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旗本土作家《母亲的回忆》

母亲的回忆

又一个中元节过去了,母亲离开我们已有九年了。我早想写点东西回忆 母亲但迟迟下不了笔。我知道/我用再多的语言也写不尽对母亲的哀思与怀念。即使穷尽记忆中的词汇也无法表达出母亲那善良敦厚丶吃苦耐劳`勤劳节俭丶睦邻友好的优良品行。三年困难时期,父亲在母亲的大力支持下,从硫磺厂退职回到农业社当了农民。

那时,粮食紧张,副食缺乏,油水很少。每月按定量供应的市民粮已经很难满足一家大人孩子的需要了,处于饥饿状态。母亲再精打细祘也难以描划每天的一日三餐了。于是对父亲说:我们只要卖力气、多辛苦,总能从地里刨闹出东西来,就饿不起咱们了。父亲认可母亲的话,为了一家人能吃饱肚子,父亲便决定:回农业社当农民!本来怀揣的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没想到却变成一个恶梦。

一家人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贫困生活。可是在七分石头三分土的榆树湾,只存小部分水浇地分布在湾前的沿河边,其他`一些旱地却分散在山坡上和石湾里。人均只有几分。就是这样的地,好些的也早已分出去了,迟入社的户孑哪还有数量足够的、象样的地给你?除去在农业社集体出工外,父母就在那点可怜的自留地上起早贪黑地劳作,希冀实现全家人吃饱肚子的愿望。而这些地,只有一块能用牲口耕种,其他七大八小只能用锹翻锄种。从春种到秋收,母亲跟着父亲一步不落地忙碌。生产队里的农活母亲也是抢着干。象薅谷子这类活,别的女人薅一分地,她就能薅二分。因为母亲把别人说笑休息的时间也用在做营生上了。那时全家七口人,我是老大,小学即将毕业,弟妹还小。母亲拼尽全力争工分,以保证挣够全家人的口粮工分。每天收工后,母亲还要拖着`疲惫的双腿再挽一箩头猪菜和羊草才回家。

准旗本土作家《母亲的回忆》

那一年我考上了初中,要到百十里外的沙圪堵念书。父亲积极主张我继续上学,他要我不要操心家里,就是卖铺盖他也要想办法供我上学。母亲也没有丝毫的疑难,更没有因家中劳力少而让我辍学的念头。现在想来,我能有今天全是父母所赐。我首先要感谢的人,就是我的受罪的父母!每天晩上,我们都睡下了,母亲还不得休息。她还得在煤油灯下做针线。不是缝补我们的衣服,就是锥底纳帮做每个人的鞋。那一针针一线线倾注了母亲多少心血啊!她让这个七口之家的大人和娃娃穿戴的破旧也总有个样子,虽不光鲜但也拴整齐楚。农业社时候,由于地少人多,社员的口粮根本达不到每人每天一斤粗粮的标准。再加上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的频临光顾,生产队里分不够粮,自留地里打不下粮,只能吃国家反销粮。当时能吃到在今天看来再平常不过的米竞成了一种奢`望。社员中缺食断顿、吃了上顿愁下顿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日子怎么过?

为了生活,人们各想办法、各尽其能。最主要的办法就是卖瓷。所谓卖瓷就是在秋后担上本地出产的大小瓷器到周边山村换粮食。'卖瓷的人走村串戸,直到把瓷器全部换成了粮食才能回家。走一遭少则几天,多则十天半月。这既要看你的辛苦,又要看你的运气。如果运气不好半路把瓷器打碎了,那就前功尽弃了,只好败兴而归。卖瓷的人一路上担着沉重的担子,冷寒受冻,忍饥挨饿,腰酸腿困,吃尽了苦头。一路上吃住问题,只能向碰到的人家乞求解决,好在那时的后梁人实在,人情好。那时我家的粮食主要以反销的玉米高粱红薯干等为主,副食以母亲秋天腌下的四大瓮白莱为主。只有少量的米和白面,白面难得吃上几顿,那是留待过年过节和招待戚人用的。但是,就在这种粮食紧缺食物匮乏的情况下,母亲精心调剂着一家人的生活。她千方百计地粗粮细作,粗细搭配,粮菜结合,稀稠调换。饭菜虽然粗粝,但也填充了我们的饥肠,维持了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特别是由于有母亲的辛勤操持,我家有幸没有出去卖瓷,免受了 那个罪。每顿吃饭母亲都不上炕,站在地上把饭一碗碗递到我们手上。让我们先吃,最后才轮到她。往往是剩多多吃,剩少少吃。如果没有剩下,她就把饭菜残余用水涮涮喝。我们看着难受,就要和她分得吃。她总是说:你们吃,妈不饿。她用这样的谎言掩盖自已忍受的饥饿。也彰显了母亲给予家人给予子女的大爱!就这样,母亲带着我们终于走出那个苦难的年代。

