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狀元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

漠苦祥


在正常的政治、軍事、外交環境下,封建帝國每三年進行一次統考,不受年齡、家庭身份、社會地位的限制,所抉擇出來的第一名就是狀元!相當於現在的全國高考狀元+頂級研究生+頂級博士生+頂級公務員+等等等等

狀元的難度

狀元並不是這麼好當的,我們經常能看到某某村請客吃飯,因為自家兒子考上一本或者二本。可是,今科狀元與這些所謂的大學生考試簡直不在一個檔次上。

想考個狀元,是沒這麼簡單的:

首先你得參加童試(我們以唐朝為例)這個童試並不是單純的兒童考試,往往一個考場中既有十幾歲的孩子也有五十多歲的老漢,子孫一同前往考試並不是一件稀罕事!童試參加完畢,通過者一般會獲得參與鄉試的資格。

鄉試與童試相似,只不過考試規模更大,是一個鄉進行統一考試,鄉試必須取得一個好的名次,才可以進行下一輪的考試:會試。

所有能參與會試的人,都可以成為舉人了。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那個精通四書五經的呂秀才,好像在八十一集電視連續劇裡面也沒能考中舉人。

通過會試考試,通過了就是貢試,很少有人能走到這一步,因為接下來就是殿試了:殿試是可以有狀元的。

這麼個流程下來,一般人估計還沒成舉人就告一段落了,至於那個狀元,是想都不要想的。

狀元的福利

狀元有什麼好處?為什麼很多人寧願不要這個舉人,每年多次考試,只是為了拼一個狀元的名號?

因為狀元是可以寫入歷史的!

歷朝歷代,只要你是狀元,都可以在當朝的歷史記錄中單獨列一個冊子,供後世瞻仰。這種榮譽對於讀書人來說簡直是致命的。畢竟,流芳百世何人不想?

狀元是可以娶皇帝閨女的!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狀元都有著優先選擇權:成為駙馬!畢竟皇帝老婆多,孩子也多,時間到了就得結婚。狀元風頭夠足,皇帝也願意將自家閨女嫁給駙馬。儘管駙馬實際權力沒多少,可一般人是不敢惹得,自家老丈人就是皇帝他老子,自己還是上門女婿,誰敢不服?

簡而言之,狀元的福利多多,在很多情況下:狀元儘管不如那些文人風騷,不如文人瀟灑,可是狀元獲得的好處是實打實的。

只不過,古人並不是把當狀元看成自己唯一的目標的追求,因為還有另一個更為寬泛的目標:三元!也就是:狀元、解元、會元全中,整個歷史上能有如此稱號的,不超過兩手之數!

【參考文獻:《四聲猿》、《玉溪編事》】


趣談唐宋元明清


狀元,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求取功名的終極目標,正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中狀元者,又稱“大魁天下”,是科名中的最高榮譽,那麼古代的狀元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呢?


要想高中狀元,難度係數絲毫不亞於“過五關斬六將”,全國無數的讀書人,要經過童試、府試,會試最後到殿試,多達十幾二十萬的讀書人在爭搶這份榮耀,其過程之激烈可想而知,有些人,從青春少年一直考成白髮老翁。狀元之路漫漫長,猶如蜀道之難。



“狀元”這個稱謂,一直到明清時期才確定下來,在這之前狀元也叫“狀頭”,居首者因曰狀頭,也叫狀元。經過了鄉試,省試的層層選拔,最後成功突圍進京參加殿試的這些人已是鳳毛麟角,可謂是讀書人中的佼佼者。殿試,是由皇帝親自出題,大臣監考,決出殿試前三名,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成為狀元,就等於拿到了功名利祿的入場券,從此以後魚躍龍門,光宗耀祖,所謂“學而優則仕”,古代大部分的讀書人,其實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求取功名,登堂入室成為高人一等的官宦人家。


要想進擊狀元之路,其過程既漫長又艱辛。需要先經過童試(縣級)、府試(州級)、院試(省級),在院試脫穎而出者,才有資格進京趕考,然後再經過一輪殘酷的會試,勝出者才能參加最為重要的殿試。



