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生態算法”你好,江西的“新”連“心”

江西——這塊風景獨好的生態版圖上,擁有著古樸厚重生態文明,尤其是近年來該省從綠色實踐中引來浩蕩春風。其立足生態環境優勢,遵循生態、綠色、低碳的發展理念,按照發展與保護並重、生態與經濟共贏的思路,探索出一條發展新路。近日,記者跟隨“美麗中國•網絡媒體生態文明行”抵達江西,來見證江西的“綠水青山”如何變為“金山銀山”。

不忘初心發展生態是 “一盤棋”的第一步

江西南昌太平鎮,地處梅嶺山脈,這片革命老區,綠水青山是最大的資源。但當地並沒有“以環境換髮展”,而是“依託環境促發展”。

“太平心街” 一條贛派特色步行街,意在讓遊客遠離喧囂,緩解壓力,在此釋放心靈、放鬆心情,故名“心街”,眼前的小橋流水、酒吧、咖啡館,乍一看雖與其他古鎮景點差異不太大,但街道左右的贛派建築,讓人瞬間感受到“江西風味”。

漫步於此,傾聽小橋流水,湛藍的天空下感受著鄉間“慢生活”。 據當地政府部門工作人員瞭解到,太平鎮實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生態文明建設全方位推進,才能有“環境促發展”。

灣裡區太平鎮黨委委員組織委員 餘斯生:“這裡是山區,溫度低,一年種水稻只能種一季,產量低,村民們不是很願意種植,村民外出的外出,留在家的也沒事兒幹,而現在灣裡區發展旅遊產業來帶動經濟發展,做民宿農家樂村民們也很願意參與其中,村民精神面貌、村莊環境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灣裡區推進秀美鄉村建設、全域汙水治理、禁燃禁爆、廁所革命、保山護林等十大措施,保障生態與發展平衡。”

隨後記者前往離“太平心街”10分鐘車程的九龍溪生態休閒公園。

記者抵達這座生態公園後,抬眼望去群山環繞,鬱鬱蔥蔥的樹林整片覆蓋。很多父母帶著孩子在進行親子活動,草坪上,還有學生在進行素描寫生。

回顧往昔,太平心街建設與九龍溪區域整治前的太平鎮各地,用“空心村”來形容也不為過。以前由於當地經濟種類單一,又處於深山,當地村民紛紛外出打工謀生,村裡只剩下老弱婦孺。

村子怎麼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先從環境開始。近年來,為實現周邊人居環境配套提升,太平鎮圍繞全域水環境治理、全域消滅旱廁及“菜地革命”。整治後,九龍溪水系環境得到全面提升,達到國家Ⅲ類水質標準,可直接加工,成為居民生活飲用水源。環境提升了,旅遊產業也被隨之帶動起來,以前往外地打工的年輕人開始慢慢返鄉,昔日的空心村變得熱鬧起來。

如今,旅居休閒、有氧漫步、走心發呆、山中採風成為遊客在南昌近郊生態休閒“慢生活”的絕佳去處,同時,也是江西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真實寫照。

“垃圾”變廢為寶, 解決了“鄉愁”

距離靖安縣主城區雙溪鎮1.5公里的城北新區馬尾山村,也是雙溪鎮鎮辦林場所在地。通過垃圾分類示範工作,馬尾山村垃圾減量40%,增加有機肥120噸,可回收垃圾則變廢為寶。

為了加強垃圾分類工作宣傳科普,村中召開了戶主會,垃扱分類手冊每戶一本,做到垃圾分類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從2017年11月開始,馬尾山村黨團員帶頭示範,構成保潔員3名、分揀員3名、督查員2名人員管理機制,生活垃圾分成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廚餘垃圾(可腐垃圾)、其它垃圾四類。有害垃圾由保潔員、分揀員統一收集。廚餘垃圾(可腐垃圾)運到6個可腐垃圾沼氣發酵池。其他垃圾倒入常規垃圾桶、由鎮清運車運至縣垃圾填埋場。引起記者注意的是可回收垃圾集中回收後,村中建立了垃圾兌換銀行,可回收垃圾全部到兌換銀行集中回收。

一名垃圾兌換銀行管理人員告訴記者,村中每戶會分發一個二維碼,農戶垃圾分類回收後掃碼積分,可兌換獎品,所以大幅度提高了村民對垃圾回收的積極性。

馬尾山村積極開展垃圾分類和減量工作,按照國家、省、市、縣垃圾分類和減量工作實施方案,開展“垃圾分一分,環境美十分”,從而真正實現了靖安“綠淨潔”對生態文明的認真要求。(央視記者 韓詠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