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故事」孝武帝討伐高歡 錯失良機終失敗

來源: 洛陽網-洛陽日報 2019-11-14 09:35

  

「洛陽故事」孝武帝討伐高歡 錯失良機終失敗

爾朱榮發動河陰之變,致使北魏政權遭受重創。高歡誅滅了爾朱氏,控制了朝政之後,並沒有使北魏的狀況有所好轉,反而使矛盾進一步激化。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孝武帝與人秘密商議,徵集各地之兵以伐高歡。高歡得知消息,搶先發兵,佔領洛陽,孝武帝西逃長安。

  籠絡將領排擠高歡

  北魏侍中斛斯椿素來與高歡不和,早在高歡討伐爾朱氏準備進入洛陽之際,斛斯椿就聯絡幾位重臣,秘密奉勸孝武帝除掉高歡,以避免重蹈爾朱榮之覆轍。同時,舍人元士弼也向孝武帝揭發高歡背後對孝武帝的不敬行為。為此,孝武帝十分不悅,採取一系列措施限制和排擠高歡及其勢力。同時,孝武帝還對握有重兵的將領加以籠絡,以加強抗擊高歡的力量。

  高歡對此心知肚明,並暗中積極準備,靜待時機,企圖廢帝另立,但他又畏懼孝武帝重用的關中大行臺賀拔嶽,不敢輕舉妄動。於是,他使用離間之計,伺機除掉了賀拔嶽。賀拔嶽一死,部下群龍無首,一片混亂。此時宇文泰站出來穩定了局勢,統領賀拔嶽部。

  一計不行,高歡再使一計。高歡派出使者攜帶重禮去勸說宇文泰與他攜手合作,共舉大業,但宇文泰拒絕了。宇文泰還把高歡寫給他的信件獻給了孝武帝。由此,孝武帝更加堅定了討伐高歡的決心,遂任命宇文泰為大都督,準備征討高歡。

  假借閱兵討伐高歡

  此時,孝武帝雖有徵討高歡之心,但還不想撕破臉。因此他下詔以征討南梁為名,調集河南各地諸州部隊於洛陽,進行一次聲勢浩大的閱兵。

  “南臨洛水,北際邙山。”永熙三年,孝武帝於洛陽進行大閱兵。孝武帝此舉,實為討伐高歡。為了矇蔽高歡,武帝還專門給高歡下密詔,聲稱宇文泰等人有不臣之心,此次假稱南下伐梁,實為防備宇文泰等人,並命高歡隨時聽候調遣。其實,高歡早已明白孝武帝的真實意圖,就上表孝武帝,假稱荊州、雍州謀反,自己已經派數十萬大兵出發,做好了準備。接著,他又上表,一邊向孝武帝表示忠心,一邊又讓孝武帝防備身邊的“奸佞小人”。

  面對高歡的威脅,孝武帝便與親信商議退高歡之兵的對策。永熙三年五月十六日,孝武帝命令大都督源子恭帶兵鎮守陽胡(今山西垣曲),汝陽王元暹(xiān)鎮守石濟(今河南延津),防守黃河天險,以阻止高歡渡河。同時,孝武帝一方面徵調各地之兵準備作戰,另一方面又賜書高歡,歷數其不臣之事。

  高歡因屢受武帝數其罪過,非常氣憤,加上雙方矛盾由來已久,遂決定提前動手,帶兵進攻洛陽,以圖廢帝自立或者另立皇帝。他命令其弟定州制史高琛鎮守晉陽,而自己則率20萬重兵南下,以高敖曹為前鋒,名義上是為了“清君側,誅斛斯椿”。

  高歡任命高敖曹為先鋒官,宇文泰也在各州、郡發佈聲討文書,列舉高歡的罪惡,並且親自帶領大軍前往高平,將先頭部隊駐紮在弘農,賀拔勝的軍隊駐紮在汝水,雙方都觀望待變。

  永熙三年七月一日,孝武帝御駕親征,率領10萬大軍駐守於河橋(今孟津東北),以斛斯椿為前鋒,在邙山之北黃河岸邊,迎戰高歡。面對高歡大軍遠途而來,斛斯椿料定其必定疲憊不堪,所以請求率領兩千精兵,夜間渡過黃河,突襲高歡。

  這本是作戰良策,起初孝武帝同意了他的計劃,但黃門侍郎楊寬勸告孝武帝說:“現在把兵馬借給別人,怕會發生其他的變故。斛斯椿渡河之後,萬一有功的話,恐怕會除了高歡,又生出一個高歡來。”孝武帝於是頒下詔書,命令斛斯椿停止行動。

  為防止高歡從東西兩面渡過黃河,孝武帝做了嚴密的作戰計劃,大戰一觸即發。

  錯失良機導致失利

  為爭奪戰略重鎮滑臺(今河南滑縣),高歡派兵攻之,雙方大軍於長壽津相遇。孝武帝一方的賈顯智早有投靠高歡之心,並派人聯絡,所以兩軍相遇之後,賈顯智便命令全軍後撤。他的行動被軍司元玄察覺,隨即跑回洛陽報告孝武帝。但遠水解不了近渴,孝武帝派兵還未到,賈顯智便已率兵投降。

  滑臺失守,高歡大軍很快到達黃河北岸,即命大軍揮師渡河。雙方在黃河之上展開了爭奪戰,你來我往,不分勝負。孝武帝見黃河天險難以阻擋高歡大軍,便徵求群臣意見,但有的主張投靠南梁,有的主張西去投奔宇文泰,也有的主張死守黃河天險。一時間眾說紛紜,人心惶惶。

  更令人不安的是,領命東出鎮守虎牢關的斛斯椿與潁川王元斌之不和,相互爭權奪利。元斌之失勢,記恨在心,竟然獨自跑回洛陽向孝武帝謊報軍情,說高歡大軍已到達虎牢關。孝武帝偏聽偏信,便召回斛斯椿。如此,東面的防線向高歡敞開。緊接著,高歡率領大軍渡過黃河,所向披靡,最終攻入洛陽城,孝武帝西逃長安。

  綜觀此戰,高歡率領大軍長途奔襲,在戰略戰術上並無多少優勢,但孝武帝不聽斛斯椿渡河作戰的正確建議,喪失作戰良機。孝武帝所率各軍,各自為戰,沒有統一有效的配合,且內部矛盾重重,逃跑投降者眾多,最終導致失敗的結局。(記者 賈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