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張教你炒股系列:“賣在買先,價在量先”

量柱的三先律

第一規律:賣在買先——賣買平衡律

“賣在買先”是股票的原是天性,任何一支股票,從它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具備了“賣在買先”的特殊天分。首先必須有人賣出,才會有人買進,如果沒有人賣出,你想買也買不到。除非你自賣自買自欺欺人。例如有這樣一支股票,上市時是1000萬股,被1000個人持有,只要這1000個人不賣,任何人也買不到這支股票,那麼,這支股票的成交量必然是零。正是從這種意義上講,任何量柱都是“賣出來的”,無賣必然無買,無賣必然無柱。這就是有些股票“無量攀升”的內在規律。

持有這支股票的人什麼情況下才會賣出這支股票呢?除了急等用錢或擔心股價下跌的情況下之外,必須是“價格如意”才會賣出,這就引出了下面的第二個規律。(在這裡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實戰中的發現,如主力漲停出貨法)

老張教你炒股系列:“賣在買先,價在量先”

第二規律:價在量先——價量平衡律

“價在量先”是股票的交易天性。假如某隻股票的發行價是10元,當前的市場價也是10元,除了急等用錢者出手兌現之外,肯定沒有人願意按10元賣出去。如果報價11元沒有人賣,就會報價12元、13元……直到“價格如意”時才會有人賣出,於是,可能在15元成交100手,在18元成交300手,在20元成交500手,由此可見,有價才會有量,無價必然無量。價與量的暫時平衡,才能形成一定的量柱。正是從這種意義上講,任何股票的量柱都是特定時段特定價位的“價量平衡”標誌。

在特定的情況下,什麼樣的價造就什麼樣的量。價與量的對立統一,是股市永恆的主題,是“價在量先”的規律鑄就了量柱的靈魂。價漲可以製造“賣出的慾望”,價跌同樣可以製造“賣出的慾望”,誰是慾望的製造者呢?這就引出了下面的第三個規律。(這裡加入自己對市場上多空雙方的本質的理解)

第三規律:莊在散先——主力導向律

“莊在散先”是股票的投機天性。“莊”就是“主力”、“機構”、“大資金”的簡稱,“散”就是“散戶”、“大戶”、“中小投資者”的簡稱。在股市中,任何一個散戶不可能主動的拉昇和打壓某隻股票,只能被動地跟隨和適應市場的某個價位,而價位的製造者首先是慾望的製造者,他們在製造“投機慾望”的同時,也製造者“投機數量”。正是從這種意義上講,量柱是主力的標誌。任何一根量柱上都鐫刻著主力的實力、主力的性格、主力的意圖、主力的謀略……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去把握、去分析、去適應這個主力。

量柱的“三先規律”重在這個“先”字,“先”者,“預”也。根據“量柱”的“三先規律”,我們可以做出“三級預報”:

第一級是“阻力預報”;第二級是“撐力預報”;(這兩級目前我已經掌握並應用);第三極是“漲停預報”。(這一級對我而言太難,是因為我自己水平實在有限,所以,我只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自己有把握的事情)

量價關係識破主力操盤意圖:

第一招:價漲量縮一般看空,但也要提防騙局。一般地說,價漲量縮說明儘管資金還在流入,但流入的數量正在減少,理應看空。

但是,對主力控盤的長莊股,主力握有絕大多數籌碼且對該股基本面及大勢後市充滿信心,主力會鎖定大部分籌碼,用少部分資金對倒拉昇,出現價漲量縮的跡象,一旦出現此種情況,中小散戶應抱緊股票不放,同時密切關注盤面變化,主力沒有明顯的出貨行為中小散戶就不應鬆手。

如智度投資,6月初成交極度萎縮,每日成交量在1000到2000手之間,顯示主力已完全控盤。此後,股價從26元多的相對高位穩步攀升,到了38元的次高位再度極度萎縮,每日成交僅有幾百手,主力控盤的程度更加提高。此後股價再度向上,一直漲到55元的高位。

老張教你炒股系列:“賣在買先,價在量先”

第二招:價跌量增表示資金流出的速度加快,當然應當看空,但要注意兩點:

1、要在量能增加的程度上注意把握。成交量多大算量增呢?一般以日換手率作為判斷標準。有時,主力為了震出獲利浮籌,故意放量向下砸盤,製造騙局,但量能放大時一般日換手率都在5%以下。

