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心中的“毛吉額娘”——記青海大通縣第二完全中學教師楊毛吉

從1996年參加工作至今,青海省大通縣第二完全中學教師楊毛吉已經在教師崗位上幹了23年,也當了23年班主任。這23年裡,她教出了一批又一批優秀學生;用無私大愛為6名來自貧困家庭的學生撐起了第二個家,並把他們全部送進了大學;用一場場講座把真情大愛傳播給無數身邊人,引導他們感受愛、奉獻愛、傳遞愛……學生們常喊她“楊媽媽”“毛吉額娘”,身邊人誇她是“大好人”“實心人”,而她總是謙虛地說,自己只是一個平凡而普通的人、一名幸福又幸運的教師。

自創教學新方法

1996年7月,楊毛吉從師專畢業分配到大通縣朔北中學,剛走上工作崗位就成了50多名農村學生的班主任。

初為人師,楊毛吉一方面向老教師學習請教,另一方面自己勤奮鑽研,很快摘掉了“新手”的帽子。

“一條鞭法”是她獨創的教學考核方法。每週一早晨,她把一張精心設計的班級比拼表貼在黑板旁邊,考核內容涉及學生考勤、作業收交、英語單詞聽寫、語文課文背誦、值日情況、文明禮貌等,週末進行大總結。這些考核就像隱形的鞭子,督促學生們從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做起,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思想品德。

此外,楊毛吉以班級文化建設為抓手,自己動手繡了帶有“有志者事竟成”“拼搏”等勵志話語的十字繡掛在教室裡,鼓勵學生髮奮圖強;聘請道德模範走進課堂,用親身經歷為學生們開展勵志教育、感恩教育。

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楊毛吉的學生個個品學兼優,很多家長都希望讓自己的孩子到她的班裡;很多教師也爭相向她學習,成為她傳幫帶的對象。

“高一時老師說我們到高三會和別人不一樣,當時很不理解。現在我們真的感覺到了。”學生尚守平說。

2016年3月,大通縣教育局成立了“大通縣德育教育楊毛吉工作室”。工作室成立以來,在全縣各校營造了濃郁的德育業務研討氛圍,逐漸形成了具有大通特色的德育模式。現在,楊毛吉帶著22名教師,在全縣建立了22個“楊毛吉工作室工作站”,把全新的德育模式進一步推廣開來。

給學生撐起第二個家

相比“楊老師”,楊毛吉的學生更願意叫她“楊媽媽”“毛吉額娘”。

學生小劉的父母遠在牧區。楊毛吉讓小劉住進自己的單人宿舍,晚上輔導她寫作業,直到小劉考入中專。“小劉一直把我當成她的孃家人,經常帶著一家三口來看我,我們不是母女卻勝似母女。”楊毛吉說。

學生小王家境貧困,寒冬臘月還穿著薄薄的校服,裡面只有一件破舊的毛衣,腳上穿著露出腳趾的破球鞋,每週回家的5元錢車費都無力支付。楊毛吉看在眼裡,疼在心裡,她決定讓小王住到自己家。

小王在楊毛吉家一住就是3年。這3年裡,楊毛吉和丈夫為他洗衣做飯、買衣買鞋,生病時照顧他打針吃藥,高考前為他解壓鼓勁。2009年,小王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中國政法大學。

學生燕燕的父母遠在新疆打工。由於長期得不到父母關愛,燕燕性格越來越內向,學習成績越來越差,幾乎失去了讀書的信心。高三時,燕燕父母擔心孩子的學習,請求楊毛吉幫忙照顧女兒,就這樣,楊毛吉本不寬敞的家裡又添了一口人。

在楊毛吉無微不至的照顧和關心下,燕燕2010年高考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中北大學,她對楊毛吉說得最多的話是:“老師,您就是我媽媽。”

楊毛吉從教22年來,先後有6名像小王、燕燕一樣的學生住在她家。他們當中有遭遇家庭變故患有抑鬱症、時常想自殺的,有體弱多病又不能住校的,還有因父母離異無家可歸的……多年來,楊毛吉家那間被稱為“學生公寓”的臥室從沒閒置過,入住的6名學生先後從這裡走進大學校門。“老師,遇到您是我人生莫大的幸運。”“毛吉額娘,母親節快樂,您的兒女們在遠方牽掛著您。”每逢節日,學生們總會給楊毛吉發來消息,寄來信和賀卡,親切地稱她為“楊媽媽”“毛吉額娘”。

為社會傳遞正能量

在楊毛吉看來,立德樹人僅僅盡到一名教師的本分遠遠不夠,身為教師應該言傳身教,把更多正能量傳遞給整個社會。

楊毛吉是青海省人大代表,並擔任青海省教育廳“師德巡講團”、青海省婦聯“巾幗向黨宣講團”、青海省婦聯“家庭教育講師團”等宣講團的宣講員,還是大通縣婦聯兼職副主席。多年來,她認真履行職責,在師德師風建設、學生品德培養方面提出了很多建議;她用樸實的語言宣傳立德修身的意義,宣傳師德精神;她結合生活實例為更多家庭指明教育子女的方法;針對子女不孝敬老人、婆媳關係難處、夫妻關係緊張等現象,她大力宣講“家和百事興”“反家庭暴力”,作的報告深受廣大師生、家長和社會各界人士的歡迎。

楊毛吉的講座影響了很多人,有教師給她發信息說:“您打開了我困惑已久的心結,我找到了自己的教學方向。”聽過她宣講的一名農村婦女說:“感謝您,讓我懂得了幫助別人、快樂自己的道理。”聽過她家庭教育講座的家長說:“聽了您的課,我深刻感受到了父母的教育對孩子是多麼重要。”

楊毛吉還是大型公益活動“恆愛行動——百萬家庭親情一線牽”的忠實參與者,該活動號召人們為孤殘、留守、貧困兒童和新疆少數民族家庭兒童編織愛心毛衣。在學校擔任班主任工作、教五六個班高中歷史課的楊毛吉,不僅利用中午、晚上休息時間為貧困兒童織毛衣,還倡議學生家長利用空閒時間為貧困兒童獻一份愛心。

“要想學生喜歡你、尊敬你、以你為楷模效仿你,必須從一點一滴細微處入手,不但自己要敬德修身,而且要將良好的德行撒播到學生們心裡,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這是楊毛吉對自己的激勵,也是她教師生涯的真實寫照。(本報記者 王英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