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長賦:農業品牌大有可為,重點要在這些方面發力

11 月 15 日,第十七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開幕式暨中國農業品牌建設高峰論壇在南昌成功舉辦,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在會上作主旨講話。

韓長賦:農業品牌大有可為,重點要在這些方面發力

以下是韓長賦的講話實錄:

尊敬的紀堯姆部長、易煉紅省長,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大家下午好!

金秋時節,層林盡染。在這個豐收的季節,很高興與新老朋友相聚在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古城南昌,隆重舉辦第十七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和中國農業品牌建設高峰論壇,共享豐收喜悅,共話品牌建設,共促交流合作。在此,我謹代表中國農業農村部,向出席本屆農交會和論壇的各位嘉賓表示誠摯歡迎!

本屆農交會,適逢新中國成立 70 週年,也是實行市場化辦展的第一年。我們將今年展會主題確定為“禮讚七十華誕,做強農業品牌,助力鄉村振興”,就是要以市場化、品牌化、信息化為引導,打造新時代中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平臺新名片。

新中國成立 70 年來,改革開放 40 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實現歷史性變革。新世紀以來糧食生產實現創紀錄的“十六連豐”,今年糧食豐收已成定局,糧食產量預計再次超過 6.5 億噸,連續 5 年站穩新臺階,人均佔有糧食 470 多公斤,超過了國際公認的 400 公斤安全線,肉蛋菜果魚茶等產量穩居世界第一,“油瓶子”“菜籃子”“果盤子”供應充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主要靠政策、靠科技、靠投入,主要依靠自己力量端穩了近 14 億中國人的飯碗,創造了世界農業發展史上的奇蹟。

這其中一條重要經驗就是,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實行家庭承包經營,放開農產品購銷,放活農村勞動力,激活主體、激活市場、激活要素,極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現在農業市場主體日益多元化,市場體系和流通設施不斷完善,產地與銷地的聯繫越來越緊密,可以說是“地不分南北、時不分四季”,老百姓想吃啥就有啥。在這個過程中,中國農業的國際化程度也大幅提高,去年農產品貿易總額達到 2178.8 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二大農產品貿易國。中國堅持對外開放和貿易自由化,歡迎國外優質農產品出口到中國,豐富中國人的餐桌!

農產品供給數量問題基本解決後,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問題又凸顯了出來。適應全面小康新要求,人民群眾不僅要吃飽吃好,還要吃得安全營養健康,對優質綠色品牌農產品和農業多功能性的需求越來越迫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放在突出位置,走質量興農之路;狠抓品牌創建,打造高品質、有口碑的農業“金字招牌”。李克強總理指出,要引導農業加快向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我們正按照農業高質量發展要求,大力唱響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主旋律,持續推進農業市場化,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發揮市場需求導航燈作用,提高農業供給體系適應供求變化和消費升級需要的及時性、有效性,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

農業品牌建設是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抓手。現代市場經濟,品牌意味著品質的保障和信譽的凝結,是市場主體和區域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世界農業強國也大都是農業品牌強國。近年來,我們堅持把品牌建設擺上重要位置,大力實施品牌強農戰略,取得了積極成效。初步構建起農業品牌政策體系。出臺品牌培育計劃,實施品牌提升行動,建立中國農業品牌目錄制度,營造了品牌建設良好環境。培育了一批知名農業品牌。累計創建認定綠色有機和地理標識農產品 4.3 萬個,打造了一大批叫得響的產品品牌,形成了西湖龍井、沁州黃小米、榮昌豬、贛南臍橙等特色地域名片。擦亮了中國農業“金字招牌”。品牌化帶動了農業生產標準化,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連續 5 年保持在 96% 以上,今年前三季度達到 97.3%,更多綠色優質農產品受到國內外消費者的青睞,去年農產品網絡銷售額達到 3400 億。可以說,中國農業品牌正駛入快速健康發展“快車道”,有力提升了中國農業市場競爭力,成為中國現代農業發展的一道靚麗風景。

但也要看到,我國農業品牌建設仍處於起步階段,還有不少短板。農業生產標準化水平還不高,農產品分等分級、包裝營銷不夠;鮮活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尚不完善,農產品流通效率不高、成本很高,不少好東西產得出,但運不走、賣不掉、賣不上價;部分地方發展品牌急功近利,有些區域公用品牌特色不鮮明、優勢不明顯,還缺乏有世界影響力的知名品牌。這些問題我們將高度重視,逐步推動解決。

