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原來汕頭是這樣得名的

廣東省

廣東省地處中國大陸最南部,省會廣州市。因轄境春秋戰國時為百越(粵)地,故簡稱粵。秦置南海郡,部分屬桂林、象等郡。漢屬交州。三國吳分交州治廣州。唐初屬嶺南道,後分置嶺南東道。宋為廣南東路,部分屬廣南西路。元分屬江西與湖廣行省。明置廣東布政使司。清為廣東省。

廣東省轄21個地級市,62個市轄區、20個縣級市、34個縣、3個自治縣。

【廣州市】

秦置番禺縣,為南海郡治。東漢末為交州治,三國吳黃武五年(226年)析置廣州。以交州原治廣信(今封開縣)得名。元以後為廣州路、府治。1925年設廣州市,1947年為直轄市,1954年降地級市。

【越秀區】1950年設越秀區。以越秀山(一名越王山)得名。

【荔灣區】1950年設荔灣區。以荔枝灣得名。2005年芳村區併入。

【海珠區】1960年改河南區為海珠區。以珠江中之海珠石得名。據《廣東通志》:“珠江源於三江,合流於城南,中有海珠石,是謂珠江。”

【天河區】1985年設天河區。以天河體育中心得名。

【白雲區】1987年設區。以白雲山得名,峰頂常有白雲縈繞,因名白雲山。

【黃埔區】1953年設黃埔區。以黃埔村得名。2014年蘿崗區併入。

【番禺區】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置番禺縣。《讀史方輿紀要》:“以番、禺二山為名。”1992年設番禺市,2000年改番禺區。

【花都區】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置花縣,以境北花山得名。1958年改廣北縣,1959年複名花縣,1993年改設花都市,2000年改區。

【南沙區】2005年由番禺區析設南沙區。以地處廣府南端而得名。

【增城區】東漢建安六年(201年)置增城縣。《太平寰宇記》:“因增江為名。”1993年設增城市,2014年改增城區。

【從化區】明置從化縣。《讀史方輿紀要》:“弘治元年峒僚談觀福恃險為亂,討平之,三年(1490年)析置今縣。”1994年改設市,2014年改區。

【韶關市】

西漢置曲江縣。唐貞觀元年(627年)置韶州,以韶石山而得名,相傳虞舜南巡奏韶樂於此。五代南漢為韶州治,元以後為韶州路、府治。明、清時設稅關,1949年析設韶關市,1950年升地級市。

【湞江區】2004年改北江區為湞江區。以湞江得名。據《讀史方輿紀要》:“湞水出南雄府北大庾嶺,東南流,復折而西南,經府城南,又西南經始興縣西而入韶州府界。”

【武江區】1984年設武江區。以武江流經得名。《讀史方輿紀要》:“武水出湖廣臨武縣之西山,流經郴州宜章縣南而入韶州府樂昌縣境,又東南流至府城東南而合湞水,亦曰曲江,亦曰相江,亦曰始興江。”

【曲江區】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置曲江縣。以曲江得名。據《郡縣釋名》:“通志雲,韶之北利水出焉,南流注於曲江。利水即斜鬥勞水也,合湞水、武水二水抱城回曲而流,故名曲溪。”2004年改區。

【樂昌市】南朝梁置梁化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樂昌縣。以昌山得名。《讀史方輿紀要》:“昌山,縣東三里。有二石相連,上小,下大,如'昌’字。”1994年改設樂昌市。

【南雄市】北宋開寶四年(971年)改雄州為南雄州。《郡縣釋名》:“劉晟乾和四年(946年)分韶之始興、湞昌二縣置雄州,配英州也。宋為南雄州。以河北亦有雄州,因加'南’以別之也。”元升南雄路,明改南雄府,1912年改南雄縣,1996年改設南雄市。

【始興縣】三國吳置斜階縣,南朝齊改正階縣,梁改始興縣。以始興江得名。《郡縣釋名》:“縣西十里有塔嶺,始興之水出焉。”

【仁化縣】唐垂拱四年(688年)析曲江縣仁化鄉置縣。因鄉得名。

【翁源縣】南朝梁置翁源縣。據《郡縣釋名》:“《圖經》雲,昔有二仙翁遊息於此,龐眉皓髮,樵者或時見之,居民飲其水者亦多壽。故山名翁山,水名翁水,後縣亦以此水源名。”

