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70吨唐朝文物捞出后,为何整日露天摆放却不保护?专家:不敢

重70吨唐朝文物捞出后,为何整日露天摆放却不保护?专家:不敢

凡是文物出土后,都要进行周密的保护,保护文物出土不受到伤害,以此一直传承,把古人留给后人的东西一直保护下来。但是这个文物却恰恰相反,唐朝重70吨的“黄河铁牛”从黄河中捞出来后,却露天摆放,没有任何保护措施,这是为何呢?专家对这件事的回复是,我们很想保护,但我们不敢。

蒲津渡遗址

重70吨唐朝文物捞出后,为何整日露天摆放却不保护?专家:不敢

山西永济的蒲津渡有4尊唐朝开元时期的大铁牛,这4尊大铁牛原本是为了稳固蒲津浮桥而修建的,后来蒲津浮桥在元朝的时候被毁,这4尊铁牛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孤零零的立在河岸上,成为了“镇河铁牛”。黄河的河道越来越宽,黄河逐渐东移,本来立在岸上的铁牛逐渐被泥沙所侵蚀,大铁牛就完全沉浸在黄河之中。

重70吨唐朝文物捞出后,为何整日露天摆放却不保护?专家:不敢

据当地的老人说,上世纪40年代,到了黄河的枯水季节,下水之后,还可以摸到大铁牛的牛角,还经常有船被牛角挂伤。由此可以得知,唐朝时期的大铁牛一直在水下安静的待着,等待人们把它“唤醒”。上世纪50年代,三门峡库区蓄洪,河床污泥蓄积,再加上黄河河水的西移,大铁牛已经陷入黄河以下2米的河滩中,如果再不打捞大铁牛,大铁牛会在污泥里面越埋越深。

重70吨唐朝文物捞出后,为何整日露天摆放却不保护?专家:不敢

于是为了保护文物,在当地博物馆、县委、县政府的帮助下,开始打捞沉浸在黄河水底的大铁牛。经过一年多调查,专家发现无法打捞大铁牛,大铁牛打捞工作非常困难,大铁牛太重,无法上岸保护。

打捞难题非常多,比如用什么工具提升大铁牛,如何做铁牛的底架,采取何种办法,使其在不受任何损伤的情况下安全着陆,还有如何防锈除锈。陕西省文物局的考古专家说,铁质文物的保护在世界上一直都是难题,如何做好铁质文物的防锈一直是一个难题。

尽管困难重重,但办法还是有,那就是原地提升,不上岸也就不会损坏,把整体文物全部整体提升到水面以上。从污泥里面打捞上来,在原地做好平台,打捞内容包括唐代、明代建造的部分石堤、台阶以及在铁人周围用石块铺设的地面也将在地面上复原,而原址将被回填埋没。

重70吨唐朝文物捞出后,为何整日露天摆放却不保护?专家:不敢

最后专家只好把大铁牛等一系列文物原地提升12.2米,从水底提升到水面,让大铁牛露出地表,在原水面建立一个展览平台,在地表上采用露天陈列的办法,这是让大铁牛受到损伤最小的办法。

重70吨唐朝文物捞出后,为何整日露天摆放却不保护?专家:不敢

于是大铁牛就这样露天展示在观众面前,现在大铁牛依旧安静的立在古渡口蒲津渡,不了解情况的游客肯定不知道这个露天的大铁牛竟然还是唐朝时期的文物。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评论下方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