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精美鎮江”:“繡”最優軟環境,蓄高質發展硬實力

長江之畔的揚中市新治村,於2018年被命名為“江蘇省特色景觀旅遊名村”。然而,之前這曾是一個負債400多萬、村幹部工資發不出的經濟困難村。

2010年以來,通過提高土地租賃性收入等多種手段,新治村的集體年收入如今已達近400萬元,建起了村級百姓大舞臺、便民服務中心,甚至博物館。

村裡的人居環境也徹底變了樣,不再垃圾遍地、汙水橫流。新治村黨委書記馬軍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paer.cn),水質變清了,村裡愛釣魚的人也越來越多,這在過去是不敢想象的。

新治村華麗轉身的背後,是鎮江近兩年力推民生實事,注重“精美增長”的結果,也是鎮江為高質量發展蓄力的體現。

11月初,由鎮江市委網信辦指導,人民日報社《民生週刊》等聯合主辦的“網眼看鎮江、發現新亮點”活動在鎮江舉行。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跟團採訪發現,鎮江素有“城市山林”之稱,而優越的自然生態稟賦,正從鎮江的“面子”,成為城市發展實實在在的優勢。

解码“精美镇江”:“绣”最优软环境,蓄高质发展硬实力

10月31日下午,鎮江市召開“精美鎮江”暨文明城市創建重點工作推進會。 “鎮江發佈”微信公眾號 圖

今年10月31日,鎮江市委書記惠建林在“精美鎮江”工作推進會上指出,要通過繡花般的細心、耐心、巧心,提升城市品質內涵。

告別粗放式發展後,新形勢下,軟環境正在成為城市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悄然之變:“讓所有河道都能自主呼吸”

經常路過揚中市廣寧河的市民,近兩年有了可喜的發現,曾經常年黑臭的廣寧河,悄然間清澈了很多。

揚中四面環水,是長江中的一座“河豚島”,對水有著特殊的感情。然而,水系複雜的揚中,也常年為治水問題而困擾。

澎湃新聞從揚中市獲悉,2016年,揚中啟動治汙水、防洪水、排澇水、引活水、保潔水“五水聯治”工程,計劃用8年左右的時間,實現全市水環境質的飛躍。

據揚中市水務集團董事長範選華介紹,今年以來已累計投資約2.6億元,基本完成了城西片區水環境綜合整治。2019年底,揚中將基本消除城區黑臭水體。

以廣寧河為例。由於這是一條斷頭河,且“三面光”,揚中市治水辦通過新建活水管道,以及破除硬質駁岸等方式,最終讓廣寧河成功“活”了起來。

廣寧河的成功治理,為揚中治水提供了鮮活案例。範選華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揚中治水的目標,就是“讓所有河道都能自主呼吸”。

成事在人。去年,揚中市委主要領導曾在《群眾》雜誌刊文並談到,水的問題,雖然表現在河裡,但根子還是在岸上。

揚中市市長張德軍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坦言,生活在這個島上,“如果連水都治不好,老百姓不會滿意,上級黨委和政府也不會滿意。”

同樣是四面環水的江中洲島,丹徒區世業鎮的頭等大事不是治水,而是“進出”。世業鎮衛生院黨支部書記、副院長孔晟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由於交通不便,基層醫療力量也相對薄弱,世業鎮的島民一度害怕生病,“因為一旦生病了,首先考慮的不是去哪家大醫院的問題,而是要怎麼出島。”

但如今,通過和鎮江市第一人民醫院合作,成立聯合門診,世業鎮成功“拉動”了優質醫療資源下沉。

悄然間,世業鎮已逐步實現“小病不出島,大病有依靠。”孔晟表示,這句在過去無法想象的話,現在已經有充足的底氣說出來。

澎湃新聞注意到,今年10月,鎮江在舉辦第四屆國際低碳大會期間,正式發佈了世業洲健康島建設規劃。

鎮江市市長張葉飛表示,世業健康島的目標,是打造成長三角城市群和長江生態大保護的標杆和典範,從而為健康中國戰略提供“世業案例”。

政策推動:每年堅持十件民生實事

鎮江市委書記惠建林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透露,鎮江市委、市政府一直把民生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把70%公共財政收入用到了民生保障上。

惠建林說,民生事業無止境,要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原則,既不能吊高胃口,又要盡好政府的責任。

另據張葉飛介紹,鎮江每年的市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會明確十件“民生實事”,每一件都是通過廣泛徵集民意最終確定的。

比如今年鎮江的十件“民生實事”,先通過深入26個鎮(街道)開展問卷調查,形成了包含衛生醫療等在內的18個備選項目,再由網上公開投票決定,充分體現民意、民聲。

在鮮明的政策導向和推動下,鎮江各個板塊從提升群眾獲得感入手,可謂“多點開花”,各具特色。

比如,潤州區已搭建出政府主導下的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區館與農家書屋通借通還。潤州的每一處文體活動場所,都在顯著位置擺放了“潤州文化地圖”,這也是潤州率先建成“城市15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的縮影。

京口區米山社區打出了“米服”黨建品牌,目標“打通聯繫服務群眾最後一米”,服務水平往“小、細、專”裡去。

圍繞“米服”黨建品牌,米山社區成立了“米剪”、“米樂”、“米聊”等“米服八隊”,以項目化的形式,滿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

張葉飛表示,鎮江市委、市政府將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實實在在幫群眾解難題、為群眾增福祉、讓群眾享公平,給群眾以更多幸福感和獲得感。

在他看來,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

高質發展:以優質軟環境,換髮展的硬變化

事實上,用“繡花”功夫打造軟環境,不光本地市民才有獲得感,外地投資企業及員工同樣有發言權。

今年8月,勃肯特鎮江工廠在鎮江新區順利開工。企業負責人王嶽超對當地的效率感到驚歎,“從領取營業執照到社保登記的企業開辦流程,全程竟然只花了5個小時。”

據21世紀經濟研究院發佈的《2019年全國經開區營商環境指數報告》,在全國219家國家級經開區中,鎮江新區排名高居第23位。

在鎮江市委常委、新區黨工委書記秦海濤看來,開發區首先姓“開”,初心是開放,使命是發展。他說,只有打造開放的軟環境,才能帶來發展的硬變化。

開發區建設的初期,往往都是硬件設施投入。但如今,大量開發區已經二十弱冠,甚至三十而立,內涵式發展的重要性開始凸顯。

就拿鎮江新區來說,儘管很“新”,但當地並沒有忽視對文化的挖掘。

澎湃新聞記者從鎮江新區獲悉,該地區是全國最早叫“宜”的地方,擁有3000多年的文化積澱。2017年起,鎮江新區開啟了“宜”文化推廣工程,以此作為新區推介的亮點,並激發乾部的榮譽感。

目前,鎮江新區已打造出“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生命健康”四張產業名片。今年1~8月份,全區產業投資增幅、規上先進製造業投資增幅等指標均排名鎮江市第一。

而對於鎮江的“老牌板塊”丹陽來說,軟環境的不斷提升優化,更是其當年能夠崛起為“眼鏡之都”的重要因素之一。

據公開報道,早在2007年,丹陽就提出目標,打造滬寧線上“服務效能最高、創業環境最優、投資回報最好”的地區之一。

如今的丹陽,早已不只有眼鏡。澎湃新聞從丹陽市獲悉,丹陽目前已形成汽車及零部件、五金工具、眼鏡等五大傳統特色產業,以及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新材料等五大新興產業“雙輪驅動”的發展態勢。截至目前,全市擁有製造業企業16800多家,其中億元企業137家,百億級企業4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