母亲性格刚烈又富有同情心怜悯心。我小的时候,父亲常年跑河路在外,寄回来的生活费因邮路未通,只能到达河曲县。母亲自已取不成,又不愿意麻烦别人,又不愿向邻里借,硬是节衣缩食挺了下来。父亲年底回来向母亲,母亲说:求人难哩,不如靠自个儿。紧一紧也就过去了。日常,母亲从不爱向别人张口借东西。吃穿用度,家具什物等等东西尽力自已置办,或者想办法自已解决。母亲认为:动不动就张牙动口跟人借东西,那是没出息,惹人嫌的。有时宁肯自己不`吃不用,也不向人开口。母亲的这种自力更生的精神,也深深地影响到了我们。我们也尽量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已办,自已遇到问题自己解决。不随便求人靠人无形中增强了自已克服困难的勇气。

准旗本土作家《母亲的回忆》

相反,别人有难处母亲总是热心帮助。只要是自己能做到的,她就去做。过去乡村办事宴要生很多豆芽,一家邻居办事宴,忙不过来,母亲就承担了生一瓮子的任务。按工序每天要过滤两三次水,长大到一半长时,还要经常反扣过来让豆芽生长。这样到了时候,母亲把一瓮子又白又嫩的豆芽交给了主家。还有一家我们叫二娘娘的,只有一个儿子在身边。要给儿子做结婚被褥,老眼昏花缝不成针线。老人找上门来,母亲二话没说就到她家帮助缝起来,直到两三天才完工。.此外, 邻居来借东借西的借钱借物的,只要自家有就不会让人张了空口。一年秋天,我们给白菜点完药水回来,点药水放瓷壶被串门的一个孤老婆子看见了,硬要借用。母亲就随手拿给了她。我们反复安顿她要拿好别磕碰了。因当时这壶是我家祖传下来的一件砝蓝彩釉的老茶壶,很是值贵它。第二天还来时,耽心的事果然发生了:壶嘴被碰烂了,出现了三四个豁子。过后我们怨母亲,母亲却说:她人老上岁数了,不借给她她也不好点药呀。此外,还有借凳子的,借扫帚的,借锹借瓮的,这些都是一借不还,母亲也从不讨要。母亲说:他们可能是忘了,咱们还有,不误用就行了。你去要,他总是面子上不好看。母亲和善待人,没和人红过脸,更没有吵过架。母亲的孝道那是有口皆碑的。农业社时两位老人年迈力衰生活艰难。母亲在自已家人还吃饱肚子的情况下,仍要想办法挤出些食物来接济父母。

有一年过冬(冬至)前,母亲就早早地把山药中小的丶烂的捡出来,用小磨擦成碎丝澄粉,以便做成粉条过冬那天早上喝“头脑‘。山药少又小不`出粉,最后只压出手掌大的三片粉条。过冬那天一早,母亲就叫我拿了一片赶紧给老娘送去,让俩老人喝上过冬的习俗“头脑"(粉汤)。母亲没念过一天书,但她懂得做人的道理。她常讲:为人处事要讲天理良心。要操好心做善事说好话。母亲的这些训导让我深刻认识到:这不仅是处理好邻里关系的法宝,往大里说,也是治国理政的法宝啊!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浓缩和积淀啊!因此,她对人富有同情心,特别是比自己还可怜的人。她常对我们讲:说话做事不能歪转良心,不要高眼儿,更不要打讨吃子骂穷人。过去,榆树湾的讨吃子(乞丐)也多,有一个叫马五的,衣裳又脏又破,头发象乱草堆,一张污黑的脸看不清他的五官。怀抱一堆烂衣破布沿门乞讨。多数人家给点吃的赶紧打发他走,有的不给,他也不开口要,只是定定地看着你,一会儿也就转身走了。可是,马五来到我家却受到优待:母亲先让他进到家里,坐下,再把饭菜碗递给他让他慢慢地吃。吃罢,抹抹嘴抱起他那堆破烂就走了。母亲非但不嫌弃还给以照顾,一般人难以做到。母亲那颗善良的仁慈的心让人感叹!母亲用她那浅显的语言教给了我们处事为人的道理,又用她的行动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让我们人生方向明确,受用无穷!

今天写出这篇小文,完全是母亲精神感召的结果。我想:对母亲最好的纪念,就是把她的和他们(父母)的 那种一生追求真善美的人生理念、为人处事的优秀品质以及身体力行的优良传统继承下来发扬光大。并且形成家规家风,一代代传下去。愿母亲和父亲在地下安息。

【作者简介】李景森1946年4月降生在准旗榆树湾李家大院。大专学历,从教30多年略有心得,,2002年退休,喜读书好作文。大美准格尔群员。


准旗本土作家《母亲的回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