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第一書記該怎麼“定位”?

有好友在某鄉鎮貧困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該鄉鎮要求各村第一書記每天上報三次定位,以致有時帶貧困群眾進城辦事,或者外出拉資金、找項目上報不了定位,被全鄉通報批評。

吃住在村,打造一支帶不走的扶貧隊伍,是對扶貧工作隊的硬性要求。要求駐村第一書記每天上報三次定位,無非只是加強對駐村第一書記及其工作隊管理的方式手段。但把駐村第一書記捆綁在“定位”上、按在村子裡不得動彈,似乎也有失偏頗。

不得不說,駐村本意在人到身到心到村莊,靜下心來、沉下氣來,能夠紮根基層,踏踏實實、認認真真抓好扶貧工作,替貧困群眾解決實際問題,推動地方經濟社會換新顏,確保與全國人民一道脫貧致富。換而言之,駐村並不代表時時刻刻、每分每秒呆在村裡、坐在村部。如此,缺乏實際行動、毫無脫貧舉措,賴在村裡也無濟於事。

且知,貧困村之所以貧窮,有其短板和不足,破除發展瓶頸、蕩平問題掣肘。一方面要扶貧工作隊和駐村第一書記摸透本村本域現實情況,對群眾“東家長、西家短”做到心中有數,對未來規劃和實施遠景做到胸有成竹;另一方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囿於貧困村條件有限、資源不足等因素,唯有向外“搬救兵”、走出去找辦法,才能助力本區本地發展。

不管是非曲直“三七二十一”,一律用“定位”衡量駐村扶貧工作的得失,生硬監督駐村第一書記的動態去向,既不科學也不靈活。此外,微信有保留定位的功能。一旦被少數別有用心、脫離基層的駐村第一書記濫用,極容易滋生“假駐村、光定位”的不正之風。何況,駐村第一書記,擺在第一位的是幹實事、幹成事,駐村只是一種工作狀態和生活方式,為的也是拉進與群眾距離、充分了解基層面貌。因而,依賴“定位”抓扶貧工作,本身定位就有導向錯誤。

當然,“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駐村第一書記作為一村一域發展致富的領頭羊和主心骨,得發揮“第一”作用。因此,防止駐村第一書記不在村“撂擔子”、當“甩手掌櫃”,隨時隨地掌握駐村工作情況,摸清駐村第一書記所思所想,及時協助解決問題、提供必要幫助,也很有必要。否則,讓駐村工作成為“悶葫蘆”,不知道“賣什麼藥”,就難以確保扶貧工作出成效。

只不過,物極必反。要求駐村第一書記報定位,還得具體問題具體對待,不能一刀切“唯定位論英雄”。如,有時貧困群眾要去城裡看病辦事等,需要駐村第一書記幫忙;還如,有時扶貧產業市場銷路拓寬,需要駐村工作隊員外出推介;又如,外出參觀學習考察“取經”,引進先進經驗;替貧困群眾謀發展、找工作等。須知,貧困村出路在前方,不一定在村裡,這要求駐村第一書記和扶貧工作隊員“走出去”,跳出村子看村子,才能找到對的路、找到出路。

那麼問題來了,駐村第一書記該怎麼“定位”?筆者認為,關鍵要把扶貧工作現場和群眾滿意度,作為評價考核駐村第一書記的最大權重,用群眾口碑和心聲來“定位”。由此,得相關部門多些明察暗訪,深入基層、走進群眾,實地調研、用眼發現。莫要坐在辦公室、躺在沙發上,把用手指翻閱定位當做抓扶貧的法寶。否則,也難逃官僚主義做派之嫌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