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對眾功臣排行,蕭何位列第一,為何張良都沒有上榜?

餘萬涵


這裡是芒果論史!

蕭何、張良、韓信被稱之為漢初三傑,在西漢的開國功臣排名之中,蕭何位列第一,但張良和韓信卻不在二、三,這是因為張良韓信不行嗎?

其實不然,漢初功臣表並不能說明各功臣的貢獻大小。

要搞清楚這一點,就必須要搞清楚西漢建國時是怎麼樣封賞功臣,怎麼樣進行封侯的。只要弄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會明白,漢初功臣表“看一看即可,不必當真”這一個事實了。

論功行賞需要“量化”

劉邦在和開國功臣們商討誰是第一功臣的時候,大家都一致推薦曹參,因為曹參是楚漢之爭中作戰最勇猛,攻城掠地最多的人。在劉邦認定蕭何是第一功臣之後,還有很多人為曹參憤憤不平,由此可見,曹參為第一功臣其實是深入人心的一個觀念。


這裡就涉及到了論功行賞的一套標準,蕭何治理關中,為劉邦提供了穩定的大後方固然有功,但這個功勞具體有多大呢?無法量化!張良為劉邦出了很多主意,幫助劉邦趨吉避凶,肯定是有功勞的,但功勞有多少呢?也無法量化。

但是帶兵打仗就不一樣了,你取得了10個地方首級,他取得了100個地方首級,那誰的功勞大一眼就看出來了。劉邦的天下是在馬背上真刀真槍幹出來的,這些武將士兵自然就佔了開國功臣的大多數,曹參作戰有多勇猛大家都看在眼裡,選曹參是第一功臣,誰敢不服?

但是蕭何不一樣,在功臣們的眼中,蕭何干了什麼事情啊?不就是終日龜縮在大後方嗎?我們這麼一幫人在前線流血拼命幹這麼多年,還比不上他蕭何這個躲在大後方耍筆桿子的文人?開什麼玩笑呢!所以說,大家對蕭何不服氣也就可以理解了。

但劉邦憑藉君主的聲威點定蕭何為第一,大家也就認了,這張良又算什麼?蕭何雖然耍筆桿子,但好歹也在關中獨當一面,你張良不就是劉邦的跟屁蟲嗎?蕭何當第一兄弟們已經很不服氣了,你張良還想當第二?絕不可能!


我估計劉邦如果強行把張良排第二,這幫開國武將就得鬧事兒了。

“功人”與“功狗”

開國武將是一幫大老粗,不懂其中根本,但是劉邦是懂了,他特意提出了一個“功狗論”來證明蕭何的第一實至名歸。

這個“功狗論”概括起來很簡單,意思就是說蕭何是獵人,他給你們指明方向,你們是獵狗,只需要跟著蕭何指的放向去做就完事兒了。其實根據劉邦的分類,“蕭何、張良、韓信”這漢初三傑都是“功人”,而樊噲、曹參等人則都是“功狗”。

這麼說可能還是不太直觀,這裡引入一個概念叫做“可替代性”來對“功人”和“功狗”進行區分,像曹參、樊噲這樣衝鋒陷陣的“功狗”,他們的工作是具有可替代性的,而蕭何、張良這樣的“功人”,他們的工作是不具備“可替代性”的。

衝鋒陷陣這種事情曹參、樊噲可以做,但換一個身強力壯的勇士一樣能做。但是往哪兒衝?怎麼衝?多少人衝?這些問題就需要身為“功人”的韓信來進行指導,而“功狗”樊噲之流就不具備這種能力。



同樣的,蕭何能夠把關中治理的秩序井然,別人做不到,曹參後來做了丞相也只能“蕭規曹隨”,完全不敢改蕭何的規矩,因為他不能比蕭何做得更好。張良能夠窺破地方意圖本質,指導劉邦做出正確決策,其他人也幹不了。

“功狗”能幹的事情,其他人也能幹,但是“功人”能幹的事情,其他人幹不了,這就是區別。

漢初功臣表是將功績量化後的結果,蕭何、張良等人的功績無從量化,自然很難得到他人的承認了,但我們都知道,“漢初三傑”個個都是名不虛傳!

喜歡別忘了點個關注哦!


