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鄉鎮黨委書記的最後58天——追記莒縣閻莊鎮黨委書記宋旭雷

  從8月28日至10月24日,是日照市莒縣閻莊鎮黨委書記宋旭雷留給世人的最後58天。

  8月28日晚九點多,莒縣中醫院的婦產科手術室裡,傳來一聲嬰兒的啼哭。站在外面焦急等待的,正是宋旭雷。寶貝女兒的出生,讓他喜出望外。

  10月24日凌晨,宋旭雷突發疾病去世,年僅43歲。突如其來的噩耗讓所有的人猝不及防。

  在這58天裡,他不斷地和時間賽跑,策劃實施了閻莊鎮首屆稻田文化節,為鄉村文旅融合增添亮點;在這58天裡,他不斷地召集人員研討方案,深入田間地頭,根據各村實際精準施策,全力推進“戶戶通”工程,為鄉村振興謀劃新藍圖;在這58天裡,他情繫百姓甘苦,經常到貧困戶打工的地方看一看,只為“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

一位鄉鎮黨委書記的最後58天——追記莒縣閻莊鎮黨委書記宋旭雷

宋旭雷生前在董家山溝村實地察看貧困戶危房改造工作

  10月24日凌晨,被宋旭雷喚作昱兒的女嬰,還在睡夢中。這個來到人世間剛剛58天的嬰兒,還沒有記住父親的模樣,就天人永隔。

  清晨的閻莊大地,剛從靜默的夜色中甦醒,就陷入了悲傷。在這片111.5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宋旭雷熟悉的一草一木。在7個春秋的更迭中,他也從“黑髮鎮長”變成“白髮書記”。

  這一天是霜降。就在這個清晨,宋旭雷還沒來得及再捧一把這片魚米之鄉的新稻米,還沒來得及再看一眼他推進建成的“閻莊鎮產業創新孵化園”,還沒來得及把冬日的棉衣送到他包保的貧困戶那裡,就永遠地離開了人世。

  對自己:“總覺得時間不夠用”

  小女兒的降生,讓宋旭雷的心頭又多了一份柔軟的牽掛;妻子體弱多病又是剖腹產,讓他憂心忡忡。但在女兒出生之後的第二天早上,他就電話不斷,無奈之下,只好把月嫂提前叫來,匆匆交代了幾句,便趕到單位處理工作。

  早上八點半,他的辦公室門前已經排了一長溜人。這裡面既有班子成員彙報近期重點工作,也有村支部書記彙報村裡的發展難題;既有企業負責人,也有信訪群眾。

  宋旭雷走進辦公室,開始了一上午的工作。眼看就到收水稻的季節,首屆稻田文化節的各項籌備工作需要加快調度;魏家村部分拆遷村民調度會也要如期推進……宋旭雷打開工作日誌,記下了工作要點。他的每一天都是這樣開始的。

一位鄉鎮黨委書記的最後58天——追記莒縣閻莊鎮黨委書記宋旭雷

宋旭雷到郭家當門村蘑菇養殖戶家中調研

  處理完例行公務,他還要到村裡和項目現場調研具體工作,到了晚上,經常加班開會,週末加班更是家常便飯。

  他的工作日誌每天都記得滿滿當當,那狂草一般的字跡,似乎正是他與時間賽跑的決心和鬥志,正應了他經常掛在嘴邊的那句話“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

  宋旭雷對時間的利用,達到了“極致”。他的生活就是三點一線:辦公室—村裡—家裡,即使回家,他也習慣“曲線而行”,今天繞到西邊這個村轉轉,明天繞到東邊那個村看看,一旦發現問題,現場解決,從不拖延。

  今年9月12日,宋旭雷到閻莊鎮敬老院看望老人,回來的路上突然發現一家鈣粉加工廠門口瀰漫著粉塵,他立即停下來,帶著工作人員徑直去找企業負責人。

  這家企業的負責人看到宋旭雷,有些驚訝:“宋書記,您怎麼來了?”

