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縣送禮誤送到慈禧孃家,想要回時遭勸阻,14年後與李鴻章並列

俗話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說的是人生際遇無常,世事不可預料,這放在清朝官員吳棠身上是極為貼切的,他曾經因為下人不小心辦錯差事,導致自己損失了一筆為數不少的鉅額財富300兩銀子,但是在十多年之後,卻因為這一筆“損失”的財富而讓自己官運亨通青雲直上。

知縣送禮誤送到慈禧孃家,想要回時遭勸阻,14年後與李鴻章並列

那是在1853年的夏天,清河縣(今淮陰)的淮河中停泊著一艘喪船,所謂喪船就是停靈奔喪的船隻,這艘船上停放著的是葉赫那拉·惠徵的靈柩。惠徵原本是滿洲鑲藍旗出身,雖然沒有參加科舉(或者是沒有通過),但因為監生的身份而能夠入朝為官,不過那年頭世道不太平。

知縣送禮誤送到慈禧孃家,想要回時遭勸阻,14年後與李鴻章並列

惠徵雖然從基層幹起,始終兢兢業業一直幹到了正四品的官員,於1852年出任安徽寧池廣太道的道員,但是上任沒多久就遇到太平軍打過來了,惠徵也沒有太多與國家效死的意識,一聽到太平軍來了就直接跑路,跑到了江蘇鎮江以避太平軍的鋒芒。

知縣送禮誤送到慈禧孃家,想要回時遭勸阻,14年後與李鴻章並列

等到皇帝知道這個事情以後,惠徵就因為“擅離職守”的罪名而被革職,其實與過失相比,這個處罰並不算是很重,然而惠徵卻在羞愧氣急之中,每天抑鬱不舒,沒多久就鬱郁而亡,只留下兩個年幼的女兒處理後事,帶著靈柩回到家鄉,古時候交通不甚發達,尤其是攜有笨重的靈柩,兩個少女就只能選擇坐船從淮河回返家鄉。

然而等到船隻行進到清河縣的時候,兩個少女就開始發現身上所攜帶的盤纏,似乎已經不足以支撐走完全程,正在兩人憂急惶恐之際,忽然聽到岸上有人叫她們的名字,詳細問了“是不是從南方來的道臺的家屬”,在得到肯定的回答以後,就贈送給了她們三百兩銀子,並且說這是自家老爺也就是當地清河知縣的一點小心意,明天一大早老爺還會過來祭祀故友。

知縣送禮誤送到慈禧孃家,想要回時遭勸阻,14年後與李鴻章並列

正所謂“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清朝的官員基本都是人走茶就涼,而惠徵人都已經去世了,生前很多的好友也已經不再往來,而這個清河知縣竟然會在惠徵已經去世的情況下,還給他的兩個孤女送來大筆銀子,這讓兩個少女大為感動,發誓以後若有機會一定要好好報答這個恩人。

知縣送禮誤送到慈禧孃家,想要回時遭勸阻,14年後與李鴻章並列

第二天一大早清河縣令也確實是來了,在船上鄭重其事地祭奠了惠徵,並且對於惠徵的兩個女兒進行了一番勉勵後才離去,兩少女望著清河知縣的背影感動得淚如泉湧。然而這其實是個徹頭徹尾的烏龍事件,此時的清河知縣就是吳棠,他派人送“奠儀”也就是喪禮的時候,是想要送給另一位姓劉的道員。

知縣送禮誤送到慈禧孃家,想要回時遭勸阻,14年後與李鴻章並列

然而吳棠的下屬沒有見過太多的世面,再加上清河地方本來就很少有高官路過,所以一問到惠徵是“從南方來的道員大人”,就立刻把這個奠儀給了,而劉道員的靈柩其實是在另一條船上,吳棠知道下屬送錯禮以後也很不悅,本來想把那三百兩銀子要回來,但是卻遭到了妻子“這是天意,不如就修個陰德”的勸阻,於是他也就假戲真做,解了惠徵兩個女兒的燃眉之急。

惠徵的長女後來成為了滿清朝赫赫有名的慈禧太后,在掌權後便開始特意關照這個當年特意送奠儀的恩人吳棠,讓吳棠的仕途十分順利,等到同治六年(1867年)的時候,吳棠已經成為了從一品的四川總督,是與李鴻章、左宗棠等人並列的封疆大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