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的選擇題,永遠沒有固定答案

自稱是“一檔嚴肅的辯論節目”的《奇葩說》第六季於2019.10.31開播了,導師蔡康永、羅振宇、薛兆豐、李誕,主持人馬東;新老奇葩同一起點、捉對廝殺,還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依舊殘暴不守規矩。等不及更新,便重溫了前五季的某些高光時刻,發現不少辯題裡都蘊藏著理想與現實的強硬碰撞。

年紀雖不老,因經歷了一些人生大坎,所以時不時都要捫心自問一下:對做過的選擇是否後悔?如果再來一次,還會不會那麼笨,選錯了題?

低頭仔細想了想:嗯,可能還是要再掉進“坑”裡。因為心中對理想的認定很難一下被現實打倒,當重新拾起並堅持時,歡欣是大過後怕的。

中央電視臺2019主持人大賽中,李沙旻子說:我們選擇與熱愛並肩,卻與現實逆行了。但這條人生的路,從來不是單程直線,而是完滿的圓形,只要一直走,理性和現實就不會始終是互相掣肘的對立方,而是相互成全達到圓滿。那麼,哪些辯題可以讓我們再次重審二者的關係呢?姑且選其三侃之。

《奇葩說》的選擇題,永遠沒有固定答案

一、你願意選擇小城房還是大城床?

這是《奇葩說》第一季的一道辯題,正反方觀點當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了。推導到每個人身上,他們的說法、結論,必須和各自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才對我們有適用價值,否則這就只是一場辯論節目,對我們的人生啟迪幫助不大。想想父母的合住問題、組建家庭的開支問題、子女入學的教育問題,代入自身處境,才能在其中學到、悟到一些自身生命需要的東西。

想有個自己的家,老底只有10萬塊錢,首付80平米的房子只能在四五線的小鎮上先湊合待著;想先好好奮鬥,10萬積蓄北上廣深,租個單人單間或合租套間,也許可以支撐一年半載,這段時間內,必須有持續不斷的收入,否則就只有兩手空空的回老家另想出路。

為理想拼搏的前提是你要先學會跟現實相處,不吃不喝不管不顧是活不了多久的,命如此,理想也是

因為初涉碼字行列,加群認識了不少形態各異的寫手。見識過真正的大神,跟想象中傲氣沖天、桀驁不馴的刻板印象不一樣,他們謙虛低調,有時甚至“俗氣”,會跟我討論公眾號有些什麼調性、怎樣容易過稿;而那些剛剛開始寫文的“作家”喧囂熱血,揚言誓死捍衛文學的純粹性,絕不與新媒體網文同流合汙,直到一兩個月後,放棄寫作時還沒發表過一篇文章。

最好的圓夢不是理想打敗了現實,而是將現實收入麾下、為己所用

第一要義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才能堅持下去,常言“有些人20歲就死了,80歲才埋”,這又太甘於現實,而徹底忘了何謂理想。

李白說: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這是他與兄弟友人桃樹月下共飲天倫的感慨,光陰如梭,歲月荏苒,我們都是天地萬物、光陰百代中一抹轉瞬即逝的小小性命,這個生命裡的追求、渴望更是微不足道,難以辨別。生死之大事,如此一想,便覺空曠寂寥,更哪堪細論其命中的糾結與妥協。但上蒼公正,物有兩面,正因我們都是如此短暫的寄居在這世上,何不瀟瀟灑灑的博它一次?反正前世不知,來世亦不可測,只活在當下,為何還要慘慘慼戚?

成或敗,只此一生,若有輪迴,我們再續前緣達成未盡之事;若無來世,更應全力試探命運,看它能許你幾分成就

《奇葩說》的選擇題,永遠沒有固定答案

二、愛上人工智能算不算愛情?

你跟相親對象可以在微信裡曖昧多久不見面?一天?一週?一個月?我相信這已到極限,兩不相見的情況下,柔情蜜意一個月,不是雙方都很閒,就是雙方都很慘,沒有條件或勇氣見面。這個時候的愛情還是心心念念,地久天長的愛情嗎?

《奇葩說》第三季中的這道辯題,選手姜思達說,我們可以對AI產生包括憎恨、憐憫等全部的感情,為什麼不能有愛?他認為我們是可以與AI相愛的。當時聽他這段辯論時,我是感動得稀里嘩啦、痛哭流涕,舉雙手雙腳的贊同,但冷靜下來想想,我們都是凡人,若身旁有執手撫肩的可選擇項,你真的願意一個人坐在黑色電腦前跟AI談情說愛、舉杯遙祝嗎?

