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火春風斗古城》誕生記

《野火春風斗古城》誕生記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前夕,中央宣傳部組織的主題出版活動評選出了70年來70部優秀長篇小說。《風雲初記》《保衛延安》《林海雪原》《紅巖》等一批紅色經典作品赫然在列,李英儒創作的《野火春風斗古城》也名列其中。

  第一次讀《野火春風斗古城》時,我正在讀小學,一天中午,我發現同學們正爭相閱讀一本小人書,好不容易輪到我,自己一下便被書中的情節所吸引,一口氣讀完,只覺酣暢淋漓。

  後來,《野火春風斗古城》被搬上銀幕,得知鄰村要放映這部電影時,我和小夥伴們跑了好幾里路前去觀看,那次的觀影經歷也令我終生難忘:打穀場上掛起的屏幕前後兩面,周圍擠滿了觀眾,人們隨著劇情時而感嘆,時而驚呼,時而落淚,時而鼓掌……王心剛飾演的楊曉冬和王曉棠飾演的金環、銀環,一時間成為人們熱議和追捧的偶像。

  李英儒的革命歲月

  《野火春風斗古城》是一部典型的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作品。它如同一棵參天大樹,深深紮根於生活的沃土之中。正如作者所說,如果沒有那段革命經歷,是寫不出這樣的作品來的。

  這裡,我們就要談起李英儒的革命經歷。1937年春天,他以河北省高級中學會考第1名的成績,被保送到燕京大學讀書。七七事變後,當他揹著行裝風塵僕僕趕到學校時,這裡已經人去樓空。原來,由於日寇的入侵,北京城裡人心惶惶,偌大的京城,已“容不下一張學生的課桌”了。燕京大學的學生們有的南下去做抗日宣傳,有的乾脆打好鋪蓋回了鄉。李英儒見此情狀,只好也回到了家鄉。1938年春,他參加了八路軍游擊隊,游擊隊辦了一份《火星報》,領導見他有文學功底,便安排他去當記者和編輯。後來,由於新聞敏感度強、工作成績出色,李英儒被提拔為主編。不久,黨組織找到他,傳達了上級派他回家鄉河北省清苑縣組織抗日武裝的通知。

  那個時候,冀中大平原上拉起了很多打著抗日旗號的隊伍,隊伍林立,司令自然也多如牛毛。回到家鄉的李英儒很快組織起一支游擊隊,這支隊伍後來成為晉察冀軍區北上抗日先遣支隊獨立團,是一支正宗的八路軍抗日隊伍。在與日、偽軍的殊死搏鬥中,李英儒由一介書生成長為抗日獨立團的團長。

  1942年,日寇對冀中抗日根據地進行瘋狂的“五一大掃蕩”,抗戰環境變得極其嚴酷,活躍在這一帶的抗日武裝力量受到重創,獨立團也傷亡慘重。為了堅持敵後游擊戰爭,冀中區黨委計劃派遣得力幹部,深入敵人心臟,開展情報工作,以贏得戰事主動。區黨委領導最後選定了李英儒,決定派遣他潛入平漢線上的重鎮——河北省省城保定,並開闢一條由冀中通往山區也就是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晉綏抗日根據地的秘密交通線。那時的平漢鐵路已被日軍嚴密封鎖,要穿過平漢線就要冒著生命危險,不少人為此血灑戰場……領導對他說:“抗戰初期你就是我們八路軍獨立團的團長了,有打仗的經驗,又有文化。你在保定上過學,對那裡也比較熟悉,有一定的人際關係,相信你能夠完成這項艱鉅的任務。到了那裡,要做到隨機應變、險中求勝……”

  這對於李英儒來說,是一項十分陌生又非常特殊的任務。地下工作的危險程度,他當然清楚,但他二話沒說就接受了組織的安排,並動員妻子張淑文和他一起去保定“謀職”。說來的確傳奇,為了儘早進入保定開展工作,組織上還沒來得及給他弄到一張“合法”證件,只是從敵佔區找來一份沒有相片的證明信。這份證明經過處理,填上了李英儒的名字,並加蓋了手印。就這樣,憑著一張偽造的證明信,李英儒“混”進了保定城,又通過一家糧店的老闆(地下黨員)聯繫上了偽河北省公署的經理科科長,很快,他便在經理科謀到了一份職員的工作。從此,李英儒開始了“戰鬥在敵人心臟”的地下工作生涯。