  “你這裡的粉塵都快要遮人眼了,你們廠的環評資料呢?找出來我們看看。”

  在認真查看了相關環評資料,發現並無紕漏後,宋旭雷又去廠區查看生產設備,發現當日霧炮機沒打開,他立即督促企業打開霧炮機除塵,直到粉末清理完畢才回家。

  即使這樣“見縫插針”地利用時間,他還是覺得時間不夠用。回到家裡,他依然坐在書桌旁,在本子上記下當天未完成的工作和明天的工作安排,皺著眉頭不停地思考。

  這一幕,妻子薛潔記憶尤其深刻。“他幾乎每天回來都很晚,回來後也不閒著,不停地在本子上寫這寫那。整個月子期間,他天天忙得團團轉,我白天根本見不到他人影。晚上回來,我們娘倆都睡著了……”

  不管回來多晚,宋旭雷都會悄悄地來到妻子和小女兒的臥室,靜靜地看一看睡夢中的她們。半夜,只要聽見小女兒的哭聲,他都會立即起來,為女兒衝奶粉,看著女兒喝完,把奶瓶刷好,再回去繼續睡覺。

  只是,這樣甜蜜的時刻再也不會到來。

  對發展:“別人能做到全國淘寶鎮,我們也能做到”

  “曉隆,你下午跟我到渚汀村的生態高標準果蔬大棚去看看。”9月3日上午,宋旭雷給創小青(山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曉隆打了個電話。

  陳曉隆是鎮上的“電商紅人”,獲得過中國淘寶村十大優秀帶頭人、中國農村電商致富帶頭人和全國青年致富帶頭人等榮譽稱號。下午,在去渚汀村的路上,宋旭雷和陳曉隆探討著電商發展的新規劃:下一步,要增強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實現農產品從量產到質產的飛躍,為電商平臺提供優質特色農產品,而已建成的渚汀村生態高標準果蔬大棚,正在把宋旭雷的設想變成現實。

  早在建國之初,莒縣閻莊鎮就享譽全國。這片紅色熱土是全國著名農業勞動模範呂鴻賓的故鄉。1951年,在呂鴻賓的帶領下,這裡誕生了全省第一個初級農業合作社。1958年,周恩來總理親筆簽名授予閻莊鎮的愛國公社“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2012年,宋旭雷來到閻莊鎮幹鎮長。面對著農業基礎深厚的閻莊鎮和農村青年大多外出打工的現狀,如何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賦能?宋旭雷和時任鎮黨委書記蘭慶朔經過多次調研和精心謀劃,把目光瞄準了農村電商。

  學習新鮮事物不能盲目幹,首先要外出“取經”。宋旭雷帶領工作人員,幾乎把全國知名的淘寶鎮、淘寶村跑了個遍。通過深入調研,結合實際情況,確定了閻莊鎮的電商發展思路。“曹縣大集鎮的淘寶產業園就是我們的對標方向!別人能做到全國淘寶鎮,我們也能做到!”宋旭雷說。

  但對這個不產生稅收的項目,有些部門並不“買賬”,但宋旭雷卻認準了這件事。“我們不能守著老辦法,要跟上新時代動能轉換的要求,創新思路,為農民工和有意願從事電子商務的青年搭建一個平臺。”

  在閻莊鎮黨委、政府的推動下,2015年,鎮上先後投資了一百多萬元,成立了一個佔地3700平米左右的“閻莊鎮創業孵化基地”,隨後出臺了扶持農村電商的具體措施和考核辦法,並把培訓機制常態化,鼓勵更多農村創業青年從事電商行業。

  運營之初,貨源穩定性、營銷思維、農村物流配送等諸多瓶頸撲面而來,質疑的聲音也不絕於耳。

  “花一百多萬投入電商,能產生多少稅收?”

  “人家別的鎮也沒有多大動靜,咱折騰個啥?”

  面對這一切,宋旭雷絲毫沒有動搖。

  在陳曉隆的辦公室,兩個人促膝交談。“曉隆,電子商務絕對是未來的交易模式,眼前的困難都是暫時的,你一定要堅持做下去,這樣我們才能在未來面對商業轉型升級的時候,比別人提前一步。”

  在全鎮農村電商專項推進會上,宋旭雷強調:“我們做這個電商產業園,從根本上說是為了民生,為了讓返鄉創業的青年有一個平臺。財政上再緊張,也不能在這個項目上說‘不’字。”

