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手撕鬼子”的王新军,这次和妻子秦海璐拍了部抗战正剧《河山》

王新军演艺生涯的前半段几乎都被军人形象填充,然而讽刺的是,其中最“著名”的却是抗战武侠剧《抗日奇侠》里“手撕鬼子”的王牧风,这部剧曾被网友用来鬼畜、恶搞,将之封为“抗战神剧鼻祖”,王新军也被“株连”为“抗战神剧”之“本神”。

之后,王新军沉寂了很久,既是与秦海璐结婚生子体验家庭生活的幸福,也是自我沉淀转换跑道。如今,由王新军执导并主演的抗战剧《河山》登陆北京卫视,他悄然从演员转型为导演,历经5年打磨,6个多月的拍摄,跋涉近4000公里,动用群众演员近4万人,他对《河山》寄予了重新定义抗战剧的厚望。

当年“手撕鬼子”的王新军,这次和妻子秦海璐拍了部抗战正剧《河山》

正面回应“本神”称号

与剧中操着一口西北方言、说话做事都不太讲究的战士形象大不相同,和记者聊天时的王新军更像是个儒雅又健谈的老朋友。当聊起“抗战神剧”之“本神”这个意料之外的称号时,他先是开怀一笑,“感谢大家给我这么高的荣誉”,随后又很认真地谈起了电视剧的创作。

在他看来,之前所谓的“雷剧”是从创作本身开始就走进了一个误区,让大家认为抗战题材的剧作就是相对低成本的,有时还会为了获得更多观众的认可加入适得其反的情节。对此他也用一种非常乐观的心态,把“雷剧”看成一个向精品迈进的过程。“‘雷剧’的出现是一个行业的惯性问题,随着我们的创作手法、认知、思想都逐渐地统一起来,制作出抗战题材的精品就是时间的问题了。”

当年“手撕鬼子”的王新军,这次和妻子秦海璐拍了部抗战正剧《河山》

为了避免追求市场占有率而跟风创作,王新军凭借自己对历史、对家国情怀、对艺术的理解和认知创作了《河山》这部作品,希望通过这次机会来重新定义抗战剧,让《河山》成为标杆式的作品。

人物要在框架内自由行走

王新军出生在军人家庭,自己也曾是一名军人,因而对于抗战题材的电视剧有着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带着对于以往参演抗战剧时的反思,在“情节大于人物还是人物大于情节”这个问题上,王新军决定先以一个扎扎实实的人物作为核心,再围绕人物将故事娓娓道来。

剧中,王新军扮演的卫大河是一个性格豪爽耿直、骨子里刻着忠孝节义,但又不失敏锐和叛逆的陕军团长。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卫大河被调到中条山游击纵队与八路军、中央军、晋军、川军共同抗日,这段时间里他完成了人生蜕变,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在捍卫祖国国土之时,他宁死不屈、霸气十足;在陪伴父母之时,他乖巧得像个地主家的“傻儿子”;在追求爱人的时候,他又不乏可爱笨拙。

当年“手撕鬼子”的王新军,这次和妻子秦海璐拍了部抗战正剧《河山》

卫大河内心复杂的情感转换被王新军拿捏得恰到好处,他希望塑造出来的形象是丰满立体的,但又不能因此失了约束。“人物要在框架之内自由地行走,而不是随心所欲。”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相比其他“抗战神剧”中的英雄角色,卫大河更像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秦海璐片场“放权”

早在7年前,王新军和秦海璐就在《独立纵队》中有过合作,并结缘于此剧。此次两人在《河山》中出演一对恋人,里应外合获取敌人情报,打赢了数场战役,默契十足。戏外,夫妻二人更是众人艳羡的佳偶。《河山》开播后,秦海璐曾发文支持丈夫:“见证了5年来你在《河山》上的努力和付出,不管是作为‘本神’的你还是作为导演的你,都很棒。”不拘于言语上的支持,她还在拍摄现场直言:“我们这部戏一切是导演中心制,导演掌握最后的决定权。”

当年“手撕鬼子”的王新军,这次和妻子秦海璐拍了部抗战正剧《河山》

秦海璐的全力支持让王新军备受感动:“作为出品人和监制,从初期筹划到后期制作,海璐没有给我一丝一毫的压力,完全让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完成了这部剧。”当被问及对于秦海璐作为演员的看法时,王新军回忆起妻子在排话剧《青蛇》时,因为时间紧迫,直到凌晨两点还对着镜子念小青的台词。他感慨道:“那个时刻,我就觉得她当演员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是有道理的。”

“一部对得起观众的抗战剧”值得追求

当年“手撕鬼子”的王新军,这次和妻子秦海璐拍了部抗战正剧《河山》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卫大河的口头禅“哈怂”在网络上掀起了西北方言热。除了“谝”、“达”这些一听就充满亲切感的方言以外,剧中还包含了大量真实的社会生活细节,从肉夹馍、臊子面等特色面食,到传统节日时的习俗,都透露着浓浓的西北文化气息,这对于从小就生长在西北的王新军来说充满了自豪感。“因为是西北人,爱吃面。秦腔也是一个古老的剧种,包括我们这戏里有贴窗花、过年、元宵节等等氛围的一个铺排,这也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我们这部戏的地域特色。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越是地区的才越是世界的,我想把这样的理念和概念放到这部戏当中。”

当年“手撕鬼子”的王新军,这次和妻子秦海璐拍了部抗战正剧《河山》

“一部对得起观众、对得起历史先烈的抗战题材剧是值得追求的。”正如王新军所言,无论是对于实景拍摄的坚持,还是对于演员们的严格要求,亦或是在剧中加入一些小细节的设计,他都精雕细琢,展现了一丝不苟的匠人精神。

文 /北京青年报记者 杨文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