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墓葬發現了現代同款玻璃杯,是穿越者帶過去的嗎?

李秋橙


關於戰國墓葬發現的玻璃杯,當時引起全國譁然,因為這樣的造型、材質、工藝太像我們現代人喝水的杯子了,以至於網友都開玩笑說:“這一定是穿越者帶過去的”。

戰國水晶杯,高15.4釐米,口徑8.7釐米,敞口平唇,杯壁斜直呈喇叭狀,底圓外撇,酷似我們現在的玻璃杯。

1990年出土於杭州半山鎮石橋村,剛出土時就連考古學家第一反應是不是盜墓者留下的,但據後來研究表明,這確實就是我國出土的早起水晶製品中最大的一件國寶級文物。

2002年10月,國家文物局公佈了64件珍貴文物為首批禁止出國展覽的文物中,這隻戰國水晶杯就是其中一件,由此可見它是有多珍貴。

對於水晶杯的來歷是在杭州半山鎮石塘村工農磚瓦廠發現的,當考古人員發掘到一米多時候,泥土裡閃現出一點光亮。在經過半個多小時的清理後,這隻讓世界為之驚訝的水晶杯呈現在考古人員面前。

國寶

在還沒經過科學鑑定前,考古人物也是帶著滿臉的疑惑,戰國時期已經有水晶製品了嗎?那時候的工匠已經可以製造出如此高工藝的物體了嗎?

(考古界泰斗蘇秉琦)

在它被送到北京鑑定後,中國考古界泰斗蘇秉琦先生激動的說:“國寶,這是絕對的國寶呀!”

其實很多人都不瞭解,中國對於水晶製品的使用有著非常久遠的歷史,而作為水晶主要產地的國家,使用水晶物件最早可以追溯到60萬年前的北京猿人。

  • 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就有發現多個水晶製品出土;

  • 商周後,水晶製品的工藝更加的細節化;

  • 春秋時期已經有水晶動物的造型出現;

  • 戰國後,預期的生產進入的鼎盛時期,隨著對玉器雕琢的工藝不斷進步,水晶的製作技術更不在話下。

財富的象徵

雖然水晶雕琢技術也在進步,但中國古人對玉器相對比水晶更為痴迷,因此在已出土的戰國時代的文物中幾乎找不到類似水晶杯這的物件。然而,這件水晶杯的造型非常符合人體工程學原理:手感極佳、使用便利。

很多人認為現代人的科技已經超過古人太多,但我們必須知道中國祖先的智慧是無窮盡的,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很多文物,即便用當今的科技也無法解釋,所以我們不能確定現在人一定勝於古人,就好比這個水晶杯,事實證明先人已經掌握了人體工程學。

而據專家分析,這個杯子在古代應該不是用來喝水,能把水晶打磨成這樣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精力和工藝的,因此這個水晶杯應該是一種財富或權利的象徵。


大國布衣


1990年10月杭州半山鎮在整個考古學家徹底出名了,這裡竟然出土了一個2000多年前戰國墓,而且裡面竟然有一隻玻璃杯,和現代的玻璃杯相差無幾。當時直接把這個杯子拿到了北京去鑑定。當時鑑定人員一看到就直接說出了:曠世國寶!幾個字。這不是玻璃杯嗎?還是國寶嗎?

其實這個根本不是玻璃杯,也不是項少龍帶過去的,這就是一個水晶杯,這個水晶杯被工作人員處理好之後,兩千多年了依然是晶瑩剔透,而且沒有損壞,外面也沒有任何的紋飾,就和現在一般的玻璃杯差不多。

一些工作人員經過鑑定也是發現了這是一個完整的水晶塊製作而成的,我們都知道水晶的硬度很高,但是很脆。其實關於水晶的考古發現在很久就有了,也是發現了在遠古時候人類就知道水晶這個東西的特殊性了,但是一直沒有加工,因為水晶太硬了。到了商周時期的時候,水晶加工手藝是慢慢的成熟了。

但是我們要知道這樣的一個杯子在我們現在來說是很常見,但是在古代水晶杯加工出一隻來可能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到現在考古人員都沒有給出明確的答覆古人是如何加工水晶的,因為古代沒有現在的那麼多工具和堅硬的材料來加工水晶。所以這個杯子肯定也不是用來喝水的,很可能是王室祭祀或者一些重大場合才會用到的。