中央高度重視農業品牌建設,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和近幾年中央 1 號文件,都對推進農業品牌化提出了明確要求。我們將堅持以品牌建設為引領,將其貫穿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過程、各環節,打通農業生產、加工、流通、銷售全產業鏈,向品牌要市場、要質量、要效益。重點在以下幾方面發力。

一是堅持品牌引領,調優產業結構。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往深裡做、往細裡做,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產品結構,推進品種品質細分,做強做大品牌農產品。做足“特”字文章,大力發展一村一品,支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因地制宜建設一批特色化品牌,讓品牌成為優質農產品和區域特色產業的代表性符號。

二是強化品牌驅動,做優產品品質。堅持以品牌建設促進農產品品質提升,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加大質量安全管控力度,加強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產品分揀分級、預冷保鮮、倉儲物流等處理能力,增加綠色優質、營養健康農產品供給。

三是弘揚品牌文化,提升綜合效益。早在公元 5 世紀,蘇杭絲綢、雲南普洱茶等品牌農產品就通過絲綢之路、茶馬古道流傳到世界各地,成為中國文化的載體。我們將傳承中華農耕文化,運用傳統工藝、創意設計、農事體驗等多種方式,促進農業產業與重要文化遺產、民間技藝、鄉風民俗等融合發展,提升農業品牌的文化價值。

四是突出品牌效應,建設數字鄉村。實施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發展農村電商,更多運用信息化手段,用品牌將企業、新型經營主體、行業協會和眾多中小農戶連在一起,線上線下融合發展,讓更多“小而美”“小而特”的品牌農產品行銷全國、走向世界。

農業品牌建設是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生產全過程、產業各環節和廣大市場主體,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共同支持、共同行動。

希望各地政府努力營造品牌發展環境,做好農業品牌的培育者。把農業品牌建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加大政策支持,強化監管保護,構建公平公正、法制健全、自由競爭的品牌發展環境,帶動更多市場主體參與農業品牌建設。

希望市場主體強化品牌意識,做好農業品牌的建設者。各位企業家要樹立品牌意識,強化品牌責任,真正把品牌建設作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尊重品牌,建設品牌,保護品牌,讓更多中國農業品牌走向世界。

希望新聞媒體加強宣傳推廣,做好農業品牌的傳播者。歡迎媒體朋友們多到農業一線走一走看一看,瞭解農業產業,宣傳推介好產品好典型,讓品牌深入人心,共同講好中國品牌故事,樹立中國品牌良好形象。同時,也加強監督,確保品牌質量。

希望各國朋友加強國際合作,做好農業品牌的交流者。中國農業已與世界農業緊密融為一體,剛剛結束的第二屆進博會上,更多國外農產品走上了中國百姓的餐桌。這次農交會,歡迎各國來賓盡情品嚐中華美食,把中國農業品牌介紹給更多的朋友。

藉此機會,我再講講大家都很關心的生豬問題。這是當前中國農產品市場最突出的問題。今年以來,受豬週期下行、非洲豬瘟疫情衝擊、地方環保禁限養等因素疊加影響,生豬和能繁母豬存欄出現較大幅度下滑,生豬和豬肉價格大幅度上漲。黨中央、國務院對此高度重視,農業農村部會同 7 部門出臺穩定生豬生產的一攬子扶持政策,包括取消超範圍劃定禁養區、加大養殖用地保障、豬肉運輸綠色通道和財政金融支持等 17 條。這一套政策組合拳,有力提振了市場信心,近期養殖場戶補欄增養積極性明顯提升。10 月份全國能繁母豬存欄環比已經止跌回升,生豬存欄環比降幅明顯收窄,進入 11 月以來生豬和豬肉價格開始回落,今年禽肉、牛羊肉產量也都有不小增長,肉品市場供應總體有保障。未來隨著扶持政策進一步落實落地,市場行情有力拉動,生豬生產一定會逐步恢復。

鄉村振興天地廣闊,農業品牌大有可為!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全面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推進中國農業品牌建設,促進農業經貿合作和文化交流,為實現全面小康、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最後,感謝江西省和南昌市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為舉辦此次農交會和品牌論壇提供的大力支持!感謝參展參會各方的辛勤付出!

預祝本屆農交會和品牌建設高峰論壇取得圓滿成功!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