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四川最美古村落”:五通桥兴隆里的前世今生

第二批“四川最美古村落”:五通桥兴隆里的前世今生

近期,乐山市五通桥区竹根镇兴隆里村被评选为第二批“四川最美古村落”,一时间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为探寻究竟,进行了一番走访和了解,以飨读者。

  五通桥区竹根镇兴隆里村位于五通桥区竹根镇花盐街锁龙桥一带。要说到这一带的发展,就不得不提五通桥的历史,五通桥的行政建制、隶辖关系频繁变更,隋朝至元朝时,由犍为县、大牢县、玉津县分治,明清至新中国成立间,今区境主体由犍为县所隶,部分隶属乐山县。1951年成立五通桥市,1959年撤销五通桥市,并入乐山县,为乐山县五通桥区,1962年7月,恢复五通桥市建制,直隶乐山专区。1964年,改五通桥市为五通桥区,为乐山专区直辖区。1985年,五通桥区为乐山市辖区,这才有了如今的区境辖范围。

第二批“四川最美古村落”:五通桥兴隆里的前世今生

兴隆里小巷五通桥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供图

  但无论怎么变动,“盐”都是在五通桥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从秦朝李冰平盐溉,到明末清初的“犍盐入滇”、至清后期的“川盐济楚”,到国民政府财政部盐务总局内迁五通桥,都是由“盐”给五通桥带来发展和变化。五通桥盐业发展较好的有三个重要时期,一是清康熙时期,二是太平天国时期,三是民国时期。

  由于明末清初战乱,经济受损,四川人口锐减,清康熙年间,朝庭制定盐业政策,引发了许多人外地人到五通桥挖井制盐、贩盐,五通桥城市和人口迅速得到发展。之后让五通桥盐商们发了大财的时期是在太平天国时期,1851年,中国近代的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建立太平天国。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建都南京,淮盐不能上运湘鄂,清廷饬令川盐济楚,给川盐以广阔的两湖市场,也给五通桥盐业的急剧发展带来了契机。

  丰饶的资源、精湛的技术、广阔的市场、高额的利润,使五通桥盐商们大大受益,一时间赚得盆满钵满。有了钱之后,盐商们就商议选一处风水好的地方建宅院,大家相邻而居,相互有个照应,龙、何、杨、王等几家大盐商选中了锁龙桥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前面有缓缓流过的茫溪河水,后有青山为依靠,山腰处有几口泉眼常年不断,随山而下是一条弯曲的小溪沟,巧的是半山腰还有两个突出的圆石,从山顶上看,这个小溪就像一条龙,那两个圆石就是龙的眼睛,真是一处好地方,于是他们就在这里修房造屋,房屋修建依山就势,有穿斗式、有中西合璧式,并因地制宜建吊脚楼,又因盐运主要靠水运为主,为祈福水运顺利,他们还建有船形屋,这些建成后的建筑群极富腾挪迭宕之势,房屋与房屋之间形成小巷。

  怎样命名这个地方,这里的盐商大户费了一番心思,他们取名“兴隆”的意思就是希望他们的生意兴隆,这群落中居住的盐商有的到过大上海,看到了上海十里洋场的繁华,那上海称小巷为“里弄”,他们想效仿大上海,于是两相结合就把这里叫“兴隆里”。

  兴隆里的建成,带动了周边人们纷纷在这一带修房造屋。于是这里形成人口增多、街市热闹的花盐街(名字来源于似雪花的盐,也喻雪花的银子)。以“迎神祈、襄义举、叙乡情”为修建意图的陕西人就在这附近修建了中西合璧高达四层的陕西会馆,是这里曾经非常雄伟庄重的建筑(曾作为民国时盐务总局的办公场所)。

  之后,在兴隆里居住的一个盐商大户找了位阴阳先生看风水,那阴阳先生说那条小溪沟是条龙,怕有朝一日会飞升上天,就叫盐商在水溪沟上建座桥如同一把锁,把龙锁住,以免龙飞升离开此处后,盐商大户的家业会遭难。因此盐商就在这小溪上建了一座小桥,称为锁龙桥。这里的小巷,又被人们称作锁龙巷。

  民国时期,盐务总局内迁五通桥后,给五通桥盐业又一次带来发展机遇,花盐街一时间茶楼酒肆林立、房屋鳞次栉比,街道上人们摩肩接踵,成为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地带。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里渐渐被人们遗忘在历史的角落,现今当地政府部门十分关注起五通桥的历史文化,拾起这段久远的历史,把兴隆里一带作为一个村落——兴隆里村(村落主要指大的聚落或多个聚落形成的群体)来申报和打造,意义重大,必将在未来焕发出新的生机。


第二批“四川最美古村落”:五通桥兴隆里的前世今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