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漢高祖是匈奴人,明朝史學家說:他是五胡之亂的始作俑者

很多人都稱劉邦為漢高祖,這肯定是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故意弄錯的,以報復漢武帝劉徹割了他身上最重要的一塊肉。其實歷史上的劉邦廟號太祖,諡號高皇帝,我們可以稱之為漢太祖高皇帝,卻不能稱之為漢高祖,那是被司馬遷誤導而“數典忘祖”了。

歷史上還真有一個漢高祖,但這位漢高祖卻不是漢人,也正是從這位匈奴漢高祖開始,大漢帝國“三祖五宗”名單才正式確立。這就是歷史跟我們開的玩笑:大漢帝國三祖五宗是哪八個人,很多漢人不知道,倒是這個匈奴人最清楚——因為他是這個提法的首創者。

歷史上的漢高祖是匈奴人,明朝史學家說:他是五胡之亂的始作俑者

​這位“漢高祖”的名聲似乎不大好,明朝史學家直接稱之為“五胡之亂(還有個詞不讓說了,好像改成了什麼南遷)”的始作俑者。

這位匈奴漢高祖的全部稱號應該是漢高祖光文皇帝劉淵,但是您翻遍史料,都很難找到劉淵這個人的名字,那是因為唐朝史料給他換了個稱呼——不稱名而稱字。

在講述這位劉淵故事之前,咱們先為他正一下名。《晉書·卷一百一·載記第一》開頭有這麼一句:“劉元海,新興匈奴人,冒頓之後也。名犯高祖廟諱,故稱其字焉。初,漢高祖以宗女為公主,以妻冒頓,約為兄弟,故其子孫遂冒姓劉氏。”

《晉書》中的劉元海就是漢高祖光文皇帝劉淵,因為《晉書》是唐朝名相房玄齡主編的,所以不能稱之為劉淵,只能叫他劉元海。而且房玄齡也不承認劉淵是漢高祖:“以永嘉四年死,在位六年,偽諡光文皇帝,廟號高祖,墓號永光陵。”

咱們不是唐朝人,不用避諱,所以下文還是稱之為劉淵。

歷史上的漢高祖是匈奴人,明朝史學家說:他是五胡之亂的始作俑者

​劉淵確定的三祖五宗都是誰?

劉淵確定的大漢帝國三祖五宗,已經被一些史學家承認,所以才有了西漢、東漢、季漢之稱,這三祖就是三漢的開國之君:太祖高皇帝劉邦、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昭烈皇帝劉備。

五宗則是漢朝最有作為的五個皇帝:漢太宗孝文皇帝劉恆、漢世宗孝武皇帝劉徹、漢中宗孝宣皇帝劉詢、漢顯宗孝明皇帝劉莊、漢肅宗孝章皇帝劉炟。

以大漢正統繼承人自居的劉淵,一直以劉邦劉秀劉備為榜樣,首先自稱漢王,並昭告天下,把“列祖列宗”的功績展示了一番:“昔我太祖高皇帝以神武應期,廓開大業。太宗孝文皇帝重以明德,昇平漢道。世宗孝武皇帝拓土攘夷,地過唐日。中宗孝宣皇帝搜揚俊乂,多士盈朝。是我祖宗道邁三王,功高五帝,故卜年倍於夏商,卜世過於姬氏。我世祖光武皇帝誕資聖武,恢復鴻基,祀漢配天,不失舊物,俾三光晦而復明,神器幽而復顯。顯宗孝明皇帝、肅宗孝章皇帝累葉重暉,炎光再闡。孝愍(劉備給劉協的諡號)委棄萬國(指被逼禪位),昭烈(劉備)播越岷蜀,冀否終有泰,旋軫舊京(希望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歷史上的漢高祖是匈奴人,明朝史學家說:他是五胡之亂的始作俑者