芒果論史


在劉邦的心裡,對於建立漢朝的功勞,張良應該是“前三甲”無疑,因為在總結手下文臣武將的功勞時,劉邦曾非常誠懇地說過:“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連自己都自嘆不如的人,當然是居功至偉而名列前茅的。不過,分封功臣,不是做加法,而是做減法,一方面要把自己心目中的真正的功臣評出來,位列於前;同時又要廣泛徵求意見,聽取多數人的意見,把真正的功臣公正地評出來,以減少對評判結果的非議。而且,不是人人都能加封,那就變成了灑胡椒麵。於是,在分封功臣過程中,便有了群臣的爭吵和劉邦的折中。

漢六年(前201)正月,天下平定,四海歸一,劉邦大封功臣,一連封了20餘人,前10人分別是:蕭何,酇文終侯;曹參,平陽懿侯;張敖,宣平武侯;周勃,絳武侯;樊噲,舞陽武侯;酈商,曲周景侯;疵,魯母侯(大將奚涓的母親,奚涓戰死無子,劉邦將魯侯轉授其母);夏侯嬰,汝陰文侯;灌嬰,潁陰懿侯;傅寬,陽陵景侯。

其他人好說,但封蕭何封為酇侯,排第一,功臣們便有意見了。他們在朝堂之上,當場向高祖表明不同意見說:“在打天下的過程中,臣等披堅執銳,攻城掠地,多的經過百餘戰,少的也有數十戰,雖有大小差異,但按功行賞,都能接受。然而,此次分封的人中,唯獨蕭何無尺寸之功,卻封侯比他人大、食邑比公人多,反居臣等之上,為什麼呢?”

劉邦見大家有意見,便讓大家安靜下來,然後給他們上了一堂“戰爭哲學課”,他說:“你們知道狩獵嗎?每次狩獵,追殺獵物的,是獵狗;而髮指示驅使獵狗獵取獵物的,則是人。你們攻城掠地,不過獵取獵物,是功狗;而蕭何正是那個髮指示的,是功人。而且,你們隨我征戰,多的一個家族也不過兩三人。而蕭何呢?他舉全族隨我,多達數十人,誰能比得過啊!”大家啞口無言,悻悻而退。

劉邦為什麼沒把心目中功臣的前三甲之一的張良列為頭等呢?這是功臣們爭吵的結果,那些爭吵的人,在平定天下的過程中,個個拼死廝殺,人人累累傷痕,你劉邦把一個只不過動動口舌、四肢完好的張良列頭等,那更會吵翻天的。

儘管如此,張良畢竟他心目中功臣的“前三甲”,劉邦索性不把他的事拿到朝堂上議,而是另闢蹊徑,給張良開小灶、搞特殊。為此,劉邦單獨召見了張良,讓張良自己選擇齊地3萬戶,要封他個萬戶侯。不過,張良卻堅辭不受,只向劉邦要了個很小的留侯。可見,張良是個謙讓的人。

所以,分封功臣,張良雖然沒有上榜,但他比很多上榜的人還牛。


帝國的臉譜


西漢進入第五個年頭,劉邦要大會功臣,論功行賞。當劉邦坐上皇帝這個位置,君臨天下,俯視殿下喋喋不休的群臣,頭特別的疼。一旦涉及到自己的榮譽與利益,群臣十匹馬也拉不回來,那些充滿市井氣息的布衣將相又回來了。

這個上榜是指十八侯,是豐沛集團內部座位。劉邦前後封了145個侯,張良排名第62名,令人驚訝。同時,第21名是淮陰侯韓信,第3名是張敖,這2位最慘,由王變侯。



一、布衣將相眼裡的戰功

劉邦手下的功臣們大多是泥腿子出身的豐沛集團,自然沒有什麼見識,眼界比較侷限,單純地人認為只有衝鋒陷陣,斬敵頭顱才是彪炳戰功的體現,這也是豐沛人的彪悍與直爽。

對於張良從不去前線,只在帷幄之中,卻有大功很不服氣。同樣對於在大後方治理百姓, 向前線源源不斷輸送糧草和兵源的蕭何有所偏見。

但如果沒有張良在大勢上的把握,韓信在調兵遣將上的安排,僅靠勇武會被項羽吞地渣都不剩。



彭城之戰,這些泥腿子們帶著56萬聯軍,被項羽3萬輕騎殺得全軍覆沒,僅僅戰場上就被正面斬殺30餘萬。成皋之戰,又被項羽圍了餃子,劉邦也是靠犧牲紀信為代價,逃出生天。只要從這兩場戰爭中活下來的泥腿子們,日後都被封侯,都算是開國功臣。連分了項羽屍首的五個人都能被封侯,可見封侯也要靠運氣。