  那一段時間,他除了帶領工作人員繼續外出“取經”,還閱讀了大量關於發展農村電商的報道,工作日誌上記得密密麻麻。一些專業培訓團隊也受邀前來指導交流,漸漸地,一些大學畢業生、復轉軍人和返鄉創業者也加入到“電商”群體中來。

  為了給廣大農村電商從業者一個真正的家,2018年,建設兩年的“閻莊鎮產業創新孵化園”建成啟用。園區採用“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專業化運營”的方式,運行以來,全鎮每年新增網絡店鋪100餘家。截止目前,園區累計孵化企業150餘家,創造就業崗位1000餘個,先後獲得“日照市創業孵化基地”“山東省眾創空間”等多項榮譽稱號,成為閻莊鎮實施新舊動能轉換的示範點、帶動點。

  經過幾年的發展,閻莊鎮榮膺中國“淘寶鎮”、山東省首批“電商小鎮”。“隨著5G時代的到來和區塊鏈技術的應用,農村電商必將迎來一個更大的突破。實踐證明,宋書記的眼光的確是超前的。但是,他卻再也看不到這一切了……”說到這裡,陳曉隆的眼淚奪眶而出。

  對人民:“老百姓的事就是咱自己的事”

  10月7日下午,宋旭雷又來到莒縣中和服飾有限公司,他首先來到扶貧車間,看望在那裡工作的殘疾人。“最近有什麼困難嗎?”宋旭雷問公司負責人段存德。

  “其他倒沒有,就是這些殘疾人下班後回家不方便,也不安全,最好能有個宿舍。”段存德說。

  “你不要擔心,我回去就幫你到縣殘聯等單位協調解決。”辦事一向痛快的宋旭雷這次也沒含糊。

  80後的段存德從小是個孤兒,13歲就外出打工。2014年,他開了一個不到30人的小型服裝廠,專做外貿服裝。有一次,愛做義工的段存德到鎮上敬老院給老人送衣服,認識了宋旭雷。得知他的情況後,宋旭雷詳細地詢問了工廠規模和經營狀況,一再叮囑:“你有什麼困難,就直接到鎮政府找我,我在二樓!”

  不到一個月,宋旭雷主動給段存德打了一個電話:“最近在經營方面有什麼困難嗎?有困難的話,鎮政府可以幫忙扶持!”

  “我……就是廠房有點小,一共不到300平米,樓上幹縫紉,樓下幹裁剪,我想找個1000多平米的廠房,擴大生產規模。”

  “好,我來想辦法!”

  在宋旭雷的協調幫助下,2014年年底,段存德的工廠搬到一個1000多平米的新廠房裡;2015年,他註冊成立了“莒縣中和服飾有限公司”;2016年,成立“扶貧車間”,專門為殘疾人提供就業崗位。現在已發展到七八個分廠,實現年產值近千萬元。現有員工300多人,其中包括50多名殘疾人。

  “工人能開多少工資?員工福利怎麼樣?”宋旭雷不時到廠裡轉轉,惦記著殘疾人在這裡的工作和生活。

  他有句口頭禪:“只要我看到的,不管大事小事,我都得管。”無論大事還是小事,無論遠村還是近鄰,只要是老百姓的事情,宋旭雷都絲毫不打折扣。2014年,閻莊鎮進行飲水改造,考慮到各個村情況不一,他給原閻莊鎮自來水廠負責人張傑打電話:“老張,全鎮還有多少戶沒吃上自來水?你統計個數報上來。”

  他還到肖家河村察看實情,發現該村戶與戶之間相隔較遠,有的甚至相隔上百米。“不管遠近,只要房子建起來了,水就得通上,不能落下一戶!”宋旭雷叮囑。

  肖家屯村在山嶺上面,原來挖的井都很淺,村民吃的都是水質不好的“懶水”。“老百姓的事就是咱自己的事,這個村必須通上水,要是一直讓老百姓喝懶水,我們哪有臉來見他們!”宋旭雷說。

  但困難擺在眼前。該村下面全是石頭,根本挖不動。宋旭雷很快協調來挖掘機和電鎬,施工隊伍晝夜奮戰,經過近20天突擊,終於打通了水道。肖家屯村通上水的那一天,老百姓激動地流出了眼淚。