【新豐縣】明置長寧縣。《讀史方輿紀要》:“本歸善縣及韶州府英德、翁源二縣地,在萬山中,為盜藪,隆慶三年(1569年)督臣吳桂芳奏置今縣。”1914年因同名改新豐縣。以新豐江得名。

【乳源瑤族自治縣】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置乳源縣。縣治北有鍾乳嶺,山腰巖穴中有水南流,產鍾乳,故名。1957年由曲江、乳源、樂昌三縣所屬瑤族地區合建韶邊瑤族自治縣,1963年與乳源縣合為今縣。

【深圳市】

1979年析寶安縣設深圳市,以深圳河得名。1980年設經濟特區。

【福田區】1990年設福山區。以宋代所題”湖山擁福,田地生輝”一語得名。

【羅湖區】1979年設羅湖區。以羅湖村得名。古壯侗語稱“山”為“羅”。

【南山區】1990年南頭區與蛇口管理局合為南山區。以南山村得名。

【寶安區】東晉咸和六年(331年)置寶安縣,以寶山而得名。唐改名東莞縣,明隆慶六年(1572年)析置新安縣,1914年因與河南新安縣同名復改寶安縣。1992年改置寶安區。

【龍崗區】1992年析寶安縣置龍崗區。以駐地龍崗鎮得名。

【鹽田區】1997年析羅湖區置鹽田區。以地處海邊,昔日曾造田曬鹽得名。

【珠海市】

1952年析中山縣與萬山群島等地合置漁民縣,1953年改珠海縣。以地臨珠江南望南海得名。1979年改市,1980年闢為經濟特區。

【香洲區】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設香山縣,1925年改中山縣。1953年析中山、寶安兩縣設珠海縣。1984年設香洲區。以清末歸國華僑興辦之香洲商埠得名。

【斗門區】1965年析中山、新會兩縣置斗門縣。以縣治初設於斗門鎮得名,地形如鬥,因名斗門。2001年改斗門區。

【金灣區】2001年析香洲區與原斗門縣設金灣區。以境內金海灘與海泉灣而得名。

【汕頭市】

原稱沙汕頭,因常設“汕”於韓江三角洲沙堤之上得名。清康熙八年(1669年)設汕頭汛。1930年置汕頭市,1975年升地級市。

【金平區】2003年合金園區與昇平區為金平區。取二區名一字得名。

【龍湖區】1981年設龍湖區。以境內龍湖溝得名。

【濠江區】2003年合達濠區與河浦區為濠江區。以濠江得名。

【潮陽區】東晉義熙九年(413年)置潮陽縣。《元和郡縣誌》:“以在大海之北,故曰潮陽。”唐元和十四年(819年)潮州刺史韓愈移治今址。1993年設潮陽市,2003年析設潮陽區。

【潮南區】2003年析原縣級潮陽市南境設潮南區。

【澄海區】明置澄海縣。《郡縣釋名》:“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海寇平置,取海宇澄清之義也。”1994年改設澄海市,2003年改澄海區。

廣東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原來汕頭是這樣得名的

廣東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原來汕頭是這樣得名的

廣東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原來汕頭是這樣得名的

廣東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原來汕頭是這樣得名的

【南澳縣】清雍正十年(1732年)置南澳廳,以深澳來屬,有南澳山,在海中,縣名由此。1912年設南澳縣。

【佛山市】

1925年析南海縣佛山鎮設市,1949年復置,1950年為地級市, 1975年復升地級市。因唐貞觀二年(628年)鄉人掘地得銅佛而名。

【禪城區】2002年由石灣區與城區改置禪城區。以佛山俗稱禪城得名。

【南海區】隋開皇十年(590年)置南海縣。因瀕臨南海得名。據《郡縣釋名》:“海,晦也。主引穢濁,其水黑如晦也。”1992年改設南海市,2002年改南海區。

【順德區】明景泰三年(1452年)置順德縣。《郡縣釋名》:“曰順德者,以去逆得名,取順化歸德之義也。”1992年改設順德市,2002年改區。

【三水區】明嘉靖五年(1526年)置三水縣。以地處西江、北江匯流處,城臨西江、北江與珠江而得名。1993年設三水市,2002年改三水區。

【高明區】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析高要縣置高明縣,以高明寨得名。1959年合置高鶴縣,1981年分置,1994年改設高明市,2002年改區。