鄉試每三年舉辦一次,因其常在秋天考試,故又稱為“秋闈科考”,大體上相當於我們今天各省的自主高考。考上了,就叫舉人,就有資格參加會試,會試考試合格者,就叫做貢士或貢生,貢士的人數有著嚴格的控制,名額少到一屆只有300名左右,“僧多粥少”,可想而知競爭有多激烈。貢士雖然不如進士,但實際上已經獲得了進士的功名,只是這個功名,他們還需要參加殿試這一場終極考試來獲得。



殿試的考試地點在京城皇宮的太和殿,也叫御前考試,考場戒備森嚴,一般很難作弊,監考的都是三品以上大員。經過前幾輪殘酷的淘汰考試,能夠躋身最高殿堂參加考試的學子們,只需在殿試正常發揮,一般都能獲得進士功名。當然了,大家最想獲得的,自然就是狀元這一最高榮譽。殿試也是要排坐次的,第一名就是“狀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為“探花”,總稱“鼎甲”。取得進士資格後,大部分的進士都可以由吏部安排做官,算是正式准入了官場。

古代的狀元還分文狀元、武狀元。文狀元用的是腦,武狀元則是腦手並用。經過上文陳述,我們知道了古代科舉考試的流程,其競爭是非常激烈的,但是,採用八股文的科舉考試畢竟和我們現在的應試教育是有巨大區別的,二者基本上是沒有什麼可比性的。




如果非要與之對應,或許狀元和過去我們的全國高考“狀元”相類似。但是以狀元飽讀詩書,實際水平應該類同於我們今天的博士,榜眼類同於我們今天的碩士,探花類似於我們今天的學士。


大國布衣


溥儀在退位之後過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在上戶口時他只填了初中,但他的這個初中和咱們現在的初中概念可大不一樣,畢竟人家受的是皇家八股文的教育,放到現在大概就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本科生吧。溥儀不用像部分平民百姓一樣整日以考取功名為目標實屬難得,既然一個初中秀才的含金量都如此之高,那狀元的含金量,著實會更高。

科舉分為童試,鄉試,會試和殿試,到了明清時期各項體系都很成熟了。童試即童生試對應到現在就是九年義務教育,你要想往上爬,無論年齡多大,都得先參加童試,所以有時間我們看到一群孩子在陪一個老大爺一起考試也能理解其中的緣由了。那麼接受完九年義務教育,再想上高中可就不是學區房的問題了,你得參加中考,按成績上學校,所以考上重點高中,你算當上了秀才。

秀才參加省級考試也就是鄉試通過的便是舉人,想當年范進就是如此,鄉試考中的舉人就有就機會當縣令、縣丞等小官了,想想還有點小激動呢。接著舉人參加全國考試,通過之後就是進士(老范進又中了),放在現代,這就是大學生的水平了。

進士考試的殿試第一名,才可以稱為狀元,二三名就是榜眼和探花了。狀元並不能與學歷來淪為一談,狀元更多意義代表著考試成績,畢竟僅此一人億分之一的概率。你說他是碩士學歷也可以,說博士或者是博士後也沒問題。


邏輯文史游


要問中國古代狀元相當於什麼學歷,要看看中國古代讀書人的金字塔結構。

這裡先駁斥一種說法,認為中國古代童生=小學生,秀才=初中生,舉人=高中生,進士=大學生。這麼一算,狀元就是現在的高考全國狀元,也沒什麼了不起。實際上,這個對比拿到建國初期可能還比較合理,那時候讀書人金貴。放到21世紀絕對是大大低估古代科舉知識分子的能量了。


先說童生。童生在古代是最入門的讀書人,不限名額。但是古代讀書本來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並非人人可行。而現代我國已經實行了九年義務教育,基本上大部分人都能初中畢業。所以,古代的童生大概相當於現在的高中生或普通大學生水平。


