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为的AI芯片达芬奇架构,来猜测鸿蒙的发展策略

大家一看这个题目,很可能会扔砖骂我是个标题党,不过,达芬奇和鸿蒙确实有很多耐人寻味的相同之处。

最先华为是在手机CPU芯片麒麟970之中内嵌一枚NPU核芯,成为世界上第一款集成AI算法的芯片,这枚NPU核芯采用的是寒武纪1A的IP。而到了麒麟980,华为采用两个寒武纪1H的IP。

从华为的AI芯片达芬奇架构,来猜测鸿蒙的发展策略

麒麟980 SoC组成

这家成立于2016年的寒武纪,是中国第一家自研深度学习处理器指令集的公司,它提出的“DianNaoYu”(电脑语)指令集被“计算机体系结构国际研讨会”【ISCA2016】接收。

但是,在华为发布会上,余承东从没有提过寒武纪这个公司,从来都是说华为自研AI芯片。

2018年10月,华为正式推出了基于自主达芬奇架构的昇腾910和昇腾310,而后华为又推出了同样基于达芬架构的麒麟810。

达芬奇架构采用3D Cube针对矩阵运算做加速,大幅提升了单位功耗下的AI算力,为了提升AI计算的完备性和不同场景的计算效率,达芬奇架构还集成了向量、标量、硬件加速器等多种计算单元。

从华为的AI芯片达芬奇架构,来猜测鸿蒙的发展策略

达芬奇的思路是将CPU、Vector、Tensor 等多种硬件加速单元集成在一块芯片上,通过改变2D Matrix unit的数量可以衍生出高中低不同的配置。实际上达芬奇架构下包括Max,Mini,Lite,Tiny和Nano五个系列,可以理解为从超大号到超小号5个级别,像昇腾910就是用于边缘计算、云计算的超大号。

从华为的AI芯片达芬奇架构,来猜测鸿蒙的发展策略

然而,我们可以猜测在SoC层面,华为AI开发了自研的达芬奇架构,在IP内核上,则很可能继续采用了寒武纪的微架构,并且采用寒武纪的“电脑语”指令集。

这个过程就和华为的麒麟系统手机CPU是基于ARM的SOC一样,华为逐步用自研IP吞噬了SOC中的其他IP。(如下图蓝色部分为华为自研IP)

从华为的AI芯片达芬奇架构,来猜测鸿蒙的发展策略

华为麒麟芯片上自研比例越来越高

从上面华为AI芯片的发展历程再推衍到鸿蒙操作系统,现在华为正处于青黄不接的时候,鸿蒙还不足以担大任,但是形势却不容华为左顾右盼。因而在手机上继续采用安卓系统,而EMIU10采用了很多鸿蒙的思想来进行优化,在PC无法继续用windows的情况下采用深度做为过渡,很有可能深度会和寒武纪一样的下场,最终被吞噬了安卓的鸿蒙消化掉。

只是,深度在被踢开时,是否还能和寒武纪一样,在鸿蒙中留下一点遗迹呢?

大家说说,我这样的猜测有没有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