  不久,李英儒千方百計弄到一批保定城內敵人動向的情報,並通過妻子張淑文成功轉送了出去,給城外的同志提供了極具價值的信息。他們的家逐漸成為八路軍的秘密交通站,李英儒也被任命為保定工作站站長兼黨支部書記。

  一段時間後,李英儒開始以保定師範國文教員的公開身份為掩護,與保定城裡各方人士交遊,慢慢建立起一個人際關係網絡,完成了打通秘密交通線的任務,這對冀中區軍民粉碎敵人的封鎖起到了重要作用。交通站的同志還冒著生命危險,設法給城外的同志購買及運送急需的藥品和槍支彈藥,妻子張淑文也成為名副其實的交通員。

  隨著抗日戰爭形勢的變化,李英儒又把重點轉移到瓦解偽軍的工作上,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地爭取有良知、不想當漢奸的人為我們工作,最後成功策動守城部隊的一個警衛連舉行起義,投入到革命陣營中。

  抗日戰爭勝利後,晉察冀中央局成立平漢線工作委員會,李英儒在其中負責北平、保定、石家莊等平漢線沿線城市的敵軍工作。在解放保定、天津和北平的戰役中,李英儒始終戰鬥在敵工工作第一線,特別是在爭取傅作義起義時,他駐紮在十渡,利用敵新二軍中的內線,與新二軍軍長李士林多次接頭,促使他帶頭把隊伍拉出城外,接受我軍改編,為北平的和平解放作出重大貢獻。

  幾易其稿塑人物

  隨著共和國的誕生,我國很快進入了和平建設時期。耳畔沒有了槍炮聲,夜深人靜時,李英儒總是回憶起那槍林彈雨的崢嶸歲月。在保定城內見到的人以及發生在他們身上的傳奇故事,不停地出現在他的腦海中,讓他產生了難以抑制的創作衝動。他對妻子說,一定要把艱苦的日子裡的人和事,要把那些犧牲的英雄寫出來!這種創作衝動,促使他一鼓作氣寫出了長篇小說《戰鬥在滹沱河上》。小說一經發表便廣受好評,這對李英儒來說是鼓舞,也是鞭策。

  “最想寫的,還是自己和戰友們在保定城開展地下鬥爭的經歷。”於是,李英儒開始構思創作長篇小說《野火春風斗古城》。

  生活是創作的源泉。李英儒在談及這部小說的創作經過時曾說,由於比較熟悉這段歷史,他一直想把內線鬥爭的人物和事件全面地記錄下來,想到黨的內線工作是一條隱蔽戰線,多少人曾在這條戰線上流血犧牲,所以,他一度想把小說命名為《另一條戰線》。“我有意識地想表現黨在這一戰線上的勝利。我以野火比作敵人的兇焰,以春風比作黨的力量,任你敵人的兇焰再高,也燒不盡中國人民革命的有生力量,經過黨的春風化雨,終究會取得鬥爭的勝利,被蹂躪的中國大地,終將雲散煙消,晴空萬里,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由於有著深厚的生活積累,李英儒的寫作可謂胸有成竹、一氣呵成。他把自己做地下工作的傳奇經歷寫在了男主人公楊曉冬身上,把妻子張淑文做交通員時的一些故事寫在了女主人公銀環身上,把策反偽軍的經歷用在了關敬陶身上……

  我們常說,小說創作要形象思維,而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李英儒等經過革命戰爭考驗的作家,雖然都有著豐富的生活積累,但是如果僅僅把他們自身的戰鬥經歷原原本本表述出來,那麼還只屬於回憶錄性質的文字,要創作成小說、塑造好人物,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李英儒在談到《野火春風斗古城》幾易其稿時說,寫楊曉冬的母親這個人物時,他想到了自己的母親。自他離開家鄉參加革命以後,母親也在抗日戰爭中英勇殉國,小說的許多細節,都真實發生在母親身上。為了寫好楊母這個角色,他還研究了一些中外文學作品中母親的形象,把她們做了分析比較,受到不少啟發。但李英儒仍然覺得學習別人只是換一種思路,最重要的還是依據現實生活進行創造,於是他又在自己母親的基礎上回憶想象了很多農村母親的形象,比如回民支隊馬本齋的母親馬老太太,以及冀中“五一大掃蕩”前後掩護過他的幾位房東老大娘。