2、要在股價所處的位置上注意把握。在底部,量增股價微幅下跌,反而是主力打壓吸貨行為,不僅不能看空,反而要看多。

如深圳機場,3月底到4月初,成交量急劇放大,股價雖然一度從12.55元一路下跌到11.15元,但這麼小的空間必是主力的吸貨行為。1個月後,該股果然一路向上,不到2個月時間漲到27.9元。在頂部,股價前期已有大幅上漲的情況下,放量下跌,必定是主力出貨行為所致。(見下圖:深圳機場)

老張教你炒股系列:“賣在買先,價在量先”

第三招:價跌量縮雖然理應看多,但要視量縮的具體情況而定。

股價下跌有如重物下落,並不需要成交量的放大配合。大盤和個股每一次下跌都伴隨著成交量或多或少的萎縮。因此,只要價跌量縮到一定極限時才能看多。價跌量縮的一種常見情況是發生在主力吸貨完畢,拉昇前夕。主力為了震出獲利浮籌,減少拉昇的難度,通常會以大陰線縮量向下砸盤。此時的短期下跌是騙局,此時不僅不能出貨,反而是逢低介入良機。

如上文所提到的智度投資,2月中旬經過一段時間的拉高吸貨之後,到了3月初開始價跌量縮,股價從22元跌到16元左右,回調約20%,成交量也極度萎縮,但此後證明,這只是最後的洗盤。

老張教你炒股系列:“賣在買先,價在量先”

例如,中國寶安,1月4日從1.85元起步,價漲量增,穩步上揚,到6月6日放出8594萬股的天量,股價也隨之創出8.6元的近兩年來新高。可是隨後幾天,成交量不僅無法進一步放大,反而逐漸萎縮,終於跌了下來。(見下圖:中國寶安)

在市場震盪行情下要怎麼選股才能穩賺不賠呢?下面小編為大家總結了兩大複合選股法:

選股法一:雙底技術形態

股價持續的下跌令持股的投資者覺得價太低而惜售,而另一些投資者則因為超跌的低價吸引而嘗試買進,於是股票價格呈現回升,此時出現第一個低點;而當股價上升至某水平時,較早前短線投機買入者獲利回吐,那些在跌市中持貨的亦趁回升時拋出,因此股價又再一次下挫,但對後市充滿信心的投資者覺得他們錯過了上次低點買入的良機,所以這次股價回落到上次低點的附近時便立即跟進,當越來越多的投資者買入時,需多供少的力量便推動股價揚升,因此出現第二次低點,且第二次低點的位置一般比前一低點高,而股價在這段時間的移動軌跡就象W字,這就是技術上所稱的“雙底”,又稱“W”底。

選股法二:對抗大盤下跌

當大盤形成一種下跌趨勢,並且不斷地往下跌,當跌到最後差不多到尾聲的階段的時候,某股依然保持著一種橫盤堅挺的形態,雖然之前它也曾因大盤的調整出現過調整,但是調整的幅度始終是有限,並且因為主力對該股後市的看好,因此不斷地出現每一次下跌到其估值的位置便有再度加倉買進。這種個股在大盤越是跳水階段,卻越是顯露出極強抗跌性的個股,說明該股的主力非常看好其未來的市場表現,因此在關鍵價格點位不斷出手護盤,以保其技術形態不變得太過於惡劣,這樣也方便大盤反彈時的快速拉昇脫離成本區。

操作要點:

(1)一般雙底的第二個底點都較第一個底點稍高,原因是先知先覺的投資者在第二次回落時已開始買入,令股價沒法再次跌回上次的低點。如果此時第二個低點出現的時候,大盤卻又不斷下跌,這就符合了對抗大盤選股法技術原理,形成一種雙重共振效應,效果更佳!

(2)雙重底不一定是反轉信號,有時也會是整理形態,這要視二個波谷的時間差決定,通常兩個兩個低點形成的時間相隔超過一個月為常見,但是通常為3個月的時間以上,同時是否能夠形成反轉,還要看大盤的情況,如果大盤連續超跌過頭了,形成大反彈,那麼這樣的個股就極有可能形成反轉。

(3)雙底第二個底部成交量十分低沉,但在突破頸線時,必須得到成交量激增的配合方可確認,這同時也配合飛刀對抗大盤選股法啟動時放量突破技術壓力的要求。

(4)通常突破頸線後,會出現短暫的反方向移動,稱之為反抽,雙底只要反抽不低於頸線位置,型態依然有效。飛刀大盤對抗選股法也要經常配合該股的基本面進行選擇,一定要選那些基本面突出,有其特色的炒作題材,或者有板塊共振啟動行情效應的個股。圖中個股屬於煤炭股,在石油不斷漲價的情況下,市場對稀有稀缺能源的重視也必將得到在股價上的反應,同時該股也隱含著新能源甲醇燃料的題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