再說秀才。古代的秀才擁有很多特權。經濟上,一個秀才可以免除家裡3個人的勞役,還能享受國家財政補貼的糧食和副食品。政治上,秀才可以不受地方官的刑責,進衙門可以和縣太爺拱手。這在縣令百里侯,破家縣令滅門府尹的年代是極為厲害的。所以,秀才至少相當於985碩士生,或者普通博士生的水平。


而舉人,是三年一考才能考中的。舉人理論上如果不繼續考,是可以立刻去吏部報道做官的。雖然是從八九品的小官做起,但那是官,不是吏。所以舉人至少也相當於現在985或者211博士的水平。

進士是三年錄取三百個,所有進士都能直接被皇帝面試。進士中水平差的會被安排當縣令,水平高的進入翰林院,直接奔著中央領導培訓。所以,進士中能入翰林院的,基本上相當於中央黨校高才班的級別,這已經不是“學歷”能夠涵蓋的了。

當然,進士中的狀元,其實未必比其他一甲二甲進士要牛多少。比如嘉靖二十六年的狀元是李春芳,他曾經擔任過內閣首輔。但他的同學二甲十二名張居正顯然成就比他大得多。


巴山夜雨涮鍋


中國古代(清朝及之前),考上狀元,是非常困難的,程度不壓於獲得博士後稱謂。

我們來看看:

古代科學考試分為六等,分別為: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第一,凡是讀書的人,自動被人稱為童生,童生就相當於現在的幼兒園和小學前半段。

第二,縣試、府試、院試三級差別不大,每三年舉行一次,考試成績合格者,就是秀才了。

到這一階段,就可以當開私塾,教書育人了。

這個相當於全市中考。

第三,鄉試,每三年舉辦一次,連考三天。考中者,就是舉人了。考中舉人,就能夠當官作老爺了。不過都是縣長以下(不含縣長)的職位。

這個相當於現在的高考。

第四,會試。全國性的考試,每三年舉辦一次。考中者,就是貢士了。貢士就了不得了,起碼一放官,就是副縣長、縣長級別。

這個相當於現在的大學畢業考。

第五,殿試。會試考中者,一月後可參加殿試。考中者,統稱進士。但前三名是狀元、榜眼、探花。

武考,也大同小異,只是稱謂不同。

進士就不得了了,以後幾乎個個是朝廷重臣。

這個相當於研究生畢業考試了。前三名者,那自然是博士後了。

古代說,寒窗十年苦讀,一朝考中,說的是中舉人。那就得十年,看看後邊,還得六年,才有機會中狀元,十六年,那得多幸運。因此,最終中進士的,五六十歲的人,幾乎佔一半。

所以,古時候的科舉,比現在考試,艱難太多了。


董江波


科舉考試是古代選拔官吏的制度,不是我們現在的學歷考試,類似現在的公務員選拔。但又類似我們學歷考試的流程,從小學到考大學,一路升級打怪,最終在全國統考中脫穎而出,拿了第一名。

狀元一詞是武則天賦予的,現在仍是優秀學霸的代名詞。想要成為狀元,就好像你在全國大學統考中考了全國第一名,進了清華北大一樣。古代科舉制度,從童子入學考試,就像小升初,考入初中,就被稱為秀才。然後再參加省裡組織的考試,稱鄉試,秀才每三年一考,及格的成為舉人,第一名叫解元,那麼再考,就是在京城禮部官衙參加的會試,及格的叫貢員,第一名叫會元。再考過了,你就被皇帝召見,像是面試,俗稱殿試,回答的問題令皇帝滿意,就是進士了,進士中的第一名就是狀元啦,那就光耀門楣,一舉成名了。


從科舉的一系列操作來看,考到舉人,進士都是非常困難的,更別說中狀元了,據說,科舉考試的題量巨大,要背誦四書五經,大約四十萬字,除此之外,還要看數倍於原書的各種註釋,還要精通熟背各種史書,典籍,所以一考定終身的古代學子們真是十年寒窗苦讀,含糊不得。