說靈魂有了共鳴,此身就不再孤獨,不在乎有沒有相伴在側的實體。是的,我也想。我們都想有一個可以與之詠和“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的良人,但現實大多數是隻知道“天上人間”的糙人。成為這樣的人也不是不好,只是暫時沒法說服自己接受而已。也許會有一天,我們會對瘡痍坎坷的世界變得習以為常和麻木不仁,但在此之前,我們仍要盡力去改變,改變自身以及可控的感情關係。

就算天時地利人和,從網絡發展成了真實的戀人,乃至夫妻,也會因看到彼此太多的俗世一面而令美好消減。這不就是愛情的混蛋之處嗎?我們沒有跟愛得最熱烈的那個人長相廝守,選擇了自以為保險的俗世愛情,講究了門當戶對,核算了財產家世,比對了學歷樣貌,一切按現實要求來,以為萬事大吉,此生愛情這塊就穩了。

可當婚姻定律照樣像“死神來了”一樣絕不可避免時,我們該怎麼辦呢?從一開始的激烈吸引,擁彼此為終生之伴;再到退潮冷靜,明白相處的箇中困難;然後,雙方妥協,黯然無出路;最終,茫茫然相擁,了無希冀。如果結局還是這樣,那我們最初對愛情的妥協有什麼意義呢?

此時,也許才是“跟誰結婚都一樣”這句話發揮作用的時刻。既然跟誰結婚都一樣,為什麼不選擇自己真心喜歡的?

理想向現實妥協了,得到的愛情也不是理想化的,何不一往無前、始終堅定的追求理想。哪怕錯了,至少是自己的真實選擇,承擔後果也能更有勇氣,少了抱怨和推脫。

婚姻結束時,聽到最多的就是撕扯和不甘。那人若真是你深愛過的,就算結束了,不是也應該感激你們彼此曾相愛融合過嗎?

愛過之後的種種不堪,已不再屬於愛情,何必深究。

《奇葩說》的選擇題,永遠沒有固定答案

三、要不要為孩子定製完美人生?

有段時間流行一個段子:小孩子才做選擇,大人全都要。撲哧一笑過後發現恰恰相反。小孩子可以哭鬧來蛋糕和糖果;成年人連晚飯和宵夜都不敢吃,怕胖。我小時候就很羨慕大人,可以不用做作業、可以玩多久回家都行、可以想看電視到幾點就幾點。長大後明白:小孩子真的什麼都不懂。

跟傅首爾一樣,對我女兒,我也喜歡採取一點“黑暗教育”,我會跟她訴苦我工作很累很煩,我會“霸佔”著電腦寫東西不給她看動畫片,我會癱在床上讓她給我按摩,這一切,只是想讓她知道,她眼裡成年人“無拘無束”的自由是以犧牲了大部分自由換取的。

大人是不用做作業了,但有比作業更繁重複雜的項目方案要做,做不好可能還沒人教你、只會批你;大人確實幾點回家都沒人管了,但是我們真的好想早點回家,不再應酬;當靠在沙發上想閒適安逸按著遙控調換喜歡的頻道時,居然就地睡著了。

這和《奇葩說》第四季此道辯題有異曲同工之妙,什麼是完美?什麼是缺憾?小時候以為的完美長大後會發現根本不是那麼回事,而大人瞭解的完美也許根本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小時候扭曲誤會了的理想,不要等到長大後才明白是行不通的,而白白忽略浪費童年獨有的樂趣。小孩子早點知道這些,才能少些對大人管教的敵意,多些對當下玩樂的珍惜。當女兒對我說,她不想那麼快長大,覺得現在這樣很好時,我很高興。

安於生命的自然階段,盡情享受每個現狀的樂趣,一步步來,這樣當理想和現實發生碰撞時,對成長的衝擊可能會小一點。

《奇葩說》的選擇題,永遠沒有固定答案

奇葩星球通過道道辯題,讓我們從不同維度去拆解生活,現實和理想的差距在各個環節、各個階層不停上演,職場如此,愛情如此,生活如此,我們闖過了一關,又要備戰下一關更難的關卡。失望困苦、淚流滿面時,理想卻突然閃現,給我們個甜頭,就又振奮抖擻的站起來繼續跟現實正面剛。人生就是這樣如丘壑高低不平、重巒疊嶂,你以為落入這次低谷再也攀不上去了,殊不知自有條山徑小路幽隱於草間,只要再多走幾步就能看到,就能繼續沿其向上。

這些山石就是冷酷堅硬的現實,那些小路花草就是理想,頂峰是並不有趣的人生終點,真正有意思的是沿途的這些阻礙和導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