【江門市】

1951年析新會縣設江門市。因蓬萊、煙墩二山夾江對峙,中通肆水,江中石龜鎖口,有如江之門戶,故名。1975年為地級市。

【蓬江區】1994年設蓬江區。以蓬江得名。

【江海區】1994年設江海區。以蓬江與外海街道各取一字得名。

【新會區】東晉末置貧允縣,為新會郡治。隋開皇九年(589年)改名新會縣。以舊為漢四會縣地得名。1992年改設新會市,2002年改新會區。

【台山市】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平定瑤民起義後置新寧縣。1914年因與湖南新寧縣同名改台山縣。以三臺山得名。1992年改設臺山市。

【開平市】明萬曆初析新興縣置開平屯,明末改為縣,析新興、新會二縣地益之。以開平屯得名。1993年改設開平市。

【鶴山市】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開平、新會兩縣置鶴山縣。以鶴山得名。1959年合置高鶴縣,1981年復分置,1993年改鶴山市。

【恩平市】三國吳置海安縣,南朝齊改齊安縣,隋復改海安縣。唐至德二年(757年)因諱安祿山之“安”而改恩平縣。以縣南恩平江而得名。北宋併入陽江縣,明覆置。1994年改設恩平市。

【湛江市】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為法國侵佔,1945年抗戰勝利後設湛江市。以椹川得名。1949年升為地級市,1975年復為地級市。

【赤坎區】1950年設赤坎區。以土色紅赤,地處丘坎,故名。

【霞山區】1984年設霞山區。以霞山村得名。

【坡頭區】1984年設坡頭區。以駐地坡頭鎮得名。

【麻章區】1994年定名為麻章區。以麻章鎮得名。

【廉江市】唐武德五年(622年)置石城縣,天寶元年(742年)改廉江縣。以廉江得名。北宋開寶五年(972年)廢,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復置。1914年因與江西石城縣同名復改廉江縣。1993年設市。

【雷州市】隋置海康縣,唐貞觀八年(634年)改東合州為雷州治此。《郡縣釋名》:“郡北有英靈岡,相傳陳大建間雷出於此。西北有雷公山,昔有雷震此山。南有擊雷山,其下擊雷之水出焉。雷州之名以此。”《蒼梧志》,雷水在雷山下,雷震而水溢,故名。《一統志》,昔被雷震而水出焉,州以是名。”明清為雷州府治。1994年改雷州市。

【吳川市】隋置吳川縣。《郡縣釋名》:“縣西一里有吳川水,源從鑑江,至化州納陵、羅諸水,至縣北二十里鋪腳村復納浮山水,流至合江渡下分為三川,旋繞於縣之南,複合為一,至限門入於海。因以吳家地為縣治,遂名。”1994年改設吳川市。

【遂溪縣】隋開皇中置鐵杷縣,唐天寶元年(742年)改遂溪縣。以遂溪得名。北宋開寶五年(972年)入海康縣,南宋紹興十九年(1149年)復置。

【徐聞縣】西漢置徐聞縣。《徐聞縣誌》:“其地迫海,濤聲震盪,曰是安得其徐徐而聞乎?此徐聞所由名也。”隋改隋康縣,唐初復改徐聞縣。

【茂名市】

晉置茂名縣。據《郡縣釋名》:“世傳邑人潘茂得仙,因以名縣。”1959年析設茂名市,以茂名水得名。1975年升地級市。

【茂南區】1985年設茂南區。以在茂名市南部得名。

【電白區】南朝梁置電白縣,故址在今高州市境。明移治今址。以地多雷電得名。2014年改電白區。

【高州市】晉置茂名縣。南朝梁大通中置高州,以高涼山得名,《郡縣釋名》:“山本名高梁,以群峰高聳,盛暑如秋,故改名高涼。郡名本此。”明、清為高州府治。1959年改高州縣,1993年改設高州市。

【化州市】南朝梁置石龍縣,宋為化州治,明初省入化州。1912年改化縣,1959年改化州縣,1994年改設化州市。以龍化江得名。

【信宜市】南朝梁置梁德縣,隋改懷德縣,唐初析置信義縣。以信義水得名。北宋太平興國元年(976)避太宗趙光義諱改信宜縣。1995年設市。

【肇慶市】

西漢置高要縣。隋為端州治,北宋升興慶軍,重和元年(1118年)又升肇慶府。意即徽宗自被封端王肇始,招來承治天下之吉慶。1949年析高要縣設肇慶市,1961年復設市,1988年升地級市。

