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調查

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調查

現代農業綜合體——富樂花鄉(圖片由街子鎮政府提供)

11月12日,遊仙區街子鎮回龍村村民楊翠華正在地裡忙碌。她勞作的地塊,在10個月前還是她的老屋,5間閒置多年的土坯房被拆除復耕。對於這事兒,楊翠華很淡定:“堆柴火都沒法用,現在拆了種地,是個人和集體都受益的好事”。

在距離楊翠華老屋不遠的王猛村藍港水鄉水產養殖基地,負責人王道勇正躊躇滿懷的為基地加工房設計規劃圖,“土地屬性馬上就要變更了,修建深加工廠房也提上了日程,公司規劃了10畝建設用地用於延伸產業鏈”。

楊翠華的淡定與王道勇的憧憬,來源於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在遊仙區的推行。遊仙區街子鎮在加強宅基地管理的同時,用騰退宅基地產生的集體建設用地新增指標,以集體經濟入股形式與轄區企業開展聯營,在促進轄區企業健康發展的同時,壯大村集體經濟,力促鄉村振興。

直擊痛點 突破產業發展用地瓶頸

“當前,制約鄉鎮發展的主要因素在土地。”遊仙區街子鎮黨委書記張金如是說。

在企業轉型升級的浪潮下,落戶鄉村的農業企業逐步從以流轉土地進行種養殖為主的傳統農業向以文旅、精深加工為主的現代農業企業轉型。在此過程中,因國有出讓用地成本高、農業設施用地侷限性大等因素,企業很難取得經營性建設用地指標。

鄉村振興,產業是核心。要實現產業興旺,必須突破產業發展的用地瓶頸。

隨著災後重建、住房條件改善以及農村勞動力向城市不斷轉移,加之農村“祖屋”、“祖業”思維,導致一戶多宅、建新不拆舊等現象時有發生。以街子鎮為例,該鎮一戶多宅需拆除的土坯房有123戶,按照全國第三次土地調查數據測算,佔地200餘畝。

“三權分置改革就是要釐清農村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和使用權的關係,允許村集體在農民自願前提下,依法收回閒置宅基地並轉變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工作的難點在於,群眾對宅基地集體所有權認識不到位,簡單地將資格權等同於所有權。”張金告訴記者。

“我以前一直認為,我申請的地修了房子,地就是我的。”在回龍村1社,村民曾明成對記者說。

曾明成在5.12災後重建中建起了2層小樓,原先的7間土坯房一直閒置。去年10月,在街子鎮整理閒置宅基地行動中,聽到沒有補償,他一直有情緒。“後來鎮村幹部多次給我做工作,並帶我學習了《土地管理法》、《宅基地管理辦法》等文件,我才意識到農民對宅基地只有資格權,也認識到了多佔宅基地是不對的。”

在現有基本農田保護制度體系下,農村廣泛存在的閒置宅基地,是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不可多得的“源頭活水”。為此,遊仙區出臺《農村建設用地整理及調整村莊建設用地佈局管理辦法(暫行)》,將整理的集體建設用地指標匯聚集中起來,以土地入股、聯營等方式,解決鄉村旅遊、農產品加工、康養等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用地矛盾,助推鄉村振興落地。

土地整理+指標定向流轉 實現多方共贏

“要維護村容環境、更換標語、慰問貧困戶,哪兒都需要用錢。”13日,在街子鎮回龍村,村支書唐芙蓉正在為剛剛入賬的一筆款項謀劃用途。這筆款項的來源,是村內3家企業繳納的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預付款。

在宅基地整理中,回龍村共有47戶村民宅基地參與指標回收,除4戶一戶一宅村民因人口流動自願騰退外,其餘43戶均為一戶多宅情況。該村共整理出集體建設用地指標30畝。

“還不夠呢,目前僅村內現有企業需要用地的指標都達到了55畝,差額的部分,鎮上將統一從其他指標需求少的村社調換。”唐芙蓉告訴記者。

宅基地的社會保障屬性和集體屬性要求,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必須要處理好村民、集體、受讓體多方的利益關係。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工作,關鍵是構築各方共贏的利益主體鏈接機制。

