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農村改革為鄉村振興破冰護航

每年春天來臨,地處川南的瀘州,油菜花總是率先綻放。在瀘州進行的農村改革試點,以及瀘州圍繞這些改革進行的發展創新,消除了制約發展的癥結,順應了社會經濟發展的方向,就像一股春風,讓1.2萬平方公里川南大地煥發出勃勃生機。


  江陽區董允壩現代農業示範園區成功舉辦我省首屆和第二屆蔬菜品賞會,瀘縣在喻寺鎮譚壩村成功完成我省首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掛牌拍賣,建成的宴美多功能冷鏈物流中心高質量為“瀘縣造”農特產品服務,納溪區大渡口鎮花田酒地華麗變身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農村“沉睡”的資源得到盤活,鄉村發展的活力不斷激發,瀘州鄉村振興邁開大步:八大特色產業快速發展,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全域推進,2018年農民增收工作考核得分全省排名第一,今年上半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24.1億元,同比增長3.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77元,同比增長10%。

瀘州農村改革為鄉村振興破冰護航

全省鄉村振興樣板譚壩村

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典型案例:
  江陽區董允壩成立村集體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集中流轉1.1萬畝土地規模發展,通過在現代農業示範園區推行“大園區、小業主”的運作模式,引進蔬菜行業中處於領先的龍頭企業,形成村集體經濟組織與園區、龍頭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攜手發展的多贏格局。
  園區定位為現代農業與都市近郊鄉村旅遊相結合,打造了鄉村旅遊接待中心、農產品展示中心、新村綜合體等,成功創建省級蔬式生活主題公園、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國家AAA景區,成功舉辦四川省首屆和第二屆蔬菜品賞會等活動。
做法與成效:
  高屋建瓴。近年來,瀘州市高標準編制實施《瀘州市現代農業發展規劃》,在建基地、搞加工、創品牌上下功夫,著力提升農產品供給質量和效益。加快發展精品果業、綠色蔬菜產業、特色經作產業、優質糧食產業、高效林竹產業、休閒農業、農副產品加工及物流業等八大特色產業,建成現代農業園區69個、集中連片特色產業基地285萬畝,成功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示範市,全市1個縣成功列入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5個精品水果示範園被認定為全國熱帶作物標準化生產示範園。


  通過出臺《加快構建政策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實施意見》,支持龍頭企業實施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發展;全市建成農產品加工園區5個、分揀包裝中心15個、初加工基地50個,培育農產品加工經營主體1200個。
  以“酒城優品”區域公用品牌為統攬,成功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254個;創新舉辦農博會、酒博會、商博會等國際展會,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相關國家和長江經濟帶沿線地區開展農業交流合作和經貿合作,推動瀘州老窖、瀘縣龍眼、合江晚熟荔枝和真龍柚、古藺馬蹄甜橙等走出國門、遠銷海外。
建立人才向鄉村集聚機制 夯實鄉村振興人才基礎
典型案例:
  在上海從事建築的瀘縣能人韓朝成,帶著資金回來同縣供銷社、瀘川農業公司等合作共同投資1.6億元興建宴美冷鏈物流中心,通過構建“公司+供銷社+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新模式,高質量為“瀘縣造”農特產品提供全產業鏈服務。
  該中心作為川南最大的綜合性多功能冷鏈物流中心,庫容達3萬噸,幫忙解決瀘縣龍眼集中上市保質期短、賣難的問題,今年初次試水就幫助農民銷售龍眼13萬斤,吸引來大型企業準備開展百噸龍眼肉乾和龍眼飲料的生產合作。

做法與成效: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在“強激勵”上下功夫。瀘州市先後出臺了《激勵基層幹部奮發有為二十條措施》《促進返鄉下鄉創業25條措施》等政策措施,推行“崗位編制適度分離”新機制,以政治上激勵、待遇上保證、生活上關心,激勵幹部、優秀人才向鄉村集聚。截至目前,共吸引在外優秀人才、優秀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4.26萬人。
  在“重選用”上下功夫。建立優秀人才支持服務“三農”機制,常年動態保持2000名優秀機關幹部在鎮村一線掛職任職,從今年起實施人才助力鄉村振興三年行動計劃,選派5000餘名國有企業、科教文衛、“三支一扶”、西部志願者到鄉鎮、村社服務。
  在“抓培育”上下功夫。實施農村基層幹部培訓計劃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2018年共培訓鄉村振興骨幹力量5000餘人,培育農村實用人才10.11萬名。
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 盤活農村資產資源
典型案例:
  瀘縣喻寺鎮譚壩村紮實做好“農村土地制度三項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基層供銷社改革”,用活土地資源,探索出一二三產業相互依存、相互促進、融合發展的路子,還帶動鄰近的兩個村一起來發展。

  我省首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掛牌拍賣成功就發生在譚壩村,這裡也是全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窗口,全省鄉村振興的樣板、休閒農業的典範,不僅利用結餘建設用地搭建了租金收入67萬元的眾創產業平臺,興建康養小區解決了農村養老問題,還通過易地扶貧為28戶貧困戶置換了新居,通過舉辦節慶活動搞活了鄉村旅遊。
做法與成效:
  撬動農村發展,需要激活農村“沉睡”的土地資源。
  瀘州市紮實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在鄉鎮一級均成立農村經營管理站,將農村集體資產納入市信息公開服務監管平臺進行監管。目前,已完成農村承包地確權頒證92.35萬戶,土地規模經營46.96萬畝,家庭承包耕地流轉112.49萬畝。
  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全市共清理出經營性資產8.5億元、非經營性資產106.6億元;完成成員身份確認290.7萬人、股份合作制改革645個村;全市1335個村集體累計增收6.85億元。
  積極推進瀘縣土地三項制度改革試點。瀘縣宅基地制度改革入選全省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典型案例,全縣1.84萬畝宅基地騰退並復墾,1.25萬戶農村土坯房全部消除,11萬農民入住新村或城鎮。依託宅基地騰退,推動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與國有土地同地同權同等入市。今年5月14日,全國首例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在瀘縣入市交易。瀘縣完成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642畝,成交金額1.3億元;完成農村土地徵收改革2600畝。

創新農業農村投融資機制籌集各類鄉村發展資金
典型案例:
  納溪區大渡口鎮花田酒地景區,通過政府整合涉農資金1.1億元治理環境打好底子,引進國有企業瀘州老窖集團投資2.4億元建旅遊景觀和基礎設施並作為開發主體,通過瀘州老窖集團引進1.2億元社會資本共同參與景區項目打造,村上成立勞務公司、村民開辦農家樂共同發展。
  花田酒地已由當年的清溪河“臭水溝”,華麗變身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省第一個“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工程”,已建成玻璃棧道、蹦極、花海漂流等20多個旅遊項目,舉辦了漂流國際音樂節等活動,年遊客量突破100萬人次,為周邊村民提供就業崗位1000多個,每年向當地農民支付流轉的土地租金200多萬元。
做法與成效: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為了提高財政涉農資金使用績效,瀘州市出臺《深化涉農資金整合工作實施辦法》,今年已整合中央、省級財政資金10.8億元投入“三農”。
  制定出臺《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建設市級財政補助政策》《農村信用救助實施方案》,積極破解“三農”融資難題,今年新增農業信貸擔保2.38億元。瀘縣在全國首單發行鄉村振興債券,籌集資金9.46億元。

  出臺《深化農田水利綜合改革實施意見》,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工商資本投資土地整治、高標準農田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今年已吸引社會資本28億元投入農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