這一切的謎題都還有待解開。但是這樣的工藝,讓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還有中國古代的工藝水平到底是達到了何等的高度。現在這個杯子被收藏在杭州博物館。


中國歷史研究所


2011年,河北省挖掘安祿山墓,就曾在盜洞中發現了一卷80年代的英語磁帶,盜墓賊在實施盜竊行為時,還在努力學習英語,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哪怕處於人生最低谷,也不要放棄學習,更不能放棄希望O(∩_∩)O對於盜墓賊丟三落四的毛病,估計考古工作者們在痛惜古物流失的同時也習以為常了吧。當然,摸金校尉們丟三落四,只是發現玻璃杯後人們的一種猜測,我們拉回主題。

玻璃杯,一般是用多種無機礦物(如石英砂、硼砂、硼酸、重晶石、碳酸鋇、石灰石、長石、純鹼等)為主要原料,另外加入少量輔助原料,經過600多度的高溫燒製而成。

而還有一種外觀上較為相像的材質就是水晶杯,本題所說的就是這個杯子,它是禁止出境參展的。

這隻水晶杯出土於戰國墓,在搶救性挖掘進行中,考古工作者們發現了反光物,繼而發現了一隻玻璃杯,疑似盜墓遺失物,但現場缺乏檢測條件,所以交由專家對實物進行考證。最終證實,這個杯子的材質為水晶,此水晶杯的既非穿越,也不是盜墓賊的遺失物,他是真正的古物。

上圖為,現代工藝兩種杯子的對比圖,大家稍作觀察就能判斷出真正的水晶杯。

我們可以看出,水晶杯相對玻璃杯來說,在顏色上更為飽滿,說的再簡單些就是看著就那麼漂亮,這個杯子的

工藝高超至極,因為以其表面拋光的技術來說,現代工藝也很難達到

於技術而言,中國曾經出現過,有實物,但技術本身失傳的東西非常多,比如武則天賜予法門寺的金絲帕,專有的名字為,法門寺簇金繡,其金絲的細度,超過現代日本工藝3倍多,超過中國現代工藝12倍左右。

西安出土的銅戟,其銅防鏽技術,到1950年,才由英法科學家合力研發出來。再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越王勾踐劍,吹髮立斷,我就不再過多佔用篇幅了。所以不必過度迷信所謂現代工藝,讓古人做個電視機他是不行,但是古已有之的物件,現代工藝未必就行。

在大家驚歎古代工藝的同時,僅就這個水晶杯而言,他其實並不是個例,年代也說不上早,因為在周口店北京人的發現過程中,就有水晶製品的存在了......看來我們中國,從來就不缺乏工匠精神,文化更是博大精深。

注:所謂安祿山墓是一種預先假定性質的簡略稱呼,曲陽田莊大墓是安祿山墓的說法是沒有實證支持的,這個稱謂是根據河北省博研究員和綜合大多數學者、專家的考證意見,推測出來的,所以安祿山墓的說法,僅僅是一種觀點,並沒有被官方認定。


古今通史


“寶貝啊!國寶啊!”

這是考古泰斗蘇秉琦先生初見這隻“玻璃杯”時的讚歎。據赴京鑑定的工作人員回憶,當時蘇老曾手著這件國寶反覆察看了四十多分鐘,最終認定大家口中的“玻璃杯”實際上是戰國時代的文物。

問題中的文物,於1990年出土於浙江省杭州市半山鎮石塘村戰國墓。按照當時的考古發掘和文物鑑定水平,工作人員對這件戰國墓中所出的杯子,著實充滿了各種疑惑。由於杯子的造型、透明度幾乎儼然與現代玻璃杯如出一轍,故而覺得可能是底層擾動或是盜墓者遺留下的物品,並不敢斷言其為戰國文物。

然而,就現場發掘情況來看,墓葬又沒有發現明顯的盜擾痕跡。因此,考古隊在將信將疑之中,派人赴京請專家鑑定。1990年秋,時年三十歲的杜正賢,帶著杯子與考古隊的種種疑惑和期許,登上了發往北京的綠皮車。