【端州區】隋開皇九年(589年)置端州。以端水(即今西江)得名。1988年設端州區。

【鼎湖區】1988年設鼎湖區。以鼎湖山得名。

【高要區】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置高要縣。以高峽山得名。《讀史方輿紀要》:“江流至此夾束而出,一名高要峽。漢以此名縣。相傳山有靈羊,每出鳴,風雨隨至,亦名靈羊峽。'靈’一作'羚’。”1993年改設高要市,2015年改高要區。

【四會市】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置四會縣。《讀史方輿紀要》:“以縣東有古津水、湞江水,西有綏水,北有龍江,四水俱會而名。”1993年改設四會市。

【廣寧縣】明置廣寧縣。據《讀史方輿紀要》:“本四會縣地,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平大羅山賊,因析置廣寧縣。”取“地廣而永寧”之義。

【懷集縣】東晉置懷遠縣,南朝宋元嘉十三年(436年)改懷集縣。縣以水名。《郡縣釋名》:“懷溪水合馬寧、花兜、西廟、宿泊、下朗、佛燈、甘洞、桃花、多羅、瀛古諸水,流經廣東四會縣入南海。”1952年由廣西劃歸廣東省。

【封開縣】南朝宋元嘉中置開建縣。隋開皇末置封川縣。據《郡縣釋名》:“一雲邑西一里封溪之水出焉,源出賀縣,經開建縣合三江口入於江。”1952年合封川、開建兩縣置封開縣。取兩縣首字得名。

【德慶縣】西漢置端溪縣,南宋為德慶府治。據《讀史方輿紀要》:“紹興初升為德慶府,以高宗潛邸也。”明降府為州,省縣入州。1912年改德慶縣。

【惠州市】

五代南漢乾亨初置禎州,北宋天禧四年(1020年)避太子趙禎諱改惠州。1912年改惠陽縣,1964年設惠州市,1988年升地級市。

【惠城區】1988年改原縣級惠州市為惠城區。以轄境為惠州老城區得名。

【惠陽區】西晉太和初置欣樂縣,南朝陳禎明初改歸善縣,1912年改惠陽縣,以古屬惠州地臨南海得名。1994年改設惠陽市,2003年改惠陽區。

【博羅縣】秦置傅羅縣。傅者,附著也,以羅浮山得名。《讀史方輿紀要》:“一名博羅山,俗傳堯時浮山自會稽浮海而至,傅於羅山雲。”晉訛為博羅縣。

【惠東縣】1949年析惠陽縣東境置惠東縣,故名。後撤,1965年復置。

【龍門縣】明弘治六年(1493年)析增城、博羅二縣置龍門縣。以龍門水得名。

【梅州市】

南齊置程鄉縣。北宋開寶四年(971年)置梅州,以梅江得名,地多梅花。宋元為梅州治,清升縣為嘉應州。1912年改梅縣,1979年析設梅州市,1983年與梅縣合稱梅縣市,1988年分設地級市。

【梅江區】1988年設梅江區。以梅江貫穿境內得名。

【梅縣區】南朝齊置程鄉縣,《郡縣釋名》:“以程旼行誼化於一鄉,故縣名程鄉,水名程江,如嚴州、袁州、任丘、清豐、烏程、茂名之類是也。”1912年改梅縣,1983年併入梅縣市,1988復設縣,2013年改梅縣區。以梅江為名。

【興寧市】東晉咸和六年(331年)置興寧縣,以興寧江得名。1994年改設市。

【大埔縣】明置大埔縣。《郡縣釋名》:“明嘉靖五年(1526年)置縣,治在大埔村也。”又民國《大埔縣誌》:“蓋俗呼有水宜稻者曰田,平曠高原僅宜果蓏蔬麻者曰埔。……自茶山之麓,彌望平原,無慮數十百頃地,總呼曰埔。埔固塊莽矣哉。大埔之名,俗所由稱也。”

【豐順縣】清乾隆三年(1738年)改海陽縣豐順鎮為縣。縣因鎮名,取意吉祥。

【五華縣】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置長樂縣,1914年因與福建長樂縣同名改五華縣。以五華山得名。

