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曉嵐流放新疆的歷史真相

紀曉嵐流放新疆的歷史真相

紀曉嵐塑像

通風報信遭“連累”

原籍河北獻縣的紀曉嵐被乾隆流放是在1768年夏天,他當時45歲,是個四品官員。事情起因是兩淮地區這一年發現虧空1000萬兩白銀,已經退休的兩淮鹽運使盧見曾被舉報在任時貪汙。皇帝派人追到盧家搜贓卻只有少量財物。乾隆懷疑有人走漏風聲。幾天後,果然有個叫李容的書生爆料說,盧見曾的家人早把錢財轉移了。而給盧家報信的,就是翰林院侍讀學士紀曉嵐。

原來,紀曉嵐的大女兒嫁給了盧見曾的孫子盧蔭文,兩家有姻親關係。不過,紀曉嵐本人當時在北京,不可能跑去江南盧家,他怎麼報信的,史上沒有定論。

野史上說紀曉嵐報信的辦法很有意思:他拿了一撮鹽、一撮茶葉,裝進一個空信封裡,用漿糊把口封好,沒寫一個字,派人不眠不休地在兩天內送到盧家。

盧見曾接到信封后,一時不明白,將裡面的東西倒在桌上看了又看,才知道紀曉嵐的用意:“鹽案虧空查(茶)封!”

於是,盧家急忙補齊挪用的公款,並將剩餘資產轉移到別處。一切準備停當,查抄的人趕來已是半個月後了。

雖然,盧見曾補上了多數虧空,但他在兩淮鹽運使任上被查出貪汙16000兩白銀仍是事實。

這是乾隆親自審定的大案,除有20多人被殺外,紀曉嵐等受牽連的人多被流放邊疆。

在疆工作謹慎力“戒”女色

紀曉嵐是被運軍餉的10來名差役順帶押往新疆的,時間大概在八九月。他的身份是革職流放的“廢員”,沒帶任何家眷或僕人,一路沉默寡言。有幾名差役很好奇皇帝、近臣的事,問起來他的答話往往很少。

來到烏魯木齊已是10月初冬(農曆),一路上從烈日炎炎到鵝毛大雪,紀曉嵐見到新建的迪化城(城市建設和名字都是乾隆欽定的)和來來往往的各族百姓,雖然有一些被流放的傷感,但更有新鮮和好奇。

根據清朝制度,紀曉嵐被帶到提督溫福那裡報到。

溫福早聽說了這個案子,一見聲名遠播的“鐵齒銅牙”長得又黑又矮,相貌猥瑣,而且是近視眼。心想,他不招乾隆喜歡是很正常的,因為皇帝一向喜歡福長安、王傑或者新冒出來的和珅這樣相貌英俊的人。

溫福當時隨口問了一句:“入朝為官前是做什麼的?有什麼技能?”

紀曉嵐恭恭敬敬地說:“回大人,從小就會讀書寫字,別無一技之長。”

沒想到這話提醒了溫福,當時新疆的武官多,軍民裡大字不識的比比皆是。以前的公文信函還因為書寫不規範而出過錯。於是,溫福決定讓紀曉嵐在總署衙門的印案房負責漢文文書工作。

紀曉嵐是一個著名的風流才子,這在京城是朝野聞名的了。他活到70多歲時還十分好色,家裡先後娶了6房姨太太,還有好幾個陪嫁的侍妾被他“寵幸”。

一些朋友曾笑他一天都離不開女人。他去新疆的時候,家裡人就勸他帶上一兩個妻妾同行,但意外的是紀曉嵐堅決不同意,他對夫人馬月芳說:“如今我是犯人,去新疆是贖罪,帶上家眷是不合朝廷規矩的。而且一旦有個風吹草動的話,那麼一家人都別想再回來了。”

紀曉嵐在烏魯木齊逐漸受到溫福的器重,溫福把擬好的奏章、信件都給紀曉嵐看一遍,有時還讓他重新改寫。過了近一年,溫福升遷福建巡撫,留下幾個當地婢女送給同僚。

他看出紀曉嵐出身官宦家庭,一個人根本不善照顧自己的衣食,就將一名叫“夏荷”的婢女贈給紀曉嵐。據說兩人還生了一個兒子,最後留在了吉木薩爾縣。

“賜環”返京

紀曉嵐在烏魯木齊期間曾有報信平亂的功績。但他能夠返回北京的主要原因還是乾隆動了想編纂一套比爺爺康熙《古今圖書集成》規模更大的叢書的念頭。

乾隆先安排劉統勳負責人手,劉統勳的大兒子劉墉(就是劉羅鍋)是紀曉嵐的朋友,劉統勳知道紀曉嵐學問廣博,因此,向乾隆舉薦了紀曉嵐。再加上乾隆酷愛寫詩和做對聯,紀曉嵐沒有獲罪前應對的詩句時常受到乾隆欣賞。

可紀曉嵐被流放這兩年裡,再沒有人像他那樣讓皇帝滿意。於是便順水推舟同意讓紀曉嵐回來,還派人賜給他一個玉環。“環”和“還”同音,就是說他可以回京了。

紀曉嵐在1770年12月接到“賜環”的通知,休息調養一陣,第二年二月上路回京。路上有雪,行程緩慢,他開始回憶這兩年的生活,後來所作160首詩歌被定為《烏魯木齊雜詩》,大部分收進《閱微草堂筆記》,廣泛記錄了新疆的風土人情,價值十分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