沒想到,當蘇秉琦先生見到這件文物後,竟然也極為吃驚,故而連連感嘆,稱其為“國寶!”“寶貝!”憑藉著多年的考古發掘與文物鑑定經驗,結合墓葬發掘情況,蘇老最終認定,這件水杯就是戰國時代的文物。

有了蘇秉琦先生的鑑定意見之後,研究人員又再次對文物進行了實驗檢測,最終認定,杯子的材質實際上是天然水晶,而絕非是玻璃。如此一來,考古人員得以肯定,這件出土於杭州戰國墓葬的水晶杯,竟然是我們先人在兩千多年前所製造的。

然而,由於整個水晶杯的造型、款式與透明度,同現代玻璃杯極為相似,還是令不少人覺得十分驚奇。近年來,隨著網絡熱詞的不斷出現,開始有人用“穿越”一詞來形容這件國寶,戲稱其為穿越者帶到戰國的。

不言而喻,穿越固然是不存在的。那麼,這件水晶杯又是如何加工的呢?

根據專家們的研究和推測,杯子應該是用一塊大型的水晶,經切割、打磨和拋光加工等多道工序後,才製成的。水晶杯通高15.4釐米,敞口平唇,杯壁斜直,略呈喇叭狀,圓底,圈足外撇。杯體光滑透明,沒有紋飾,略成琥珀色,表明經過了精細的拋光處理,看起來如同玻璃杯一般。

這件戰國水晶杯反映出戰國時極為先進的技巧與工藝水平,因而被評為國家一級文物,原藏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現藏杭州歷史博物館,為該館的鎮館之寶。2002年時,水晶杯又被列入禁止出國(境)展覽的文物名單,成為名副其實的國之瑰寶。


史海爛柯人


事實上,這不併不是我國出土的第一件被質疑是否穿越的文物。

  1. 戰國水晶杯並非孤品

我國是世界水晶的主產地,使用水晶的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六十萬年前的北京猿人,新石器時代遺址、墓葬出土文物,多次出現水晶製品。



春秋時期的墓葬出土文物,曾出現過水晶製作的生肖雕件,鑽孔、打磨技術工藝難度極高。

內蒙古通遼市出土的遼代陳國公主和駙馬墓文物,就有一種系金鍊的水晶杯。



無獨有偶,陝西西安何家村出土的唐代文物,有一隻水晶八曲長杯。這隻水晶杯和我們現代工藝十分類似,也曾被外界所致疑,但結果都是否定的。



很多人被它十分“現代”的造型所迷惑

的確,它的形制非常非常現代,除了杯壁略厚一點,造型簡潔,風格與現代玻璃器皿毫無二致。

就連當時的考古人員,在發掘現場看到它的時候也有這種深深的疑惑。這是穿越者帶回古代的啤酒杯麼?

這隻看似現代玻璃杯的杯子,其實是用整塊優質天然水晶雕琢磨製而製成的。因為水晶加工難度太大,導致無法予以時代性的花紋裝飾,所以只能用簡潔的圓滑造型。反倒與現代追求經濟適用的民用玻璃杯風格吻合。(這真是巧啦,一下子成為令幾億人不可思議的傳奇,製造它的匠人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能一手造就出國寶)


水晶的硬度是摩氏七級,且質地比較脆,相較於其他玉石寶石之類製作難度比較高。用玉的加工方法搞出這麼一個水晶杯,其製作技巧和工藝水平令人驚歎。

  1. 而杯身通體平素簡潔,透明無紋飾,又完全與古人普遍崇尚繁複的審美風格截然相反。在古代器物中幾乎找不到如此簡潔的。正因如此,令人難以相信是戰國時期的器物。
  1. 正因其在形制上酷似我們今天使用的瘦高果汁杯、啤酒杯,又因其穿越2300年時空的歷史厚重,這種令人混淆古今的穿越之感,留給參觀者無限的遐思。