可以說,他們很多戰功是跟著韓信賺到的。比如戰功第一的曹參、比如騎兵將領灌嬰都是韓信手下的大將。他們對於韓信是十分尊重的,因為那不是同一個層次的。即使韓信被廢為淮陰侯,也不敢造次。同樣為侯,樊噲見到了韓信也得下車行跪拜之禮。



不過,這群軍功出身的人都具有極強的學習能力和良好的可塑性,日後都成了大漢王朝的中流砥柱。

二、張良眼裡的燙手山芋

張良修行兵家和法家,其中就有帝王之術。張良看人準,提早投資了劉邦,數度為劉邦解困。但與劉邦相處下來,瞭解到一個真實的劉邦-對權力的渴望超過一切。他想要急流勇退,深藏功與名。

劉邦很豪爽地給了他齊地3萬戶封地,這是真心實意的,因為只有劉邦才能明白張良的真正價值。張良也不好推託,銳減至1萬戶,而且是封在與劉邦第一次見面的留地,所以張良又稱為留侯。張良這招實在是秒,一向劉邦表明心跡,二來不拉仇恨。



當時是什麼局面?劉邦已經開始剪除異姓王行動。七大異姓王是僅次於漢初三傑的功臣,遠在豐沛集團之上。能成為封疆大吏,手握兵權和財權,可以說是高度自治,而這些人在劉邦的眼裡都成了死人。

趙王張敖(女婿)、楚王韓信(同一層次)、梁王彭越、燕王臧荼、淮南王英布(這三位都是當年與劉邦共同封王的)、燕王盧綰(劉邦最好的基友)都先後被廢被殺。女婿不管用,好基友也不管用,當年混一個圈的更不管用。

尤其還有韓王信,自己昔日侍奉的主公。如果他反了,自己在朝中位高權重,難免會被有心的小人加以利用,自己也是百口難辯。再加上劉邦的疑心病特重,來一波煽風點火,添油加醋,自己鐵定完蛋。梁王彭越、楚王韓信都是最典型的被小人告惡狀的例子。



劉邦伐英布回來,還把蕭何下了獄,靠著自汙重獲劉邦的信任。妹夫樊噲也被舉報要謀反差點被殺。步入花甲之年的劉邦已經有些喪失理智了。不過,不得不說張良的政治嗅覺十分敏銳,提前預估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三、張良的汗馬功勞

張良在劉邦的眼裡,就是一大寶藏。劉邦自己也說運籌於帷幄之間,我不如張良。同時,把張良列為開國的“漢初三傑”。張良對於劉邦來說,也是一個講授兵法的老師。後人對張良推崇備至,稱讚自己的幕僚都叫誰誰誰的子房。太史公司馬遷也單獨為張良作傳,肯定了其歷史功績。那麼張良對於西漢有什麼功勞?



第一、助力劉邦滅暴秦

劉邦起初帶著他的隊伍兜兜轉轉地打著遊擊,並沒有一個具體的作戰方案。張良的加入,率先決策攻打宛城,避免兩面夾擊,否則劉邦部隊可能提前出局。隨後又獻計智取最後屏障-嶢關,連敗秦師,抵達霸上,使秦子嬰率眾投降。劉邦能先入關中,並且能在關中收取民心,都離不開張良的計策。



第二、鴻門宴幫劉邦解圍

劉邦入關中後,先鎖上了函谷關。項羽率領40萬諸侯軍攻破函谷關,抵達灞上。此時,只要項羽動手,劉邦必死無疑。為什麼沒有這樣做?那是因為張良找到了項羽的叔父項伯說情,後來又帶劉邦給項羽賠罪,期間兩次危機都是靠張良見機行事,使劉邦得以瓦全。否則,劉邦連絕地反擊的機會也沒有。



