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夫僅3次相聚,她守活寡66年,一生無兒女,只換來丈夫鞠躬致歉

與夫僅3次相聚,她守活寡66年,一生無兒女,只換來丈夫鞠躬致歉

一提到民國,大家可能想到高舉民主與科學旗幟的“新文化運動”,可能想到十里洋場老上海,可能想到翩翩少年才子,可能想到俏麗婀娜佳人,他們都是新時期新思想的“寵兒”,可是我們也不應該忘記在新舊思潮影響下的“棄子”。

這些“棄子”是如朱安、孫荃一樣被時代被丈夫所拋棄的苦命人,今天我們想聊一聊的是結婚5天就出走,5年僅回一封信,時隔26年才歸家的郭沫若和他原配妻子張瓊華

一紙婚約

郭沫若1892年出生在四川樂山沙灣,1911年,他正在程度高等學堂分設中學讀書,這一年正是辛亥年,四川保路運動轟轟烈烈展開後不久爆發了武昌起義,大清帝國被推翻了,目睹這一切的郭沫若心潮澎湃,興奮不已。

恰在這時,他收到了一封家書,信中寫道母親給他定了婚事,家書中具體介紹了女方的一些情況,這個女孩比他大兩歲,名叫張瓊華。在信中他得知,女孩子是天足,長得漂亮並且還在讀書,這讓對婚事有些牴觸的郭沫若內心有了些許的期待。

與夫僅3次相聚,她守活寡66年,一生無兒女,只換來丈夫鞠躬致歉

轉眼到了寒假,郭沫若被父母催促著回家完成婚事,1912年農曆正月十五,郭沫若要結婚了,整個婚禮儀式完全依照舊式,婚事的大小細節全是由父母安排,郭沫若只需“演”好新郎這個角色,不知道是不是郭沫若沒有體會到準備婚禮的複雜與繁瑣,所以他後來才離開的決絕與堅定。

婚禮進入後半場,進入洞房,掀開蓋頭的剎那,郭沫若心涼了半截,失望與憤怒湧上心頭,原來信中說女孩天足,長得美,還讀書,但是現實情況是新娘是小腳,雖然長得不醜,但遠遠不到郭沫若所以為的美,讀過書的說法更是言不符實,這讓郭沫若一時之間難以接受。

面對這種情況,郭沫若不願意進洞房,拿了一本《莊子》在廂房裡度過了新婚第一夜。第二天,在父母苦苦勸說下,和妻子回門,但是又拿了一本《文選》消磨時間,正如郭沫若後來自己所說,這場婚姻對他來說簡直就是“受難記”

,越想越痛苦的郭沫若在新婚5天后就回學校了。

與夫僅3次相聚,她守活寡66年,一生無兒女,只換來丈夫鞠躬致歉

一場守候

半年後郭沫若回家,但他不願和妻子同房,寧願一人在廂房長凳上睡覺,這回連母親勸說也是無果。1913年暑假,郭沫若前往日本留學,獨守空房的張瓊華只能靠著牆上丈夫的照片偷得半點安慰。郭沫若在日本留學期間,每當有家書寄回來,張瓊華都要到婆婆屋裡,聽婆婆讀信,聽完信後,又回到自己的房間暗自落淚。

婆婆深知張瓊華的悲傷與委屈,她勸說張瓊華給兒子寫信,讓兒子接兒媳去日本,張瓊華後來託人給郭沫若寫了一封信,信中都是對郭沫若的關切,並表示女性不應該拋頭露面,惹人非議,但暗含著想去日本與郭沫若團聚,但是郭沫若並沒有單獨給張瓊華回信,只是在給弟弟的信的末尾處寫道:“八嫂來函也讀悉,願弟為我傳語,道我無暇,不能另函,也不必另函,尚望好為我侍奉父母也。

與夫僅3次相聚,她守活寡66年,一生無兒女,只換來丈夫鞠躬致歉

信中沒有對張瓊華的任何關心,只要求她好好照顧郭沫若的父母,甚至連一封信都吝嗇不給,事實上,此時的郭沫若在日本即將和日本女子佐藤富子戀愛同居。

此後多年,郭沫若沒有寫過有關張瓊華的隻言片語,更沒有回家探望過一次,一直到1939年,當時時任國民政府政治部第三廳廳長的郭沫若得知父親臥病在床的消息後,匆忙請假,決定回鄉探親。

