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生存法則

近日,楊紫關於流量的一番言論掛在微博熱搜榜許久。倒退回前幾天,蔡徐坤、易烊千璽、王源都相繼對捆綁在自己身上的流量標籤發表了不同見解。

無論是“流量越大、責任越大”的去貶義化、正能量榜樣論,還是與“流量”和平相處、專注打造作品的說辭,都隱隱透出一股本能的求生欲。

當然也有逆行者,黃子韜那條對不起自己的被刪微博,成為流量藝人向“流量”宣戰的導火索。

大數據時代來臨,將一切都拆解成用算法計量的標準化“產品”,數字變成了衡量質量優劣的準繩。但日漸嚴苛甚至有些異化的輿論環境,正挑戰著數據製造的“權威”。

不禁讓人思忖,娛樂圈究竟需要流量嗎?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產物,到底是一種進步還是倒退?新時代語境又能給流量賦予哪些新的含義?

流量的誕生

如果說2018年是偶像元年,那麼2014年則是流量元年。

嚴格來說,內地娛樂圈流量的發軔肇始於此時。當年暑期檔一部古裝玄幻仙俠劇《古劍奇譚》橫空出世,捧紅了劇中的李易峰、馬天宇、陳偉霆、喬振宇,曾經的無名小卒一夜成為粉圈的流量大戶,正式拉開國內流量時代的帷幕,也給原本用來描述韓國美男的“小鮮肉”這一舶來詞賦予了本土含義。

“流量”生存法則

新物種的萌生搭乘上彼時興起的互聯網浪潮,大數據被引用到娛樂圈,互聯網思維顛覆了文娛行業的遊戲規則和固有秩序。

除了土生土長的本土流量,在偶像製造大國——韓國起家因各種原因歸國的年輕人作為一股新鮮血液,也改寫了流量江山的格局。吳亦凡、鹿晗、黃子韜、張藝興的接踵回國,致使飯圈追星盛況層出不窮,也為日後粉絲打投輪博刷數據埋下伏筆。

2015年至2016年迎來流量時代的首個鼎盛期。因爆款劇《盜墓筆記》、《旋風小子》、《微微一笑很傾城》脫穎而出的楊洋,躋身“四大流量”的陣營。至此,由李易峰、吳亦凡、鹿晗、楊洋組成的初代流量形成定局。粉絲簡稱其為“牛鹿咩喋”。

“流量”生存法則

2017年,流量時代迎來拐點——李易峰向演技派轉型、吳亦凡主攻歌壇、鹿晗公佈戀情、楊洋也開始轉型。出道四年蓄勢待發的TFBOYS出征影視圈,打破了固若金湯的“四大”格局。

當年下半年,王俊凱、易烊千璽和王源的微博超話在粉絲瘋狂打call下,首度反超吳亦凡、楊洋、李易峰,僅次於鹿晗,開啟了“四大三小”的流量2.0新時代。

“流量”生存法則

從早期的PPT神獸到養成系天團,折射出國內流量製造工業的升級迭代。

爆款劇的造星效應屢次被印證,一路飆升的藝人商業價值讓利益關聯方趨之若鶩。於是一批流量藝人誕生,成為業內挖掘粉絲經濟的商品。

當這種思維模式作用在選秀綜藝上,偶像元年被創造出來了。去年從《偶像練習生》C位出道的蔡徐坤,人氣逆襲、空降各大榜單冠軍。能與之抗衡的,是同年因耽改劇《鎮魂》熱度急速躥升的朱一龍。到了今年,對手變成了“新晉頂流”肖戰、王一博和李現。

“流量”生存法則

流量明星越來越像娛樂圈生產流水線上的產品,不同的材質安上不同的出廠模式,然後面世。

流量藝人的價值,也呈現出兩番迥異景象。與那些轉瞬即逝的流量相比,一些有代表作傍身的流量,其價值具有可持續性,並不會因為時間流逝而減損半分。譬如結婚消失一年多再次復出的趙麗穎,日前得到了與高奢品牌DIOR續約的機會。

“流量”生存法則

隨著短視頻、直播等新興娛樂方式的崛起,寬廣的下沉市場也為流量孕育了肥沃的土壤,社交平臺上的網紅主播走向主流化。最近與朱一龍、周震南共同直播賣貨喜提熱搜的李佳琦,頗有向娛樂圈進軍的架勢。畢竟此前已有費啟鳴、劉宇寧等諸多網紅藉助流量轉型為藝人的案例。

多元造星渠道拓寬了流量定義的邊界,讓原本複雜的娛樂圈變得愈發混沌。

“娛樂至死”的時代產物,進步or倒退?

