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浦濱江的這個“網紅打卡地”,紅到登上《人民日報》

楊浦濱江的這個“網紅打卡地”,紅到登上《人民日報》

楊浦濱江的人人屋

幾乎成為無人不知的“網紅打卡地”,

這個沿著濱江岸線打造的黨群服務站點之一,

美好的臨江風景,

貼心的為民服務,

生動的文化傳播,

折射著上海基層黨建領域發生的改變……

如今,“大紅”的它,

還登上了《人民日報》。

楊浦濱江的這個“網紅打卡地”,紅到登上《人民日報》

楊浦濱江的這個“網紅打卡地”,紅到登上《人民日報》

楊浦濱江的這個“網紅打卡地”,紅到登上《人民日報》

一間小屋

接待市民遊客,工作日有上百人、節假日達三四百人

週末,張女士和朋友們一起逛楊浦濱江,走得有些累了。他們走進人人屋歇歇腳,有的在這裡給手機充電,有的給杯子續上熱水,有的點開數字沙盤翻看濱江的工業遺存和歷史故事。

楊浦濱江的這個“網紅打卡地”,紅到登上《人民日報》

12歲的樂宇恆聚精會神地讀著《西遊記》,累了就把書放回書架上,跑到江邊小廣場上去玩玩。樂宇恆家住附近,但父母因為加班,就把他留在這個有黨員社工和志願者值守的小屋。

作為開放式黨建服務平臺,人人屋有著通透的玻璃平房,外搭木構,在濱江綠帶和微風中搖擺點頭的蘆葦叢裡,簡潔又大方。屋子沒有招牌,走近些,才能看到門楣上“楊浦濱江黨群服務站/楊樹浦驛站”的標識。

楊浦濱江的這個“網紅打卡地”,紅到登上《人民日報》

走進小屋,四角都是便民服務設施:直飲水、免費WiFi、充電器、雨傘、微波爐、小冰箱、醫藥包……中間桌上,有楊浦區工業遺存遊覽線路和區內紅色紀念地介紹、手繪楊浦建築導覽圖和已開放的6家“楊樹浦驛站”指南等圖冊;書架上有上百本書籍,涵蓋了黨建、文學、家庭教育等多個門類;門邊立架上插滿了各類報紙雜誌。還引人關注的是有立體感的全息沙盤,點開後,既能找到周邊生活設施、區域資源介紹,也能看到楊浦的紅色歷史地標、名人故事、黨建活動等,還有各種主題的互動答題。

楊浦濱江的這個“網紅打卡地”,紅到登上《人民日報》

楊浦濱江的這個“網紅打卡地”,紅到登上《人民日報》

一串服務

既有標準化便民設施,又各具特色,成為紅色教育帶

像人人屋這樣的濱江小屋一共6間。

楊浦濱江的這個“網紅打卡地”,紅到登上《人民日報》

從2017年10月至今,分兩期貫通開放的楊浦濱江南段共5.5公里,每隔800米便設立一處統一標識的“楊樹浦驛站”,目前已開放的就有秦皇島路碼頭、跑者、雨水花園、人人屋、大橋公園和電廠6個站點,形成了珠鏈式分佈、屬地化管理、綜合性功能的濱江黨群服務體系。

楊浦濱江的這個“網紅打卡地”,紅到登上《人民日報》

每個驛站,既有標準化的便民服務設施,又因地制宜提供親子閱讀、體育健身、健康諮詢等項目,各具特色。依託站點推出的“黨課線路”,把近百個紅色故事融入建築,讓濱江在服務群眾生活、觀光、旅遊需要、提供溫暖與幫助的同時,也悄然成為紅色教育帶。據統計,從去年“七一”開放至今一年多,楊樹浦驛站已接待市民遊客50萬人次。

楊浦濱江的這個“網紅打卡地”,紅到登上《人民日報》

一條新路

每天最長12小時開放,驛站內容和項目不斷調整

楊浦濱江的這個“網紅打卡地”,紅到登上《人民日報》

楊樹浦驛站的專職黨群工作者是一群80、90後年輕黨員;參與服務的綠衣志願者則包括社區內的老黨員、濱江沿線窗口單位和服務行業設立的黨員示範崗,復旦等高校還建立了濱江黨員志願服務實踐基地。驛站每天8:30至17:30開放,夏、秋季延時服務至20:30,驛站內容和項目還在根據需求不斷調整。

楊浦濱江的這個“網紅打卡地”,紅到登上《人民日報》

古稀之年的陶友福夫妻是兩位老黨員,只要天氣好,兩人總會來江邊走走,到驛站裡坐坐。

陶友福:“以前我們是‘見江不近江’,現在鄰居碰到都改問‘去過濱江了嗎’。”

楊浦濱江的這個“網紅打卡地”,紅到登上《人民日報》

攝:朱良城 毛信慧 高靚 王修遠

視頻剪輯:顧曉菁

楊浦濱江的這個“網紅打卡地”,紅到登上《人民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