不得不說戰國時期工匠高超的手工技術,就算是現代工藝,也是相當費工耗時的。

雖然這隻水晶杯不是來自現代的穿越物。我這個熱衷於穿越時空的愛好者也覺得失望。

但不能由此否認這個世界上沒有穿越的人。也有可能出現過穿越時空的人,為古代的製造工藝提供樣式與技術,這也是可能的。


叮~ 我是愛好歷史的倉鼠洋,如果看著喜歡,那就點個關注吧,我會為大家不斷更新。


講歷史的倉鼠洋


首先,杭州戰國墓出土的是一件水晶杯,不是玻璃杯。懷疑這件水晶杯是穿越者帶過去的,無非有幾種理由:一是認為戰國時期雕刻能力不夠高,人們製作不了這麼漂亮的水晶杯;二是認為這個杯子與現代的杯子造型相似,戰國時期人們的審美不應該與現代相近。其實,這件水晶杯確實是戰國的,理由如下:

上圖為杭州市半山鎮石塘村出土

一是戰國時期具備雕刻這件水晶杯的能力。水晶在古代屬於玉石的一種,早在新石時期人們就已經開始製作水晶飾品了。殷墟婦好墓出土過一件綠水晶箍形器,說明至晚到商代,水晶雕刻已經具備製作筒型器物的能力。春秋時期墓葬中經常可以看到大量精美的水晶器物,雕刻水平一點也不是這件水晶杯遜色。漢代墓葬中出土過雕琢精美的立體圓雕水晶動物。這些,足以說明戰國時期已經具備雕刻這件水晶杯的能力。

上圖為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綠水晶箍形器

上圖為山東臨淄郎家莊出土的春秋水晶瑪瑙串飾

上圖為山東臨沂吳白莊出土的漢朝水晶神獸

二是戰國時期具備製作這樣水晶杯的審美需求。戰漢時期玉杯造型樣式較多,已經發現過多件與這水晶杯比較接近的玉杯。比如西安秦阿房宮遺址出土一件戰國玉高足杯,與此比較接近。西漢初期的南越王墓出土一件銅承盤高足玉杯,與阿房宮出土的玉杯相近但又不相同,說明戰國時期的確有與這件水晶杯相似的器型,並且造型與紋飾並不固定。

秦阿房宮遺址出土的戰國高足玉杯

西漢南越王墓出土的銅承盤高足玉杯

三是這件水晶杯為後世盜墓者遺留的可能性很小。這件水晶杯在古代無疑十分珍貴,並且容量小、不能防灰、裝水容易撒,盜墓挖土帶著它並不實用,所以從情理上推測盜墓者帶著它的可能性很小。另外,考古工作對盜洞、土層差異等有一套專業的知識,能夠排除它為後世盜葬遺留物的可能。


戰漢古玉


一件穿越了2000多年的神器,一隻出土於杭州市半山鎮石塘村戰國墓的水晶杯震驚了世界,咱們下面先還原一下這件水晶杯的出土過程:

那是在1990的某一天,在杭州的半山鎮石塘村工農磚瓦廠,幾個工人和往常一樣在取土做磚坯,在挖土的過程中,突然鎬頭“當”的一聲,工人們發現在泥土中有一件樣貌非常奇怪的物件,雖然這些人不認識此物到底是做什麼用的,但他們知道,肯定可以拿到附近的文物市場上賣個好價錢,結果他們趁著其他人不注意的時候溜出了廠子,很快這件器物被一家古玩店老闆看上了,隨後變現了不少“銀兩”。正當這幾個工人喜滋滋的喝酒慶祝之時,公安人員卻找上了門,他們賣寶之事原來是被舉報了。

隨後,隨著他們的招供,考古隊和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很快的來到了出土地點進行勘察,就這樣,一處戰國的貴族墓葬被發現了,隨著考古的深入,從古墓的形制和規格上看,考古隊員推斷墓主人應是戰國時期杭州本地的行政長官,由於級別較高,其隨葬品也是琳琅滿目,不少珍貴的瓷編鐘,瑪瑙飾品,鎏金器物均有出土,當然最牛最匪夷所思的文物還是今天的主角“戰國水晶杯”,筆者曾經專程到杭州博物館探尋到了它,下面是實拍的照片。