【平遠縣】明置平遠縣。據《讀史方輿紀要》:“嘉靖三十八年以險僻多盜,設通判駐守。四十一年(1562年)析福建武平、上杭、江西安遠、惠州府興寧四縣地置縣,以接壤於武平、安遠,因名。”

【蕉嶺縣】明祟禎六年(1633年)置鎮平縣,1914年因與河南省鎮平縣同名改蕉嶺縣。以境內蕉嶺得名。

【汕尾市】

1988年析海豐縣汕尾鎮設地級汕尾市。因汕尾港得名。

【城 區】1988年設城區。

【陸豐市】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海豐縣置陸豐縣。乾隆《陸豐縣誌》:“(縣)去古陸安故壤三十里,去海豐縣七十里,乃撮舉'陸豐’以名之,謂不忘其舊也。”1995年改陸豐市。

【海豐縣】東晉咸和六年(331年)析博羅縣置海豐縣。取“南海物豐”之義。

【陸河縣】1988年析陸豐縣置陸河縣。取陸豐及駐地河田鎮首字得名。

【河源市】

南朝齊永明元年(483年)置河源縣。《讀史方輿紀要》:“以縣東北有三河之源而名。”1988年改設地級河源市。

【源城區】1988年設地級市,因改河源縣為源城區。

【紫金縣】明隆慶三年(1569年)置永安縣,1914年因與福建永安縣同名改紫金縣。以紫金山得名,山在縣治東,城跨其上。

【龍川縣】秦置龍川縣。據《讀史方輿紀要》:“龍穴山在縣城北。《郡國志》:'山有穴潛通海,縣以此名。即東江之源也。’”

【連平縣】明末置連平縣。《今縣釋名》:“東北有九連山,環通九縣,故名九連。明隆慶以後,渠賊陳闊口、巢五虎等盤踞其間,官軍討之,累年始平,崇禎六年(1633年)置縣,以九連克平為名。”又《讀史方輿紀要》:“東連龍川、河源,南連博羅、增城、龍門、從化,西連乳源、翁源,北連贛州龍南,凡九縣界,因謂之九連山。”

【和平縣】明置和平縣。《讀史方輿紀要》:“本龍川縣和平峒地,山林深險,盜賊盤據,正德十三年(1518年)撫臣王守仁奏置今縣。”

【東源縣】1993年改郊區為東源縣。以位於河源市地域東部得名。

【陽江市】

隋大業二年(606年)置陽江縣。《太平寰宇記》:“因邑界漠陽江為名。”清升直隸廳,1912年復改陽江縣,1988年設地級市。

【江城區】1988年設地級陽江市,以陽江縣析置江城區。

【陽東區】1991年析陽江縣東境置陽東縣,故名。2014年改陽東區。

【陽春市】南朝梁置陽春縣。《郡縣釋名》:“曰陽春者,其地陽和,四時如春也。或曰縣羅鳳水、雲浮水、博麻水、輪水俱流入漠陽江。陽春、陽江俱以江名。”1994年設陽春市。

【陽西縣】1988年析陽江縣西境置陽西縣。以在漠陽江之西得名。

【清遠市】

南朝梁置清遠縣。取“清明廣遠”之義。1988年設地級清遠市。

【清城區】1988年設區。以轄境為清遠老城得名。

【清新區】1992年以清遠市郊區新設縣,故名清新縣。2012年改區。

【英德市】西漢置湞陽縣,五代南漢置英州治此,以英山得名。南宋慶元初以寧宗潛邸升英德府,元省縣入英德州,明降英德縣。1994年改設英德市。

【連州市】隋置連州。《太平寰宇記》:“以郡南有黃蓮嶺為名。”明省州治桂陽縣入連州。1912年改連縣,1994年設連州市。

【佛岡縣】清置佛岡廳,1914年改縣。以觀音山得名。據《嘉慶一統志》:“觀音山東廳北三十里……高出諸山,石室虛敞,中有天成佛像。”

【陽山縣】西漢置陽山縣。《太平寰宇記》:“《史記》雲,尉佗移檄陽山關,曰:'盜兵且至,急絕道,聚兵自守’。今縣北當騎田嶺路,秦於此立關,漢破南越以為縣。”《郡縣釋名》:“縣西南十里曰陽巖山,兩峰上聳,日出光照,故云陽山。縣以此名。”