​劉淵在文告中痛斥董卓和曹氏父子禍亂朝綱乃至篡漢自立,導致大漢列祖列宗四十年沒有人祭祀(自社稷淪喪,宗廟之不血食四十年於茲矣)。劉淵表示:作為大漢帝國的正宗傳人,我也要光復漢室。於是連季漢後主劉禪也跟著沾了光:“追尊劉禪為孝懷皇帝,立漢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立其妻呼延氏為王后。”

看來正史中的呼延贊、演義中的呼延灼,都有可能是“匈奴漢高祖”的皇親國戚。

不管呼延贊呼延灼是不是劉淵的外戚後裔,好像史學家都不太承認劉淵建立的王朝可以用“漢”之國號(劉淵是這麼設計的),只是稱之為“五胡十六國之前趙”,客氣一點的稱之為“漢趙”。

歷史上的漢高祖是匈奴人,明朝史學家說:他是五胡之亂的始作俑者

​劉淵相貌奇特,似乎還真有幾分劉邦劉秀和劉備的模樣

我們翻看《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五本正史,就會發現劉淵跟劉邦、劉秀、劉備的長相真有很多相似之處。

《史記》和《漢書》異口同聲地說劉邦“長七尺八寸,隆準而龍顏,美鬚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後漢書》說劉秀“身長七尺三寸,美鬚眉,大口,隆準,日角。”

看來劉家皇帝都有一把好鬍子,只有劉備是個另類,鬍子比較稀少,還曾受過嘲笑。但劉備也是個大個子:“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

不知是不是劉邦外孫、是幾代外孫的劉淵,也長了大個子大鬍子:“猿臂善射,膂力過人。姿儀魁偉,身長八尺四寸,須長三尺餘,當心有赤毫毛三根,長三尺六寸。”

歷史上的漢高祖是匈奴人,明朝史學家說:他是五胡之亂的始作俑者

​這樣看來,劉淵身兼大漢三祖之優點,以大漢正統自居,好像也真有一點本錢。

除了長了劉備一樣的大長胳膊(猿臂),劉淵的做派也跟劉備有三分神似,張大齡在《晉五胡指掌》中描述劉淵“輕財好施,傾心接物,五部豪傑,幽冀名儒,多往歸之。”

有這麼多相似之處,劉淵以劉備為偶像,敬屋及烏,劉禪也撿了便宜,劉淵專門下旨:

“漢有天下世長,恩德結於人心,是以昭烈崎嶇於一州之地,而能抗衡於天下。吾又漢氏之甥,約為兄弟,兄亡弟紹,不亦可乎?且可稱漢,追尊後主,以懷人望。”

就這樣,在季漢亡於劉禪之手四十年後,又冒出來一個多數史學家不承認的“漢”。至於此漢是不是彼漢,或者有沒有資格稱漢,這不是咱們討論的問題,咱們接下來還是看看劉淵做了哪些事情。

歷史上的漢高祖是匈奴人,明朝史學家說:他是五胡之亂的始作俑者

​胸懷滅晉興漢之志,可惜只做了六年“大漢皇帝”

按照《晉書》的記載,劉淵是匈奴左賢王劉豹的兒子,但這一說法被《匈奴史》否認,因為時間對不上:劉淵出生那一年,劉豹已經七十多了。

且不管劉豹是不是寶刀不老,能不能讓老蚌生珠,這個劉淵應該遺傳基因比較好,要不然也長不到八尺多高——文物為證,唐尺為29.4到31.7釐米,按照30釐米的平均數計算,劉淵的身高足有兩米五二,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劉淵以漢帝自居,就按漢尺23釐米計算,也一米九出頭。

大個子劉淵酷愛漢學,從小就拜漢人為師:“幼好學,師事上黨崔遊,習《毛詩》、《京氏易》、《馬氏尚書》,尤好《春秋左氏傳》、《孫吳兵法》,略皆誦之,《史》、《漢》、諸子,無不綜覽。”

