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國家芭蕾舞團《大師頌》,讓音符被看見,讓舞蹈被聽見

 如果說“看得見的音符,聽得見的舞蹈”是編舞的最高境界,那麼荷蘭編舞大師漢斯·範·曼倫的作品或許是帶你領略這一境界的最佳階梯。作為第21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參演劇目,昨晚,荷蘭國家芭蕾舞團攜漢斯·範·曼倫作品集《大師頌》在上海大劇院首演。退去繁複的舞美服飾的“外包裝”,摒除故事情節,掙脫舞劇形式,人們沉浸於和舞蹈緊密貼合的音樂中,迴歸身體最初的線條之美,感受“新古典主義芭蕾”的魅力。

荷蘭國家芭蕾舞團《大師頌》,讓音符被看見,讓舞蹈被聽見

圖說:《貝多芬第29號奏鳴曲柔板》片段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大師頌》是從漢斯·範·曼倫的120餘部經典中精挑細選4部新古典芭蕾組成的作品集。《五段探戈》《小安魂曲》《貝多芬第29號奏鳴曲柔板》和《歡喜冤家》四部各具特色的作品,讓觀眾看到漢斯·範·曼倫如何運用獨樹一幟的編舞手法,讓舞蹈的線條與人類情感線條相遇、相融。

  昨晚率先亮相的《貝多芬第29號奏鳴曲柔板》是被世界各地公認的20世紀經典舞蹈之一。曼倫將這三對舞者完成的作品稱為“漸慢的頌歌”。受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慢板的啟發,創作者從動作本體著手,開始關注動作在極慢的運動過程中產生出的質感與美學風格。他曾將這一成果描述為“一個輪子在滾落之前被推了一下,之後仍然在滾動”。

荷蘭國家芭蕾舞團《大師頌》,讓音符被看見,讓舞蹈被聽見

圖說:《貝多芬第29號奏鳴曲柔板》片段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和優雅浪漫的“頌歌”截然不同的是詼諧幽默的《歡喜冤家》,這是曼倫最著名也是至今仍保持最常上演紀錄的“兩人芭蕾舞劇”作品之一。舞臺上的“小情侶”看似互不在乎實則卻始終聚焦在對方身上。他們用豐富的舞蹈語言展示了一段親密關係,從嘲諷、挑逗到互相吸引、信任,展現的是人和人之間遠和近。用舞步來“鬥嘴”、用對抗來“相愛”,這場純舞蹈的愛情博弈讓現場觀眾忍俊不禁。

荷蘭國家芭蕾舞團《大師頌》,讓音符被看見,讓舞蹈被聽見

圖說:《歡喜冤家》片段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1996年,曼倫以神聖簡約派大師、波蘭作曲家格雷茨基的音樂《為一個波爾卡而做的小安魂曲》為靈感,創作了《小安魂曲》。舞蹈從舞者們多變的調度中開始,以一系列流動中不斷變化發展的雙人舞推進,縱橫交錯,循環往復。作品以一種令人寬慰的悲慼,呼應著離別、死亡和孤獨的主題,在靜謐中籠罩著淡淡的陰鬱基調。

  整臺作品集中壓大軸的是曼倫作品中呼聲最高、上演最頻繁的《五段探戈》。通過這部作品,曼倫在1977年將阿斯托·皮亞佐拉的新探戈音樂介紹給了荷蘭觀眾。5個舞段,在朦朧神秘而充滿激情的探戈與理性脫俗的芭蕾之間,一對對舞者展開了一場夜色撩人的二重唱。(新民晚報記者 朱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