第三、下邑之謀定天下大局

劉邦從彭城之戰逃出生天,已經喪失對關東的圖謀之心。張良獻計,一方面策反楚國陣營英布、彭越等人,一方面派韓信北上攻趙。隨後,又主張廢除六國封王,虛撫彭韓,完成對項羽的終極包圍,為楚漢戰爭的走勢做出關鍵性的判斷。


慵懶國王


張良是個多精明的人,怎麼可能是劉邦其他沛縣的老哥們能比的。

最初劉邦是要封賞張良的,何況張良的功勳絕對不亞於蕭何、曹參、韓信。但是張良深深知道,自古以來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功臣亡。所以,一直拒絕漢高祖劉邦的封賞。


張良曾經對漢高祖劉邦說,我本是韓國的貴族,但是國家被秦國所滅,沒有遇見大王之前,我心裡想的是如何除掉暴秦來替祖上報仇。後來上天安排我遇見大王,這是我的榮幸,幸虧大王帶領我實現滅秦報仇的願望,所以也沒有其他的心事了。

我本人是信奉黃老之學,喜歡過清淨無為的生活,僅僅給我食邑三百戶就足夠我吃喝的了,如今天下太平,我就不跟著參與朝政了,我想學高人潛心修道去。

這其實是張良的功成身退,自我保全之策。

實際上漢初為了封賞一事,朝廷裡鬧得是人聲鼎沸。每個人總覺得自己的功勞最大,誰也不肯相讓,令劉邦十分頭疼。

這些人本來就是市井出身,沒讀過什麼書,經常因為一點小事就在朝堂上相互掐架,甚至兵刃相見。不敢砍人,就揮刀對著柱子椅子桌子發洩,搞得劉邦天天為了裝修犯愁。

張良作為漢初頭號大謀士,肯定是不願意與這些人為伍,更是出於自保的因素,所以才拒絕劉邦的封賞,不參與任何論功行賞的事。


讀史匯


漢承秦制,以軍功爵賞士卒。此時的軍功乃是指衝鋒浴血戰鬥功。所以劉邦屬下豐沛元從功臣公認並推舉曹參身受七十多處傷,宜位列諸功臣之首。劉邦拔撰蕭何在曹參之上,居功臣之首,而曹參位居第二。開文臣論功之先河。而史載西漢開國元功十八人位次,其中宣平武侯張敖位列第三。張敖是趙景王張耳之子,劉邦和呂雉的女婿。其父張耳去世後襲爵為趙王,後因其部署欲謀殺劉邦,發覺後被廢為宣平侯。張敖在誅秦滅楚創建漢王朝過程中基本沒有立過軍功,卻位列功臣的第三。實在有些蹊蹺。也就是說這個名單應該不是劉邦在時所定的排序,應該是呂后當權時篡改過的。因此綜合史記漢書記載重新排名如下,西漢開國元功三十六人位序:001.酇文終侯蕭何;002.平陽懿侯曹參;003.留文成侯張良;004.周呂令武侯呂澤;005.安國武侯王陵;006.曲逆獻侯陳平;007.絳武侯周勃;008.舞陽武侯樊噲;009.曲周景侯酈商;010.穎陰懿侯灌嬰;010.汝陰文侯夏侯嬰;011.魯悼武侯奚涓;012.碭忠武侯紀信;013.鎬京烈侯周苛;014.芒定武侯陑蹠;015.陽陵景侯傅寬;016.信武肅侯靳歙;017.棘蒲剛侯柴武;018.陽都敬候丁復;019.清陽定侯王吸;020.廣平敬候薛歐;021.汾陰悼侯周昌;022.曲城圉侯蠱逄;023.廖夷侯孔聚;024.費圉侯陳賀;025.北平文侯張蒼;026.汾陽壯侯靳強;027.荊悼武王劉賈;028.楚元王劉交;029.廣阿懿侯任敖;030.什邡肅侯雍齒;031.高粱哀侯酈食其;032.闢陽幽侯審食其;033.博陽壯侯陳濞;034.蒯成尊侯周緤;035.梁皺孝侯武儒;036.都昌莊侯朱軫。


