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老照片:六朝古都南京的城市面貌


南京正在建房子的工地,監工是僧人。1871年,也就是同治皇帝統治期間,英國攝影師約翰·湯姆遜來到南京,用照相機記錄了這裡的社會面貌。就目前已公開的資料而言,湯姆遜這些作品是南京最早的影像記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南京是中國近代史開始的地方。

站在高處俯拍南京。這一年駐在南京的兩江總督是曾國藩,江蘇巡撫是張之萬。曾國藩兩度擔任兩江總督,前後相加有10年之久。他在任期間平定了天平天國,推動開展了洋務運動。可以說,曾國藩在南京傾注了心血,此地充分承載了他的為官理念和政績,他在這裡達到了功成名就的目標。

在雨花臺向聚寶門方向拍攝,可見金陵製造局廠區。湯姆遜抵達南京後,第一站便是前往金陵製造局,他將鏡頭對準了這裡的武器裝備和生產車間。

南京聚寶門外金陵製造局的廠房。1866年投產時,金陵製造局有工匠兵丁約400人。它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早的現代軍工企業之一,也是南京工業化開始的標誌。

金陵製造局生產的火炮。提到金陵製造局,就必然要提到李鴻章。1865年,李鴻章以江蘇巡撫代理兩江總督,從蘇州移駐南京,同時,他將蘇州洋炮局的設備、器材遷至南京,選址城南聚寶門外,建造了數十間廠房,更名為金陵製造局,聘用英國人馬格里為督辦,專門製造軍火。

金陵製造局的生產車間。1867年,曾國藩前往金陵製造局參觀,他讚歎道:“觀制各機器,皆火力鼓動機輪,各極工巧,其中如造洋火銅帽,鋸大木如切豆腐,二者尤為神奇。”曾國藩向來主張向西方學習,購買、仿製西方的堅船利炮。早在1860年,他就上奏朝廷說,學習外國技藝,造炮製船,可收永久之利。

金陵製造局仿製的加特林機槍。1870年前後,美國柯爾特公司向清朝出口加特林手搖機槍,金陵製造局若獲至寶,馬上對這一先進武器進行大規模仿製。加特林機槍每分鐘可射擊400發子彈,這在當時簡直難以想象。


金陵製造局內的士兵。因為金陵製造局生產的槍炮彈藥主要裝備淮軍,所以李鴻章一手把持著這裡的人事、生產、財務等重要工作。哪怕1870年北上擔任直隸總督,他毫不掩飾地直言,金陵製造局的事務“誠不敢輕以託付”。

大報恩寺的廢墟。大報恩寺位於南京聚寶門附近,毗鄰金陵製造局。大報恩寺是明成祖朱棣為紀念明太祖朱元璋和馬皇后而建,施工極其考究,金碧輝煌,規模宏大。遺憾的是,在清軍與太平軍的戰爭中,此寺被摧毀。

明孝陵內高大的石象生。清朝對明孝陵給以一定的保護和維修。不過,晚清時期國窮民弱、戰亂不斷,對明孝陵的保護名存實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