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不出的竹林:黑澤明《羅生門》的隱喻

走不出的竹林:黑澤明《羅生門》的隱喻

羅生門,原為日本京都的的一座城門。1915年,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發表了一篇短篇小說,取名《羅生門》。1950年,日本導演黑澤明將芥川龍之介的兩篇小說《羅生門》和《竹林中》混編之後,拍成了電影《羅生門》。

走不出的竹林:黑澤明《羅生門》的隱喻

《羅生門》海報

黑澤明的電影,遠比原著更加知名,而且這部電影賦予了“羅生門”一詞更加深刻的含義。電影《羅生門》,用“不同身份的人講述看到的同樣一件事,卻說出了不同的過程”這個戲劇處理方式,黑澤明表達對人生的感悟:每個人都走不出內心的“竹林”。

謊言,只是為了欺騙自己

我們常說:真相只有一個。然而“真相”到底是什麼?在各說各話的情況下,真相到底還有沒有意義?導演黑澤明在電影一開始就表達了消極的“態度”——“這一次,或許我不再信任人心了。”當然,他想說的“不相信人心”不是他人之“心”,而是自己的“內心”。

走不出的竹林:黑澤明《羅生門》的隱喻

黑澤明

電影《羅生門》最開始,乞丐、僧侶與樵夫來到羅生門下躲雨。閒坐也是閒坐,僧侶與樵夫就說起了一件令人唏噓的事:幾天前,樵夫在竹林中無意發現一具武士屍體,官差調查之後斷定,武士是被江湖大盜多襄丸所殺。逮捕多襄丸後,事情“真相大白”,原來他是看上了武士的妻子,侮辱了武士妻子後,又殺死了武士。然而,在結案時,案情卻變得撲朔迷離,因為三位關鍵人物,說出了充滿矛盾的供詞。

走不出的竹林:黑澤明《羅生門》的隱喻

被捕的多襄丸

據多襄丸本人交代,他的確因覬覦武士妻子的美貌,遂行非禮之事,但他本無殺心,是武士的妻子要求兩人為她決鬥,自己才在激烈的戰鬥中殺死了武士,而那女人則趁亂逃跑了。

武士妻子的供詞卻跟多襄丸不同,她說多襄丸在侮辱她後就離開了,自己的丈夫卻不發一語,嫌棄地看著她。她握著小刀想尋短見,卻因為承受不了心理壓力而昏倒,醒來後發現小刀赫然插在丈夫胸口上。

最後,導演讓“武士靈魂”又講述了一個版本的“真相”,他說多襄丸本想娶他的妻子,但妻子竟要求多襄丸先除掉自己。厭惡女子的多襄丸放開了他,將女人交其發落。最後女人逃跑了,自己因不堪受辱而自殺。

走不出的竹林:黑澤明《羅生門》的隱喻

《羅生門》武士妻子

同樣一件事,卻有三份不同的證詞,顯然是有人說了謊。然而,這三個人都沒有說謊的動機,多襄丸作為江洋大盜,不管殺沒殺武士,總歸難逃一死;女人作為受害者,沒有犯下任何錯誤;武士更是早已死去,於塵世無牽無掛。那麼,三人為何要說謊呢?導演認為是人的怯懦,具體來說,是不敢面對真正的自己。

古希臘雄辯家德摩斯梯尼說過:“沒有什麼事是比自我欺騙更容易的了,因為人總相信自己所希望的。”其實,這三個人都沒有說謊,因為他們心目中的真相,早已被他們對真相的期望所扭曲和遮蔽。

走不出的竹林:黑澤明《羅生門》的隱喻

《羅生門》武士妻子

多襄丸離死不遠,女人生不如死,武士則死亡多時,欺騙他人對他們來說早已沒有任何意義。三人的矛盾證言不是為了說服聽眾、逃避責罰、苟且偷生,他們只是想在謊言中塑造一個心目中的“美好自己”。謊言不是為了欺騙別人,而是為了麻痺自己。

從三個人的故事中,我們能看到他們側重點的不同。多襄丸的故事,他武勇善戰,且盜亦有道,雖然行不端之事,卻守住了底線;在女人的故事中,她身軀受辱,但精神依舊清白,所有問題都是他人對她的壓迫;而在武士的供詞中,他無辜而悲壯,受到了妻子的背叛,最終只能為維護聲譽而自殺。勇敢、清白、尊嚴,三人所珍視的價值,都在“竹林中”被擊碎,他們無法接受現實中腌臢不堪的自己,只能用口述的謊言蓋住真相,欺騙自己。

失去了重量的真相

在拍攝《羅生門》這部電影的時候,黑澤明做出了大膽的改變,他將《竹林中》的故事搬到羅生門的門洞中,又將《羅生門》小說裡的“靈魂發問”注入了《竹林中》的故事。

走不出的竹林:黑澤明《羅生門》的隱喻

黑澤明

原著《羅生門》的故事不復雜,講的是一名陷入道德迷茫的乞丐。某一天,乞丐來到羅生門,見到一位老婦在門洞裡拔屍體的頭髮。深感不妥的乞丐指責老婦侮辱逝者,然而老婦卻回擊道:這個死人本是個不義之徒,我為了生存侮辱他有何不可?思考片刻後,乞丐殺了老婦,拿走其衣物離開了。

