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統出了問題,除了做腸鏡和胃鏡外還能做哪些檢查?

用戶2303725107862


隨著近些年醫療行業的發展和進步,越來越多新的檢查方式為臨床所用,在消化系統的疾病診斷中,就有內鏡、B超、CT、核磁等各式各樣的檢查。根據題主的問題,今天我就給大家補充一下,消化系統的各個臟器分別適合進行哪些檢查。

消化系統檢查概論

在正文開始前,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我們的消化系統:人體的消化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兩部分構成的:自口腔開始經咽喉、食管、胃、小腸至大腸組成了消化道的主體,負責運輸攝入食物和排洩體內廢物,多數都是空腔臟器;而唾液腺、胰腺、肝臟和膽囊等器官通過其內分泌作用參與消化系統的正常運轉,這些器官也被學者們稱為消化腺器官,多數為實質器官。

消化系統疾病的檢查主要分為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和內窺鏡檢查,醫生會根據不同臟器的不同特點來選擇檢查的手段,從而一針見血的發現問題所在。那麼下面我們就按照不同的檢查方式對應著消化系統的器官來簡單的歸納一下:


常見的消化系統輔助檢查


內窺鏡

內窺鏡的優勢在於能夠最直接的觀察空腔臟器的內部結構,直觀的發現病變所在並作出相應的處理,胃鏡、腸鏡、小腸鏡和膠囊內鏡是消化系統常用的內窺鏡檢查手段。對懷疑有食管、胃、十二指腸疾病的患者常規應做胃鏡檢查,而腸鏡檢查顧名思義主要檢查的是結腸和直腸。


一般對懷疑有小腸病變的患者優先做膠囊內鏡的檢查,小腸鏡由於操作複雜,費用較高,常在懷疑有小腸病變需要取病理或進行處置時才考慮使用。



消化系統的內窺鏡檢查還有一個比較不為常人所知的,是經內鏡逆行性胰膽管造影,英文簡寫ERCP。ERCP是通過十二指腸鏡在十二指腸乳頭插入導絲來進行造影、取石等一些列操作,是膽胰疾病的重要診療方式。


CT/MRI

CT和MRI在消化系統的應用不如其在其他系統的廣泛,CT和MRI主要對於肝臟、胰腺等實質臟器的診斷有很好的的效果,由於胃和大、小腸等都是空腔臟器,因此在臨床很少通過CT和MRI去診斷這些疾病。

CT和MRI在診斷消化系統腫瘤,尤其是肝癌和胰腺癌上有很強的能力,對較大的膽囊、胃、小腸、結直腸腫瘤也有一定的診斷能力。



B超

B超最適合的檢查部位就是肝臟和膽囊,作為一種操作簡便的方式常作為肝膽疾病的篩查性檢查,能夠較早的發現這些實質臟器的異常。

與此同時,B超還可以輔助對肝臟、胰腺等臟器完成穿刺活檢,在取病理的過程中起到定位引導的作用,以免穿刺針對周圍臟器造成損傷。

由於胰腺是“躲在”胃的後面,因此B超對於胰腺疾病的篩查和診斷能力有限。


消化道造影

在沒有內窺鏡檢查前,消化道造影(也就是俗稱的鋇餐等)是胃腸道疾病的首選檢查,現在已經慢慢退出歷史舞臺,有時會被用於因身體原因無法行胃鏡檢查的患者。


實驗室檢查

實驗室檢查包括肝功、胰澱粉酶、腫瘤標記物、胃泌素、便潛血等。

肝功包括膽紅素、各種轉氨酶、轉肽酶等,主要是對肝膽系功能做出初步的評價;胰澱粉酶是急性胰腺炎的重要檢查手段之一;腫瘤標記物常被用來惡性腫瘤術後復發的監測;胃泌素是一種新興的作為胃早癌的篩查指標;便潛血是胃腸道早癌或進展期癌症的篩查指標。