____雅各布羅


劉邦封功臣的出發點很多,可以是為了獎勵下屬,可以是為了平衡各方勢力(雍齒),可以是照顧自己的私人(盧綰)。但是不管功臣排行怎麼排,第一名至關重要,絕不會因為以上三點改變劉邦自己心中的人選,因為這在某種意義上確定了劉邦集團的二把手,也就是在建國之後負責治理國家的人!人選的合適與否關係著劉漢江山的初步發展。

在劉邦看來這個人非蕭何莫屬,首先劉邦相信蕭何,蕭何的忠心在楚漢戰爭中已經表現了出來,其次蕭何還是創業集團班子頭等重要的人物,再次當時劉邦的手下親信各個都是草莽,用來打仗還好,用來建國就有點差強人意。

雖然蕭何在楚漢戰爭時期就是丞相了,然而如果在建國初期,把第一功臣交給了其他人,丞相的威望似乎要大打折扣,甚至要改變人選。

所以為了讓蕭何順利的成為二把手,劉邦先是提出了功人和功狗的理論,劉邦的理論沒有起到什麼效果,那些功臣們只是一時“莫敢言”,之後還是該議論的議論,認為蕭何得賞太重。

這些軍功功臣們也比較有意思,他們聚集在曹參手下,對抗蕭何,試圖為軍功集團挽回顏面,他們說“平陽侯曹參身被七十創,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

軍功集團們上次反對蕭何是因為眼紅蕭何所獲利益多,這次就是要爭出一個高下了,曹參如果拿了第一名,順理成章的就要成為二把手。

這時候,鄂千秋出來解圍,軍功集團擺事實講道理,他也擺也講。

夫上與楚相距五歲,常失軍亡眾,逃身遁者數矣。然蕭何常從關中遣軍補其處,非上所詔令召,而數萬眾會上之乏絕者數矣。夫漢與楚相守滎陽數年,軍無見糧,蕭何轉漕關中,給食不乏。陛下雖數亡山東,蕭何常全關中以待陛下,此萬世之功也。今雖亡曹參等百數,何缺於漢?漢得之不必待以全。柰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萬世之功哉!蕭何第一,曹參次之。

如果說劉邦的比喻比較胡鬧,那麼鄂千秋就有理有據了,石錘了蕭何第一,軍功集團不能再鬧,再鬧就是不講理,因此鄂千秋還被升為了安平侯。

最後劉邦的分封結果其實是調和了蕭何和曹參的,畢竟蕭何第一隻有一萬戶,而曹參第二卻有一萬六白戶,算是變相承認曹參功勞大!

至於張良,他自己都不願意上榜,當初劉邦讓他自己挑選三萬戶,張良推辭了,只要了和劉邦初次相遇的地方做封邑,這時候張良就開始抽身而退了,後來功臣排名,他巴不得你給排的低一些。

排高了對張良有什麼好處呢?他又不貪戀權力!而且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不要高位是個很好的結果,蕭何成為第一功臣之後不是一直跟曹參矛盾重重嘛,而且還受到了劉邦的懷疑,只能通過自汙來保全自己的身家,其權力看似很大,卻成了劉邦和呂后呼來喚去的角色。而張良天天兒在家辟穀,卻能得到呂后上門拜訪,成為實際上的帝師,他的後半生似乎比蕭何過的安逸、清爽許多!


目西


【劉邦封侯排名,蕭何第1、曹參第2、張良第62。】

漢初劉邦分封功臣,還是相當公平的,當然不是絕對公平,天下也沒有絕對公平之事,只有相對公平之事。公元前202年劉邦打敗項羽,新受封的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項羽封九江王)英布、燕王臧荼、趙王張敖、長沙王吳芮、韓王•信共同上書,劉邦在山東定陶稱帝。漢初的七個諸侯王,每一個人都有戰功,其中六個異姓王彭越、英布、臧荼、張耳、吳芮、韓王信,他們都是帶兵、帶地盤加入劉邦陣營的,按現在的話講:“出資入股者”。只有韓信赤手空拳加入劉邦集團,最後以戰功(技術入股)而封王。

