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犛牛圈:一個石頭村莊的故事

暮秋的一天下午,我不經意間和一位攝友驅車來到了景泰縣紅水鎮的一個搬遷後的古村落---犛牛圈村。一般的古村落見得多了,都各有各的故事,多數沒有什麼稀奇的。但是,第一次見到犛牛圈村確實驚到我了:不是因為見到犛牛了,而是見到石頭了。其實,大西北石頭到處都有,本沒有什麼奇怪的,可如果石頭抱成了團、形成了一面牆就稀奇了。

我們來到古村落的中央,滿眼所見,皆為殘垣斷壁,偶有幾戶院落完整的,都是常年長住在這裡牧羊的人的居所。然而不論是殘垣斷壁,還是完整院落,都有一個特點:就是用一塊塊的石頭,紋路或線條整齊地砌成一面面石頭牆壁,高的有5、6米。房屋的後牆、院落的院牆,甚至是庫房、廁所,到處是這樣的石牆,猶如景泰索橋堡遺址上的石頭房子。但這裡與索橋石頭房子不同,這裡石牆的裡層緊緊依附著土塊砌成的土牆,當然這種二層結構僅僅限於房屋的牆壁,其它均為純石牆或純土牆。

那麼,為什麼要用石頭建造房屋呢?帶著好奇和疑問,我們邊拍攝、邊思索…….。這時,潔淨的天空中,西邊的太陽眼看著就要落山了,西北風颼颼的,彷彿要穿透我們的衣裳。夕陽正好是我們攝影者追求的光線,我們邊拍邊走,不知不覺間,來到了村西頭的一家牧羊者的門前,看到潔白的山羊陸陸續續往回走,牧羊人的臉在夕陽的映照下,呈現出古銅色的光。門前的一顆老杏樹被風吹成了“火炬”的藝術造型。隨後,我們與牧羊者攀喧了起來。當問到石頭房子的時候,他們得意的笑著說這是本地人民群眾就地取材,獨創的一種建房方式,為的是阻擋這裡強勁的西北風和雨雪侵蝕,更兼具保暖作用。

原來,犛牛圈村位於昌林山下的景泰縣紅水鎮的最西頭,比鄰甘肅武威市的古浪縣,北面與內蒙古阿拉善左旗接壤,屬於高海拔二陰山區,有著漫長的冬季。因此,抗風雨保溫取暖就成了當地群眾的頭等大事。在長期的實踐中,人們發現外牆用石頭、內牆用土塊砌成的的牆體更能起到這樣的作用,於是整個村子就陸續建成了這個模樣。

在回縣城的路上,我在想:不得不說,人民群眾的創造力是無窮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雖然由於引黃灌區的發展最終使得犛牛圈村整體搬遷了,但她留給我們的人民群眾的創造精神是永存的,更何況還有那些如今依然站立並堅守的石頭牆。最後再囉嗦一句:那裡真是影視拍攝取景或拍攝人像的好地方。

景泰犛牛圈:一個石頭村莊的故事

老街舊巷

景泰犛牛圈:一個石頭村莊的故事

昌林山下的犛牛圈村

景泰犛牛圈:一個石頭村莊的故事

房屋的石頭後牆

景泰犛牛圈:一個石頭村莊的故事

房屋的石頭後牆

景泰犛牛圈:一個石頭村莊的故事

樹與石牆

景泰犛牛圈:一個石頭村莊的故事

石頭牆體的房子與 樹

景泰犛牛圈:一個石頭村莊的故事

樹與房子

景泰犛牛圈:一個石頭村莊的故事

老樹與羊群

景泰犛牛圈:一個石頭村莊的故事

犛牛圈村航拍

景泰犛牛圈:一個石頭村莊的故事

犛牛圈村航拍

景泰犛牛圈:一個石頭村莊的故事

牧羊者

景泰犛牛圈:一個石頭村莊的故事

拍攝

景泰犛牛圈:一個石頭村莊的故事

石牆

景泰犛牛圈:一個石頭村莊的故事

石牆

景泰犛牛圈:一個石頭村莊的故事

石牆與土牆相結合

寇明燦 攝影並文

2019.11.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