【連南瑤族自治縣】1946年析連縣與連山縣設連南縣,以在連縣之南得名。1953年建自治區,1955年改自治縣。

【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隋置連山縣。據《太平寰宇記》:“梁武帝分桂陽縣西北置廣惠縣,隋開皇十年(591年)改為廣澤,仁壽元年(601年)以太子諱改為連山縣。邑界少有平陸,乃以連山為名。”清設連山直隸廳。1912年復改連山縣,1962年建僮族瑤族自治縣,1965年改今縣。

【東莞市】

東晉置寶安縣,唐至德二年(757年)諱安祿山之名改東莞縣。以處廣州之東且盛產莞草得名。1985年改設市,1988年升地級市。

【中山市】

南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置香山縣。以香山得名。《香山縣誌》:

“東莞縣香山在縣南隔海三百里。地產沉香,香聞十里。”1928年為紀念孫中山改中山縣,1983年改中山市,1988年升地級市。

【潮州市】

東晉置海陽縣。隋開皇十一年(591年)置潮州。據《元和郡縣誌》:“以潮流往復,因以為名。”歷為潮州州、路、府治。1914年改潮安縣,1953年析設地級潮州市,1991年復為地級市。

【湘橋區】1991年改原縣級潮州市為湘橋區。以四大古橋之一湘子橋得名。

【潮安區】東晉咸和六年(331年)置海陽縣,歷為潮州治。1912年廢府存縣,1914年因與山東海陽縣同名改名潮安縣。取“潮州安寧”之意。1983年併入潮州市,1991年復置縣,2013年改設潮安區。

【饒平縣】明置饒平縣。《郡縣釋名》:“國朝成化十四年(1478年)都御史吳琛、朱英以饒界於江漳,地遠民頑,請析海陽八縣地置縣於三饒。三饒者,上饒、中饒、下饒。今縣治在下饒也,曰三饒太平矣。”

【揭陽市】

秦置揭陽縣,以在揭嶺之陽得名。東晉省,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復置,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廢,尋復置。1991年設揭陽市。

【榕城區】1991年設區。以揭陽又稱榕城得名。

【揭東區】秦置揭陽縣。《郡縣釋名》:“秦使尉佗將謫徙民五十萬人戍五嶺,與越雜處。五嶺者,大庾、始安、臨賀、桂陽、揭陽也。”1991年析揭陽縣置揭東縣。以在揭陽之東得名。2012年改設揭東區。

【普寧市】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析潮陽縣地置普寧縣。據《郡縣釋名》:“普遍寧謐之義也。”1993年改設普寧市。

【揭西縣】1965年析揭陽、陸豐兩縣置揭西縣。以在揭陽縣之西而得名。

【惠來縣】明置惠來縣。《郡縣釋名》:“舊為潮陽、海豐之界,民依險阻多逋負,國朝弘治末流賊劫掠益甚。正德七年(1512年)御史熊蘭奏增縣治,嘉靖十三年(1534年)析潮海四都、海豐一都置今縣,以治近惠州,故曰惠來。一雲治在惠來都也。”

【雲浮市】

明萬曆五年(1577年)置東安縣,1914年因與湖南東安縣同名改雲浮縣。以雲浮山得名。1992年改雲浮市,1994年升地級市。

【云城區】明置東安縣,1914年改雲浮縣。以雲浮山得名。《讀史方輿紀要》:“高五十丈,週四十里,危峰突起,峰頂常有白雲。”1992年改雲浮市,1994年改云城區。以原雲浮縣駐地雲城鎮得名。

【雲安區】1996年析雲浮市置雲安縣,取義“雲浮安定”。2014年改設區。

【羅定市】明置羅定州。《郡縣釋名》:“本羅旁山。國初為瀧水縣治,屬德慶州,為猺人所據,莽為盜藪。明萬曆五年(1577年)興師二十萬芟夷之,因以瀧水縣升為州,設有道,將曰羅定,昭平定羅旁之勳也。”1912年改羅定縣。1993年改設羅定市。

【新興縣】東晉永和七年(351年)析置新興縣。《郡縣釋名》:“西南三十里有新寧山,山勢高聳,為一方之鎮。府南六里有新江,源出新興縣亂山,北流入大江。”

【鬱南縣】明萬曆五年(1577年)置西寧縣,1914年因與甘肅西寧縣同名改鬱南縣。以在鬱江(又稱西江)之南得名。

來源丨旅遊地理

聲明丨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