題壁詩相比,這首詩宋代無名氏之作讀來卻像是一首打油詩,確實有些上不了檯面,但短短28字卻充滿著哲理,發人深省值得一讀再讀,流傳了千年。

《題壁》

宋.無名氏

一團茅草亂蓬蓬,驀地燒天驀地空。

爭似滿爐煨榾柮,漫騰騰地暖烘烘。

這是一首七絕,在屬於格律要求較嚴的近體詩。一般來說七絕在押韻、粘對上都有較嚴格的要求,但可不拘對偶。文壇寫七絕最成功的是王昌齡、李白、和杜甫,經典作有《芙蓉樓送辛漸二首》和《江南逢李龜年》等。而這首無名氏的七絕,顯然只能算是首難登大雅之堂之作。

無名氏寫在牆上的詩,僅28字讀來像打油詩,卻發人深省流傳了千年

詩的一、二句寫的是一團雜亂的茅草,它們亂蓬蓬的堆成一團,只要一點著,就能燃起熊熊大火。詩人用“驀地燒天驀地空”來形容火勢來得兇猛,疊用兩個“驀地”不但令這兩句朗朗上口,而且也極大地增加了語句的張力。

三、四兩句寫爐子裡的短木頭,人們為了取暖將木材塞滿爐子,然後慢慢煨烤,它的火勢雖然不大,熱量也來得慢,但卻給冬日裡的人們帶來陣陣暖意。最後一句同樣是疊用,“騰騰”、“烘烘“,令這兩句生動自然,十分接地氣。

無名氏寫在牆上的詩,僅28字讀來像打油詩,卻發人深省流傳了千年

縱觀全詩,詩人將茅草和木頭對比。從外形上茅草因為裡子是虛的,所以看上去一團一團堆得很高;而短木頭卻一根根,不佔空間看上去不起眼,裡子裡卻是實的。正因如此,當需要用上它們時,一個火焰燒得高卻沒什麼作用,反而為引起大火之災;而另一個卻如君子般,慢慢燃燒自己,給人間帶來溫暖。

無名氏寫在牆上的詩,僅28字讀來像打油詩,卻發人深省流傳了千年

詩人句句一語雙關,以物喻人,道出的是無真才實學和厚積薄發之人的區別。其實這個道理我們都懂,但是多數時候卻做不沉靜下來,不願意花時間增加自己的才學。而這首詩卻通過生活中再常見不過的兩件事物,截取了兩個生活場景,生動形象地為我們擺事實講道理,發人深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