從1913年離開沙灣到1939年回鄉,整整26年,母親已於七年前過世,八十多的老父親臥病在床,由張瓊華與四女兒照顧,郭沫若回到家鄉,收到了熱情接待,全家人也是喜氣洋洋,可對於張瓊華來說,時隔26年再次見到丈夫,內心不僅僅只有喜悅,更多的是無以言說的委屈,不管在郭沫若心中,張瓊華對於他來說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在深受封建禮教影響下的張瓊華來說,嫁給郭沫若,那郭沫若就是她一生的丈夫,獨守空房的二十多年

,她一直將苦痛埋藏於心,在家悉心孝敬公婆,操持家務,照顧幼小,贏得全家人的尊重和信賴。

與夫僅3次相聚,她守活寡66年,一生無兒女,只換來丈夫鞠躬致歉

她一直將郭沫若的照片掛在婚房的牆上,當時結婚時的傢俱都擺放的整整齊齊,擦拭的乾乾淨淨,甚至郭沫若幼年在家讀過的書、用過的文具、作業本、取得的畢業證書,一件件都被張瓊華保存的很好,郭沫若從日本寄回來的家書,哪怕上面沒有關於她的隻言片語,也被她一一珍藏著。

此次郭沫若回家,張瓊華也沒有任何閒言碎語和不滿言論,面對這一切,郭沫若內心受到極大觸動,他當著父親和家人的面,對張瓊華深深鞠了一躬,這一躬,是張瓊華滄涼一生少有的鮮豔。郭沫若在家鄉給兄弟姐妹題畫留詩的同時,也特意給張瓊華寫了兩首,這兩首詩是郭沫若與她夫妻一場,留給她唯一的紀念,也是她餘生的慰藉。

一生悲涼

沒多久,郭沫若就返回重慶了,四個月後,父親病逝,郭沫若攜帶當時的妻子於立群和剛出生沒多久的孩子,連夜回家奔喪,這次回家,於立群和孩子受到了張瓊華的熱情接待和悉心照顧,甚至將自己與郭沫若的婚房讓給於立群住,自己則另找一件小屋子住,喪事結束後,郭沫若要趕往重慶,張瓊華極力堅持要將她們送到嘉州城,目送她們乘坐飛機離去,久久沒有移動,這是張瓊華與郭沫若的最後一次見面。

與夫僅3次相聚,她守活寡66年,一生無兒女,只換來丈夫鞠躬致歉

此後多年,郭沫若沒有再回到家鄉,1963年,張瓊華去北京看望郭沫若,但是由於國事繁忙,兩人沒有見上一面,1978年,郭沫若逝世,張瓊華今生與他相見已是無望了。

1979年,四川樂山舉辦首屆郭沫若學術討論會,郭沫若的兩個女兒專程趕來參加,會後兩人特意去看望年近九十的張瓊華,望著床上頭髮斑白的孤苦老人,兩人叫了她媽媽,這也是第一次有人叫她媽媽,張瓊華的內心想必有一絲絲的幸福,1980年6月,這位一生蒼涼的老人走完了她孤獨的道路,與世長辭。

與夫僅3次相聚,她守活寡66年,一生無兒女,只換來丈夫鞠躬致歉

不可否認,張瓊華的一生是悲哀的,從1912年嫁給郭沫若到1978年郭沫若逝世,她整整守“活寡”六十六年,知道她的故事,我的感觸正如魯迅先生的那句話——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生活在那樣的年代,她沒有反抗的勇氣,也沒有掙扎的出路,這一切使得她一生的底色都是悲涼,她和魯迅的原配朱安一樣,都是那個時代封建禮教的犧牲品,令人無限唏噓。

那個時代的女性,雖然在新思想的影響下,有了覺醒,但是大多數農村傳統女性還是飽受傳統教條影響,似乎也沒有別的選擇,而那個時代的男性知識分子為了所謂的支持民主新思想,大多都選擇和傳統習俗締結的婚姻一刀兩斷,正如每個硬幣都有兩面,在那個時代,所謂美好的愛情故事,一面是才子佳人追求愛情的浪漫,一面是舊式女子遭遇拋棄的悲慘。

[1]《何處相守 何來相安》九州出版社.

[2]《沫若自傳》郭沫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