很多人看了此物後,都不相信這是一件來自戰國的水晶杯,都以為他是現代的產品。其實筆者第一眼看到此物時,沒看文物標牌前也誤以為是宜家的水杯呢,當年這個水晶杯出土後,也確實被懷疑成盜墓者的遺留物,為了科學的鑑定它,將其送至北京科學研究所測定年代,最終被證實它是來自於2500年前的戰國,是由一整塊天然水晶製造而成,至於古人是如何打造出來的,至今還是一個謎團。


老豬的碎碎念


近來對考據古代生活有些興趣,不妨來回答下這個問題。

古人的智慧在很多方面都是出人意料的,就像這問題問的,相信大傢伙都有同感,玻璃這玩意感覺上應該是近現代產物,戰國古墓中怎麼會有玻璃杯呢?

一定是穿越穿過去的。

其實不然。

玻璃算不上近現代產物,它是個挺古老的東西。

關於玻璃的起源,有個古老的傳說。說三千多年前,地中海沿岸的貝盧斯河旁邊,有一塊美麗的沙洲。一天,一艘腓尼基人的商船滿載著大塊的天然蘇打經過這裡,由於海水落潮,商船擱淺在了河口沙灘上。

無奈,船員只好等海水漲潮以後再啟程。中午,有個船員提議在沙灘上做飯,於是他們從船上扛下來幾塊天然蘇打,支鍋用。

就是這不經意的一個舉動,奇蹟出現了。吃飯時,一個船員猛然間發現剛才拿來支鍋的蘇打變成了晶瑩剔透,從未見過的東西。

這東西就是玻璃。

它是怎麼變出來的呢?支鍋用的蘇打(碳酸鈉)和沙灘上的石英砂在高溫下發生了化學反應,這個化學反應就是玻璃誕生的過程。

無意間發現這個秘密後,腓尼基人便開始用特質的爐子,把石英砂和蘇打放一起熔化,煉出玻璃液。

有了玻璃液,再製玻璃球、玻璃珠,乃至玻璃器具就不難了。

後來,這個秘密傳到了古埃及,古埃及人開始用這個辦法制造玻璃,玻璃製品就這樣相繼出現了。

據考古學家證實,最古老的玻璃出現在古埃及,時間在公元前3000年至4000年。

透過這一段小傳說、小歷史,我們能看到什麼?熔鍊玻璃根本不是什麼近現代高科技,本質上它沒什麼技術含量,僅僅需要幾樣常見原材料和一個巧合,人類就能掌握這種工藝。

無比聰明的中國古人發現不了這個?

根據考古發掘資料證實,我國最遲在3000年前的西周時代就已經掌握了玻璃製造技術。1974年在河南洛陽一座西周早期墓葬中發現的白色料珠和1975年在陝西寶雞茹家弓漁夫墓中出土的上千件西周早中期的玻璃管、珠,經專家鑑定,它們是一種鉛鋇玻璃,這與西方的納鈣玻璃屬於兩個不同的玻璃系統,但原理一樣,原材料不同罷了。

戰國古墓中出現玻璃杯,似乎驚掉了我們的下巴,其實我們發掘出的戰國玻璃物件遠遠不止一個杯子。

越王勾踐劍上就鑲嵌有玻璃飾物。

隨縣曾乙侯墓中也出土過上百顆玻璃珠,這種玻璃珠氧化鉀含量很高,在同期西方的玻璃中也是十分少見的。

另外,在河南固始、山東臨淄、湖南長沙等地也都有類似玻璃出土。

從中國燒製陶瓷器的悠久歷史看,中國古人鼓弄出玻璃更不是什麼難事。

因為在陶瓷器上上釉時所用的天然原料,和熔鍊玻璃的原料是相同的。

腓尼基人發現熔鍊玻璃的秘密是一次意外,中國古人鼓弄陶瓷器是家常便飯,眼皮子底下的小秘密,聰明的中國人能發現不了。

目前,我國公認的最古老的玻璃是長沙楚墓出土的玻璃壁、玻璃印章。

本問題提到的這個杯子,據說最後經專家考證是水晶的,但說不準哪天就冒出個玻璃的。

但有一點也必須承認,年代久遠一點,中國的玻璃器具的確罕見,這主要是因為中國的古玻璃以鉛鋇為主,這種玻璃燒成溫度低,雖具有絢麗多彩、晶瑩剔透的優點,但易碎、不耐高溫、透明度差、不適應驟冷驟熱,因此在裝飾品、禮器、隨葬品中能見到,但作為生活器具用的不多。