漢初的七個異姓王,韓信是未有一兵一卒,完全是憑藉戰功封王外;彭越原是項羽的大將,在楚漢“廣武會戰”時,以兩萬兵加入劉邦陣營;淮南王英布在項羽分封諸侯時,就已經被封為九江王;燕王臧荼也是在項羽分封諸侯時,就已經分封為燕王;趙王張敖是張耳的兒子,張耳、韓信收復趙地時,被劉邦封為趙王;長沙王吳芮,項羽分封諸侯,受封為衡山王,劉邦改封為長沙王。韓王信原是韓國的太尉,劉邦攻滅韓王成後,跟隨張良投靠了劉邦,隨後封為韓王。

劉邦登基稱帝之後,分封功臣是個很麻煩的事,在劉邦的心裡張良、蕭何、韓信功勞最大,後世並稱“漢初三傑”。韓信是帶兵的武將,戰功第一看得見摸得著,先封為齊王后改封為楚王。張良、蕭何、陳平等一幫文臣卻很是難辦,文臣出謀劃策,沒有具體的戰功呀,功勞可大可小,很受武將們非議。劉邦頂著眾多功臣的壓力,硬是要把蕭何、張良往上提拔,說了那段著名的話:“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漢初功臣封侯及排名先後,群臣爭吵不休,一年多都沒有定論。劉邦力壓群臣數蕭何功勞最盛,封為酇侯封地很多。《史記••高祖本紀》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堅執銳,多者百餘戰,少者數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蕭何未嘗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不戰,顧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諸君知獵乎?”曰:“知之。”“知獵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且諸君獨以身隨我,多者兩三人。今蕭何舉宗數十人皆隨我,功不可忘也。”君臣皆莫敢言。

     張良作為謀臣沒有具體的戰功,劉邦就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這是張良張子房的功勞呀,自己選擇齊地的三萬戶。”張良起身說:“當初,我從下邳起兵,和皇上相會於留地,這是老天爺將臣下我送給皇上呀!皇上用臣下的計策,幸運的都被言中了,臣原意封在留地就知足了,不敢封三萬戶。”就封張良為留侯,和蕭何等人一起封賞。當然,張良居功不傲進退有據,也不願意和眾多功臣爭功。劉邦先行封了二十多個功臣,眾多功臣爭吵不休,一時封侯之事就暫停了。一天,劉邦從天橋上走過,發現下面很多功臣在下面說話。劉邦問張良:“他們在說什麼?”張良說:“功臣們商量著造反呢。”   

劉邦一聽嚇了一跳,問張良什麼緣故。張良說:“皇上封的蕭何、曹參等人,都是皇上親近的人,而斬殺的都是皇上仇恨的人。今天,軍吏們害怕皇上不能夠公平的封賞,所以他們聚集在一起商議造反的事情。”劉邦問:“我該怎麼辦呢?”張良說:“群臣們都知道的,皇上平生最恨的是誰?”劉邦說:“我的老鄉雍齒,好幾次坑害我,我早就想殺了他,但是雍齒立的戰功很多,不忍心殺他。”張良說:“皇上趕緊把雍齒封了,功臣們一看皇上最恨的人都已經封了,他們也就安心了,就不會再鬧了。”於是,劉邦請群臣喝酒,把雍齒封為什邡侯,命令丞相、御史即刻按功勞給群臣封賞。酒席罷了,大家都高興了:“雍齒這樣的人都封侯了,那我還能不封侯嗎?”

打天下不容易,論功行賞也不容易,鬧得不好還有可能君臣反目功臣造反,劉邦實在是不容易。劉邦先後封了145個侯,在英雄排座次的時候,群臣又鬧將起來。《史記•蕭丞相世家》:皆曰:“平陽侯曹參身被七十創,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劉邦心中是要蕭何排在第一位的,但是大家都說曹參應該排在第一位,劉邦這個鬧心呀。幸好關內侯鄂君上前解圍說:“大家說的都不對,曹參的戰功確實大,只是一時之功。楚漢相爭五年,軍士陣亡、逃跑損失非常大。蕭丞相從關中招募新兵,送到前線來,這樣的事情有很多次。楚漢在滎陽相守幾年,蕭丞相徵調軍糧源源不斷。皇上幾次丟失山東之地,蕭丞相堅守關中不失,使得皇上有了打贏項羽的本錢,這是萬世之功呀!一時之功怎可和萬世之功相比,蕭丞相第一,曹參第二。”