那麼,考了狀元能做啥官呢?想想我們小學時候的范進中舉,中了一個舉人就瘋癲了,何況中了進士,狀元了。但是,中了狀元並非直接就是做了大官,而是一般先進翰林院,狀元叫翰林院修撰,相當於六品,類似區級幹部吧,第二名榜眼就是名副其實的芝麻官了,而並非影視劇裡那樣一開始就是怎樣的大官,縱觀歷史,狀元出身混得名垂青史的也就王維,文天祥,張騫等,似乎還有當駙馬的陳世美,但是駙馬和狀元沒有必然關係,只是有的皇親國戚為了名望,願意選個狀元當女婿罷了。其他進士的,一般授予的要麼是部級的主事,要麼一般是芝麻官知縣,但品級都不高。


但是隻要名登科第,不僅當了官,還都會有一些特權,比如免稅權,所以學子們都擠破腦袋去考試,唐宋時期,科舉制度還能比較清明,但是明清兩朝,為了思想控制,大興八股,導致科舉考試製度日益腐朽,毒害了很多讀書人。


小橋流水嘩嘩譁


古代的狀元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這個怎麼比呢?狀元相當於政府官員的招聘考試中的第一名。做什麼官,還不一定,但肯定有官做。至於說什麼學歷,四書五經爛熟於心,再加上藝能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再加上智、仁、聖、義、忠、和,六德的培養,再加上孝、友、睦、姻、任、恤,六行的教育。六德六行六藝完成,然後開始四書五經的認識和見解闡述學習。應用四書五經的儒家思想,實施安邦濟世的思想報負。如此算來,相當於現在的中央黨校博士研究生畢業考試第一名。

中國歷史上一共有狀元638名狀元,武狀元148名。包括了五代十國,遼,金等在內。歷時千年之久。在這些狀元中,做到宰相的有四十五人,其它狀元的官職都小不了。中國最後一個狀元劉春霖,用他的學歷來和現在比較會有較為接近的學歷對比。他中狀元以後,進入日本東京法政大學深造。有興趣進一步瞭解的朋友,自己動手去查詢一下日本的這個大學是所何種等級的院校,就會更清楚的知道狀元相當於現代的什麼學歷。


子衿書法


武狀元一般都授6品蘭翎侍衛前鋒校、護軍校、驍騎校之類的官職級別不高也就相當於現在的營長或副團吧。

宋以前並沒有“武狀元”之設,武科舉出名的有唐代的郭子儀(唐玄宗開元初年武舉異等),但是考中之後也只是得以起家為軍官,先是補左衛長史,後來逐步升遷為邊防軍將領。宋代考中武舉的按照考試成績,優等的直接送樞密院試用為低級武官;其餘的按成績進入武學上舍、或外舍學習。武學講授“諸家兵法”以及“歷代用兵成敗、前世忠義之節”,學制3年。畢業考試及格後授予初級武官官職。 南宋明確武科狀元之稱,狀元願意從軍,授予正將之職,第二、三名副將,第四、五名準備將。 但是在當時重文抑武的風氣下,很多人只是為謀一當官出身而已,考取後不願從軍,即使是武狀元,也並不一定擔任軍職,比如1235年武狀元朱熠,起家是“閣門舍人,差知沅州”,擔任了地方行政官,後來以擔任監察御史敢於彈劾權臣而聞名。

明朝武科起先沒有殿試,因此沒有武狀元之稱,不過有很多名人出身武舉比如戚繼光、俞大猷甚至還有吳三桂。 到崇禎朝設立狀元名稱,授予副總兵職位。一般都是外放。 清初明確,一甲進士或授副將、參將、遊擊、都司,二、三甲進士授守備、署守備。以後武狀元授一等侍衛,榜眼、探花授二等侍衛,二、三甲進士授三等及藍翎侍衛,獲得這些官銜後,再到兵部選實職官。不過就清朝制度而言,規定武科舉出身的軍官只是“雜途”出身,升遷不如“正途”行伍出身的軍官順利。


