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如何養老的?唐宋為養老機構的完善做了哪些措施?

人在社會中生活,不管壽命多長,它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誰也無法做到與

日月山川同壽。人終有一老,但老了之後又該如何生活呢?養老,這一詞眾人都聽過,但這一詞卻不是現代才有的概念。自古以來,我國就有養老的概念,如《左傳》記載,早在春秋時,人們就講“老有加惠”。那古代是如何養老的?唐宋又為養老機構的完善做了哪些措施?讓我們懷著問題重回歷史,去探尋答案。

一、社會養老—古代老人標準和優惠政策

《禮記》中記載的老人標準是六十歲稱之為“”,開始踏入年老之境。做事便不必親自去做,可以隨便指派族中年輕人做。到了七十歲

,才正式稱之為。這時他們主要責任是教授下一代,可以享受他人尊敬社會福利。到了八十歲至一百歲,稱之為“”和“期頤”,他們已不再承擔社會義務,應該安享晚年

古代人是如何養老的?唐宋為養老機構的完善做了哪些措施?

但是由於各朝實際情況不一,所以對老人的標準優惠政策也不盡相同。

班固《漢書.食貨志》中評論西周時代制度說“民年二十受田,六十歸田,七十以上,上所養也;十歲以下,上所長也。”其中將六十歲劃為喪失勞動力的界限,七十歲以上的,便由國家所養。當然這個可靠性還待考證,但也足以說明我國自古都關注養老問題

漢代時各皇帝,雖都有微調,但大致上都是劃定八十歲以上才能享受待遇的。不過這個用處不大,畢竟由於古代生產力醫療水平的限制,能活到八十歲的可謂少之又少,只是表面上認人覺的皇帝的偉大。晉王朝則規定年齡在

十六歲到六十歲為正丁六十歲到六十六歲為次丁,可享受租賦減少。六十六歲以上為老人,可以免除田租和賦稅。晉朝對老人劃定就比漢朝提前了十四年,這樣所受惠的人群才變多了。

古代人是如何養老的?唐宋為養老機構的完善做了哪些措施?

北魏魏文成帝時,規定八十歲以上,允許一個兒子不服徭役。隨著北魏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到了魏文帝時,規定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可享受優待。

唐王朝時把六十歲以上為免除賦役。唐代宗時五十五歲作為老人界限,這也是自秦漢以來所規定的最低的一個年齡。

由上介紹可知,各朝也都有各自的老人標準,和養老政策。但也無外忽,這幾方面:減租減稅

免除徭役。只有國家富強,才能更好的養老。所以穩定的社會和經濟,才是養老保礙的基礎。

古代人是如何養老的?唐宋為養老機構的完善做了哪些措施?

二、機構養老—養老機構發展與唐宋養老機構的完善

我國古代的

養老院都是免費的,其所需的費用都是來自於國家或社會的捐助。其中最早的養老院是南朝梁武帝時期開辦的孤獨園。對於像這樣的養老機構,自從被梁武帝提倡創立,就被後世所效仿。

唐代時,在京城長安與洛陽二京設立了悲田院,後改名為悲田養病坊,其名字主要受佛教思想的影響,由僧人主持,經費由國家進行撥款。但唐末武宗時,曾下沼滅佛,迫使僧人還俗。因此武宗下詔,規定長安洛陽兩京的悲田院,由國家撥給相當的沒收的寺院田產作為賑濟井支的來源,各地方各州俯必須撥款給當地悲田院

七頃到十頃田地作為來源,並且各地長官選派年高德劭的老人負責日常事人務,才使悲田養病坊繼續發展下去。

古代人是如何養老的?唐宋為養老機構的完善做了哪些措施?

到了宗代,起初只在京城開始設立城東城西兩個福田院,其名字也受佛教思想

的影響。福田院收養的人數,平時有定額的限制,但在冬天則可以額外收養。每天由福田院負責官員把收養的人數上報中書省後,再由國家按規定撥給相應錢米。到了春天,天氣轉暖了,老人可以自由活動時,國家才停此供應給額外的錢米。

宗英宗時又增設了兩個,國家為此還專門成立了國家救濟機構。宗徽宗時期,是北宗的老人救濟收養機構發展最為完善的時代,福田院不斷髮展不斷增加。宗徽宗曾下詔,敦促各地州俯也要建立起類似的養老機構。在下詔一年之後,應京西北路提舉司的請求,將福田院改名為居養院

就此全國老人救濟與撫養機制便統一了起來,任務也更加的明確。宋神宗時,居養院的收養年齡為六十六歲以上

,宋徽宗元年,又將標準下降到了五十五歲。宋徽宗之後,居養院廣範建立,甚至普及到了縣城。並且對百歲以上的老人額外的照顧,宋代對養老機構的重視得到了充分體現

古代人是如何養老的?唐宋為養老機構的完善做了哪些措施?

宋代養老機構不斷創建,不僅是宋代

經濟文化高度發達的結果,也是古代儒家人道主義思想的體現,與佛教思想的盛行的表現。

不管如何,唐宋時代在養老機構的完善做出了重大措拖,從而緩解了社會的一定矛盾。

三、家庭養老—百善孝為先,養兒為防老

百善孝為先,是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對於父母,我們應盡其所孝。就如《禮記.內則》中記載了一句曾子的說:“孝子之養老也,樂其心不違其志,樂其耳目,安其寢處,以其飯食中心養之。只故父母之所愛示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故此家庭養老也是

古代養老的重要一環。

古代人是如何養老的?唐宋為養老機構的完善做了哪些措施?

四、結語

古代的養老體系不外忽三面:家庭養老、社會養老、機構養老。這三方面養老體系,相互補充,相互說明,共同維護著

社會的穩定

養老尊老,是中國古代文化傳統的組成部分,也是社會穩定與文明的表現。在中國古代的農業社會,老人的經驗與智力的傳授,在一代又一代人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所以養老敬老,不僅是人道主義的要求,也是古代農業文明傳播的客觀需要。而養老政策的實施,最根本的是由國家的穩定經濟實力所決定的。

參考文獻:

1、《禮記》

2、《晉書》

3、《魏書》

4、《漢書》

5、《左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