劉邦在眾多功臣的反對聲中,確立了蕭何侯爵座次第一,再想力保張良座次靠前實在是不好辦了。第一,張良作為文臣謀士,確實沒有能夠拿得出手的戰功。第二,張良本身還有一個硬傷,劉邦在封漢中王后,張良離開劉邦去扶保韓王成。這一離開就有大約一年的時間,直到漢二年二月(公元前205年),韓王成被打垮之後,張良就又跟隨了劉邦。張良跟隨劉邦比較早,但是中途離開了一年時間,給眾多功臣留下了說話的“把柄”。評功勞,張良只有計策沒有戰功;評苦勞,一半功臣都是跟隨劉邦沛縣起義,中途不曾離開過。自然而然,張良被排到了功臣的第62位。

韓信為楚王時窩藏戰犯鍾離昧,有人告發韓信謀反,劉邦把韓信降為淮陰侯,排在功臣搒的第21位。盧綰是劉邦發小,廣武戰役時,與劉賈攻下十七城,封為長安侯;燕王臧荼造反跟隨劉邦平定臧荼,封為燕王。陳豨造反時,與陳豨有來往,逃亡到匈奴,奪爵。趙王張敖,主動去王封侯排在功臣搒第三位。陳平封曲逆獻侯,排名在第46名。雍齒封什邡侯,排名在第57名。附錄漢初封侯前十名如下:

1.酇文終侯蕭何,沛縣豐邑人,沛縣辦公室主任。

2.平陽懿侯曹參,沛縣,典獄長。

3宣平武侯張敖,張耳之子,先繼承趙王,後去王號封侯。

4絳武侯周勃,豐人,為吹鼓人也。

5舞陽武侯樊噲,豐人,以屠狗為事,或疑為荊軻友狗屠之子。

6曲周景侯酈商,陳留高陽(今河南杞縣)高祖攻陳留歸高祖。

7魯母侯疵,不詳,疑為高祖女同志者或者紀信的母親。

8汝陰文侯夏侯嬰,豐人,高祖友,為高祖司機。

9潁陰懿侯灌嬰,豐人,為騎兵司令,手下五人共斬項羽。

10陽陵景侯傅寬,碭郡橫陽人(今河南商丘)

 









冷清先生


蕭何排第一是不假,但張良沒有入榜這句話卻是錯了,事實上張良也排入了功臣榜,只不過排名太靠後而已,他排名62。想當初劉邦當著群臣面說論計謀不如張良,論管理後勤不如蕭何,論軍事才能不如韓信的那段漢初三傑論時,無不時刻點明三人的重要性。但說歸說,在論功行賞、排坐次時,劉邦卻選擇性的將張良忽略了,這其中原因有三:

一張良雖厲害,能力強,但他不像蕭何、樊噲等人一樣,這些人是劉邦起義打天下的最先擁護者,是劉邦的基本班底,張良是半路出家,並且他最開始想投奔的不是劉邦,只是與劉邦一番交談之後才轉而投向劉邦,從這點來說,張良不佔優。

第二我們也知道劉邦平定天下後,張良選擇了歸隱,說明他對功名利祿不在意,既然不在意這些,自然就不會去爭取,甚至他可能會提前找劉邦推辭這些,劉邦領會之後,在功臣排行時故意將他排在了後面。

第三張良沒有直接戰功,排名靠前的話,那些有直接戰功的人會抗議,或者說他們一直都沒怎麼看得起會耍嘴皮的張良,劉邦顧及這些人的感受,沒有將張良擺在風口浪尖。


蕭何排第一主要是因為他是劉邦的班底,在劉邦的一班班底中有威望,確實有管理才能,也是劉邦想樹立的典型。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在劉邦一統天下之後,開始了給功臣行賞,並且給許多人封侯,光諸侯就有18位,其中侯爵更是不下130人。其中蕭何在侯爵中排名第一,而張良最後卻分到了留縣。這件事情是讓我們這些後人,覺得最不公平的一件事,劉邦上位之後,就請大臣們去吃飯,然後在吃飯期間,劉邦問大臣們,為什麼我能奪得天下,項羽就會失去天下呢?這些大臣們的回答都不一樣,而劉邦到最後說,我有三名大將,首先就是聰明絕頂的張良,然後就是韓信,打仗厲害,最後還有比較親民,經常做扶貧工作的蕭何。

