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得主揭祕:你的大腦是個騙局

我們比自己所知的還要複雜,也並非如自己想象的那般理性,再富有邏輯的人也會犯“想當然”的錯誤。


——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

設定幾個場景觀察你在自動導航模式下的大腦活動。


場景一:

假設你是一位妻子,發現丈夫最近一段時間,時常夜不歸宿,交流溝通也少了許多,八成會猜測老公有了外遇。於是你在深夜突然造訪老公的的單位,發現事實可能僅僅是因為他加班到凌晨而留宿辦公室。你的判斷失誤了。

場景二:

假設你正坐在辦公桌前,剛給老闆email了熬夜完成的商業計劃書。不一會,老闆怒氣衝衝打來電話,讓你馬上去他辦公室一趟。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想到以往的經驗,大概覺得要被老闆訓斥一頓了。結果卻發現,老闆因為別的事和供應商吵了一架,是在氣頭上給你打的電話,希望你幫忙處理。看,你的判斷又失誤了。

主觀判斷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可是,這些判斷中的相當一部分可能是失誤的。我們日常生活、工作中,經常因為這種假想造成判斷失誤,人為創造出不必要的衝突矛盾,繼而被想象出的情緒擊垮了。

諾貝爾獎得主揭秘:你的大腦是個騙局

from pexels.com


不知不覺、週而復始地被情緒欺騙、被大腦欺騙!

那麼在做判斷時,我們的大腦究竟是如何做出的決策?科學家又是如何解釋的呢?

諾貝爾獎得主揭秘:你的大腦是個騙局

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及其合作者埃姆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對此給出的答案是:大腦在判斷事物時,其實有點懶惰,更傾向於依賴經驗,去接受經驗帶來的“啟發”。

換句話說,每個人的大腦里根據性格、習慣、觀念、記憶,形成了一套自動導航模式,在處理一件事情時,會“想當然”的根據過去的經驗給出判斷,這個過程如電光火石般瞬間發生,令人難以察覺。


諾貝爾獎得主揭秘:你的大腦是個騙局

from pexels.com


因此,當人缺乏清醒的覺知力時,往往搞不清楚,所做判斷是對當下問題最有效的解決方案,還是僅僅只是曾經發生過的一次經驗。


諾貝爾獎得主揭秘:你的大腦是個騙局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指出,人們在做判斷時,會把要判斷的東西跟大腦裡的某個既定模式進行對比。也就是說,當人們在不同的生活場景中猜測概率時,其實是在與“代表性”或者“相似性”做判斷。人們對於總體會有一個基本概念,遇到具體的事例時,就會把它們拿來和總體概念比較。

在大多數情況下,只要事件A比事件B更有代表性,我們就會覺得事件A的發生概率比事件B要高。例如足球教練挑選少年球員的時候,在條件相似的情況下,直覺上更傾向於挑選體型像C羅的那名小隊員。然而這個教練可能並不知道選擇這名小隊員的感覺從何而來,他是否能夠成為下一個C羅。

諾貝爾獎得主揭秘:你的大腦是個騙局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在研究中發現,人們越容易回想起某個場景,就越有可能認為這個場景是存在的。某個剛剛發生的、很生動、也很平常的事件,或者任何一件碰巧已經先佔據人們思維的東西,非常有可能被人輕而易舉地回想起來,並且最終在人們判斷的過程中,佔據不合理的較大比重,儘管未必合理。

比如,一個人開車時,看到了路邊的一起車禍,這時候他開車的速度就會明顯慢下來。因為他對於遭遇車禍的可能性已經有了不一樣的判斷。這並不是人們盲目,而是因為在判斷概率時,人們會覺得越容易想起來的事情,越容易是真實存在的。但當人們從記憶裡找到的事實很難作為判斷依據時,帶有誤導性的信息就會讓人判斷失誤。


諾貝爾獎得主揭秘:你的大腦是個騙局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注意到,在判斷某件事情的不確定程度時,人們會做出“不加說明、不假思索的假設”。

比如,一位女士選擇男朋友的時候,她經常會把外表和收入這些顯而易見的因素放在第一位,卻容易忽略一些難以憑直觀印象判斷、需要時間精力去深入瞭解的東西,例如他是不是疼愛自己,願意不願意為自己付出等。也就是說,人們對有些事情所知不多甚至一無所知,卻往往不願意在做判斷的時候,把這些事情作為重要因素考慮進去,這也容易導致錯誤的判斷。


諾貝爾獎得主揭秘:你的大腦是個騙局


大腦的決策活動遠比我們想象的要複雜得多。

當別人問你正在想什麼時,你所回答的,通常只是一種意識在無序狀態下導出的答案。

在我們的頭腦中,有一個巨大的資料庫,時時刻刻吸收外界信息,轉運到大腦,於是有了各種性格、習慣、觀念、記憶,日積月累形成海量信息。

諾貝爾獎得主揭秘:你的大腦是個騙局

from pexels.com

有意思的是,資料庫裡相當多的內容你以為忘了,其實還在。

這就導致:在面對一個事物時,資料庫裡數不清的性格、習慣、觀念、記憶,會在我們難以察覺的情況下,相互糾纏,然後合力給出判斷。這個資料庫有點像大腦中的“透鏡”, 悄悄影響著我們對世界的認知。