  當年,閻莊鎮所有鄉村的住戶都安裝了自來水,在全縣先行了一步,為後來的“戶戶通”奠定了良好基礎。

  10月20日,宋旭雷又組織召開了“戶戶通”工作調度會,對各村的重點難點問題進行了統籌梳理和安排,他在日誌中寫道:1、成立包聯人員,班子成員全部靠上;2、走好程序:開會、收錢、招投標;3、質量:監理;4、時間打緊,服從質量。11月15日;5、每週一調度:問題及時反饋,進度統一;6、及時和上級溝通;7、政策:到十月。

  宋旭雷對人民群眾的感情,是發自肺腑的真情實意。這與他的家庭有直接關係。他的爺爺是建國前老黨員,他的姥爺在鄉鎮基層工作十幾年。從6歲起,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宋旭雷就和弟弟宋旭峰搬到姥姥家生活。宋旭雷記得,每當有上門要飯的窮人,特別是一些殘疾人,哪怕家裡只有兩個煎餅,姥姥也會拿去給他們吃,盛稀飯給他們喝,並且還找衣服給他們穿。她經常對兄弟倆說的一句話就是“人一輩子要多做好事,多行善事”。

  在這種良好家風的薰陶下,宋旭雷深知:共產黨就是為人民服務的,就是為老百姓辦實事的。他從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那一刻起,就在踐行著這一點。

  他的心裡始終裝著老百姓,卻唯獨沒有他自己。長嶺、安莊、桑園、小店、閻莊……宋旭雷一路走來,把為民服務的堅實足跡留在了這片熱土。

  對貧困戶:“我不圖什麼,我就圖為老百姓乾點事,心裡踏實”

  “老倫,你上班忙不忙?今天是週六,你不忙的話,我就過去看看你。”10月12日中午十一點左右,宋旭雷剛開完會就打了個電話。

  宋旭雷口中的老倫叫倫志業,是閻莊鎮董家山溝人,三級傷殘的老倫是宋旭雷包保的貧困戶,在莒縣中和服飾有限公司的扶貧車間上班。雖然比宋旭雷大17歲,但60歲的老倫總想叫他一聲大哥。“在我心裡,他是我的主心骨。”

一位鄉鎮黨委書記的最後58天——追記莒縣閻莊鎮黨委書記宋旭雷

宋旭雷生前在董家山溝村走訪貧困戶倫志業

  9月13日也就是中秋節那天,宋旭雷帶著米麵糧油去看望了老倫。每次到老倫家,宋旭雷都不會空手,最近送的那兩袋麵粉,老倫一家還沒吃完。老倫說,一看到那兩袋子面,眼淚就打轉。

  2014年,老倫的兒子考上了大學,因家裡窮交不起學費,便賭氣地對父親說:“我不上了,我丟不起人!”

  宋旭雷得知後,立即去做工作。“孩子,咱上學是為自己上,不是為別人上,學到了本事,以後才能在社會上立足!有叔叔在,你不用擔心學費!”

  在宋旭雷的扶持下,老倫的兒子順利讀完了大學,走上了工作崗位。2018年,老倫一家住進了新蓋好的房子,生活又有了新奔頭。

  閻莊鎮原敬老院院長許傳德記得,每逢節日,宋旭雷就會到敬老院裡看望老人們,有時候週末也去,為他們送衣送物,送去黨和政府的關心。

  渚汀社區村委委員張守強記得,2016年,渚汀村要建56個蔬菜大棚,包括12個扶貧大棚,但建大棚所需的輕砌塊卻讓他犯了難。當時市場緊俏,老百姓拿錢也買不到,他便來找宋旭雷。“不要著急,我來協調!”宋旭雷立即給鎮上的一家建材廠負責人打電話協調貨源,最終,蔬菜大棚如期建成。

  閻莊鎮的農民記得,今年天旱,到了7月份還沒下雨,全鎮四五百畝農田受旱,宋旭雷協調相關部門,把廢棄礦坑修復改造成蓄水池,又修了條水渠,把水引到農田,最終解決了旱情。

  閻莊鎮的老百姓記得,宋旭雷對民生項目抓得很細很實,鎮上的環境越來越美了,村容村貌煥然一新。2015年,鎮上還通了暖氣和天然氣,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便利。

