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如何养老的?唐宋为养老机构的完善做了哪些措施?

人在社会中生活,不管寿命多长,它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谁也无法做到与

日月山川同寿。人终有一老,但老了之后又该如何生活呢?养老,这一词众人都听过,但这一词却不是现代才有的概念。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养老的概念,如《左传》记载,早在春秋时,人们就讲“老有加惠”。那古代是如何养老的?唐宋又为养老机构的完善做了哪些措施?让我们怀着问题重回历史,去探寻答案。

一、社会养老—古代老人标准和优惠政策

《礼记》中记载的老人标准是六十岁称之为“”,开始踏入年老之境。做事便不必亲自去做,可以随便指派族中年轻人做。到了七十岁

,才正式称之为。这时他们主要责任是教授下一代,可以享受他人尊敬社会福利。到了八十岁至一百岁,称之为“”和“期颐”,他们已不再承担社会义务,应该安享晚年

古代人是如何养老的?唐宋为养老机构的完善做了哪些措施?

但是由于各朝实际情况不一,所以对老人的标准优惠政策也不尽相同。

班固《汉书.食货志》中评论西周时代制度说“民年二十受田,六十归田,七十以上,上所养也;十岁以下,上所长也。”其中将六十岁划为丧失劳动力的界限,七十岁以上的,便由国家所养。当然这个可靠性还待考证,但也足以说明我国自古都关注养老问题

汉代时各皇帝,虽都有微调,但大致上都是划定八十岁以上才能享受待遇的。不过这个用处不大,毕竟由于古代生产力医疗水平的限制,能活到八十岁的可谓少之又少,只是表面上认人觉的皇帝的伟大。晋王朝则规定年龄在

十六岁到六十岁为正丁六十岁到六十六岁为次丁,可享受租赋减少。六十六岁以上为老人,可以免除田租和赋税。晋朝对老人划定就比汉朝提前了十四年,这样所受惠的人群才变多了。

古代人是如何养老的?唐宋为养老机构的完善做了哪些措施?

北魏魏文成帝时,规定八十岁以上,允许一个儿子不服徭役。随着北魏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到了魏文帝时,规定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可享受优待。

唐王朝时把六十岁以上为免除赋役。唐代宗时五十五岁作为老人界限,这也是自秦汉以来所规定的最低的一个年龄。

由上介绍可知,各朝也都有各自的老人标准,和养老政策。但也无外忽,这几方面:减租减税

免除徭役。只有国家富强,才能更好的养老。所以稳定的社会和经济,才是养老保碍的基础。

古代人是如何养老的?唐宋为养老机构的完善做了哪些措施?

二、机构养老—养老机构发展与唐宋养老机构的完善

我国古代的

养老院都是免费的,其所需的费用都是来自于国家或社会的捐助。其中最早的养老院是南朝梁武帝时期开办的孤独园。对于像这样的养老机构,自从被梁武帝提倡创立,就被后世所效仿。

唐代时,在京城长安与洛阳二京设立了悲田院,后改名为悲田养病坊,其名字主要受佛教思想的影响,由僧人主持,经费由国家进行拨款。但唐末武宗时,曾下沼灭佛,迫使僧人还俗。因此武宗下诏,规定长安洛阳两京的悲田院,由国家拨给相当的没收的寺院田产作为赈济井支的来源,各地方各州俯必须拨款给当地悲田院

七顷到十顷田地作为来源,并且各地长官选派年高德劭的老人负责日常事人务,才使悲田养病坊继续发展下去。

古代人是如何养老的?唐宋为养老机构的完善做了哪些措施?

到了宗代,起初只在京城开始设立城东城西两个福田院,其名字也受佛教思想

的影响。福田院收养的人数,平时有定额的限制,但在冬天则可以额外收养。每天由福田院负责官员把收养的人数上报中书省后,再由国家按规定拨给相应钱米。到了春天,天气转暖了,老人可以自由活动时,国家才停此供应给额外的钱米。

宗英宗时又增设了两个,国家为此还专门成立了国家救济机构。宗徽宗时期,是北宗的老人救济收养机构发展最为完善的时代,福田院不断发展不断增加。宗徽宗曾下诏,敦促各地州俯也要建立起类似的养老机构。在下诏一年之后,应京西北路提举司的请求,将福田院改名为居养院

就此全国老人救济与抚养机制便统一了起来,任务也更加的明确。宋神宗时,居养院的收养年龄为六十六岁以上

,宋徽宗元年,又将标准下降到了五十五岁。宋徽宗之后,居养院广范建立,甚至普及到了县城。并且对百岁以上的老人额外的照顾,宋代对养老机构的重视得到了充分体现

古代人是如何养老的?唐宋为养老机构的完善做了哪些措施?

宋代养老机构不断创建,不仅是宋代

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结果,也是古代儒家人道主义思想的体现,与佛教思想的盛行的表现。

不管如何,唐宋时代在养老机构的完善做出了重大措拖,从而缓解了社会的一定矛盾。

三、家庭养老—百善孝为先,养儿为防老

百善孝为先,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对于父母,我们应尽其所孝。就如《礼记.内则》中记载了一句曾子的说:“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饭食中心养之。只故父母之所爱示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故此家庭养老也是

古代养老的重要一环。

古代人是如何养老的?唐宋为养老机构的完善做了哪些措施?

四、结语

古代的养老体系不外忽三面:家庭养老、社会养老、机构养老。这三方面养老体系,相互补充,相互说明,共同维护着

社会的稳定

养老尊老,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稳定与文明的表现。在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老人的经验与智力的传授,在一代又一代人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养老敬老,不仅是人道主义的要求,也是古代农业文明传播的客观需要。而养老政策的实施,最根本的是由国家的稳定经济实力所决定的。

参考文献:

1、《礼记》

2、《晋书》

3、《魏书》

4、《汉书》

5、《左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