可是隨著水上交通的日益發達,以及絲綢之路的不斷繁榮,西方的納鈣玻璃器具很快就傳入了中國。

魏太武時,大月氏 商人到山西大同來傳授燒製玻璃的技術,這是外國人來華傳授玻璃技術的最早記載。

晉時著名制丹家葛洪在《抱朴子》中也說過:“外國作水精碗,實為合五種灰以作之。”

所以說呀,一個玻璃杯,根本不用穿越,古法做出來的東西很可能比現在的還牛叉。

好像馬未都也展示過一個古代玻璃杯,據說他找玻璃廠仿製,因為工藝難度大,很多都不敢接這活,也不願費這個勁。


黑句本


玻璃杯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但是在一座來自於戰國時期的墓穴當中,卻發現一個玻璃杯。其設計造型和現在相差無幾,如果拿在手裡真沒幾個人可以發現差別。

時間回溯到1990年,來自半山鎮的陶瓷廠工人,在取陶瓷原料的時候,發現了幾個陶瓷製作的編鐘。但是他們並沒有對外聲張,而是偷偷摸摸的找人把它給處理掉。

然而天下哪有不透風的牆,他們發現陶瓷編鐘的事情被當地村民告發。當警察追回所有的文物之後,把這一情況上報給有關部門。意識到事情不簡單的考古人員,認定這裡定然有一座墓穴。

為了避免這些文物被損壞,因此立刻展開了搶救性的發掘。當考古人員來到這裡的時候,從已經出土的文物當中發現,這是一座來自戰國時期的墓穴。

更加令人高興的是,從考古發現來說,這些墓穴暫時沒有被人動過,最多也只不過是表面土層被附近陶瓷廠工人挖動。然而在挖掘到地下一米的時候,突然發現了一件亮晶晶的東西。

工作人員經過半小時的清理,終於把這個亮晶晶的東西挖了出來。當簡單清理表層土面時,竟然發現是一塊玻璃杯。其實當場就有人提出來質疑,是不是已經被盜?這隻玻璃杯是盜墓賊所用。


但是誰家盜墓帶著玻璃杯,總不能在人家墳墓裡面泡茶?更何況發現的時間是1990年,玻璃杯也不是非常普及。當時中國的生活水平,也沒有富裕到就連盜墓賊都隨身攜帶玻璃杯到底地步。

當時的考古人員一時拿不定主意,就把這件可能的“文物”送到了北京去鑑定。最後經過多名專家的“會診”,十分肯定這隻玻璃杯來自於幾千年前的戰國時期。

這隻玻璃杯杯高15.4釐米,口徑7.8釐米、底徑5.4釐米。敞口平唇,杯壁斜直呈。喇叭狀,底圓,圈足外撇。杯身通體平素簡潔,透明無紋飾,整器略帶淡琥珀色,器表經拋光處理,器中部和底部有海綿體狀自然結晶。

既然不是盜墓賊所留,有沒有可能是現代人穿越過去?其實這也只不過是當時人開了一個玩笑,考古學家很確定的表示:這隻杯子就是戰國時期所制,甚至還列出了幾點證據。

這款玻璃杯更好的叫法應該是水晶杯,因為它是由一塊完整的天然水晶製成。雖然我國水晶礦藏分佈比較少,而且品質也不高,但是不代表沒有。


而如今所使用的玻璃杯,基本上都是後期合成。很少有人會把一塊水晶打造成玻璃杯的形狀,對誰來說實在是太奢侈。然而古代貴族以奢侈品為榮,費力打造此物不是不可能,更何況還有金縷玉衣這類東西。

再者從工藝製造上面來說,也非常符合戰國時期的審美。從之前的介紹或者圖片也可以看到,早在戰國時期,我們的祖先在造物的時候,就已經充分考慮到了人體工學與美學的兼顧了。

從當時同一時期出土的其他文物當中,也大致可以看出一些端倪。雖然戰國一直以青銅器著稱,但是也來到了青銅器發展的晚期。之前大宗複雜雕刻的青銅器具開始衰落,小款器物開始興起。