全民娛樂總時間被切割成碎片,每個單位時間都被數據化的產品填滿。躲在幕後的操盤手們忙著製造滿足人類馬斯洛需求的各種“糖衣炮彈”,樂此不疲。

狄更斯在《雙城記》裡寫道,「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似乎與眼下娛樂時代正在發生的一切不謀而合。互聯網這條快車道助長了大眾豐盈的精神追求,無形中落下文化斷層與思維鈍化的“病灶”。

成也流量,敗也流量。

毋庸置疑,“流量”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它讓擁有者名利雙收,甚至階層躍升;它為被焦慮裹挾的大眾營造了得以喘息的一隅;還將娛樂工業化繁為簡、給道路探索提供技術支持。

但,這支精神麻醉劑也具有強大的殺傷力。

首當其衝受影響的就是那些被貼上流量標籤的藝人。這幾年“流量即原罪”的論調甚囂塵上,一批由流量藝人參演的影視作品成為被指摘對象、接連撲街,有的甚至在官宣階段就被蓋棺定論。

作品能出圈,是流量藝人為自己正名的最大願望。可橫亙在粉絲和路人之間堅硬的壁壘難以破除。王源為證明自己的音樂才華參加了綜藝《我是唱作人》,黃子韜因真情實感做音樂,但新歌出圈之路依然艱難。

在某種意義上,人氣等同於具象的數據流量,而作品想要出圈又必須反流量。這對悖論附著於想撕掉流量標籤的藝人身上,成為他們轉型的驅動。

有人想擺脫流量桎梏,也有人毫無畏懼地扎進流量池裡。

去年偶像元年大旗飄揚,今年就有300個小哥哥扎堆選秀節目,但多數人只是在舞臺上短暫露臉便銷聲匿跡。雷聲大雨點小的陣仗,與速食時代流量們才不配位的事實有關。即便能成為幸運兒,也有可能因為一次偶像失格斷送前路。

國內的流量們,還面臨著內憂外患。限薪令的管束、限韓令的鬆綁,動盪的外部環境對流量藝人造成了衝擊。熱播高分韓劇《偶然發現的一天》男主金路雲開微博,不到一天狂吸十幾萬粉絲。“不老男神”李棟旭11月6日來京,能打的機場生圖登上熱搜。

“流量”生存法則

“流量”生存法則

前幾年,流量成為影視爆款公式中的一個固定加數,深諳其道的投機者賺得盆滿缽滿,從央視點名批評某頂流數據注水,到刷量公司掌舵者被抓,皆為相關部門對違法現象揮出的肅清重拳。與此同時,流量藝人耍大牌和天價片酬等亂象,嚴重擾亂影視行業的正常秩序。如今行業下行、資本退潮,從業者們逐漸迴歸理性。這是流量濫用“後遺症”在治療期釋放的良好信號。

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一書中早有預言,「毀掉我們的也許不是我們憎恨的東西,恰恰是我們所熱愛的東西」。

當粉絲的愛變成道德綁架的武器,會傷人傷己。飯圈大混戰、私生飯侵犯流量藝人隱私、組團接送機等極端行為導致機場等公共場所秩序陷入癱瘓,致使民航局在去年不得不發佈《關於加強粉絲接送機、跟機現象管理的通知》。

流量的“新含義”

這幾年,流量藝人被視為“公敵”的例子比比皆是,身份標籤化的利弊驗證了流量的悖論。然而新時代語境下,流量不該繼續保持貶義色彩,而應打破刻板印象重新定義,朝著更多維度去拓展和豐富其內涵。

什麼樣的流量,才是值得推崇的真流量?

前段時間微博上掀起的周杰倫和蔡徐坤的隔代流量之爭,喚醒中年粉絲的集體意識,爆肝參與了從未涉獵過的飯圈打投大戰,最後成功將周杰倫送到超話榜首。徐崢新片《我不是藥神》上映前,被網友質疑粉絲少,為何會有強大的票房號召力,引發了山爭哥哥的流量逆襲戰。

這些娛樂圈真正的KOL的擁躉者們,用行動證明了數據只是當下娛樂工業評價體系中的一個冰冷數字而已,並不能與實力掛鉤。

“流量”生存法則

要探尋廣義流量的真諦,首先要做的就是榨乾虛假的數據水分,不以“唯數據論”定英雄。

楊紫在採訪時說覺得趙薇、周迅都是流量,這種流量包含了突破數據侷限、用代表作品說話的更具普世價值的新含義,是對傳統流量概念的遞進與昇華。

換句話說,有過硬本領、國民度高的藝人,才是新時代的真流量。

從引領過時代風潮、在代際審美體系中屹立不倒的周杰倫、陳奕迅、五月天,到“叔圈101”的徐崢、吳京、黃渤、黃磊,無不是有經典作品加持且能激起社會熱議度的藝人。

“流量”生存法則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只有經過時光淬鍊和人生沉澱的前輩才符合“新流量”的界定。那些真正熱衷公益,默默無聞做善事或以身作則號召粉絲投身公益事業的藝人,將自帶的流量轉化為榜樣力量,肩負起一定的社會責任,也是值得頌揚的。

這也為依賴數據生存的流量們指明瞭一條自救之路——走出信息繭房,練就安身立命的真本事。唯有主動剝離外界給予的標籤,遵循本心專注做事,才能綻放自我光彩,也更有底氣面對洗牌加速的流量3.0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