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奶重蹈湯圓覆轍,科迪乳業如何淪為集團的“現金奶牛”

文 | 梁華梁


2007年,那個讓行業肝顫的三聚氰胺,“救了”瀕臨倒下的科迪乳業。在迎來一小段高光時刻後,這個曾經的網紅少年,卻成了“欠債鬼”。從欠薪、欠供應商款,到如今,“欠了”賬面十幾億。四面楚歌之下,這一次,誰能救它?

▌引子:

此前一直咬定自己“不差錢”的科迪乳業終於公開承認,公司十幾億元的現金“不翼而飛”。

10月末,科迪乳業發佈了三季度財報。數據顯示,截至到2019年9月30日,科迪乳業的貨幣資金僅餘2720.3萬元。

可數據顯示,在2018年12月31日,科迪乳業的貨幣資金還有16.7億元。2019年半年報顯示,科迪乳業的賬上現金更是高達17.53億元。今年7月初,科迪乳業還進行了2000多萬元的現金分紅。

然而,賬面上躺著十幾億現金的科迪乳業,此後卻被爆出拖欠奶農款項。

7月底,一封《奶農求救書》被媒體曝出。信上稱,自2017年12月起,科迪乳業就開始拖欠奶農奶款,涉及上千戶奶農,金額高達1.4億元。奶農多次上門向科迪乳業討要牛奶款項,卻無果而終。

伴隨著媒體的深度曝光,科迪乳業傾吞經銷商貨款、拖欠員工工資和差旅費等醜聞也被一一揭露。

迫於來自監管部門和社會輿論的壓力,科迪乳業緊急宣佈將妥善處理相關債務糾紛。8月5日,科迪乳業發佈公告稱,公司從政府處獲得20億元紓困資金。幾天後,科迪乳業再次宣佈與奶農達成協議,將在8、9月份分別支付欠款的25%,其餘部分3個月內付清。

然而,在8月16日償還第一筆拖欠款之後,科迪乳業在第二次、第三次還款日來臨時,都未能如約償還欠款。9月2日,約20名被欠款的奶農代表再次彙集科迪乳業總部,要求其履行還款協議。結果,科迪乳業以暫時沒錢為由,拒絕了奶農的還款要求。

小白奶重蹈湯圓覆轍,科迪乳業如何淪為集團的“現金奶牛”

如今,科迪乳業正式發佈公告,宣佈公司貨幣現金沒有所謂的十幾億元巨資,僅剩餘2720.3萬元。有觀點認為,科迪乳業想“名正言順”地告知債權人:公司沒錢,暫停還賬。

“從正常運營來看,企業財務數據不可能在一個財務週期內變動這麼大。由此可以推測,科迪乳業進行了調賬。”一市場分析人員表示。

一家上市公司,居然公開挑戰法律法規,在賬面上“動手腳”……

01 、巨資“消失”

科迪乳業的高光時刻,在2017年。

2016年底,科迪乳業開創性地推出了透明袋“小白奶”。靠著獨特的包裝以及適中的口感,小白奶在短時間內吸引了大量擁躉。

2017年,科迪乳業實現銷售收入12.39億元,同比增長53.92%;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淨利潤1.27億元,同比增長41.56%。河南、山東、江蘇、安徽四大傳統銷售區域外的營收更是暴增678.95%。

其中,科迪乳業的常溫乳製品銷售額增長達65.8%,小白奶功不可沒。

彼時,科迪乳業不僅在天貓超市、京東超市開設旗艦店,還授權了鄭州、商丘等地的幾十家個體電商銷售科迪乳業產品。在華東地區,科迪乳業通過電商的推廣,吸引線下經銷商主動代理銷售。

在“挑剔”的江浙地區打響知名度後,小白奶逐步打開了全國市場,甚至還成功進軍北京的乳業市場,一時間化身為“乳屆網紅”。

小白奶重蹈湯圓覆轍,科迪乳業如何淪為集團的“現金奶牛”

