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科改20條”兌現獎勵資金8.52億元

11月13日,市政府召開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助力高質量發展新聞發佈會,重點就省委、省政府《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和市委、市政府《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科改20條”)推進落實情況進行發佈。

去年以來,全市科技創新工作聚焦科技體制改革,突出發揮政策導向作用,充分釋放政策紅利,狠抓政策落地落實,“科改20條”推進有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淮安市“科改20條”兌現獎勵資金8.52億元

2019年上半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幅12.4%,居全省第二;高新技術產業投資額增幅51.6%,居全省第一。截至目前,共兌現各類科技政策獎勵資金達8.52億元,同比增長53.5%,惠及企業474家,同比增長22.8%。“科技助企”服務行動、產業技術協同創新聯盟“淮安模式”、科技“四位一體”精準助力“陽光扶貧”專項行動等一批特色活動得到社會各界充分認可。已累計創成國家農業科技園區1個、國家大學科技園1個、國家火炬特色產業基地5個、國家科技企業孵化器2個、國家眾創空間和星創天地7個、省級高新區1個。

簡政放權,充分釋放政策紅利

積極改革科技投入方式和投入機制,減少專家評審、競爭擇優的傳統支持方式,不斷加大科技創新券、績效獎補、政策獎補等普惠制支持比重,讓更多企業在科技創新中享受政策紅利。普惠制支持資金在全部科技扶持專項資金中的佔比由2015年的17%提高到2019年的65.5%。制定出臺《淮安市科技計劃專項資金管理辦法》,通過優化科研項目經費預算編制科目,擴大預算調劑權、經費使用自主權和技術路線決策權,拓寬項目直接費用列支範圍,減少對項目實施過程的干預,減輕承擔項目創新主體和人員的負擔。明確高校院所職務發明在淮轉化獲得的轉讓收益用於獎勵研發團隊的比例提高到不低於80%,高於江蘇省10個百分點。在淮7所高校均出臺了推動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政策文件。

規範管理,優化科技創新環境

探索提出“驗收專家、重大項目專項審計機構等由驗收組織單位邀請和確定,相關費用由市科技局統一支付”的改革做法。出臺《淮安市科技信用管理辦法(試行)》,將信用管理向科研活動全流程延伸覆蓋。修訂《淮安市科技計劃項目管理工作規程》,將市科技計劃專項資金和項目管理細化、具體化。制定出臺孵化器運營情況評估標準和辦法、重點企業研發機構和服務平臺的績效考評辦法,改變以往重佈局、輕管理,強審批、弱監管的機制。實施企業研發機構建設“十百千”行動計劃,全市企業“兩站三中心”突破1200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達91家,市級重點企業研發機構達101家。建立創新盡責免責機制,制定出臺幹部鼓勵激勵、容錯糾錯、能上能下的實施細則,科技工作者擔當作為的氛圍日益深厚。

精準服務,促進政策落地落實

通過政策宣講、媒體宣傳等多種方式,加大省“科改30條”、市“科改20條”宣傳力度,擴大政策覆蓋面、知曉率。將科技型企業、駐淮高校和引進機構、高層次人才納入幫扶體系,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指導縣區、園區圍繞產業需求與大院名校開展產學研合作。優化市科技項目組織方式,聚焦優勢特色產業發展關鍵技術需求,開展定向組織,試行招標組織。建成集線上服務平臺、線下服務中心和技術轉移生態體系於一體的技術產權交易市場和淮安市大型科研儀器設施共享服務平臺,將全市符合要求的641臺套大型科研儀器設施納入平臺,為中小企業提供共享服務。制定《淮安市產業技術協同創新聯盟建設與發展實施辦法(試行)》,遴選成立8家產業技術協同創新聯盟。

實踐創新,形成科技特色優勢

探索“高企培育”新路徑,建立市局、專家、縣區三個層次的預評審梯隊,層層壓實責任,層層把關審核,提高申報通過率。今年全年申報達到357家,同比增長75.86%,增幅全省第一;進入省高企培育庫企業219家,同比增幅544.12%,位列全省第二。實施“科技扶貧”新模式,深入實施科技“四位一體”精準助力“陽光扶貧”專項行動,引導科技資源要素向扶貧領域匯聚,精準帶動150餘戶低收入農戶脫貧,促進12個經濟薄弱村實現集體經濟增收,累計帶動新增產值超千萬元。開創“臺企合作”新局面,制定出臺《臺企創新促進行動實施方案》,舉辦臺企創新促進行動啟動儀式,為13家臺資企業爭取省企業研究開發費用財政獎勵129萬元;為6家臺資企業兌現高企培育獎補資金90萬元。14家臺企獲得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12家臺企設立企業研發機構,承擔省、市重大科技項目3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