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解決“卡脖子”的問題

真正解決“卡脖子”的問題

11月13日,觀眾在第二十一屆高交會上體驗“航空飛行”。新華社記者 梁旭攝

創新決定未來,增強在源頭創新與關鍵核心技術的創新能力才能在關鍵領域實現重大突破,真正解決“卡脖子”的問題。走進第二十一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不少高新技術企業和科研機構重點展示了一批聲學、新能源、新材料等關鍵核心領域的科技成果,成為會場焦點。

“我們這次重點展示的是海上設施安全生產與安全防護智能感知技術。”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趙越告訴記者,中科院聲學研究所帶來了管線洩漏檢測聲吶、多波束探測儀等聲學領域的“重器”,以針對海底設施油氣管線、跨海大橋橋墩、海上資源開採平臺等設施的安全運行,滿足海上救援打撈、水下施工等作業的安全需求。

通過聲波的實時傳送,海上作業者可以看到管線裂隙、海底水壓、溫度、流速、地形地貌等特徵,及時進行預警。

“以往我國在民用領域較多采用國外設備,但近年來國外進行了技術封鎖。通過大力氣的自主研發,目前我們一些關鍵設備已經與國際領先水平持平,一些指標甚至還要優於他們。”趙越說,但同時也要看到,完整的產品與材料、精密儀器製造等其他領域密不可分,“例如防腐材料、水平接插件等,仍然需要進一步技術攻關”。

在中國廣核集團(以下簡稱中廣核)展臺,中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海上風電、電子束處理工業廢水技術等重大科研成果吸引了眾多觀眾駐足。本次展會上,中廣核首次展示了華龍一號三維協同設計與管理平臺。

“華龍一號技術已成為中國與高鐵齊名的‘國家名片’,其數控系統使得中國成為全球第5個擁有此類技術的國家,目前已經在9個新建核電項目中應用,實現了從二代到四代核電堆型的全覆蓋,為我國核電建設節約資金近30億元。”中廣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總部位於深圳的央企中建鋼構也展現了多項科技前沿產品,其慢行交通系統通過綠道緩解快慢交通衝突、連接碎片化綠地,實現了鋼結構橋樑景觀性和實用性的完美結合。在智慧停車展區,中建鋼構成功研發出涵蓋乘用車、公交車、自行車全系列智慧停車產品,並結合物聯網、大數據、5G等技術,搭建智慧停車管理駕駛艙,實現立體車庫的遠程智能運維及安全巡檢,充分體現了智慧城市領域的高科技。

太赫茲波是人類尚未大規模使用的一段電磁頻譜資源,高功率太赫茲光源和高靈敏度太赫茲探測器是發展太赫茲技術的兩類最核心的器件。本屆高交會上,中科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重點展出了太赫茲技術應用組件——氮化鎵高電子遷移率晶體管,這是用第三代半導體氮化鎵做出的晶體管,具有高壓、高頻、高溫、低損耗、抗輻射等特性,不僅在太赫茲領域,也將是5G通信、航空航天等領域的核心器件。

“我們從國家經濟、國防安全、社會發展以及未來科技的重大需求出發,歷經10年技術攻關,終於突破了‘卡脖子’的一項技術。”中科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曉東說,“此前,國內一些大型科學裝置只能購買國外的這類器件,找不到國產的替代品,而我們產品的面世,讓關鍵技術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本報深圳11月13日電 本報記者 黨文婷 嚴聖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