“在那段時間裡,科迪乳業的小白奶確實很受市場歡迎。即使小白奶的售價比同類牛奶都高,但購買的人依舊絡繹不絕。”一位北京地區的商超負責人回憶稱。

作為一家成立於1998年的乳企,科迪乳業多年來一直深耕河南、山東等市場,雖然也遭遇過危機時刻,但也逐漸成長為區域的乳業巨頭了。

2015年6月30日,科迪乳業在深交所掛牌上市。在得到資本市場的認可後,科迪乳業迎來了發展高峰,2017年更是靠著小白奶,在全國範圍火了一把。

“但小白奶實質上就是普通的常溫奶,沒有特別的技術門檻。僅靠新穎的包裝打出名堂,其他乳企效仿起來就很簡單。”一位市場觀察者表示。

果不其然,2018年,蒙牛、伊利、新希望、完達山等多家企業先後推出了自己的“小白奶”。大品牌的吸粉效應更加強大,消費者對科迪乳業小白奶的關注度日益減少。

此外,公司疏於對經銷商的管理,也加速了科迪乳業的衰落。

在營銷策略上,科迪乳業始終堅持渠道下沉、以農村包圍城市,採取“一縣一商”的經銷模式。

經銷商的大量存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小白奶的火爆銷售。但因其疏於管理,經銷商之間的傾軋異常明顯,個別區域屢現竄貨情況,經銷商之間大打價格戰,一些地區的批發價遠遠低於旗艦店零售價,線下經銷商的利潤很薄,導致銷售市場極其混亂。

數據顯示,2018年,以小白奶為代表的常溫乳製品業務營收同比下降25.62%,毛利率也下降了7.46%。受此影響,科迪乳業全年營收為12.85億元,同比增長僅為3.76%;淨利潤為1.29億元,同比增長2.05%。

營收和淨利潤雙雙失速,科迪乳業董事長張清海曾提出的“未來三到五年實現年營收翻番”的目標也蒙上了一層陰影。

因為創收主力小白奶的銷售出現了下滑,致使公司業績出現了波動,但這種情況在公司經營過程中也算常見。但科迪乳業十幾億元的賬面現金“消失”了,這鍋,小白奶背不得。

那麼,這筆十幾億元的款項,到底去哪了呢?


02、“跨界”拖累

科迪乳業三季報顯示,公司其他應收款部分從280.4萬元激增到了19.7億元。

“有一種可能是,這些錢已經被公司股東非法挪用。”一位法律人士表示。

如果這種假設成立,那麼,誰有這麼大的權利?

公開資料顯示,科迪集團為科迪乳業第一大股東,持股數為4.846億股,佔總股本的44.27%。而科迪集團的控股權為董事長兼總經理張清海家族所持有,持股比例高達92%。

數據顯示,科迪集團已累計質押科迪乳業4.845億股,佔公司總股本的44.25%。這意味著,張清海家族累計質押股數佔持股比例達到99.96%。

此外,據公開資料,張海清已被列為失信人、還成了被強制執行人並限制高消費。

小白奶重蹈湯圓覆轍,科迪乳業如何淪為集團的“現金奶牛”

看來,科迪乳業賬上的十幾億元現金,或被科迪集團及其實控人——張海清家族挪用了。

當然,這或與張海清家族忙著“跨界”有關。

早在2016年,科迪集團就開始在河南、山東等地開便利店。

科迪集團曾在2017年2月13日發佈的《集團公司隆重召開2016年度表先大會》一文中提到,2016年“集團已發展科迪全國連鎖社區實體店(科迪便利店)800多家”。

2018年3月,張清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及,“目前集團已發展便利店1000家,主要分佈在河南、山東,全部建在社區附近,能從根本上解決整個科迪集團的渠道和終端問題。”

之後,在2018年度全國經銷商速凍業務大會上,張清海再次提出,科迪集團將在三年建設10000家科迪社區連鎖店,服務好作為客戶的經銷商,加快其發展成為“現代經銷商”。

據稱,到了2018年底,科迪集團旗下的便利店已達幾千家。

但是,這幾千家便利店並沒有給科迪集團帶來營收。“前一兩年,科迪集團的狀態是到處租門店、開店,一時風頭大盛;到了2018年,其狀態又成了各個門店盤點貨物組織閉店。”一位科迪集團的員工表示。

便利店大規模倒閉關門,讓科迪集團揹負了沉重的債務。“便利店的客流極為慘淡,營業情況非常不景氣。許多員工剛入職沒多久就被遣散了,而員工的工資也被大量拖欠。”上述集團員工表示。

不只是便利店,近幾年,科迪集團還做起了科迪天然深泉水,同時還在黑龍江花巨資投資了科迪100萬噸大豆深加工項目。

然而,科迪天然深泉水同樣被爆出,“公司拖欠員工六個月工資和差旅費,給員工的生活造成很大困擾”。而黑龍江的農業種植項目屬於長線投資,現階段只會“有投入、沒回報”。

科迪集團大玩兒“跨界”,大把花錢,一些人早就看到了其中的風險。

一投資人公開向公司董秘呼籲:“請張清海先生趕緊把面業、水業,以及在東北耗資投資的大豆種植等業務清理掉吧!科迪便利店、食文化廣場以及公司電子商務公司持續虧損,根本無法自我造血。請將這些企業和項目趕緊暫停,回籠資金吧!”

