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戰爭所帶來的人口增長緩慢為例,淺析春秋時期的人口狀況

自周室威信掃地,權利衰落的時候,諸多諸侯

蠢蠢欲動,開始招兵買馬以圖霸業,自此掀開了一個新的時代,後世稱之為春秋戰國。但是春秋戰國是兩個時期的結合,春秋時期諸雄崛起,稱霸一方,但是此時大型的戰爭頻率不高,而在春秋末期,戰國初期的時候,各國就開始了慘烈的吞併戰爭,戰火連天

筆者今天將從春秋時期的人口狀況,來談一下在春秋時期,諸雄的崛起背後所帶來的一個看似人口快速增長,繁榮的社會,但這個社會的的背後實際上正處於一個風起雲湧的階段,從而為了將來的天下戰亂埋下了伏筆。

以戰爭所帶來的人口增長緩慢為例,淺析春秋時期的人口狀況

春秋時期人口的總數

周室衰弱,春秋時期諸多諸侯稱雄,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並稱為春秋五霸,而當時衡量這五位霸主所在位的國力的標準,即是衡量這一個國家的兵車有多少輛,而兵車的數量和其國家的總人口是有著相對應的比例關係

《春秋》中記載,在春秋共242年的時期裡,各國的小型戰爭不斷多數,多數都以掠奪土地財物為目的,更重要的就是這些土地上的人口掠為己有。有文獻中記載到,秦穆公時期吞併國家十二個,佔領土地一千里,其所擁有的兵車數量便得以在春秋時期諸侯之中稱霸。

更別提,《史記》中所記載的楚莊王吞併國家二十六個,佔領土地三千里所得到的土地財富以及人口數量。所以在春秋時期,各國主要都以發展自身國家人口為

第一要素,為日後的戰爭提前做好了準備。

翻閱史冊,我們可以《左傳》中發現一個比較確切的有關於衛國的人口數量,相傳在衛國被狄人攻滅之後,衛國的遺民共有七百三十餘人,加上郊野的民眾數量,衛國在沒有滅國之前的民眾數量大概是五千上下,而在衛國的兵車數量總共是三十餘量的革車,因此我們換取一下比列,即30輛兵車5000人,相當於一輛兵車等於170個人。

以戰爭所帶來的人口增長緩慢為例,淺析春秋時期的人口狀況

按照《左傳》之中的記載來推測的話,那麼晉國在晉昭公時期大約有兵車4000輛,與其相對的國家人口數量應該有70萬人左右,其他幾個稱霸的國家的人口數量應該差不多,不然就不會形成相對應的割據局面,因此來判斷,五個霸主國家的人口總數約有350萬人左右,加上南方的吳越兩國,與中原的五國實力基本一致的情況下,那麼七個國家的人民總數應該有420萬餘人。

大國的人民數量相對應在70萬餘人左右,而小國的人口數量卻要少了很多,不單單只是因為國力不足無法擁有更多的土地,主要原因還在於為了不被吞併要不停的上交兵車給那些稱霸的大國。

《左傳》之中記載,哀公七年的時候魯國貢獻

八百輛兵車,邾國貢獻六百輛兵車;哀公十三年的時候,魯國又給吳國貢獻了八百輛兵車。所以我們通過一些史冊的記載,不難發現的是,大部分的人口都被那些稱霸的國家以掠奪、以收取的手段給搶走了,剩下的一些小國則苦苦的在夾縫之中生存,因此人口數量不是很多。

根據歷史資料的分析,魯、邾、衛、鄭、宋、杞、滕、薛、小邾等國的兵車之數不定,有的有1000輛,相當於晉國的四分之一;有的只有500輛,相當於晉國的八分之一。總共在一起的兵車數量大概在7000餘輛左右,人口總攻不超過晉國人口的兩倍,大約是150萬人。

因此在春秋時期,中原的華夏總人口數量大概在570萬餘人左右,這還並未計算在中原外的一些蠻夷民族的人口數量,如果將他們都算進去的話,也許春秋末年時期大概有近1000萬人左右的人口數量。

以戰爭所帶來的人口增長緩慢為例,淺析春秋時期的人口狀況

戰爭所帶來的人口增長緩慢

上文之中我們提到過,春秋末期,人口的總數大概在570萬餘人左右,如果加上蠻夷民族內的人口數量的話,可能將近有1000餘萬人左右的人口總數。這些數量看似比起西周時期的人口總數要多,但是實際上,人口增長的速度只不過是一倍左右。

《漢書》中記載,西漢末年的人口有5959萬人,戰國末年的人口大約有2000萬人左右,意味著從戰國末年到西漢末年200年左右的時間,中原地區的人口數量大約增長了兩倍左右,也就是多了3959萬人,差不多4000萬人。

但是反觀從春秋末年到戰國末年的人口增長,200餘年卻只是增長了1000萬人左右,這個還是因為許多蠻夷民族被征服,蠻夷民族的人口大量的湧入中原地區,從而令到中原地區的人口數量增加。

但是反觀同樣200餘年的戰國末期到西漢末期的人口增長情況,我們不難推斷,因為春秋時期各種小型的戰爭以及春秋末期、戰國初期的機場大型的吞併之戰,極大程度上的影響了人口的增長。

人口在古代社會既是生產力也是戰鬥力,人口的數目決定著一個國家的國力

是否強盛,但是長久的戰爭卻使得人口的增長率受到了極大的影響。這種影響在生產力已經趨於穩定的情況下,還是大額度的減少了春秋時期的人口數量

以戰爭所帶來的人口增長緩慢為例,淺析春秋時期的人口狀況

總結

春秋戰國時期,兼併戰爭激烈,各國統治者都在自己能力範圍允許內不斷的擴張人口,軍隊,以應付各種戰爭,因此代表一個國家兵車數量的

“千乘之國”、“萬乘之國”也就是一個國家的國力的具體表現

筆者也在前文說過,兵車的數量與國家的總人口是有著相對應的比列關係的,並在利用《左傳》之中的記載,推測出了大概的比例,即170人乘一輛兵車,因此在推算了大概的春秋人口的總數量。

不過我們發現儘管春秋時期的生產力已經趨於穩定的情況下,人口卻沒有出現激增,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春秋時期的戰爭不斷,極大程度上的影響了人口增長的速度,使得人口的增長數量變得較少,因此春秋時期的人口狀況雖然受到戰爭的影響,但是還是處於一個上升的一個狀態。

參考文獻:

焦培民.先秦人口研究.鄭州大學 2007

畢釗源.兩週時期的戰爭動員. 曲阜師範大學 201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