  10月13日,莒縣閻莊鎮首屆稻田文化節如期在張家當門村開幕。看到不少市民和網友前來感受這種鄉村文旅新模式,宋旭雷很受振奮。那晚,他在辦公室裡翻閱報刊堆中鄉村旅遊的資料,一直看到十一點多才回家。

  “你每天這麼忙,這麼累,圖啥?”妻子薛潔看到每天早出晚歸的丈夫,不免抱怨。

  “我不圖什麼,我就圖為老百姓乾點事,心裡踏實。”宋旭雷平靜地說。

  最後的呼喚

  10月23日,早上八點十分,宋旭雷提前來到鎮政府辦公樓二層那間窄小的辦公室,開始了一天的忙碌。辦公室門前已經有5個排隊的同事和群眾在等候。

  他的辦公桌左右兩側是兩堆高高摞起的報刊和文件,平時的他就坐在其中工作。

  宋旭雷唯一的愛好就是剪報紙和收藏報紙。尤其是《人民日報》《大眾日報》上關於鄉鎮發展和基層工作的一些文章,只要他認為有價值,都會小心地剪下來,收集在一起。天長日久,辦公室的報刊堆成了小山。

一位鄉鎮黨委書記的最後58天——追記莒縣閻莊鎮黨委書記宋旭雷

宋旭雷生前的辦公室

  “你也不拾掇拾掇,別人看見了都覺得堵得慌!”有一次,弟弟宋旭峰到辦公室看到“夾”在報刊堆中的哥哥,提醒道。

  “這樣拿起來方便,想用什麼資料,伸手就能夠著。”宋旭雷說。

  他辦公室的書架上有《參考消息》《山東經濟研究》《組工文萃》等刊物,他還關注了很多公眾號,只要發現是關於基層黨建、發展村集體經濟等方面的好經驗好做法,他都會轉發給同事,或者打印出來保存。

  他值班的宿舍裡,除了報紙還是報紙;他家的車庫裡,也塞滿了報紙剪報,妻子薛潔多次想要賣掉,宋旭雷都不允許,說要留到退休了再拿出來讀一讀。

  他不僅自己愛讀書,還經常動員班子成員多讀書、多學習,把工作幹得紮紮實實,別讓閻莊鎮在打造“一強三名”建設富強美麗幸福新莒縣和推進解放思想落實年、項目推進落實年活動中掉了隊,“咱們閻莊得走在全縣前列”,是他激勵大家常說的話。

  宋旭雷還有記工作日誌的習慣,而且分門別類地整理,分為黨委擴大會議、處理村裡急事、落實上級政策等不同類別。薛潔給他整理了生前留下的兩大箱筆記本,共有90多個,其中2017年至2019年用過的就有58本。

  10月23日晚上八點多,宋旭雷終於忙完了一天的工作,準備回家了,臨走時,左胳膊下面還夾著一摞文件。

  走出辦公室的時候,宋旭雷辦公桌上的記事本還開著,上面列著他第二天計劃處理的重點工作:早上八點,黨委擴大會議;村裡“戶戶通”工程,11月15日之前要完成任務……

  回到家後,妻子薛潔把小女兒交給宋旭雷照顧,出門去看望了一下剛上完晚自習的兒子,便回到家。宋旭雷的兒子今年上高三,住在學校附近,平時由奶奶陪讀。

  一打開門,薛潔看見宋旭雷正抱著睡醒的女兒哼唱《為了誰》。

  “你可回來了!”一見到薛潔,他有些焦灼。

  “你怎麼了?”

  “我今天在單位處理了18件事,有點累,想早點休息。”說完,宋旭雷把女兒交給妻子,提著一個暖瓶,便回到自己房間了。

  第二天清晨,平時早早起床的宋旭雷再也沒有醒來。

  在生命的彌留之際,你是否感知昱兒和妻兒對你的依戀和呼喚?你是否感知年邁的父母,以及所有的親朋好友對你的思念?你是否聽見和你一起奮戰在基層一線的兄弟們的呼喚?你是否聽見六萬閻莊父老鄉親對你的呼喚?

  然而,這些真情的呼喚,都未能挽留住你的生命。人民不會忘記你,你用樸實無華、忠誠乾淨擔當的人格和廉潔奉公、勤政為民的風骨,樹起了一座新時代共產黨員的豐碑!(來源:日照新聞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