但為時已晚,這些企業和項目已花費了集團大量資金,作為集團碩果僅存的優質資產、淨利潤的持續供應者,科迪乳業顯然成了集團最佳的“現金奶牛”。


03、科迪速凍的教訓

事實上,前述的一系列項目,都不是科迪集團第一次玩兒“跨界”。

“科迪湯圓,團團圓圓”。這句溫馨的廣告語,在世紀交替時期的中國城鎮街頭廣為流傳。科迪湯圓作為集團的拳頭產品,成了那個時代消費者心目中最美味的回憶。

小白奶重蹈湯圓覆轍,科迪乳業如何淪為集團的“現金奶牛”

彼時,科迪速凍無疑是速凍產業領域裡的強者,是敢於同三全食品一爭高下的存在。

1998年,科迪集團進軍乳業。此前,“科迪集團只專注速凍產業,可後來又做起了牛奶。集團的注意力被分散了,這影響了其在速凍行業的發展。”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為了發展科迪乳業,科迪集團花巨資建奶源基地、建工廠、再建市場,而這些錢,都出自科迪速凍。“巨投十年,鉅虧十年”,前十年,科迪乳業持續鉅虧,苦苦支撐集團運營的,正是科迪速凍。

一直到2007年年初,科迪乳業還是一個無人願意接手的“爛攤子”,資金鍊斷裂、產品供銷等基本停滯。有觀點認為,科迪集團這次“跨界”註定是要失敗了。

但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發,這對國內乳企都造成了沉重打擊,科迪乳業更是深受影響。 彼時,“一天,科迪乳業在整個商丘市只賣出了6袋牛奶。”

但是,就在行業巨震之下,科迪乳業的奶牛養殖基地模式,卻受到了市場的肯定。

受三聚氰胺事件影響,全國各地屢現“殺牛、倒奶”的混亂,科迪乳業卻沒有發生一起倒奶、殺牛事件,其所有產品經省、市200多批次檢測,全部合格。

由於質量合格,科迪乳品在這場“乳業寒冬”中逆勢存活,取得了消費者的青睞,殺出了一條血路。

為了快速發展科迪乳業,很多本該用於速凍產業擴大再生產的資金,都被用來支持乳業發展了,這對科迪速凍可謂“雪上加霜”。

犧牲科迪速凍的發展來支持科迪乳業的時候,三全食品選擇了專注地耕耘速凍產業。從2003年-2018年,三全食品的市場佔有率連年增長,成了國內速凍行業當之無愧的巨頭。

2018年,三全食品實現營業收入55.50億元,同比增長5.59%;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11億元,同比增長53.76%。而在2017年,科迪速凍的營業收入僅為5.95億元。

作為國內速凍領域曾經的“三巨頭”之一,科迪速凍不僅完全退出第一梯隊,還不得不在三全食品、思念、灣仔碼頭高速發展的同時,身處停產、拖欠工資的流言蜚語中。

許是為了“回報”科迪速凍,從2018年起,科迪乳業先後兩次啟動對科迪速凍的股權收購,涉及金額達15億元。

一定程度上,科迪速凍和科迪乳業都算得上集團“跨界”的受害者。

▌寫在最後:

科迪集團的第一次“跨界”,科迪乳業能活下來,除了科迪速凍大無畏的犧牲之外,三聚氰胺事件也在客觀上充當了“幫手”。然而,此次科迪乳業的危機已讓整個集團受到牽連,並深處危機之中。

“其實,科迪速凍和科迪乳業的產品,在市場上還是有一定口碑的。要不然,在6月的全國乳業經銷商大會以及9月的全國經銷商速凍業務大會上,科迪集團也不會收到來自全國各地的經銷商貨款。”前述行業觀察者表示。

只是,這些錢不足以解決集團拖欠的債務,更無法支持企業的日常生產。有消息稱,科迪速凍已全面停產,而科迪乳業也只有兩三家工廠還在堅持生產。

科迪速凍、科迪乳業都曾有過很好的發展機遇,假如企業能夠堅守本業、持續創新,極有可能會取得很好的成績。但是,為了配合集團的“跨界”,科迪速凍、科迪乳業都做出了極大的犧牲。如今,科迪集團的“跨界”無疑是玩兒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