多襄丸、女人和武士的故事出自小說《竹林中》,芥川龍之介沒有寫出故事的結局,黑澤明在《羅生門》中藉著樵夫之口,給出了一個答案:

走不出的竹林:黑澤明《羅生門》的隱喻

芥川龍之介

多襄丸在侮辱了女子後,請求她嫁給他。此時,女人要求丈夫和多襄丸決鬥,誰贏了就可以帶走她。然而,這兩人一為武士,一為江洋大盜,卻都怯懦不已,不敢拿生命冒險。處境尷尬的女人於是以男子氣概為由,挑撥兩人以死相拼。原來,兩人怯懦的原因不是惜命,而是技拙,雖然都號稱用刀劍吃飯的人,卻都不擅長戰鬥。在一場狼狽的對攻後,多襄丸殺了武士,女人則逃跑了。

走不出的竹林:黑澤明《羅生門》的隱喻

《羅生門》電影海報

如果說原作者芥川龍之介寫《竹林中》與《羅生門》的用意,一個是為了訴說真相的撲朔迷離,一個是為了感慨生存的殘酷不堪,那麼,黑澤明就是用《竹林中》的真相懸疑表達了《羅生門》的殘酷。

在《羅生門》電影中,樵夫的證言堪稱“照妖鏡”,照出了每個人的“原形”

,所有人都如小說《羅生門》中的乞丐一樣,本想保持信念,但為了生存,最終毅然拋棄了信念。在竹林中三個當事人中,不守禮法、輕浮浪蕩,又善於挑撥離間的女人,反而是最後的生還者,算得上是一種對現實的“嘲笑”。

走不出的竹林:黑澤明《羅生門》的隱喻

《羅生門》劇照

黑澤明用樵夫之口所描繪的“真相”,是撲朔迷離的各種可能中最醜惡的那一個,這個真相充滿汙穢,令人不齒,彷彿不自私就無法生存。作為揭開迷局的真相,本應千鈞之重,在這裡反而輕如鴻毛,失去了重量。整件事因為真相跌入了人性中的醜惡角落。不過,導演的用意並不在指責“人性之惡”,這樣的指責沒有任何意義,只顯得氣急敗壞,實際上,黑澤明想借著

真相的腌臢不堪,襯托人們在選擇“真相”時候的左右為難:每個人都得面對“竹林”,每個人都有走不出的“竹林”。

走不出的竹林

在《羅生門》電影結尾,乞丐、僧侶和樵夫發現了一個嬰兒。看到嬰兒身上名貴的衣服,乞丐立刻奪走嬰兒的衣服,使聽完“竹林中”故事的僧侶十分失望。這時樵夫又伸手想接過嬰兒,僧侶以為樵夫連嬰兒的裹身布也想搶走,樵夫連忙解釋自己養育了六個孩子,只是想收養這個棄嬰。

走不出的竹林:黑澤明《羅生門》的隱喻

《羅生門》劇照

導演在這裡設下了一個反問:樵夫的舉動究竟是聽完故事後人性的醒悟,還是又一個自私的謊言?在這個撲朔迷離的世界中,我們該相信人性的善良,還是服從生存的殘酷,這是導演對每一個觀眾最後的發問。

其實,當看完電影,每個人猜測的樵夫行為,最終都反映了我們內心的想法。正如同竹林中的三個人面對同樣的事,卻說出不同的過程,當觀眾在編織竹林中的“真相”時,也就走入了撲朔迷離的竹林。

走不出的竹林:黑澤明《羅生門》的隱喻

《羅生門》劇照

即便是置身事外,看似客觀的觀眾,在組織“真相”時,也會不自覺地將自己對現實的期望加入想要看到的“真相”中。我們得出的結論,其實是內心的投影。有的人在看電影時,可能會欽佩多襄丸的豪爽;有的人或許會可憐被侮辱的女人;還有人會為遭受飛來橫禍的武士抱不平。總之,我們最終相信的,總是自己所期望的現實。

走不出的竹林:黑澤明《羅生門》的隱喻

黑澤明通過《羅生門》這部電影,傳達了兩種感悟,第一種:怯懦製造謊言,勇敢鳳毛麟角。人性很少能經得住考驗,只有勇者才可以面對殘酷的真相。第二種感悟,也是導演最想要表達的精神,也是《羅生門》這部電影的“文眼”:世間的事彷彿一座座“竹林”,當我們在觀察、判斷、思考它時,都會走入“竹林中”。最終,事情的走向如何,全憑我們的信念,一念之差,或者成為懦夫,或者成為勇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