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園裡的遊客】1973 年,時任法國總統喬治·蓬皮杜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法國攝影師布魯諾·巴貝作為總統府認證的新聞記者加入了隨行記者團。這是布魯諾·巴貝第一次來到中國,1980年再次來到中國,這次他遊覽的範圍更廣,甚至來到了四川。在中國遊歷期間,布魯諾·巴貝拍攝了大量關於中國各地民生百態的照片。
【上海外灘正在打太極的老人】“工人的深藍色工服、軍人的卡其綠色軍裝以及普通老百姓的無性別的灰色中山裝。”這是布魯諾·巴貝拍攝的照片中,最常見的場景。儘管1980年的中國處於改革開放的初期,當時人們的穿衣打扮還是相對比較保守,貧富差距也很小。
【農民拉著生豬去賣掉】對於當時的農民來說,真正做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黃土背朝天。很多70年後應該有印象,就是年底商品購買是需要票的,比如買米需要糧票、買糖要糖票等。某種程度上來說,買東西憑票,這也是商品短缺的表現之一。
【正在哄孩子入睡的母親】1980年,這是無比重要的一年,也是讓很多人懷念的時代。正是在這一年,國家對農村正常有了很大改變,“農村政策放寬以後,一些適宜搞包產到戶的地方搞了包產到戶,效果很好,變化很快。我們總的方向是發展集體經濟。關鍵是發展生產力,要在這方面為集體化的進一步發展創造條件。”
【村中的老人】對於當時的農民人來說,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已經逐漸開展起來。各地農民的勞動積極性被極大的調動起來,為保障農民的土地經營權,1982年12月4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裡規定,“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以外,屬於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屬於集體所有。”
【養鴨人】與種植莊稼相比,養殖業在當時農村中也逐漸出現。隨著改革開放,越來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入城市。儘管當時去城裡工作的農村人寥寥無幾,但是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已經感受了國家面貌即將發生變化。短短10年後,以農村人為主體的“南下打工潮”產生了。
【小學生們在滬南電錶廠門口打乒乓球】有網友調侃,中國乒乓球如此強大的原因終於找到了。儘管這是一句玩笑話,但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相信80年後、90年後都有這樣的記憶,課間休息、體育會和放學後打乒乓球已經成為孩子們最重要的活動之一。
【去挑稻穀的農民】這張照片說明一個問題,當時農民很開心,笑容很淳樸,大家認為生活有奔頭。當時農戶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經濟實體,按照合同自主地進行生產和經營,其經營收入除按合同規定上繳一小部分給集體及繳納國家稅金外,其餘全歸於農戶,這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
【豫園湖心亭喝茶的人們】豫園是江南古典園林,始建於明代嘉靖至萬曆年間,佔地三十多畝。“八窗洞闢,循桄俯臨,然後魚鳥之出沒,煙雲竹樹之晻靄,而倩麗悟不盡於四矚,因名之曰湖心亭”,這是人們對豫園湖心亭的描述。
【重慶長江邊的縴夫】長江自古就有“三峽灘連灘,十船九打爛”之說,而歷史上縴夫曾是三峽上行船舶航道的主要動力。其實當時當縴夫這份工作非常危險,有的甚至被江水沖走。對於這些縴夫來說,經常與水打交道,很多人都因為江邊溼氣太重,結果染上了一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