就比如說這一款杯子,表面打磨得非常光滑,通體呈琥珀色,外部基本上沒有什麼裝飾。從其他處的一些文物當中也可以發現,這種小化的傾向越來越明顯。


後來的秦代高足玉杯,西漢早期玉杯,三國曹魏時期白玉杯,其實都是延續了戰國時期的玉杯發展。只是不同的是,後來杯子的材料都是選自玉質。而戰國時期恰好發現一塊大水晶,就打磨成了水晶杯。

其實最重要的還是最後一點,也就是這款杯子的工藝技術。水晶其實也是礦石的一種,在當時也是被當作與玉同等規模的存在。如果要鑑定這塊水晶杯的材藝製品是否是屬於戰國時期出品,可以查看同一時期玉製品藝術的殊同。

在同一時期的玉製品當中,可以發現當時戰國處理玉製品的工藝主要包括:弧面打磨工藝和拋光工藝。而在這塊杯子當中,也確實發現了這兩種工藝的痕跡。

其實到了戰國時期,玉製品的加工已經到了鼎盛的時段。再加上當時玉製品關鍵——砣的製作材料被加以改善。所以當時的工人可以把玉製品加工到線條幹淨利落,邊角也可以打磨得非常鋒利。


而水晶本質上屬於石英,它的硬度也只有七。儘管在玉石類製品中屬於硬度很高的存在,但是勉強加工還是可以的。只不過是可能花費的時間比較長,在工藝上面的要求不是特別高,所以完全有可能出現在戰國。

其實在比戰國更早的時期,就已經發現了水晶製品。比如說50萬年前的北京周口店人,他們就把水晶石當作自己的工具。2.8萬年前的古人類遺址,也出現過水晶製作的小石刀。

距今6000年前的古代遺址,也發現了水晶製品的裝飾物。距今5000年的紅山文化,也出土了水晶製品的諸多吊墜。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水晶製品已經非常普遍了,只是這種普遍僅限於當時的上層社會。

在其他戰國時期的墓葬群中,也出土過非常多的水晶球、水晶珠類的物品。但是如此大一塊的水晶杯,在當時考古發現中還是頭一次。然而也側面印證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水晶工藝已經非常發達了。
所以這塊玻璃杯並不是穿越過去,只是戰國時期發現了整塊的水晶,然後用當時的工藝生生的打磨了出來。


史之策


肯定不是啦,只是被子看起來像是玻璃杯而已,人家可是水晶做出來的,比玻璃值錢多了。我們一起來看看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吧:

1990年的杭州出現了一個戰國時期的墓葬,經過考古學家的初步發掘,發現這個墓葬曾經遭受過不少的破壞。自然,遭受過破壞的墓葬出現傳世國寶的幾率已經非常小。考古學家們也沒有抱著多大的希望。



經過一個多月的發掘,該地區考察的也差不多,眾人也準備結束這次考古活動。但是就在這即將結束的時候,突然在這個地方發現了一個酷似玻璃杯的物品,眾人感到非常吃驚,這難道是誰穿越到古代去了嗎?古代怎麼會出現這麼精緻的一個玻璃杯呢?

那些負責的專家立馬把這個玻璃杯放到儀器裡面進行測量,看看這個極其像玻璃杯的物品到底是由什麼物質組成的。結果令大家感到非常震驚。原來這個酷似玻璃杯的物品,是由水晶做出來的。


這個在2500年之前出現的水晶杯由一整塊水晶打磨而成,這個完成品外表光滑,手感細膩,整個杯子看起來晶瑩剔透,和由現代工藝製作而成的玻璃杯相差無幾。如此精細的手藝出現在2500年,這令我們感到無比的震驚。

這個水晶杯目前珍藏在杭州市博物館中,作為一個國寶級的藏品接受世人的觀賞。



如此重要的水晶杯在考古界是一個具有獨特地位的物件,這個小小的杯子代表的也是中國古代最高水平的工藝,同時也是我們民族的驕傲,我們文化的最好見證。

各位讀者大大,如果您願意的話能不能點開我的頭像,給我點個關注呢! 不方便的話,感謝您能點開看我的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