館長先生


狀元和學歷沒有關係。

如果非要類比的話,狀元大概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公務員考試第一名。而且是全國最高分。

中國古代教育,沒有學歷的明確概念。只有學術水平的高低。

就算一天學沒上過,在家裡自學成才,只要能考上功名,那就是有水平。

中國古代的學生的學習層次只有兩種,一個小學,一個大學。小學8歲入學,主要學習識文斷句。這是基礎。大學一般15歲左右入學,學習儒家經典的奧義。這就很高深了

自學成才的,沒人指點,很難學的通。所以大部分人還是去私塾、公學、書院等學習,經過名師的指點,才能學業有成。

我國曆朝歷代都很重視教育,推行教化,地方上都設置“學政”,主管一個地方的教育。

條件好的地區會建立公學,有錢的大戶人家會建立私塾。

此外,還有一些著名的書院,比如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應天府書院等等。這些書院就像現在的名牌學校一樣。是古代的高考工廠。

學業有成以後,就能參加科舉考試了。這個科舉考試對年齡似乎沒有明確的限制。

只要有才學,年紀小也沒關係。只要還能動,年紀大也沒關係。一視同仁,都能參加,這很好。


但是科舉之路,非常艱難。以明朝科舉為例,考生要連過四關。考生要先參加童生試,考中了叫秀才;再參加鄉試,考中了叫舉人,第一名叫解員;再參加會試,考中了叫貢生,第一名叫會員;殿試考中了叫進士,第一名就是狀元。

如果三級考試都一次通過並且都是第一名,叫做連中三元。說實話,比中五百萬難多了。

所以說,狀元和學歷沒什麼關係。但是狀元的學術水平,之少是博士後+學科帶頭人。


上將噯福斯


狀元並不能與學歷來淪為一談,狀元更多意義代表著考試成績,而中狀元者也不代表學業就此終結,還有諸如翰林院大學士等具備“學術研究”性質的官職,與“學歷”有些相通的地方。而在科舉考試中以名次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三次考試皆為第一叫連中三元。



狀元的階梯

“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蘇洵

古代讀書人並不是誰都有參加鄉試資格的,在參加科舉考試前還要經過兩次考試才行,代表著受過初級和中級教育,與現在的九年義務教育有著相似的地方。讀書人在經過私塾或者地方官辦書院學習後,要參加人生中第一次晉級考試,即童試。這種考試就是獲取進入地方官辦大書院繼續學習的資格,也是為了獲取日後參加更高級別考試的資格,就好比如今的學生需要從小學開始就建立學籍檔案。通過童試後的讀書人被稱為童生或儒童。


通過童試之後,儒生基本上就會進入地方的大書院繼續深造,為人生中第二次重要的考試做準備,這裡的第二場考試就是為了獲取參加科舉考試資格的院試,也叫做府試,院試就只有獲取儒生資格的人才能參與,而通過院試的儒生又有了另外一個稱呼,即“秀才”,也叫“生員”,相當於如今考上了高中。但不同的是“秀才”已經算是功名在身了,也已經進入士大夫階層,享受免除差徭,見知縣不跪、不輕易用刑的特權,也算是國家為了保護這些人才儲備,“秀才”中成績最好的“廩生”還按月發給糧食補貼。


“秀才”可以趕巧在當年就參與鄉試,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等個幾年。鄉試一般三年舉辦一次,相當於現在的高考,在科考的第一次考試鄉試中,如果通過便成為了“舉人”,也就是意味著被薦舉之人。鄉試裡邊的第一名為解元,第二名亞元,三、四、五名為經魁,第六名為亞魁。

中舉之後,便可以參加會試,也就是相當於如今的省考,這裡就不單單的是學歷了,而是要進入更高仕途的考試,通過會試後便成為貢士,是進貢給天子的“士子”,貢生第一名則是會元。貢士的名額很少,一般一年年只有300名左右,這就是全國最出類拔萃的300多人,並且算是已經獲得了進士的功名,但是,他們還要參加殿試才能夠最後得到這個功名。