張金告訴記者,在集體建設用地指標整理工作中,針對企業方,採用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價格與農地租金相分離的核算機制。

該鎮核算集體建設用地指標使用費為每畝20萬元(40年期限),構成為:指標整理成本14萬元,村組集體利潤6萬元(指標流出地與流入地各佔50%),利潤由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收取,依據貢獻大小,村社按照1:2比例進行支配。

閒置宅基地整理後,如何在政策許可條件下,將新增集體建設用地指標轉移到需要發展的企業?街子鎮的創新做法是以集體經濟組織為主體,以指標入股形式與企業開展聯營。聯合社將土地級差利潤中的一部分入股企業實行固定分紅。剩餘部分以集體經濟收益形式,用於村莊發展建設。

“此舉將農戶個體利益和村莊集體利益捆綁在一起,在為村莊發展找‘錢源’的同時,傾向性扶持以社為單位的集體經濟組織,更加有利於提升村、社集體經濟活力。”張金說。

對於項目承載地農戶來說,土地流轉金仍舊按先期流轉協議照常支付,充分保障農戶權益。

鄉鎮主導,村級主體,群眾參與。在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中,街子鎮聘請專業機構統一編制鄉鎮、村規劃,明確新增建設用地指標以集中安置點、產業發展區為重點,採取新增指標定向流轉方式,引導指標向產業聚集點集中,最大限度發揮集體建設用地在資源配置中的促進作用,助力產業集聚規模發展。

截至目前,街子鎮的六個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已與9家企業簽訂了集體建設用地合作經營協議,按照每畝5萬元的標準共收取企業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預付款630萬元。

釋放土地價值 活村富民興產業

在繳納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預付款後,街子鎮富樂花鄉田園綜合體公司負責人方南青心裡的最後一塊石頭才算落了地。“我們以前採用設施農業用地指標進行營業性用房建設,期間多次遇到國土整治,這些年來因土地屬性問題,多次停工,還屢被處罰。”方南青告訴記者,期間他們也試著將流轉的農耕地轉為建設用地,但政策不允許。同時,多個與大型企業意向合作的項目也因土地屬性告吹。

現在,藉助遊仙區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契機,解決了用地問題後,公司正在規劃二期康養產業建設。“我們的經營活動終於從偷偷摸摸,轉為正大光明瞭。”方南青感嘆道。

在改革中受益的不止企業。致富奔康路子寬。在街子鎮,農戶在騰退宅基地後,不僅可以獲得一筆獎勵資金,宅基地復墾後的農地使用權依然歸該戶,其可以從事種養業增加收入。同時,其建設用地指標產生的收益還可參與集體分紅,或用於村社基礎設施建設和公益服務項目,這些對騰退戶都是直接的利好。

鄉村治理有成效。隨著200餘畝閒置宅基地被整理,街子鎮鄉村風貌得到大提升。岳家村獲得“省級環境優美示範村”,九洞村獲省級“四好”村稱號,小堡村被評為市級“文明村”。同時,隨著一戶一宅的推行,以往鄉村因宅基地佔用不均導致的“紅眼病”等不和諧因素大大降低,鄉村文明風氣進一步蔓延。

集體經濟有活力。街子鎮通過宅基地整理後的合作經營,按照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與企業達成的合作協議測算,各村集體經濟平均收益達150餘萬元,年均分紅不低於5萬元。以回龍村為例,該村可整理集體建設用地指標30餘畝,村集體經濟可獲收益180餘萬元,計劃入股120萬元,村集體經濟每年獲取穩定收益6萬元。

產業發展有前景。經營性建設用地的集中集約規劃,對於農業企業延伸產業鏈條,促進相關產業規模集聚發展作用明顯。目前,富樂花鄉正在規劃建設康養花卉小鎮;佳旺實業、禾康農業正在佈局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該鎮已基本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的發展格局。

“一句話概括我們的模式:老百姓用自己的企業(聯合社),整理自己的資源(建設用地指標),發展自己的產業(聯合經營),將收益和發展成果都留在村上,長久惠及村民。”張金說。

一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美好畫卷已然在望。(李秀娟 綿陽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杜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