總結

以上就是我們常見的有關於消化系統的輔助檢查,它們每一種檢查都對應著與其相適應的症狀或部位,像八仙過海一樣,各顯神通。醫生會根據患者的表現和所述的病史來決定檢查的手段,根據檢查結果來對患者的診斷和下一步治療方案做出決策。

ps:有些朋友肯定會說了:醫生除了開檢查啥都不會!其實你以為以前的“大牛”名醫們不想擁有現在這樣先進的診療配套設備嗎?正是為了更準確地對患者病情進行評估和診斷,更好地提高患者的就醫體驗,才有著無數的科研工作者夜以繼日地開發研究先進的醫療設備。畢竟誰也不想因為省錢,或者省事,把自己的病情給耽誤了,這是所有醫生都不願看到。


五號醫生吳昊


這個問題還是比較好回答的,作為一名胃腸外科醫生,我來告訴你,除了胃鏡和腸鏡,還可以做哪些檢查。

首先,消化系統包括哪些器官和組織

消化系統包括了食管,胃,小腸,結腸和直腸,還包括了肝臟,胰腺,膽囊等參與消化功能的器官和組織。消化系統常見的疾病有很多,例如胃腸炎,胃潰瘍,大腸癌,腸易激綜合徵,痔瘡,肝炎,肝癌,胰腺炎,胰腺癌,膽囊炎,膽囊結石,膽囊息肉等等。

除了胃腸鏡還有哪些檢查

胃鏡和腸鏡是確診胃和大腸疾病的最主要措施,胃鏡和腸鏡可以看見詳細的病變,還可以去病理活檢,早期的病變還可以在胃腸鏡下做治療,所以胃腸鏡十分重要的手段。但是,胃腸鏡是有創的檢查,有一定的風險,而且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不適,有部分人不能耐受檢查。就有人提出來,除了胃腸鏡,還能做什麼檢查,可以替代胃腸鏡。

除了胃腸鏡,還有一個比較熱門的東西,叫做膠囊內鏡。膠囊內鏡就像一個膠囊那麼大,膠囊內鏡有一個攝像頭,吞下去之後,藉助胃腸蠕動,通過不間斷拍攝,所獲取的消化道腔內圖像被同時傳給信號接收系統,最後再被上傳到工作站,醫生通過觀察這些圖片,從而發現消化道有無病變。

膠囊內鏡的優點是沒有痛苦,而且可以檢查小腸的病變,胃腸鏡都不能看見小腸病變。缺點就是不能取活檢,更不能做治療,但是胃腸鏡可以,所以,膠囊內鏡不能完全替代胃腸鏡檢查。


普外科曾醫生


我們常說的消化系統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腸(包括十二指腸、空腸、迴腸)、結腸、直腸、肝臟、膽囊、胰腺。

對於胃腸道的疾病,曾經很多次很多人介紹了胃腸鏡的優點,可以直觀的瞭解食管胃和結直腸的全貌,可以觀察黏膜有無炎症潰瘍,有無先天畸形,有無腫物(同時可以內鏡下取活檢,明確性質),並且一些小的息肉腺瘤,可以做內鏡下的治療。但是,由於胃腸鏡檢查是有創檢查,受檢查者體驗不好,比如胃鏡時的咽喉部疼痛,噁心嘔吐等不適,結直腸鏡檢查時的腹脹、腹痛等不適。因此,很多人不願意做該項檢查,也才有了題目中的疑問。

當然,除了胃腸鏡檢查外還有其它的檢查手段。

比如,上消化道造影(鋇劑),可以瞭解食管/胃黏膜問題,在X線片上,可以觀察到潰瘍的大概形狀,或者可以發現較大的腫物(X線片上呈充盈缺損的表現)。

比如腹盆增強CT或者核磁共振檢查,這兩個檢查的作用非常大。但是對於胃腸道的小病灶,不如胃腸鏡檢查敏感。一般胃腸腫瘤大於2CM或者肝膽胰腺的佔位大於1CM,多數是可以發現的,但這兩個檢查屬於影像學檢查,可以給出大概的判斷,確診還是依靠胃腸鏡活檢或者經過超聲或者CT引導下的腫物穿刺,明確病理性質。