狀元的誕生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到了這裡就會出現一個我們常見的詞“進京趕考”,也就是參加皇帝親自舉辦的殿試,這就相當於國考中報考央部級單位,但還要高出太多規格,都是朝廷重臣甚至是皇帝親自閱卷。殿試成績一般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一名叫傳臚;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名也叫傳臚;中此三甲的貢生通稱為進士。在進士評選出來後,會用黃紙書寫下來,稱作黃甲,也叫金榜,因此中進士也被稱為是“金榜題名”。這些取得進士功名的人,朝廷會直接授官,但要根據職官的空缺情況來定,所以,有些進士一生都沒做官的現象也是存在的。



進士科考試在不同朝代均有變化差異,但大致主要有三場。以唐製為例,第一場是貼經,內容大致就是諸子百家經典中詞句的填空題,這種填空直到今天的高考都還保留著形式;第二場是詩賦,是由考生自己作詩、賦各一首,相當於如今的作文題,這也是展現考生文采的重要環節,有些喜歡詩賦的皇帝會因為考生的文采調整最後考試的排名,如唐開元二年的李昂,就是以詩賦爭得了狀元;第三場是試策,以時務為題,考察考生治國之才,這種考試也是相當重要,特別在於明君聖主面前,能夠陳明時弊,提出對策的考生最受青睞。



這三場考試在唐朝時都是一場定去留,實行淘汰制度,有一場考砸了,就排除在狀元之外,而堅持到最後一場的基本上都能中甲。到宋仁宗時期,殿試則以策、賦、貼經、墨義這四場並試的方式進行,待四場考試的總成績下來後才定下最終排名,顯得更為公平。而在殿試中,皇帝會設置專門的“讀卷大臣”來排出前十名,皇帝再由這前十名中親點出“第一甲第一名”,也就產生出了狀元,這裡王公貴族和朝廷重臣的子弟的優勢就不言而喻了。

狀元的名分

現今根據史料可查證的狀元共有599人,其中唐代141人,五代十國16人,兩宋118人,遼代54人,金代31人,元代32人,明代89人,清代114人,張獻忠大西國1人,太平天國3人。在歷朝歷代的發展中,經歷了千年之久才記錄下了五百多人狀元及第,所以說能考上狀元是相當了不起的,在民間還將狀元比作“文曲星”下凡,科舉也成為寒門子弟進入仕途的最佳途徑。


古代狀元起初代表著學識和能力,也是朝廷選賢任能的途徑,能考取狀元基本上也就會在仕途上大展宏圖,如唐代的狀元中有5位官至宰相、8位官至尚書。而清代,狀元中官至一品尚書的有20多人,左宗棠曾經因科舉未中還被李鴻章等人拿作排擠他的說辭。明朝的官員階層裡,還會以進士考取的年份來劃分檔次和輩分,可以說是相當看中科考出身的。



歷史上有有諸多有名的狀元,比如文天祥、譚翤同等,但也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大文豪難中狀元,唐宋兩代共產生了265名狀元中,雖有王維、賀知章這樣的大文人中第,但冠名唐宋八大家的李白、杜甫等文豪無一人中狀元,還有諸如明朝的唐伯虎等,成為歷史上獨特又奇怪的現象。這也說明了狀元的意義更傾向於政治人才的選拔,除非在皇帝喜歡文學的時代,否則文人掛冠就顯得難度很大。

綜上所述,狀元並非是學歷的象徵,當然在大多數情況下,狀元飽讀詩書,通曉古今,是知識淵博的代表,但更多的意義在於朝廷的政治官員的選拔,而非學術人才的選拔。而在歷史上也不乏一些草包狀元,特別是“八股取士”的階段,形成了“狀元不如進士,進士不如落第舉子”的尷尬局面,而又因為皇帝根據喜好欽點狀元,也包含太多主觀因素在裡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