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文藝理論:弗洛伊德對《蒙娜麗莎》的解讀

弗洛伊德的文藝理論:弗洛伊德對《蒙娜麗莎》的解讀

(一) 弗洛伊德的生平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精神分析心理學創始人,奧地利精神病醫生,心理學家和文藝批評家。弗洛伊德出生於捷克的一個猶太商人家庭。1873年進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學習,188l年獲該校醫學博士學位。此後長時期從事醫療、教學和研究工作。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理論是他在長期對精神病人的診治過程中形成的。他首創了被稱為“自由聯想法”的心理療法,即讓患者躺在床上,鼓勵患者隨意地與醫生交談,不管談話的內容多麼荒唐,多麼令人難為情。通過這種自由交談,把被壓抑的並且是引起病人異常行為的原因回憶起來,從而宣洩病人內在的苦楚,使病人得到康復。

1900年,弗洛伊德主要的代表作《夢的解析》問世。該書宣稱,夢在人的精神生活中具有重意義,人們在醒時不能滿足被壓抑的慾望就部分地以偽裝的、曲折的形式在夢中表現出來,以獲得間接形式的滿足。《夢的解析》一書大體上構造起了精神分析學的理論框架,標誌著精神分析學已由單純的醫療心理學上升為一種心理學理論。以後,弗洛伊德的研究範圍日益擴大,把精神分析學引向了哲學、文化和社會科學各個領域。弗洛伊德廣泛地研究了人的行為動機以及文藝、宗教、道德等多方面的問題,其理論視野差不多包括西方文化的所有領域。他一生寫了五十多部著作,對西方現代文化理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1939年2月,弗洛伊德因患口腔癌逝世,享年83歲。

(二)藝術是性慾的昇華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精神過程主要是潛意識的,人的一切行為最終都是由性本能所驅使的。“力比多”慾望好比一股潛流,有三條基本出路:第一 條是通過正常的性行為得到宣洩。第二條是倒流或固著,形成病態的情結或者說壓抑而引起精神病。第三條就是轉移和昇華。這條出路是一種調和折中的辦法,即把“力比多”轉移到社會道德所容許的有價值的創造活動中去,使之得到釋放。創造文學藝術便是這種活動之一。弗洛伊德明確指出:

我們相信人類在生存竟爭的壓力之下,曾經竭力放棄原始的滿足,將文化創造出來,而文化之所以不斷地改造,也由於歷代社會生活的各個人,繼續地為公共利益而犧牲其本能的享樂。而其所利用的本能衝動,尤以性的本能為重要。因此,性的精力被昇華了,就是說,它舍卻性的目標,而轉向他種較高尚的社會目標。

弗洛伊德認為,作家藝術家都是性本能衝動異常強烈的人。他認為,藝術家“是一個被過分器張的本能需要所驅策前進的人”,同時又是“一種具有內向性格的人”,他們“與神經病患者相差無幾”。作家藝術家普遍存在的個性特徵是:

第一,能夠感受到外界壓抑力量的鬆弛;

第二,超乎平常人的強烈的性本能慾望;

第三,異常巨大的昇華能力。

弗洛伊德的文藝理論:弗洛伊德對《蒙娜麗莎》的解讀

正是最後一種特徵,使作家藝術家有別於一般正常人和真正的精神病患者,精神病患者也是被過分囂張的本能慾望所驅遣的人,他被無意識衝動所控制,不具備對現實的辨別和適應能力,他與現實生活的關係是失調的,總是生活在自己的主觀世界裡。藝術家雖然也受強烈的性慾所激動,也無法在外部世界得到滿足,也會中斷與現實世界的聯繫而轉向內心世界,但藝術家同時還能找到一條與現實協調起來的道路,他們通過藝術創造的方式獲得本能慾望的替代性滿足,同時也獲得社會的尊重和讚揚。弗洛伊德指出:

弗洛伊德的文藝理論:弗洛伊德對《蒙娜麗莎》的解讀

藝術家本來是這樣一個人:他從現實中脫離出來是因為他無法在現實中滿足與生俱來的本能慾望的要求。於是他在幻想的生活中讓他的情慾和雄心勃勃的願望充分表現出來。於是,他找到了一種從幻想的世界中返回現實的方式:藉助於他的特殊的天賦,他把他的幻想塑造成一種新的現實;人們把他們作為對現實生活的有價值的反映而給予公正的評價。

弗洛伊德的文藝理論:弗洛伊德對《蒙娜麗莎》的解讀

弗洛伊德在他的《達•芬奇和他童年的一個記憶》一文中,用性慾昇華理論分析了達•芬奇為什麼創作《蒙娜麗莎》等作品。達•芬奇是一個私生子,弗洛伊德認為,畫家在他的筆記中記載的一個關於禿鷲的童年記憶,暗示著他童年時代與生母間的性愛關係。他之所以創作《蒙娜麗莎》,是因為蒙娜麗莎這位少婦喚醒了他對母親那充滿情慾的微笑的回憶。弗洛伊德進一步指出,鑑於達•芬奇的許多作品都以女性謎一般的微笑為特徵,因此,可以斷定,正是達•芬奇的母親過早地激起了他的性慾衝動,正是這種性慾衝動激起了達•芬奇巨大的創作熱情,使他不能滿足的本能慾望,通過藝術途徑,獲得了象徵性的 滿足。

總之,在弗洛伊德看來,“藝術的產生並不是為了藝術,它們的主要目是在於發洩那些在今日大部分已被壓抑了的衝動。”文學藝術的起源和本質在於“力比多”的昇華。

1.《西方文論史》(第三版)馬新國 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