其它常用的檢查,比如超聲在消化道中的應用不高。主要是胃腸道中含有大量氣體,會影響超聲診斷的準確度。但是在肝臟等實性臟器中作用很大。


北大腫瘤張成海醫生


消化系統。

消化系統分為消化道和消化腺。

消化道:口、咽、食管、胃、小腸(十二指腸、空腸、迴腸)、大腸(盲腸、結腸、直腸、肛管)。十二指腸以上為上消化道,空腸以下為下消化道。

消化腺:消化腺分為大消化腺和小消化腺兩種。大消化腺有三對唾液腺(腮腺、下頜腺、舌下腺)、肝臟、胰腺。小消化腺則散在於消化道各部的管壁內。

膽囊:本身並沒有消化食物的生理功能,只是其儲藏的膽汁有助於食物的消化。

消化系統出了問題,除了做腸鏡和胃鏡外還能做哪些檢查?

肝、胰腺:

血液檢查:包括肝功能和血澱粉酶、全血分析等。

彩超檢查:肝、膽、胰、脾彩超。

CT及核磁檢查:腹部CT或核磁。

消化道:

胃、腸鏡是最直接的檢查方法。除此之外,可以選擇膠囊鏡。如果還是接受不了,可以選擇上消化道鋇透(說實話,那個鋇真的很難喝),或鋇灌腸(個人覺得很痛苦)。

對於消化道。胃、腸鏡是最直觀的方法。除了可以明確的檢查病變性質及部位外,對於某些小的病變還可以直接治療。

以上是消化系統的檢查方式,患者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及意願來選擇具體的檢查方式。無論是做什麼檢查,一定要到正規的醫院進行。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指正。


機靈不太懂


消化系統屬於空腔器官,胃鏡和腸鏡因為能直接進入到胃腸腔道,能夠在直視下看到胃腸內的病灶,所以準確率最高,而且,通過胃鏡腸鏡檢查,如果發現了病灶,還可以順帶取組織送檢病理。

就腫瘤而言,不管是哪種腫瘤,病理是診斷的金標準,所以胃腸鏡的優勢是任何其它檢查所不能比擬的。

除了胃腸鏡以外,其它待選檢查,還可以有CT、核磁或抽血查腫瘤標記物等。

以胃癌為例,CT檢查可以發現胃壁增厚,隆起型的腫瘤在CT上可以直接顯示腫物影像,CT的優勢在於在能夠發現胃部以外的病灶,比如,出現淋巴結或其它器官轉移的時候,胃鏡難以發現,而CT可以很好的分辨出來。

以大腸癌為例,核磁檢查除了能夠發現結直腸的腫瘤以外,還能發現腫瘤的浸潤深度以及腫瘤和周圍組織的關係,這些是優於腸鏡檢查的。

腫瘤標記物能一定程度反應出腫瘤的性質,如果某項數字上升,如:CEA的大幅升高,高度提示惡性腫瘤的可能。但腫瘤標記物在腫瘤的診斷裡具有參考價值,沒有診斷價值。

總之,胃腸鏡對胃腸道的良惡性疾病的鑑別具有診斷意義。但其它檢查也各有優勢。


深藍醫生


先說食管胃腸道:胃鏡腸鏡,驗血可查胃泌素、泌酸量、胃蛋白酶原、幽門螺旋桿菌抗體等,食管測壓,肛門直腸測壓,24小時PH阻抗監測,小腸鏡和膠囊內鏡,呼氣試驗,磁控膠囊胃鏡等。

實質性臟器如肝膽胰腺:驗血可查肝功能,乙肝病毒,肝炎病毒,乙肝DNA,腹部B超、CT和磁共振、腹部平片等。


七通亂碼


消化系統分為兩大類,空腔性臟器和實質性臟器。空腔性臟器,是指食管、胃、十二指腸、空迴腸、結腸直腸;實質性臟器是指肝臟、膽囊、胰腺,都參與消化過程。

臨床及病人所說的消化系統病變多數指的是空腔性臟器。

對於消化系統空腔性臟器:

1.胃鏡(上消化道)及腸鏡(直腸、結腸),鏡檢直觀、準確,可以發現其他檢查不能發現的微小病變;比如早期癌變、小型淺表潰瘍、息肉等等,並且可以在鏡下去病變部位組織活檢,病理檢查是所有病變診斷的金標準。

2.消化道鋇餐造影(全消化道都可以),鋇餐造影可以分段來做,也可以全消化道來檢查。空腹口服鋇餐後,在透視下動態觀察鋇劑通過胃腸道的情況。可以觀察胃腸道的形態、分佈及蠕動、排空情況(胃腸功能紊亂著胃腸道蠕動及排空有明顯異常變化)。對於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癌、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潰瘍型胃癌及消化道憩室(十二指腸多見)等的診斷,都有明確徵象。

3.腹部CT平掃(喝水或泛影葡胺液)或增強掃描,腹部CT掃描能夠直觀的看到消化道腫瘤性病變,結合增強掃描可以確定病變的性質(良惡性);對於惡性病變,同時可以看到腹部其他臟器、淋巴結及腰椎骨質有無轉移,同時,對於腫塊的大小、形態及與周圍組織關係顯示較清,對於需要手術切除的病變提供有效影像依據。此外,對於闌尾炎及周圍性病變也有良好診斷效果。對於消化道的檢查建議喝水或泛影葡胺液使得胃腸道充分充盈,以達到更精確的診斷效果。

4.腹部核磁檢查,對於消化道病變來說,核磁檢查對於直腸癌具有優勢,可以明確癌變大小、範圍及病變侵潤程度,同時也可以看到腹腔臟器及淋巴結是否有轉移情況。核磁對於肛瘻、肛周膿腫等具有診斷具有明顯優勢。

5.腹部彩超,腹部彩超對於胃壁腫瘤(造影劑擴充胃腔)及闌尾炎等病變也可以做出明確診斷,尤其對於闌尾炎的診斷,常作為首選檢查。

6.腫瘤標誌物,腫瘤標誌物作為補充性檢查或者排除性檢查,消化道惡性腫瘤的話,腫瘤標誌物會特異性增高,可以作為參考診斷標準。

對於消化系統實質性臟器:

除了鏡檢及鋇餐造影外,腹部彩超、腹部CT及增強檢查、腹部核磁檢查都作為臨床常規檢查,並且都能夠明確病變形態、大小及密度情況。而CT及核磁檢查,對病變良惡性診斷及腹部其他部位及淋巴等是否有轉移等情況更有檢查優勢。腫瘤標誌物也是實質性臟器惡性腫瘤的主要檢查項目之一。

以上檢查,都是消化系統病變的常規、常見檢查,有時候其中一種就可以明確病變,有時候的多種檢查聯合才能明確診斷,具體情況得依據病情而視。

病理檢查是所有良惡性病變的診斷金標準,尤其對於惡性病變的性質、惡性程度的診斷。

歡迎補充、評論,關注點贊(。ò ∀ ó。)!


欠一勺糖


1.胃酸分泌檢查,

2.食管下段壓力測定,

3.吹氣Hp檢查,

4.腹部B超檢查,

5.膠囊內鏡,

6.胸腹部CT或增強CT,

7.腹透或腹部平片,

8.胰腺磁共振等

一般就上面這些


健康守護神阿波羅


消化系統出了問題,首先做一下胃鏡和腸鏡。除此之外,建議做腹部彩超,主要檢查肝臟,膽囊,胰腺。同時,在進行化驗檢測,包括肝功,血澱粉酶,血脂肪酶,尿澱粉酶,大便常規等,還可以檢測胃幽門螺旋桿菌。如果腹部彩超發現異常,還可以做消化系統的核磁共振,做進一步診斷。



唉,現在的患者只要一得病了第一念頭就是檢查;第二打針輸液第三動手術放療化療……按中醫論:望聞問切,名副其實的中醫生,僅三指之叩觸,寸關遲十二經脈觀體內,再結合望聞問,病因病灶治法全在處方筆下。再說一個消化系統之恙,只要不是癌,不用什麼鏡什麼x光cT核磁共振檢查檢查的,中醫十有八九能治的。節省一筆檢查費何樂而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