諾貝爾獎得主揭秘:你的大腦是個騙局

from pexels.com

時間久了,天性懶惰的大腦容易依賴上一次的判斷經驗,就慢慢形成了自動導航模式。

大多數時候,我們並不會意識到自己是在帶著“透鏡”看世界,還以為看到的是一個真實的世界;我們也不會意識到自己是在“不知不覺”地思考問題,還以為作出的是清醒理智的判斷,最後的結果卻可能事與願違。

在卡尼曼的研究中,我們可以清晰看到自動導航模式是如何影響大腦決策的。

卡尼曼把人類的思考分為快思考與慢思考兩種類型。

快思考是指通過感覺、記憶等所有大腦無意識活動來進行的思考,我們可以稱它為系統1(人類的自主反應)。打個比方,系統1是自動檔的轎車,只有自動導航模式,要多省力就有多省力。

如果我們想掌握一些終生不忘的身體技能(比如騎自行車、游泳等),可以通過學習來增加系統1 的知識儲備。如果我們要將已有的知識串聯起來,系統1會幫助我們進行聯想。系統1的運行是無意識且快速的,不怎麼費腦力,沒有感覺,完全處於自主控制狀態。我們無法隨意使其停止,因此直觀思維所導致的錯誤常常難以避免。在我們做相對簡單的決策和判斷時,系統1 通常就是幕後主使。

慢思考是指更緩慢、更嚴謹、需要投入更多腦力、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思考,我們可以稱它為系統2(人類的自我控制)。打個比方,系統2 是手自一體檔的汽車,既能享受自動導航模式的方便,又能讓司機自主控制,行車也更安全了。

系統1提供了對事物自主而初始的印象和感覺,然後由系統2能夠通過控制注意力和記憶力來接受系統1 提供的這些信息,經過深思熟慮,將印象、直覺等轉化成信念,將衝動念頭轉化成理性行為。正因為如此,系統2可以在系統1無法解決的複雜問題上大顯身手。

系統1決定了我們遇事時的第一反應。系統2讓我們對第一反應產生懷疑。但由於每個人自身知識的侷限,我們的系統2可能對系統1產生的錯誤毫不知情,因此世界上幾乎沒有人能活得不帶任何成見。儘管我們都一廂情願地認為自己是能作出理性決策的,然而事實卻是,我們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種先入為主的觀念。

比如,我們往往會因為對第一次接觸某個人時對方的某個特性的喜愛(或討厭)就喜愛(或討厭)這個人的全部。然而我們對一個人觀察的順序是隨機的,因此第一印象是非常不可靠的。

再比如,一個危機來臨時,由於它看起來似乎是往事的翻版,我們可能會不假思索套用過去的成功經驗。可是,因為它實際上是個新問題,於是可能導致處理結果並不如意。


諾貝爾獎得主揭秘:你的大腦是個騙局

from pexels.com

諾貝爾獎得主揭秘:你的大腦是個騙局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試驗結論,讓我們不禁想到禪門中所說的“妄想”,也就是“以虛妄顛倒之心分別諸法之相狀”。

我們自然可以從禪門古老的智慧中,提取適用於現代人學習、運用的有效方法,來減少大腦判斷失誤的可能。

在覺性科學課程中,陳宇廷老師所教授的最核心的禪修方法就是練習覺,這是禪修的一把核心鑰匙,透過這個鑰匙,我們可以打開門,解決很多問題。

現如今,許多最前沿的科技公司如谷歌、Facebook都在企業內推廣禪修,在公司內部建設現代化的禪修中心。美國的主流學府如哈佛、普林斯頓、耶魯等也在開展相關的研究,學科涉及到心理學、腦科學、醫學甚至企業管理等。可見,這並不是很多人刻板印象中的迷信,而是非常有實用性的一門科學。

諾貝爾獎得主揭秘:你的大腦是個騙局

from pexels.com

在這個時代,當古老的禪修方法遇到現代科學,迸發出了別樣精彩的火花。

他們是如何運用這套古老的方法,應對現代社會中面臨的問題呢?如何可以透過禪修,提高對事情的判斷力呢?

首先,要認出什麼是自動導航模式。當外界的資訊從眼、耳、鼻、舌、身這五識進入到我們的大腦,信息就會開始在頭腦裡以不自主的形式運轉。我們的意識就開始活動,也就是開始思考。這時,當人在胡思亂想,想出負面的事情,還會進而升起情緒煩惱。我們就卡在這樣的一個模式中。

這時,我們透過禪修,可以經驗到,在眼耳鼻舌身的後面,還有一個如如不動的“覺”,空明無染,不生不滅。當您能夠體會到覺,就有機會可以打斷自動導航模式。在電光火石的自動連接中,創造出一個空間,而不是頭腦中一個指令一個動作不能自主。

慢慢的,你會發現心裡散亂的思想情緒,乃至強烈的感情煩惱,慢慢都會消失,只剩下非常清楚明朗的“覺”的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下,從大腦資料庫中所提取整合出的判斷,是最直觀能夠解決當下問題的方案,不再受過去舊經驗的挾制,也就是智慧的方案。

當然,“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能夠做出解決事情的正確判斷,資料庫中需要有更加完善的知識和經驗儲備,才會避免“以偏概全”。再加上堅持不懈的練習,慢慢就會看清楚大腦的運作遊戲,不再輕易被其所騙了。

諾貝爾獎得主揭秘:你的大腦是個騙局

圖片來源:綜藝節目《圓桌派4》之“情緒:你心情好嗎?心能管理嗎?”

參考文獻:

[美]丹尼爾•卡尼曼:《思考,快與慢》,李愛民、何夢瑩、胡曉姣譯,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