這三名大將,幫我一起打天下,所以我才能奪得天下,而項羽,他的手下人才只有范增一個人,所以失敗就是比必然的事情,在劉邦這三名大將之中,蕭何在劉邦心目中絕對是排名第一,其他兩個人的地位是比不上蕭何的。

在封侯大會上,蕭何被劉邦分了8000戶,當時很多人不服,為什麼蕭何這個人,就是一個跑腿兒的,也能分上8000戶?這一點得從情義上來說,劉邦在很小的時候,蕭何就一直輔佐他,一直到劉邦當上皇帝,蕭何對劉邦都是一心一意的,所以和蕭何和劉邦的感情是別人沒法比的。而且蕭何還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所以蕭何也就當上了第一侯爵。

而張良這個人太過於謙虛了,雖然說是三個人最聰明的,而且在每次的要緊關頭,他總是第一個出現,劉邦能一統天下,也是離不開張良的,他是一個非常合格的軍師。懂得掙功勞也懂得讓功勞,在封侯大會上,他讓張良自己選最繁榮的上萬戶人家,由此可見,劉邦也沒有為了情義,從而向著蕭何。然而張良這個人確沒要。他對劉邦說,我只要留縣這個小地方就行了,3萬戶我不要。

其實在種種事情上來看,張良這個人是比蕭何能力靠上,也因這一點,在後來的時候,張良還是被劉邦尊重著,然而蕭何差點兒在獄中差點被人殺害了。


說古明今


其實劉邦對功臣是分成兩個檔次的,第一等王爵,這裡麵包括楚王韓信,淮南王英布,韓王信,梁王彭越,趙王張耳,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燕王盧綰,而韓信和盧綰原來是劉邦的部下,而另外六個人是諸侯王,是與劉邦一起合作的。

而韓信之所以為王,顯然是因為軍功最高,打敗項羽的關鍵人物其實是韓信,而且劉邦的很多地盤,比如齊地,代地,燕地,趙地,都是韓信打下來的,而盧綰之所以為王,是因為他是劉邦的發小,兩人同年同月同日生,劉邦視之為親兄弟。

但是這幾個異姓諸侯王的下場都不大好,除了長沙王吳芮被保留之下,其他幾個要麼被殺,要麼投奔匈奴,要麼被降為侯爵,那為什麼劉邦要這樣對待他們呢?原因也很簡單,劉邦建立的是漢帝國,而不是像周朝那樣的分封制,所以劉邦必然要將他們全部剷除。

而第二等是侯爵,這些才是劉邦真正的功臣,韓信已經不能算劉邦的功臣的,而應該算劉邦的合作者,在這邊,我們就撇開不說,其實張良並非沒有上榜,只是名次比較低,比較重要的幾個人的名次如下:

第一名蕭何,第二名曹參,第三名趙敖,第四名周勃,第五名樊噲,第八名夏侯嬰,第九名灌嬰,第十二名王陵,第二十一名韓信,第四十七名陳平,第五十九名審食其,第六十二名張良。

張良正是排在第六十二名,另外需要註明的是,趙敖是趙王張耳之子,由趙王降為宣平侯,而韓信是由楚王降為淮陰侯。

劉邦曾經當眾說過,他之所以能打敗項羽,是因為他有三傑,分別韓信,蕭何,張良,可見這三人在他心目中的地位,那為什麼韓信是王,蕭何是列侯第一,而張良只排到第六十二名呢?

這個跟張良自己有關,如果他願意,他至少能排在前三,可能是僅次於蕭何,劉邦曾經讓張良在富饒的齊地任選三萬戶,可是張良給推了,要知道蕭何也不過萬戶侯,張良只一個小小的留縣,而這個留縣正是張良與劉邦相識的地方。

張良的人生目標很簡單,那就是推翻暴秦,還天下一個太平,而這個目標他完成了,他就沒有其他的要求了,就退隱了,或者張良是個智者,知道激流勇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