  在修改過程中,李英儒還把自己手邊保存的四輯《冀中一日》拿來重讀了一遍。這是冀中區軍民反“掃蕩”結束以後,為記錄與日寇殊死搏鬥的經歷開展的一次徵文活動。在這些徵文中,有不少英雄母親的感人故事,李英儒仔細翻閱,以求找尋人物靈感和寫作素材。就這樣反覆琢磨、精雕細琢,楊老太太這樣一個獻身革命的偉大母親形象才高高樹立起來。正如魯迅先生所說:“人物的模特兒也一樣,沒有專用過一個人,往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角色。”這個過程就是我們說的人物典型化的過程。

《野火春風斗古城》誕生記

  電影《野火春風斗古城》劇照

  搬上銀幕的前前後後

  由於是業餘創作,《野火春風斗古城》從1955年動筆,一直寫到了1958年的夏天,其間幾經刪改重寫,原擬20萬字的小說,脫稿時已成為34萬字的大部頭。1958年6月,這部作品在上海的《收穫》雜誌首次發表,同年11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作品問世以後,立即引起轟動,一時間洛陽紙貴,人們爭相購買閱讀。主流媒體發表了大量評論文章,可謂好評如潮:這部作品題材新穎,情節曲折,引人入勝,人物飽滿,鮮活生動,簡潔有力,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優秀的長篇小說之一。葉聖陶先生一口氣讀完了此書,稱讚其為一部激動人心的優秀作品。

  這本書很快引起了電影界的關注,先後有北京電影製片廠、八一電影製片廠與李英儒聯繫,希望能將小說搬上銀幕。最後,在軍委總政治部的協調下,決定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承擔這部電影的拍攝任務,並由李英儒、李天、嚴寄洲三人共同完成電影劇本的創作。小說與電影是不同的藝術形式,劇本的創作十分不易。他們三人先是在八一廠、後又“轉戰”西山八大處,對劇本反覆修改、精益求精,前前後後寫了近3年時間,直到1962年10月才在八大處長安寺定稿。

  導演嚴寄洲選定八一電影製片廠的演員王心剛飾演楊曉冬,王曉棠一人分飾兩角出演諜報雙姝金環、銀環。王心剛倒是痛快答應了,王曉棠卻沒有馬上表態。回憶這件事時,王曉棠曾經說過:“當時我有猶豫,說實話內心很想演,但因為這部小說太火了,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金環和銀環,我怕演不好。”經過深思熟慮,王曉棠還是捨不得放棄如此有挑戰性又如此有魅力的角色,欣然出演。

  電影主角確定人選之後,劇組開始了“二次創作”。當時影片最大的難點是如何表現男女主人公的愛情。在談愛色變的年代,處理好他們的愛情關係的確不容易。經過反覆商量,便有了那一段名垂影史的表演——楊曉冬母親被捕後,通過銀環將留給兒媳的戒指轉交給兒子。後來,一對相愛的年輕人在古城外道別,楊曉冬對銀環說:“好,走了,這兒的工作就全交給你了。”說完將一個布包塞給銀環,銀環展開一看裡面是那枚戒指,頃刻,愛情的甜蜜在她心頭盪漾開來。遠望,楊曉冬的身影越走越遠,銀環的眼神卻愈發明亮……從此,王心剛和王曉棠被公認為“最佳銀幕情侶”,成為幾代中國觀眾心中的偶像。

  後來,《野火春風斗古城》又被改編為同名歌劇,久演不衰。1995年,北京電視藝術中心還拍攝了11集同名電視連續劇,此劇一經播出,又燃起了一股“隱蔽戰線熱”。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重讀《野火春風斗古城》,依然能夠感受到它的溫度,感受到這部紅色經典永恆的藝術魅力。

(來源:2019年第11期《黨建》雜誌,原文標題:革命者鬥爭經歷的生動寫真——長篇小說《野火春風斗古城》創作故事,作者:董保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