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互相關愛,牢記這幾個原則

01

前幾天,碰到了老同學小羽,見面才沒聊幾句,她便開啟了“吐槽”模式:

“我遲早得被我婆婆氣死!用我的化妝品不說,進我們夫妻倆的房間從不敲門。

特別嘮叨,我買個包買雙鞋換套新衣服都得過她的嘴,嘀嘀咕咕說我又花錢……我回她幾句,她就尋死覓活說我看她不順眼。”

小羽一股腦跟我數落了婆婆的一長串不是。聽起來都是雞皮蒜毛的小事,但很明顯,她的話裡滿是委屈,積怨很深。

我問她,那你老公怎麼說。

她說:“我老公一開始還會哄哄我,現在讓我別小氣,說他媽媽辛苦了一輩子,不容易,要讓著她。”

“可我就容易嗎?憑什麼我要讓著她!我以後如果當婆婆,肯定不是像她那樣!”

是啊,多少媳婦年輕時說著將來一定要做個通情達理、有尺有度的好婆婆,可是那些後來“困擾”媳婦的婆婆,不都是從媳婦過來的嗎?

婆媳相處,幾乎是每個中國家庭的難點。

婆媳互相關愛,牢記這幾個原則

近些年的離婚原因調查中,有一項佔比比較大的原因就是“婆媳矛盾”。

婆媳矛盾是怎麼產生的?難道它真的就無藥可醫嗎?

02

沒有哪個女人剛踏入婚姻時就與婆婆劍拔弩張,水火不容,也沒有哪個婆婆是兒媳剛進門時,就刻薄相待,不明事理的。

嫌隙是在日長月久的相處中的,而那些嫌隙又沒有得到及時的解決,因而積少成多出現矛盾,甚至使關係破裂。

婆媳矛盾的產生基本上有這幾個關鍵原因:

婆婆的界限感不清

生活中,常能聽到一些婆婆說:“你們的事,媽做主。”

大到幾時生孩子生幾個,小到節假日怎麼安排週末怎麼過。

很多婆婆即便有了兒媳婦,依然想要承包兒子的一切。

在她心目中,兒子是自己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她含辛茹苦將他培養成人,又怎能放心地把兒子交到另一個女人手裡呢?

沒有切換身份,界限感不明,所以在生活中忍不住要插手晚輩的事,引起兒媳不滿。

媳婦用“媽媽”的標準衡量婆婆

辦公室裡有個結婚一年多的小姑娘,經常跟我們講,她婆婆對她很苛刻。

她不會做家務,有時婆婆一邊教她一邊少不了說她學得不用心;她週末從不吃早餐,可婆婆每次都會備好早點,到點了就敲門,不讓睡懶覺。

小姑娘覺得很受管制,沒自由,很委屈。常常說:“我媽才不會這樣對我。”

也許在她看來,婆婆也得像媽媽那樣慣著她,任由自己擺臉色耍小性子,反正母女之間不記仇。

殊不知,天下的婆婆比媽媽更需要理解與尊重。

像要求自己媽媽那樣要求婆婆,是做媳婦最大偏差的認知。

親子關係重於夫妻關係

一個家庭中,婆媳之間的橋樑,就是站在中間的男人。

有智慧的丈夫不會說:“我媽比你更重要。”而是始終把夫妻關係放在第一位,同時化身“潤滑劑”,用自己的高情商去調和婆媳之間的矛盾。

面對母親根深蒂固的認知“我和我兒子才是一家人”,聰明的丈夫也會對她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許多婆媳關係惡化的家庭,正是因為一家人的排序錯位。

幸福家庭的排序是,夫妻關係第一位,親子關係第二位。

婆媳互相關愛,牢記這幾個原則

03

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

婆媳矛盾出現,可以說雙方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同樣,要化解這種矛盾,需要的是雙方的共同努力。

首先是建立清晰的邊界感。

許多人在人際交往中,都懂得保持適當的距離,知道親疏有別,可面對自家人時卻常常忘了,再親的人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有他的生活方式和思想。

避免婆媳矛盾出現很關鍵的一個原則就是,尊重各自的生活習慣,不入侵,不干涉,不強制。

看不慣的可以試著溝通,但千萬不要仗著自己的長輩身份越俎代庖;做媳婦的也別費盡心思試圖改變一個老人家花了大半輩子建立起來的自我世界。

其次是將心比心,理解尊重並存。

其實婆媳之間矛盾產生的根源是在於彼此沒有相互尊重理解,在一些矛盾激化的同時,沒有想著理解對方的心理感受,只是一味強調自己的感受爭吵。

只有將心比心,拿真誠互相交換,才會換來真誠對待。

如果一開始雙方就在心裡築起“自家人”和“外姓人”的高牆,處處防範,不遷讓,又怎能坦誠相處,營造出良好的家庭氛圍?

加強交流技巧,不揭短不戳痛處

一句話因為說話者的技巧可以獲得不同的效果,如果婆媳之間有了意見分歧,雙方說話都要柔和下來,不能口不擇言強詞奪理。

所謂“惡語傷人六月寒,良言一句三冬暖”。

越是關係親密的人越要懂得好好說話。哪怕婆媳之間相處多少年,彼此早已熟絡,也得注意說話的方式。

經年累月,彼此難免暴露自己的缺陷,日常相處中,如果總是揪著對方的小辮子不放,動不動就揭傷疤戳人痛處,那是婆媳關係的大忌,很容易就能激化矛盾,日後再難修復。

好的婆媳關係,總是彼此既保持獨立又相互尊重,將心比心,好好說話。

婆媳互相關愛,牢記這幾個原則

04

好的婆媳關係,是一個家庭和諧幸福的前提條件。

它能使家庭氛圍其樂融融,促進各個成員之間的親密關係,讓家真正成為寧靜舒適的港灣。

一些原來通情達理的媳婦,為什麼一旦做了婆婆就變得不可理喻,甚至仗著婆婆的身份,將自己原來在自己婆婆那裡受過的憋屈,悉數轉嫁給自己的媳婦?

一些結婚前信誓旦旦說要做個好兒媳,孝敬公婆的媳婦,為什麼結婚後就做不到對心愛之人的父母掏心掏肺的好?

婆媳關係之所以成為千古課題,令人頭痛不已,除了雙方的年齡差異,生活習慣不同,三觀不一致,還有天生的“排他”心理在作怪,更多的是因為彼此對身份角色的認識不到位。

只有充分意識到,各自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以真心換真心,運用智慧經營關係,自然能消除隔閡,增進彼此親密。

家和才能萬事興。

一個和諧的家庭離不開每個人的智慧,願你我都能在良好的婆媳關係中如沐春風得以滋養,收穫美好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