從小就有光復漢室雄心壯志的劉淵,一看光學文實現不了自己的理想,就開始文武兼修,練就了一身好武藝:“遂學武事,妙絕於眾。”

劉淵的崛起,其實是晉朝的一幫不靠譜皇帝和皇族扶持的結果。

魏末晉初,劉淵作為人質(當時有個好聽的說法,叫做任子)來到洛陽,受到了司馬昭的賞識(文帝深待之)。司馬炎稱帝后也多次召見劉淵,倆人聊的挺嗨(帝召與語,大悅之)。司馬炎對劉淵高度讚賞,甚至把他比作了幫助秦國攻伐西戎,並國十二,拓土開疆千里的由余和霍光的副手金日磾。

歷史上的漢高祖是匈奴人,明朝史學家說:他是五胡之亂的始作俑者

​晉惠帝永興元年,八王之亂激戰正酣,皇太弟、丞相司馬穎打算拉攏匈奴支持自己,就給了劉淵一個“北單于、參丞相軍事”的頭銜,讓他召集匈奴五部前來助戰。結果劉淵回去之後,召集了不少人馬,但卻不是為了參與司馬家幾頭叫驢的相互踢咬,而是以“赴國難”為名,豎起了滅晉興漢的大旗。

熟讀漢家經史典集,劉淵跟劉備一樣甚至“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所以他立起大漢三祖五宗的招牌,是很有號召力的:“遠人歸附者數萬”。有了人馬刀槍,劉淵向司馬家族的晉朝發起了挑戰,先是派遣建武將軍劉曜拿下了太原、泫氏、屯留、長子、中都等軍事重鎮,然後又四次擊潰西晉宗室、東嬴公(後封新蔡王、車騎將軍)司馬騰派來征討的大軍,然後一鼓作氣攻克了蒲阪(今山西永縣)、平陽(今山西臨汾)。

鮮卑陸逐延、氏酋大單于徵、東萊王彌及石勒(後趙開國皇帝)都望風來投,劉淵一時間頗有滅晉興漢的勢頭。

歷史上的漢高祖是匈奴人,明朝史學家說:他是五胡之亂的始作俑者

​只可惜劉淵只做了六年“大漢皇帝”就駕崩了,接下來發生的事情,被後世史學家稱為“五胡之亂”,明朝史學家張大齡在《晉五胡指掌·匈奴劉氏》一節中直接歸罪於劉淵:“自古夷狄為中國患者有矣,未聞入而帝中國也者,有之,自劉淵始。”

作為一個嚴謹的史學家,張大齡也認為劉淵崛起,是晉朝物自腐而後蟲生,劉淵本人也並非鉅奸大惡:“況中國先亂,而彼有所以乘其隙哉!然淵每聞諸將屠殺之慘,則深戒諭之,用賢納諫,恭儉勤勞,卓有中國君人之度。”

劉淵此人的功過是非,史學界一直爭論不休,一種觀點認為劉淵自稱為“漢”,實數攀龍附鳳冒認皇親,只是為了入侵中原找一個合理合規的藉口。另一種觀點認為孫子外孫都是大漢子民或者傳人,在漢朝,匈奴已經歸化,不能以異族視之,所以劉淵建立的,也可以被稱為“漢”。

歷史上的漢高祖是匈奴人,明朝史學家說:他是五胡之亂的始作俑者

​還有一種觀點,可能得不到大家認同:如果劉淵建立的“漢朝”得不到承認,那又如何評價李淵建立的唐朝?李淵認李耳為始祖,但是他也曾叫過一段時間“大野淵”——是鮮卑西魏八柱國之一,李淵的母親是鮮卑貴族獨孤信的女兒,這賬怎麼算?

這時候就要請問讀者諸君了:如果劉淵一統天下,他的朝代又應該如何命名呢?如果叫後漢,那五代十國時期的劉知遠建立的政權應該叫啥?

參考史料:《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晉五胡指掌圖》《匈奴史》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