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課堂教學為何要以學生為中心?分析透徹

摘要

隨著教育的發展,國內外許多教育方式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湧現。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起主體作用;學生往往侷限於從課堂、書本掌握知識,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但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無論處在哪一階段的學生,其學習興趣、知識能力、邏輯思維方式和目標等方面均存在不同差異,且這些不同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還隨著年齡與地點的變化而變化,這促進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新型教學模式的發展。

本文簡介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新型教學模式的提出,並著重在學生質疑能力、興趣和個性方面的培養進行探討。

  • 來源:百度文庫,作者:馬高超
好的課堂教學為何要以學生為中心?分析透徹

現代課程網•小學“新教學”觀摩課

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模式的提出

“以學生為中心”的觀念最早是由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和教育家杜威的“以兒童為中心”的觀念轉換來的。

杜威的以兒童為中心的思想在教育界影響很大,傳統的教學基於填鴨式、灌輸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起著主體作用,學生被動地學習知識,杜威對以教師為中心這一教學方法是極力反對的。

他提出的新思想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視,有重要的啟迪作用,並被進一步運用到中學和大學的教學模式中逐步發展成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念。可以說“以教師為中心”的對立面就是“以學生為中心”。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特徵主要是:學生起到主體作用,教師起著主導作用。教師在傳授知識與技能的過程中,更重要的是對學生積極主動性的激發和引導,既要“授之以魚”又要兼顧“授之以漁”,課堂教學模式採用小組活動、協作式、設計式、個別式等多種形式結合在一起,或選用互聯網、多媒體等多種教具進行教學設計規劃。

是否能夠體現“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模式的主要判斷依據一方面是學生的主體作用是否能表現出來;另一方面是誰是學習的主體,即能否體現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投入到課堂中的情緒和積極性,學生是否是自己的管理者。

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負責控制和管理學習活動,積極投入到課堂建設和活動規劃中,那麼這種教學模式便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是我們目前所應倡導和積極學習的。

好的課堂教學為何要以學生為中心?分析透徹

  • 現代課程網•初中“新教學”觀摩課

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模式培養質疑能力

葉聖陶先生提出:“凡為教,目的在於達到不需要教。”

所謂“不需要教”即達到學習上的“自由”,人類的教育是“自由的教育”,在這個過程中,不應當只有“施”,或者只有“受”,學生的學習是在求學,教師在這當中應當有一個責任,那就是啟發、引導學生,達到一個輔助的作用。

讓學生通過學習掌握到自主汲取知識的技能,有思辨的想法,從而能對知識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對其來說才是更好的教育。學習知識不要成為最終目的,而要成為手段。

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書本為中心,課堂教學形式採用“三統一”的教學模式,即課程時間、課程進度、課程考試統一進行,填鴨式向學生灌輸死板而枯燥的知識,造成學生只會呆板地接受知識,而不是自己去通過思考問題從而有所領悟。

清人唐彪說:“有疑者看到無疑,其益猶淺;無疑者看到有疑,其學方進。”用此強調質疑能力的培養對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的重要性。

有了自己的思考,知識點也就多了數倍,事物與事物之間有學生自己獨特的認識,便不會固守於傳統,有了更多的思辨能力和創新能力。一個人的頭腦是否活躍,與質疑能力有直接關係。

由此看來,在課堂上教師著實不應該拘泥於課本上的知識,生搬硬套,教師要有自己的創新能力,以多元創新的教學方式培養、引導學生,關注學生的疑問以及對於知識與書本不同的理解和質疑,使書本知識活起來,創造高效課堂。

好的課堂教學為何要以學生為中心?分析透徹

  • 現代課程網•高中“新教學”觀摩課

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模式強調興趣的培養

誇美紐斯認為“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興趣對學生的學習生活是至關重要的。

教師要轉變固有的課堂模式,讓學生來主導課堂,在課堂中,教師只是起到點撥和啟發的作用,調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找到自己的思路,使學生充滿求知的渴望感,調動起學生積極獲取知識的情緒,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出自身的潛能,從而培養出創新型人才。

學生只有對知識懷有熱愛,才會調動自身的積極性去思考,而不是把學習當作一項教師佈置的任務。如果教師也只是刻板地去傳授知識,而不懂得讓學生愛上學習,主動地想去汲取知識,在學習中找到樂趣,那麼學生便不會把學習當作是一件有趣而對自己有益的事,更甚者,也許他不會把學習當作自己的事情,而是當成應付教師或者家長的工具。

試問一個不把自己的學習當回事兒,天天吊兒郎當的人如何為自己的將來負責?所以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讓他對將陪伴自己一生的事情充滿期待和熱愛,讓學生明白這是一件有趣且對自己有益的事情,這樣學生才會踏實地學下去,而不是浮於表面,造成身在課堂心在課外的毫無效率的知識學習。

興趣和效率掛鉤,學生只有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真正學到知識,甚至創造知識。

教師應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重,將互動學習、探究學習、自主學習、創新學習等多元學習方法結合起來,使課堂有趣起來,使知識生動起來,提供學生學習需要的更多資源、平臺,鼓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獲得學習經驗的能力,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知識上來。

讓學生能夠真正投入到學習知識中來,學生的職責應是有選擇權和主動認知權地接受知識,學生自己對學習和考核評價也負有責任。

好的課堂教學為何要以學生為中心?分析透徹

現代課程網•高中“新教學”觀摩課

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模式強調學生個性培養

教師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領。因材施教,也是自古就提出的教育理念。

學生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獨特的天賦,有人適合鑽研文學,有人喜歡物理知識。而教師該做的絕不是讓學生如同流水線產品一樣,千篇一律,唱起歌來都一個調。

在這裡教師的角色應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發起者。在學生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課堂要讓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課堂的節奏要隨著學生學習節奏變化而作出合適的調整,不能一成不變,沉悶死板。

根據學生個性把握教學方式,學生有自己的思想,可以主觀判斷,領悟,從而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自己動手解決實際問題,學到知識,讓課堂成為自己自主學習發展的平臺。

教師的作用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教育應該幫助學生髮現自己所想要的,所擅長的,所適合從事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在學習上也會誠實地體現出來。而教師通過同一間教室,發現坐在其中的各個不同的學生的不同的天賦和愛好,給予其適當的點撥,並且在其迷茫時給予鼓勵。

不要認為成績是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學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教育育人,是讓一個人煥發出自己的光彩,健康而積極地找尋自己想要的人生。

總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不拘泥於傳統的教學思維,因材施教,正確處理了教與學的關係。

好的課堂教學為何要以學生為中心?分析透徹

  • 現代課程網•初中“新教學”觀摩課

實踐證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認可了學生之間的差異,給學生創造更多動手實踐的機會,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創造出輕鬆活躍的課堂氣氛,激勵學生自主學習、興趣學習、高效學習。

不要讓知識固化,而要使它們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在集體的精神生活中、在學生的相互關係中、在精神財富交流中活起來。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體現了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新要求,已經逐步在全國展開。相信“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會在我國教育事業中展現美好的藍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