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70噸唐朝文物撈出後,為何整日露天擺放卻不保護?專家:不敢

重70噸唐朝文物撈出後,為何整日露天擺放卻不保護?專家:不敢

凡是文物出土後,都要進行周密的保護,保護文物出土不受到傷害,以此一直傳承,把古人留給後人的東西一直保護下來。但是這個文物卻恰恰相反,唐朝重70噸的“黃河鐵牛”從黃河中撈出來後,卻露天擺放,沒有任何保護措施,這是為何呢?專家對這件事的回覆是,我們很想保護,但我們不敢。

蒲津渡遺址

重70噸唐朝文物撈出後,為何整日露天擺放卻不保護?專家:不敢

山西永濟的蒲津渡有4尊唐朝開元時期的大鐵牛,這4尊大鐵牛原本是為了穩固蒲津浮橋而修建的,後來蒲津浮橋在元朝的時候被毀,這4尊鐵牛就失去了它本來的意義,孤零零的立在河岸上,成為了“鎮河鐵牛”。黃河的河道越來越寬,黃河逐漸東移,本來立在岸上的鐵牛逐漸被泥沙所侵蝕,大鐵牛就完全沉浸在黃河之中。

重70噸唐朝文物撈出後,為何整日露天擺放卻不保護?專家:不敢

據當地的老人說,上世紀40年代,到了黃河的枯水季節,下水之後,還可以摸到大鐵牛的牛角,還經常有船被牛角掛傷。由此可以得知,唐朝時期的大鐵牛一直在水下安靜的待著,等待人們把它“喚醒”。上世紀50年代,三門峽庫區蓄洪,河床汙泥蓄積,再加上黃河河水的西移,大鐵牛已經陷入黃河以下2米的河灘中,如果再不打撈大鐵牛,大鐵牛會在汙泥裡面越埋越深。

重70噸唐朝文物撈出後,為何整日露天擺放卻不保護?專家:不敢

於是為了保護文物,在當地博物館、縣委、縣政府的幫助下,開始打撈沉浸在黃河水底的大鐵牛。經過一年多調查,專家發現無法打撈大鐵牛,大鐵牛打撈工作非常困難,大鐵牛太重,無法上岸保護。

打撈難題非常多,比如用什麼工具提升大鐵牛,如何做鐵牛的底架,採取何種辦法,使其在不受任何損傷的情況下安全著陸,還有如何防鏽除鏽。陝西省文物局的考古專家說,鐵質文物的保護在世界上一直都是難題,如何做好鐵質文物的防鏽一直是一個難題。

儘管困難重重,但辦法還是有,那就是原地提升,不上岸也就不會損壞,把整體文物全部整體提升到水面以上。從汙泥裡面打撈上來,在原地做好平臺,打撈內容包括唐代、明代建造的部分石堤、臺階以及在鐵人周圍用石塊鋪設的地面也將在地面上復原,而原址將被回填埋沒。

重70噸唐朝文物撈出後,為何整日露天擺放卻不保護?專家:不敢

最後專家只好把大鐵牛等一系列文物原地提升12.2米,從水底提升到水面,讓大鐵牛露出地表,在原水面建立一個展覽平臺,在地表上採用露天陳列的辦法,這是讓大鐵牛受到損傷最小的辦法。

重70噸唐朝文物撈出後,為何整日露天擺放卻不保護?專家:不敢

於是大鐵牛就這樣露天展示在觀眾面前,現在大鐵牛依舊安靜的立在古渡口蒲津渡,不瞭解情況的遊客肯定不知道這個露天的大鐵牛竟然還是唐朝時期的文物。

對此大家有什麼看法呢?歡迎評論下方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